问题

古代有哪些奇特美食?

回答
中华美食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其中也不乏一些古人留下的奇特菜肴,它们或因食材新奇,或因烹饪手法独特,或因背后蕴含着特殊的文化习俗,至今读来仍令人啧啧称奇。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那些古代的“黑暗料理”和“米其林”,保证让你大开眼界。

1. 鱼脑冻:来自鱼的馈赠,冰凉中的鲜甜

这可不是普通的鱼冻,而是纯粹的鱼脑凝结而成。在古代,人们发现鱼脑富含胶质,煮熟后冷却,自然会凝固成Q弹的冻状。想象一下,在炎热的夏天,一碗冰凉的鱼脑冻入口,滑嫩细腻,带着鱼的清鲜和些许回甘,那感觉,大概是透心凉心飞扬。

据说,这种吃法在一些沿海地区和渔村较为常见。他们不浪费食材,将鱼脑这一被现代人常常忽略的部位,做成了别具风味的时令小吃。当然,这玩意儿的口感和味道,对于习惯了现代烹饪的人来说,可能需要一点点勇气去尝试。但换个角度想,这不正是对食材的极致利用和尊重吗?

2. 燕窝:非一般的“鸟窝”情结

提起燕窝,大家都会想到滋补养颜,但你知道它的“奇特”之处在哪吗?古代的燕窝,可不是如今我们在超市里看到的那般精致。那时候,人们想要获得燕窝,需要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悬崖峭壁,攀爬采集金丝燕筑在岩壁上的巢。

你想想,那些陡峭的悬崖,惊险的峭壁,还有可能随时出现的危险,采集燕窝的难度可想而知。古人为了这份滋补,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而且,早期人们对燕窝的处理也更为粗糙,可能需要自己动手剔除羽毛和杂质,再经过简单的烹煮。

它之所以奇特,还在于它曾是达官贵人的专属珍品,普通百姓是根本无缘得见的。一份小小的燕窝,承载的是古代社会等级的鲜明对比,以及对珍稀食材的极致追求。

3. 熊掌:地位与勇气的象征,非食不可

“熊掌”这两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霸气和野性。在古代,熊掌被视为珍贵无比的山珍,是宴请贵客、彰显地位的绝佳食材。但这熊掌的获取,绝非易事。需要猎人拥有非凡的胆识和矫健的身手,才能在野外与凶猛的熊搏斗,并最终取下熊掌。

烹饪熊掌更是讲究。古代的烹饪技法,如“清炖”、“炙烤”等,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才能将熊掌那厚实的肉质炖煮得软糯入味,同时保留其原有的野味。其中,有名的“雪花熊掌”更是将熊掌的烹饪推向了极致,据说要经过多道复杂的处理,才能达到那种入口即化的口感。

熊掌的奇特之处,不仅在于其稀有和难得,更在于它所象征的勇猛、力量和尊贵。品尝熊掌,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对古老狩猎文化和等级制度的体验。

4. 龙肝凤髓:神话中的食材,只闻其名

严格来说,这属于传说中的美食,因为“龙肝凤髓”并非真实存在的食材,而是古人想象中的珍品,用来形容极致的美味和稀有。在古代的文学作品和传说中,常常出现与龙凤相关的菜肴,例如用龙的肝脏或凤凰的骨髓烹制而成的菜品。

这些美食之所以奇特,是因为它们代表了人类对极致想象的延伸,对未知世界的浪漫幻想。它们不是通过实际烹饪产生的味道,而是通过语言和故事传递的符号,激发人们对美味的无限憧憬。这种“美食”,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一种超越现实的味觉体验。

5. 婴儿羹:令人发指的黑暗食材

不得不提一些真正令人感到不适和惊恐的“美食”。在一些极端的记载中,古代曾出现过食用婴儿的传闻。这是一种极其残忍和野蛮的行为,被认为是人性丧失的极端表现。

这种“美食”之所以被提及,并非为了赞扬或推崇,而是为了警示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行为的边界可以有多么黑暗和扭曲。这些记载,往往出现在战乱、饥荒或某些特殊信仰的极端情况下,是社会失序和道德沦丧的缩影。我们必须明确指出,这种行为在任何时代都是不可容忍的。

