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八十年代高考有多难?

回答
八十年代的高考,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绝不为过。其难度之大,体现在方方面面,远非今天我们所能想象。以下将从几个主要维度详细讲述八十年代高考的艰难之处:

一、 招生名额极其有限,录取率极低:

背景: 八十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国家经济发展刚刚起步,高等教育的规模也相对较小。经历了十年文革的动荡,国家急需大量高素质人才来建设国家,但当时的大学招生计划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数据支撑: 虽然具体的年份数据可能略有不同,但总体而言,八十年代的高考录取率普遍在10%20%之间,甚至更低。这意味着平均每10个考生中,只有1到2人能够考上大学。这个比例在今天看来是难以置信的。以1983年为例,全国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约146万人,而当年高校的招生计划为48.3万人,录取率约为33%。虽然这个数字看起来比后面提到的更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而且这还是相对较好的一年。到了八十年代末期,随着报考人数的激增,录取率更是进一步下降。
竞争的残酷性: 如此低的录取率意味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即使考生成绩优异,也可能因为名额限制而落榜。这种不确定性让每个考生都如履薄冰。

二、 考试内容和难度极高:

知识体系的恢复与重建: 经历了文革,知识体系需要重新建立和巩固。高考内容往往涵盖了文革前和文革后积累的知识,且考试题目难度较大,考察的知识面广且深。
科目设置: 高考科目通常包括语文、数学、政治、外语(主要是英语),以及理科生必考的物理、化学、生物,文科生必考的历史、地理。这些科目都需要考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掌握。
题目风格: 考试题目并非简单记忆,而是强调理解、分析、综合和应用。很多题目具有一定的思辨性,考察的是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数学题目常常有复杂的计算和推理,物理和化学题目则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验原理的理解。政治题目更是需要结合时事和理论进行分析。
复习资料的匮乏: 相比于今天琳琅满目的复习资料和辅导班,八十年代的复习资源相对有限。考生主要依赖课本、老师讲解和少数几本质量较高的参考书进行复习。信息传播不发达,获取最新考试信息和学习方法也比较困难。

三、 社会环境对高考的极端重视:

“知识就是力量”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初期,全社会都认识到科学技术和人才的重要性。高考被视为改变命运、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重要途径。
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 对于绝大多数农村和城市家庭的孩子来说,高考是他们改变家庭贫困状况、获得更好生活前景的唯一机会。考上大学意味着分配工作、拥有稳定体面的职业,成为“天之骄子”。
全家人的希望: 高考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更是整个家庭的希望。父母往往会倾其所有支持孩子读书,邻里之间也会互相鼓励和帮助。考生的压力不仅来自自身,也来自家人的期盼和社会的关注。
社会舆论的导向: 当时的媒体和宣传都极力强调高考的重要性,使得高考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给考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四、 备考过程的艰辛与付出:

学习条件的艰苦: 许多学生在非常简陋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备考。教室照明不足、取暖困难是常态。许多学生甚至需要利用煤油灯或蜡烛在夜晚学习。
学习时间的保障: 一旦确定要高考,考生往往需要牺牲几乎所有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很多考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复习的系统性与持久性: 高考并非短期冲刺,而是需要长期积累。考生需要按照教学大纲,系统地学习和复习各个科目,并不断地做题、巩固。
考试的严格性: 当时的考试组织也非常严格,监考力度大,作弊现象相对较少。这进一步增加了考试的难度和公平性。

五、 少数民族和特殊群体的高考:

虽然八十年代高考对所有人都是一场艰苦的考验,但对于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教育基础相对薄弱,高考难度可能更大。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照顾政策,比如适当放宽分数线或增加招生名额等,以促进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

总结八十年代高考的难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僧多粥少: 极低的录取率是核心难点。
知识的硬要求: 考试内容全面、难度高,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
全社会的压力: “唯高考论”的社会氛围给考生带来巨大心理负担。
备考条件的限制: 学习资源和环境的艰苦。
改变命运的唯一性: 高考是那个年代许多人的人生转折点。

