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聪1980年代的政治漫画,尺度令人惊讶!
漫画家丁聪(1916-2009),1916年生于上海,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发表漫画。曾任《人民画报》副总编辑。作品有《鲁迅小说插图》;《丁聪插图》;老舍《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众多作品的插图。
丁聪的讽刺漫画
从走上画坛初显身手的时候起,年轻的丁聪便学会了用批判的目光观察社会。
身处光怪陆离的上海滩,丁聪与他的前辈和同辈漫画家一样,专注于描绘贫富之间的强烈对比,勾画那些社会暗角的丑陋。
丁聪最初显露出的这种社会讽刺的特点,在后来的创作中蔚为大观,它与政治讽刺密不可分,融为一体,成为他的创作中最有分量的作品。
曹大佐劝人去非洲你们整天觉得是要害你们,怎么着八十年代能比坦桑尼亚强是咋地?
别的不说了,就当代网民这个走夜路被抢了赖社会的尿性,搁严打之前活不过三集
怎么可能会有这个想法,实在难以理解,现在都还不是中华民族最好的日子,将来会越来越好,居然有人想过苦日子,这道题是不是在影射什么?
回到民国 X
回到民国当军阀 O
回到八十年代 X
回到八十年代当大学生 O
@赛博铁犁 说的八十年代的穷,有些是大院子弟根本不知道的(食品,医疗)。
有的匮乏呢,是说这些话的人巴不得的,只要别人比自己更匮乏就行。
现在很多3A大作画面精美,操作丝般顺滑,但是很多大老板就是要玩网页游戏。对他们来说世界上最高的娱乐不是和机器玩,是朝别人秀优越感。
具体来说,就是权力和女人不能放低要求,其他都能。
啥?就我现在这德性,这做派,这专业,这意识形态,穿越回八十年代?你是想我83年就因流氓罪而吃黑枣儿呢,还是想让我因投机倒把罪而入狱呢,还是咒我在80年代末的大学校园里搞不到自以为开了眼的傻萌妹子呢?
一个购买碳水也要凭票限量,想买点儿啥非生存必需品都要走特供的年代,我回去干嘛?为了一些人幻想中的自由?挺好的词儿,别成天换着法儿地去污蔑成么?
在你心里装着的,到底是人民,还是骑在人民头上刷各种清高自恋的表演空间?可就是表演,在八十年代,也不看看自己的出身,轮得到你么?去南边蹲猫耳洞都轮不到你好哇。运气好的,依靠个国营大厂讨生活,就极好了。业余时间别闲着,为十多年后的从头再来做准备吧。
说这句话的肯定没经历过80年代,那是个物质缺乏的年代,虽然没挨过饿,但是也没吃好过。
更别说像现在,朋友随时约饭,想吃啥吃啥。
那时候是真的盼过年啊,只有过年才能吃上各种好吃的。比如平时绝对吃不上的糖果和各种糕点,只有过年可以放开吃。
让你回八十年代,你哭鸡鸟嚎;但要让美国红脖子回到八十年代,那可真是生命的奇迹。
哎呀,真是今非昔比,今非昔比。
我爸是经济学爱好者,他听说美国有位经济学家写了一部书叫《第三次浪潮》,决定买一本学习一下。于是我爸写了一个介绍信:“兹有我单位计划财务处电子计算机编程猿邓XX,因业务学习需要……”跑了三个工作日盖上公章。然后我爸拿着介绍信来到本地最大的新华书店,走到售货大厅一侧,一扇玻璃门上写着“内部发行,凭证购买”,推门进去,把工作证和介绍信交给柜台售货员。售货员查验证件和介绍信真实无误,转身到货架上取下书,开票让我爸去出纳处交钱,凭收据回来领书。这就是我家那本1983年购得的《第三次浪潮》的来历。
所谓“八十年代开放的文化气象”也是一些人的想象。至多是那时候短波广播没干扰就是了。现在的大人物批评穿越小说“历史虚无主义”,该题材还是满坑满谷。1983年批判科幻文学是“精神污染”,批判仅持续了27天,就导致整个题材一蹶不振,次年全国没有一家出版社出版科幻作品,业界过了多久才缓过来?