6. 蜣螂:微小生命的极致利用

你可能无法想象,我们现在可能只看到它们在粪便中忙碌,但在古代,某些地区的人们却将蜣螂视为一种可食用的昆虫。尤其是在食物匮乏的年代,人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寻找可以补充营养的来源。

据说,古人会选择那些体型较大、比较干净的蜣螂,通过特定的处理方法,比如烤制或炸制,来去除其腥味,再搭配一些调料食用。这种做法,体现了古人强大的生存智慧和对食材的极度挖掘,但也确实挑战了现代人的味觉和心理底线。

总结一下:

古代的奇特美食,有的彰显了古人的智慧和对自然的尊重,将看似不起眼的食材变成了美味;有的则是地位、权力和勇气的象征,将稀有和珍贵发挥到了极致;还有一些,则是寄托了人类的想象和对极致的追求。

当然,我们也必须正视那些令人不安的黑暗一面,它们是历史的印记,警醒我们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变迁。这些奇特的美食,就像一面面古老的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对美食的理解,让我们在惊叹之余,也能对历史多一份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问题又想骗我们吃坏肚子。


一.水果

蜜煎青梅:元朝人的蜜煎青梅,佐料比较奇葩,要用到大量铜绿——也就是碱式碳酸铜。做法倒挺简单:取青杏或青梅去皮,滚入铜绿粉末,然后用生蜜反复腌渍,除其酸气。

碱式碳酸铜无疑是有毒的,拿水果蘸这玩意儿吃,怎么下得了嘴?

不拘多少,刮去皮,用铜青极细末,铜器内匀滚,令绿色。然后用生蜜浸,但觉有酸气,便换蜜,至三五遍。铜青无多少之限,但滚的匀便可也。《居家必用事类全集》


冷金丹:水果蘸毒药,宋人也不甘示弱,北宋《清异录》的「冷金丹」即是一例。取未成熟的林檎百枚,浸入蜂蜜十天;换新蜜,加朱砂(硫化汞)二两,搅匀密封,一个月后取出阴干。据说功效非凡,「犹胜九转丹」,比仙丹都厉害,卧了个槽。

林檎就是「沙果」,也叫「花红」,与柰、楸子(海棠果)同为中国原产苹果(苹果属植物),个头小巧,常常引得小鸟飞上枝头啄食,故名。苹果+朱砂+蜂蜜就比仙丹都厉害了?信了你的鬼,写《清异录》的陶谷家里肯定有果园。


柿霜清膈饼:一种药食同源的点心,出自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名曰清膈,可想而知作者认为此物对膈有好处。以柿霜——也就是柿子果肉干燥时析出的白霜为主料:二斤四两柿霜、八两橘皮、四两桔梗、二两薄荷、二两干葛、四两防风、一钱片脑,捣成细末,用甘草膏和成饼。

柿霜入药由来已久,中药学认柿霜「润肺止咳,生津利咽」。今天在市面上仍然能够买到柿霜饼,只不过工艺、选材与古法已经不同。


二.饮品

粱秆熟水:信步在元代的城市街头,你随时可以到路边冷饮铺子和露天茶座歇脚纳凉,或者叫杯果汁同友人闲话。由于茶叶供应量有限,一些城市,尤其北方地区的茶座另行提供「渴水」和「熟水」之类代茶饮,以丰富饮料种类。前者譬如「杨梅渴水」:杨梅榨汁滤净,入石器熬浓,得到浓缩果汁;每一斤浓缩杨梅汁,配三斤蜂蜜、少许其他香料,凭客人意愿兑入冷水热水饮用,口味种类很多,木瓜、林檎、葡萄、五味子等等,比之宋代「甘香汤」更接近今日的果汁饮料。

至于粱秆熟水,顾名思义,要用到稻秆,水稻秸秆(秆芯)浸泡晒干,用时,先以火微烤,然后浇过两遍热水,第三遍烫出来的才是「熟水」。熟水带着稻香气,格外解渴,尤其适宜长途跋涉渴成狗的行旅。


三.主食

桄榔面:桄榔是广西、海南、东南亚一带多见的棕榈树,花序可以榨汁制糖,当地人也称之「砂糖椰子」、「糖树」(均属桄榔属)。桄榔花的糖分,实际上是由树干提供的,这种树的茎干含有丰富的淀粉,能够转化为糖分,在蔗糖普及前,是当地人主要的糖分摄取来源。而这种淀粉本身,就是「桄榔面」,段郎的《酉阳杂俎》说:

大者出面百斛,以牛乳啖之,甚美。

和牛奶同吃,大约是做成面糊或蒸饼之类,并说“很好吃”。不过元稹同学显然持反对意见,他在送一个朋友去岭南任职时,疯狂吐槽南地风物,说那里遍地蛮贼,还有蛟龙变化的老妇人,以及硌牙的桄榔面:

桄榔面碜槟榔涩,海气常昏海日微。

当然,“牙碜”可能是食物不够精洁的原因,并非不好吃。元稹对于南方一直怀有固执的偏见,大约不能接受人类以大树为食,所以也就无法真正体验到这种食物的好处。而风流多情的药学家李珣则幸运的多,他在桄榔树下邂逅了一位狼狈躲雨的妹子,吃到了新采的鲜菱角。大家这样有缘,在同一棵树下避雨,事后当然要一起吃顿桄榔面,嘿个咻,留一点人生回忆了

携笼去,
采菱归,
碧波风起雨霏霏。
趁岸小船齐棹急,
罗衣湿,
出向桄榔树下立。


人乳粥:说到“事后”,《遵生八笺》恰好有一种事后粥,其关键材料是人类乳汁。原文说要用“肥人乳”,不知是指胖人的奶水,还是浓腴的奶水。挤奶、熬粥、滚床单、喝粥,一通忙活,最后高濂抱着锅子,感慨万千地说,此粥「甘美,大补元气」。嗯,看来挺有用的。


四.菜肴

琉璃肺:元朝人的奇葩下酒菜。取阉割了的公羊(羖羊)肺,放掉血水——倘若手边没有器具,可用嘴巴咂尽血水,使肺叶呈「玉色」,我勒个去。杏泥、生姜汁、酥(奶油)、蜜、薄荷、乳酪、酒、熟油调成汁,灌满肺叶,冰镇后切块上桌。这是一道大菜,可以登堂入室,款待贵宾的。以肺叶“澄莹”,薄荷爽口,故称琉璃。冰镇生羊肺,再加上薄荷,麻蛋,这是要嗨上九天鸭,打死我也不吃。


胡羹:《齐民要术》收录了几道当时的名吃,不难看出异域痕迹。比如这道菜,羊排、羊肉煮熟切好,拌入葱头、香菜,最后淋以石榴汁。


羊结解:仍然出自《齐民要术》,贾思勰所处的鲜卑政权胡人极多,同后世元代一样,羊肉风靡。这道菜要把鸭肉、羊肉和猪肉塞进一只羊尾同煮,首先,一个羊百叶、三升米、一扎葱,煮到百叶半熟,捞起听用;一斤肥鸭、一斤羊肉、半斤猪肉剁碎,加蜂蜜熬成甜汤,统统灌进羊胃,汤沸两次即成。不用盐,当时常用的花椒之类佐料也一概不用,却用蜂蜜调味……那是什么鬼味道。


圣齑[jī]:现在让我们忘记北方的甜羊肉,迎着湿热的夏季信风一路南下,来到唐代岭南容管——今天广西一带,好客的容南人会用最隆重的大菜招待你。其中有一道菜,北客来访,不可不尝,当地人会从牛胃里取出尚未消化的残留物,加入盐、油、姜、桂皮之类调味,然后请你「啜之」,能助消化。

《岭表录异》写道:

容南土风,好食水牛肉。言其脆美。或炰或炙,尽此一牛。既饱,即以盐酪姜桂调齑而啜之。齑是牛肠胃中已化草,名曰“圣齑”,腹遂不胀。

原文的「啜」字可谓形象传神,啜茶、啜汤,伸出嘴巴呼呼啦啦地喝,叫作「啜」,牛胃里没消化的残留物如何啜得?好在该食物一直传承至今,提供了印证依据,今天云贵地区大名鼎鼎的「牛瘪」,正是唐代「圣齑」演化的产物。

牛瘪汤 https://www.zhihu.com/video/1046895520202694656

有干有稀,难怪可以「啜」。半消化的青草,混合胃液肠液,带着些微暖意,唏哩呼噜吞下去,真是元气满满鸭。

“妈你在煮什么?”