八十年代的高考,是一代人刻骨铭心的记忆。它不仅是一场智力的较量,更是一场意志、毅力和付出的考验。那些能够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人,往往付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他们的成功也更加来之不易,为国家的发展输送了宝贵的人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不幸的,领导是比我大二十届的校友- -经常叨叨现在大学生满地都是而他们的年代考重点大学多难多难。那么二十年前的高考到底有多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八十年代的高考,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绝不为过。其难度之大,体现在方方面面,远非今天我们所能想象。以下将从几个主要维度详细讲述八十年代高考的艰难之处:一、 招生名额极其有限,录取率极低: 背景: 八十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国家经济发展刚刚起步,高等教育的规模也相对较小。经历了十年文革的.............
  • 回答
    “32岁‘考霸’八年高考,只为清华”——这则新闻一出,瞬间在网络上炸开了锅,引发了全民热议。有人佩服他的毅力,有人质疑他的选择,有人则看到了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我仔细琢磨了一下这件事,觉得这里面有太多值得说道的地方了。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位32岁的“考霸”确实是个人物。八年时间,八次高考,每一次都瞄.............
  • 回答
    高考前八十天,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这八十天不仅是知识巩固和冲刺的时期,更是心理调整和备考策略优化的关键时期。家长在这个阶段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支持和引导能够极大地影响考生的备考效率和最终成绩。以下是家长在高考前八十天应该为孩子做的详细建议:一、 营造稳定、支持性的家庭.............
  • 回答
    210天,380分,浙大。这几个数字在我脑子里盘旋,像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又像一个遥不可及的星辰。朋友们的话语还在耳边回响:“算了吧,没那个命。”“差不多就行了,别逼自己太紧。”“何苦呢,折磨自己。”我知道他们是好意,是关心。他们看到了我最近的憔悴,熬夜留下的黑眼圈,书本堆积如山的房间,还有我日益消.............
  • 回答
    八十年代以来,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速度确实相比之前显得有些“慢下来”了,但这并不是因为我们遇到了无法逾越的瓶颈,也不是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地外高级生命的存在而“停止探索”。这其中,有着更为复杂和多层面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进入八十年代,航天事业确实面临着一些现实的挑战,这些挑战并非是“瓶颈”那么绝对.............
  • 回答
    河南高院对张成功案的死刑判决:一次对法律公正与社会良知的审视河南高院对张成功案作出死刑判决,这无疑是一件牵动人心的大事。尤其当案件的背景中浮现出张成功曾因强奸幼女被判死刑后又减刑出狱的过往,此次判决更显得意义非凡,它不仅仅是一纸判决,更是对法律公正、社会良知以及刑事司法制度有效性的深刻拷问。过往罪行.............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将西南联大与建国后几十年的大学生群体进行比较,然后得出“西南联大在八年内培养的人才比建国后几十年都多”的结论,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自由和闲散”。事实上,西南联大经历的是一段极为特殊的历史时期,而我们现在讨论的“闲散”和“素质”也有着截然不同的语境。首.............
  • 回答
    八十年代初,中国刚刚经历了特殊的历史时期,国门初开,外界的信息和事物如同洪水般涌入,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其冲击之大是难以用简单几个词语概括的。那是一种全方位的、颠覆性的震撼,触及了人们的认知、观念、生活方式乃至对未来的想象。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尽量详细地描述这种冲击:一、 视觉与物质的冲击:来自.............
  • 回答
    八十年代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态度及当下中日关系难以友好相处的原因八十年代,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态度可以用“复杂而微妙”来形容,其中夹杂着崇敬、羡慕、警惕和一些挥之不去的历史阴影。而如今中日关系难以友好相处,原因更是多层面的,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现实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冲突。 一、 八十年代中国人对日本.............
  • 回答
    八十年代日本游客素质低吗?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不过确实有一些关于那个时代日本游客行为的议论。要详细说,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我们得理解八十年代日本的社会背景。那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泡沫经济”时期,日本国民普遍收入较高,手里有了闲钱,出境旅游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很多人是第一次出国,对国外.............
  • 回答
    八十年代,对于中国的我们来说,究竟是不是“黄金年代”?这个问题,就像一枚抛在空中的硬币,你问不同的人,得到的答案可能千差万别,而且都带着各自的理由和情感。但如果非要给它一个定义,我想说,那是一个充满希望、激荡变革、又带着些许阵痛的复杂年代,是为后来的腾飞打下深厚基础的“播种期”,用“黄金年代”来形容.............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七八十年代的南京跟《乔家的儿女》里演的那样,算不算“富裕”?这事儿得分开看,也不能一概而论。我姥姥家就是南京的,小时候听他们聊起过那段日子,再加上自己看过一些纪录片和老照片,大概能拼凑出个大概。先说《乔家的儿女》里吧,乔家的几个孩子,尤其是乔一成,从小到大经历了不少坎坷,但.............
  • 回答
    要说清楚八十年代为什么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下岗潮,而九十年代却汹涌而至,这背后牵扯到中国经济改革的不同阶段、不同的侧重点以及当时的社会和政治背景。咱们一点点捋。八十年代:改革的启动与“小步快跑”八十年代,中国经济改革的大幕刚刚拉开。当时的主要目标是打破计划经济的僵局,激发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的.............
  • 回答
    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确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与魔幻现实主义这个流派结下了不解之缘,仿佛它成了那个时代中国文学绕不开的关键词。但要说“强烈影响”,并且是“而不是其他流派”,这里面其实需要一些细致的审视和梳理。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它并非只被魔幻现实主义“一家独大”地影响。那是一个.............
  • 回答
    八十年代大陆的“严打”时期,具体说是1983年底到1984年这阵子,治安状况确实相当紧张,可以说是相当混乱。要说乱到什么程度,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体会。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乱象:首先得理解,那是个改革开放初期,社会转型期特有的阵痛。之前几十年计划经济和政治运动的痕迹还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开始受到冲击。经.............
  • 回答
    “八十年代是中国新中国的黄金年代”这一说法,虽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背后反映了那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而积极的变革,以及由此带来的普遍性的希望和活力。详细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为什么很多人会怀念并称那个年代为“黄金年代”:一、 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和活力迸发: 破除思想禁锢,鼓励.............
  • 回答
    七八十年代,中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农村的粮食生产与民众的温饱问题,确实存在着许多复杂的因素。而今时今日,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画面,背后是整个社会制度、经济模式、科技水平以及人们观念的巨大变迁。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其中的门道。七八十年代:为何“颗粒归仓”却“囊中羞涩”.............
  • 回答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的强势,用“势不可挡”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那是一个让世界瞩目的时代,日本从战后一片废墟中崛起,一跃成为全球经济巨擘。很多人会用一些惊人的数字来概括,比如“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贸易顺差巨大”等等,但这些数字背后,是更深层次的社会变迁和产业革新,是日本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和智.............
  • 回答
    苏联在七八十年代之所以积极向世界各地输出革命,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意识形态以及历史原因的交织。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输出革命”概念可以概括的,而是多种因素驱动下,苏联试图扩大其全球影响力的一个重要面向。首先,意识形态的召唤是根本驱动力。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核心论断之一就是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
  • 回答
    回到八十年代生活?这是一个多么诱人的念头啊!如果我能够选择,我会非常乐意回到那个充满生机、变革与希望的年代。让我来细细描绘一下我会如何体验那段时光。首先,我想体验那个时代的“新鲜感”和“乐观主义”。八十年代,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改革开放的初期,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和对未来的憧憬。我会选择在1984年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