“屎。”

从记载来看,唐代人吃这种东西,似乎是略加调味直接生吃的,一千年后,随着文明进步,经过数代人努力……我们把凉拌改成了火锅,文明的力量令人感动。

蜜唧:残忍系的菜大多是老生常谈,大家已经见惯不怪,此处只略提一笔。「蜜唧」出自初唐学霸「青钱学士」张大才子的《朝野佥载》。《朝野佥载》记录了很多天良丧失的食癖,比如武则天朝,杭州临安县尉薛震好食人肉,有债主上门讨债,被他灌醉后,用水银煎着吃了,又要吃债主的老婆,老婆察觉报官,薛震被杖一百而死。

又比如武则天面首张昌宗兄弟著名的烤鹅:

置鹅鸭于大铁笼内,当中燃炭火,铜盆贮五味汁,鹅鸭绕火走,渴即饮汁,火炙痛即回,良久,表里皆熟,毛落尽,肉色变红而死。

后来兄弟三人被杀,百姓脔割其肉,煎炙而食,正是一报还一报。

炮烙鹅的残忍吃法,到了明代又有创新。清人刘廷玑的《在园杂志》说,明朝有批太监嗜吃鹅掌,嫌其不甚肥厚,乃以砖砌火坑,将鹅放在烧红的砖上,鹅无法立足,往来踱步,脚掌便肿而熟,最后鹅受炙不过,凄惨死去。有个法号叫谦光的酒肉和尚还说:“老僧无他愿,鹅增四脚、鳖着两裙足矣。”

该书还载有一些江淮僧人酷法烹鳖,在锅盖上凿一孔窍,锅内温水,放入鳖。随着水温升高,鳖头探出孔洞,张口呼吸,将姜汁、椒末、酱油、酒、醋调和匀好,此时灌入鳖口,五味尽入腑脏,遍身骨肉皆香而死。奇惨异苦。僧见其状,向之合掌曰:“阿弥陀佛。再忍片时,便不痛矣。”诚可谓不要脸之极。

再说「蜜唧」,蜜唧是岭南土著吃法,刚出生的小鼠,眼睛尚未睁开,通体嫩红,拿蜂蜜喂饱了,钉在桌子上,蠕蠕而动。你可以想象满桌子粉红色的肉丸子在那里唧唧蠕动,夹起一咬,满口爆浆。


抱芋羹:出自《南楚新闻》,也是南部美食。这道菜充分体现了人类对待「吃」的恶趣味,似乎是做来搞笑的。做法简单:煮芋头或笋,汤沸时,投以青蛙,青蛙就会抱着芋头或笋片被煮死,死状目瞪口呆,食客拊掌大笑。

青蛙:mmp


以上

均不建议尝试、模仿。

两千年志怪、魔幻全录,公众号:古卷传说

user avatar

那可忒多啦。

比如,清朝的时候,有这样一种慢煨制作的肉,比红烧肉还讲究的菜,叫灯灯肉。

这菜是咋做的呢?

把肉切成大方块,码好,放在锅里。用黄酒,葱姜蒜,花椒,酱油调味。

然后加河水,没听错,是河水。

河水超过肉面一寸。上面用纸把锅口层层封死。

锅底用瓦片铺平,烧开了之后,把火撤走。然后用一盏油灯,熏锅,熏多久呢?一晚上!

到了第二天,肉质极烂,口感俱佳。

这让我想起了曾经学习厨师时,有一师傅,每月总有那么一天最后一个走。

有一天晚上,我发现了他的小秘密。

此人好吃鱼,每个月都会固定买一些野生小鲫鱼。

弄一锅壁特别厚的铸铁锅,锅内下纯净水,黄酒,白酒,姜,葱油,少许花椒,咸盐,白糖。

然后将这口铸铁锅放在煤气灶上烧开,下面垫一个篦子。把剖腹洗净的小鲫鱼整齐的铺进铸铁锅中,加满水,盖一个封闭盖子,上面压一圈以前的扁形铸铁秤砣。

煤气灶开最小火,听见锅内微滚。

第二天早上一来,打开后,锅沿一圈奶白色汤油,最是美味。鱼骨熬制的就和面条一样,糯软却不烂。



比如清朝“中馈录”说过这样一道菜。

五香熏鱼,这菜我感觉和腊鱼有啥区别?其实区别挺大的。

把草鱼啊,鲤鱼啊洗净之后,切成片,晾干。

花椒与盐炒制成花椒盐,再加上白糖。

然后就抹啊抹,抹啊抹!抹的鱼肉均匀之后,腌上个半天。

腌好后,加上绍酒,酱油,泡上。

再腌制一天,然后挂起来,晒一晒。

吃的时候,用麻油微煎。然后用花椒,大小茴香炒香磨成粉末状,撒在上面。

接着把鱼块放在一个笼子里,上火熏。

熏也有讲究,用的是茶叶末熏制,而且还不能熏的过味儿了,要刚刚好!



还有我们现在能随便吃到的咸鸭蛋。

古代的时候不叫咸鸭蛋,叫腌咸鸭卵儿。

是咋做的呢?

草木灰与咸盐2:1的比例调好之后。

鸭卵儿(丫蛋)沾一下浓米汤,然后再草木灰与咸盐调好的料中滚一下。

码入进坛子中。



还有一个你根本分不清是互联网时代的网红菜还是古时候的佳肴。

比如有本古书叫《饮膳正要》。

这个书实际上就等同于七百年前的《咱爸咱妈该如何延年益寿—论养生之重要性》

这道菜的名字叫《茄子馒头》

像不像网红菜?听名字是不是就闻到酵母的味道了,想起山东的戗面大馒头了。

其实毛线。

羊肉,羊油,羊尾,葱,橘子皮切成馅儿。

把茄子掏空,把馅儿填进去,蒸屉蒸去吧。

蒸好后,沾着蒜泥,香菜吃。

这菜的名字起的有点像老婆饼,估计也是形似吧。



再说个高大上的。

有本书,叫《周礼·天官》

这个书里说了一系列的烹饪方法,还有一系列的山珍海味。

老祖宗用实际行动告诉你,孙子们们们们……老祖宗告诉你们,啥东西好吃,咋吃好吃。

而很多方法沿用至今。

比如淳熬:

其实很简单,把肉酱熬好之后,放在米饭上,在浇上什么猪油啊,羊油啊。

这个叫醇熬,像不像今天的盖浇饭。

以后知友们可以装个逼,和同事们说:老娘今天吃的不是盖浇饭,这叫淳熬!

当然,古人也比较喜欢八这个词,比如八参凑不上了,就开始划水了。

这就衍生出了一种淳母做法:肉酱浇在黄小米做的米饭上,再浇上油脂,就叫淳母。

还有肝膋(liao、四声)。

把狗肝取出来,洗干净后,用狗的内脏网膜,把狗肝包起来。喷上水,放在火上烤。

等到表面都烤焦了,烤黄了,这个菜就好了。

注:脂肪肝的主意了,看到没,古人就用如此隐喻的方法暗示大家了,脂肪肝没有好下场!

还有一种方法叫渍

刚宰杀的牛羊肉,取好的部位,顺着纹路切成大薄片,然后泡在好酒里。泡一晚上,第二天拿出来,沾上醋,梅酱吃。

看样子李白大哥肯定喜欢这个菜!



“还有炮豚 炮豚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将一头小猪杀死后,掏去内脏,以枣填满其腹腔,用芦苇把小猪缠裹起来,再涂一层带草的泥,放在猛火中烧,这种方法古时候称作"炮"。炮毕,剥去泥巴,将手洗净,揉搓掉烧制时猪体表面形成的皱皮,然后用稻米粉调制成糊状,涂遍小猪的全身(类似于今天的挂糊),再投入盛有动物油的小鼎(动物油必须埋没猪身),将小鼎放入盛水的大锅中,大锅的水面不能高出小鼎的边沿,以免水溢入鼎中。用火烧熬三天三夜后,将小猪取出,用肉酱、醋等调和而食。”这一段是引用360百科的知识。


这是引用中国名菜大辞海中的知识:

后来明清时期也流行了八这个数字,搞了好几种八珍。

水陆八珍:海参,鱼脆骨,鱼翅,鱼肚,燕窝,熊掌,鹿筋,哈士蟆。

山八珍:熊掌,鹿尾,象鼻,驼峰,果子狸,豹胎,狮乳,猕猴头。

水八珍:鱼翅,鱼唇,海参,鲍鱼,裙边,干贝,鱼脆骨,哈士蟆。

而且还有按照原料分类的。

上八珍:猩唇,驼峰,熊掌,燕窝,猴头,鹿筋,鱼唇,脯。

中八珍:鱼翅,鱼唇,裙边,果子狸,鲥鱼,广肚,银耳,哈士蟆。

下八珍:海参,江瑶柱,蛎黄,乌龟蛋,赤鳞鱼,龙须菜,鸡块,燕笋。

影视剧里见过宫廷的全羊宴吧,那就说说这个十分讲究的全羊宴。

以下引用名菜辞海:

说这个乾隆年间,就是那个大明湖畔的夏雨荷那个年代出现的一种宴席。

每逢年节,寿辰呀,大典啊,外交啊,都会举办全羊宴。

宫廷式的“全羊席”的整套席面安排是:一桌席要以就餐人数多少随意增减菜肴。

但是,也有数量限制,四百个人,一道菜,皇帝也没面子。

所以最少为四十四道或六十六道菜,最多七十二道菜!

这个宴席的特点,讲究,有排面。

必须得有四干,四个鲜果。

宴席的席首席末要摆上羊头,羊尾表示开席和终席。

当然不是把羊头随便往桌子上一扔,就完事了,这是有讲究的。

开席的时候把处理干净的羊头放在大兰花盘中间,周围用蓝色或者绿色的纸花点缀。头面朝外,放在餐桌中间,这就说明开始了。这还有个响亮的名号:亮席!像不像黑社会谈判,实际上言外之意就是:朕要开始装逼啦,前方高能,保护好眼球,别掉下来!

羊尾以同样的方式制作,摆放,称之为“终席”

餐厅的布置要与清真宴席和谐,桌椅为紫檀色深赭(zhe)色,漂白台布还要刺绣深绿色的“清真”字样,或者浅蓝色台布刺绣深绿色的“清真”字样,字的外围配绣伊斯兰教沿用的阿拉伯文“祝福”词句。

盘碗碟壶调羹等各种餐具,器皿要以深蓝色花纹。

席间餐具,台布要多次更换,在餐厅外设相应规模的休息室,一边席间主人与客人休息,聊天。

接着就开始上菜了。

第一道菜:爽口菜

四个荤凉菜摆在餐桌中央,再把四个干碟,四个鲜碟摆在冷荤的外圈。按就餐人数摆好专用的杯,碟,匙,筷子。然后上羊头竖摆,开始亮bai席pu。

宾主入席后,撤去干鲜果碟,羊头盘,留下冷荤菜,即为第一道菜,这菜叫爽口菜。

第二道菜:热素菜。

金钩笋丝炒豆腐、香菇冬笋烧瓢菜、香椿拌豆腐、炝三鲜。

第三道菜:喜味菜

就是四个甜碗

冰糖莲子、冰糖百合、八宝饭、烩三鲜。

第四道菜:双十件

迎风扇、塑峰坡、千层梯、玉珠灯笼、鹅毛雪片、花爆金钱、素心菊花、汆丹袋、独百子、落水泉、炸铁伞、玉环锁、爆荔枝、彩灵芝、安南台、炸银鱼、鼎炉盖、五料焖味、山鸡油卷、千层梯

上完菜之后,等上五分钟,开始头道点心。

素蒸包、小干烙、杏仁茶、龙须糕、一品烧饼、随上鲍鱼汤。

第五道菜:第二波双十件

苍龙脱壳、爆炒玲珑、青山登云、红白棋子、拨草还园、双凤翠、开泰仓、天花板、五关锁、提炉顶、犀牛眼、炸鹿尾、炸雪丹、蜜蜂窝、八宝袋、彩凤眼、烩虎眼、凤头冠、金鼎冠、鹿品。

然后,第二波点心

翡翠烧麦、蒸炸西盒、香菜托、薏仁米、金黄糕。随上两道汤:三鲜紫菜汤,里脊丝汆酸菜汤。

第六道菜:三十二道。

明骨鱼、迎香草、饮涧台、明开夜合、香糟猩唇、五花宝盖、七孔玲台、算盘子、梧桐子、红炖豹胎、千层翻草、百子葫芦、清烩凤髓、黄焖熊胆、烩鲍鱼丝、红叶含云、清烩鹿筋、受天百禄、清烧排岔、玻璃方肉、吉祥如意、樱桃红肉、红炖熊掌、锅烧浮筋、冰花松肉、满堂五福、八仙过海、炸龙肝、爆凤尾、炸冰篱,炸鹿茸、龙门角。

菜都上齐了之后,开始上米饭,荷叶卷,麻花卷,酸菜干贝丝汤。

最后,把羊尾盘端上去,放在桌子中央,就是告诉大家:朕的逼装完了,各位爱卿退下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华美食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其中也不乏一些古人留下的奇特菜肴,它们或因食材新奇,或因烹饪手法独特,或因背后蕴含着特殊的文化习俗,至今读来仍令人啧啧称奇。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那些古代的“黑暗料理”和“米其林”,保证让你大开眼界。1. 鱼脑冻:来自鱼的馈赠,冰凉中的鲜甜这可不是普通的鱼冻,而是纯粹的鱼脑.............
  • 回答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汉文化圈的法律、制度和政治惯例,除了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宏大叙事,也隐藏着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甚至匪夷所思的角落。这些“奇葩”之处,往往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气、思想观念或权力运作的极端折射,细究起来,却能窥见当时的民情百态和政治智慧(或短视)。咱们就来聊聊几个,尽量讲得细致点,也尽量.............
  • 回答
    在《古剑奇谭三》的世界里,隐藏着不少叫人会心一笑的细节,它们就像散落在民间的珍珠,不经意间就被发现,然后让人觉得这个游戏真的很有心。比如说,你有没有注意到,在各个城镇里,那些NPC们并不是一成不变地站在原地,而是有着自己的小生活?有时候,你会看到一位老奶奶在门口慢悠悠地踱步,偶尔还会停下来看看天,仿.............
  • 回答
    《古剑奇谭三》作为国产仙侠游戏的翘楚,确实带来了许多惊喜,但正如任何一款复杂的作品一样,它也有一些可以打磨和提升的地方。而对于大家翘首以盼的《古剑奇谭四》,我脑子里也充满了各种关于它可能突破的畅想。《古剑奇谭三》的不足与改进之处:说实话,《古剑奇谭三》在很多方面都做得相当出色,尤其是在剧情叙事、人物.............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的确存在着一些令人发指、惨绝人寰的事件,它们如同黑色的烙印,深深地刻在民族的记忆里。这些事件的残酷程度,往往超出常人的想象,让人在回首时,不禁扼腕叹息,甚至毛骨悚然。以下我将尝试讲述几件历史上著名的惨案,力求 detail 和人性化的呈现,希望能展现出历史的沉重与真实。一、秦.............
  • 回答
    古代的表字(又称“字”或“名”),是古人成年后在名之外另取的一个称呼,用于社交场合,表示尊敬。一个好的表字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家族寄望、个人品德,或是对人生哲理的追求,读来令人回味无穷。在浩瀚的史书中,有许多古人的表字至今仍让我爱不释手,它们仿佛是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闪耀着智慧与美德的光芒。.............
  • 回答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除了你死我活的疆土争夺,古代政权之间也存在着不少“空白地带”——那些面积不小,却又未被任何一方有效控制的荒芜之地。这些地方,往往因为地理条件恶劣、资源贫瘠,或是战略价值不高,成为了两国之间的天然屏障,亦或是历史演变的遗留。它们不像边境城镇那样有明确的界碑,更多的是一种模糊的、无形.............
  • 回答
    当然,很高兴能和你分享古代那些闪耀着经济学智慧的先贤们。这些人物的故事,虽然不一定冠以“经济学家”的头衔,但他们所展现出的对资源配置、生产流通、供需关系乃至国家财富的深刻理解,足以让我们后人叹服。1. 姜太公:未雨绸缪的“钓鱼”与国家经济的奠基提到姜太公,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姜子牙垂钓渭水,辅佐周文王.............
  • 回答
    我最近深入研究了明朝时期的一些民间交易契约,尤其是围绕土地买卖和租赁的文书。这批资料来自一些地方性的档案和私人收藏,虽然有些已经残破不全,但它们所透露出的信息,却着实让我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些契约不仅仅是冰冷的交易记录,更像是那个时代普通人的.............
  • 回答
    古代那些对猫咪爱得深沉的“猫奴”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少令人忍俊不禁又倍感温馨的痕迹。虽然我们现在口中的“猫奴”带有些许戏谑和宠溺,但古人对猫的喜爱,同样是真挚而深厚的。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这些毛茸茸小精灵的痴迷。一、 从古人的诗文里找寻蛛丝马迹中国的诗词歌赋,常常是人们情感最直接的载体.............
  • 回答
    在我看来,中国古代那些“污”得别致又带着几分撩人韵味的词语,往往藏在那些看似风花雪月、实则暗藏玄机的诗文里。它们不像现代人那样直白得一览无余,而是通过一种含蓄、委婉,甚至带点挑逗的方式,点到为止,留有想象的空间,反而让人回味无穷。比如,“销魂”这个词。乍一听,“销魂”大概会让人联想到灵魂被抽离的痛苦.............
  • 回答
    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帝王将相,许多人因其赫赫战功、宏图伟业而名垂青史,为后人传颂。然而,在这些耀眼的名字之外,也隐藏着一些同样有所作为,甚至在某些方面贡献卓著,却鲜为人知,甚至被史书寥寥数语带过的君主。他们如同暗夜中的星辰,虽然不如日月般光芒万丈,却以独特的方式点亮了历史的一角。今天,我们.............
  • 回答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故事,跨越千年,依旧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它们不只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浪漫,更是真实存在于历史尘埃中的情感烙印,简单纯粹,却又深邃隽永。今天,就让我为你娓娓道来几个,希望它们也能让你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动人力量。1.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司马相如与卓文君讲到古.............
  • 回答
    中国古代历史源远流长,战乱频仍,其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守城战。这些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民族精神、战略智慧和人民意志的体现。以下将为您详细讲述几场中国古代著名的守城战: 1.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虽然巨鹿之战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守城战”,但其以弱胜强、破釜沉舟的决绝精神,以及对战局的扭.............
  • 回答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定义的第一人称小说,但我们可以从许多作品中找到带有强烈第一人称叙事色彩的、或者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的文学形式。这些作品虽然形式上可能与现代小说有所差异,但它们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小说的发展,并且在叙事技巧上展现了独特的魅力。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带有第一人称.............
  • 回答
    中国古代的刑罚历史悠久,其中不乏一些令人发指的酷刑,其残忍程度足以让现代人闻之色变。这些刑罚的出现,往往与当时的社会制度、统治者的意志以及对罪犯的惩戒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不仅仅是为了惩罚,有时也带有震慑、侮辱和奴役的意味。下面,我将挑取一些极具代表性的、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的残忍刑罚,尽可能详.............
  • 回答
    中国古代的政论文,可以说是思想的宝库,更是治国理政的智慧结晶。它们穿越千年,依然能让我们惊叹于古人的洞察力和逻辑思辨能力。要说“令人惊艳”,那绝非偶然,而是因为它们直击人性、社会和政治的根本,用精辟的言辞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以下我将挑选几篇在不同时期、代表不同流派,且极具影响力的政论文,并尽量以个人的.............
  • 回答
    中国古代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因此考古发现层出不穷,其中许多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科技乃至人类起源的认识。以下是一些最重大的考古发现,我会尽量详细地介绍:1. 北京人遗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发现时间与地点: 主要发掘于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位.............
  • 回答
    中国古代那些让人惊叹的“穿越”黑科技在我们印象中,黑科技似乎是近现代才有的名词,代表着超越时代的技术革新。然而,深入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我们会发现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发明创造,它们在当时的条件下完成,其精妙程度和超前思维,不禁让人怀疑,这其中是否隐藏着来自未来的“穿越者”的智慧?首当其冲的,便是那令人.............
  • 回答
    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书籍中,不乏那些能够让人掩卷莞尔、拍案叫绝的“有趣”之作。这些书,或许以其独特的视角观察世事,或许以其精妙的语言调侃人生,又或许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构建奇境,总而言之,它们如同生活中的一抹亮色,让人在沉重的历史长河中,寻得一份轻松与会心。要说“有趣”,我首先想到的便是那些记录民间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