不愿意,就我这作风肯定会被按流氓罪枪毙了
这有什么难的,随时可以体验。自己问问父母,有没有资格做倒爷,是不是二代住大院,如果不是。那就。
1、三个月吃一次肉。只能吃当季水果,一周不能超过一次。
2、一年买不超过三次衣服。
3、走路两小时以内,不可以坐车。
4、丢掉手机。只能用固话。
5、不喝任何饮料。
6、不上网。
7、用笔记本显示器看电视,颜色调成黑白的,比例4:3的,分辨率640*480。买电视卡,只看一个频道,区级以下的。
8、住在十平米左右的房子里,并且长期使用公厕。
9、买一个二八大杠,如果遇到急事骑自行车。
10、家中常备大安,土霉素,氟哌酸,基本上不管什么病,先来两片。如果实在不行去社康打青霉素,记得皮试。
11、八十年代,没有空调这个东西,什么小太阳,电暖气,通通没有。除了电扇和火盆,没有其他制冷和制热的设备。
12、1990年录取60万人,但当年19岁的人口有两千多万,普及率与今天211院校差不多。所以非211的大学生请藏起毕业证以高中生的身份应聘。
13、下午五六点后不去商店。小吃和甜食只有今天路边摊水准的,而且得按一个月几斤的糖票油票来限量。隔几周就要扛着液化气罐上下楼并蹬着自行车去换气。在北方哪怕是帝都,冬天三到四个月只吃白菜萝卜土豆和咸菜腊八蒜。
14、买米面要自己拎着袋子去买散装的,回来还要把米倒进澡盆里,花几个小时一条一条把里面的虫子择出来。
先这样,想起来再更新。大家想到的也可以贡献出来,咱可以整理一份给怀旧的人体验一下。
有人说那时候充满希望,可是实际上呢?
吃不饱饭的苦,生病没药医的苦,考上了学没钱读的苦,一家人某些孩子为了兄弟姐妹读书奉献自己一辈子的苦,过年时给孩子买不起新衣服,自己到处想办法,大人多少年不敢买新衣服的苦,还有很多很多。你之所以感觉幸福,是因为有人把你挡在背后。
那么多人为了生活铤而走险,车匪路霸,抢劫杀人,各种谋财害命,为什么?他们天然的坏么?他们不知道自己被抓住了要死要坐牢么?
无他,因为他们看不到除了犯罪还有其他任何赚钱的可能。
我并不是说同情这些罪犯,而是说所谓的希望对于大多数人,只是我们后人的幻想罢了。
不愿意。因为那时候没有移动互联网,没有普及空调,肉食不充分,水果不充分,有很多蚊子老鼠,有很多车匪路霸。
这问题敏感的很,但我犹豫再三还是觉得有必要分享点什么。
我见过所有表示过“想”的人,甚至只是觉得80年代比现在好的,无论年龄是60后还是90后,无不是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这些大城市土生土长的人,连厦门这种规模的都没有。
我觉得这不是巧合。
这其中有个知乎粉丝数万的、在美北京土著在自己微信群公然表示过“如果*****,自己家还是地主”,一群平时跟他三观高度相似的老哥当即附和。
还好,这个群我已经因为种种不符合地主后代价值观的某些言论被踢出去了。
在很久之后,我才明白为什么这些人这么怀念那种时候,以及更早的民国时代。
套用马斯洛五层金字塔说,这些人在80年代,甚至更早就有了充实的最下面二层,他们当然会喜欢最上面一层自由度更大的80年代和00-10年。
这些人在当年住着一线城市的大House不差钱置办那个年代的“背投大电视”“PS2”等等好东西,当然跟我们这种这二零一几年才相对舒服一点的普通人毫无共情了!
可是我们这种三四线城市老百姓的日子,少数是05年,主要是10年之后才逐渐好起来的,别说回到80年代,谁乐意回到10年前啊!
罢了,也不怕各位笑话,给各位讲讲那些个还不错生活条件我是什么时候享受上的。
空调?纱窗?卧室的10年左右加装的,纱窗也差不多,更早就是电风扇+蚊香,而且那空调只制冷不制热,冬天还靠热水袋;
宽带?独显电脑?大屏幕显示器?这些我是2015年左右才陆续有的,对,我第一次能玩1080p的文明5是2015年(2012年国外就有英文帖子讨论文明5支不支持新买的4K大屏幕了),更早还是1MB/s小水管、CRT和768p笔电屏幕,根本跑不动大型游戏,你们不会喜欢768p的13寸小屏幕玩小游戏吧?我也不喜欢;
哦还有不知道北上广深怎么样,反正我那儿当年碰上台风登陆这种恶劣天气停电挺常见的(福建夏天台风是真的多而且强台风不少),没了电只能用硕大的应急灯对付对付;
出省旅游?陪长辈办事顺便旅游也算的话,05年左右;出境旅游?出海关=出境旅游的话,得是16年开始的事了;
买下第一辆私家车?15年左右,10年那会儿还是开摩托的,一家人挤一辆摩托车了解一下,动辄坐在摩托车前油箱上一小时了解一下;
还有网购带来的新风——14年左右网购、海淘终于普遍起来了,终于想不被坑的老百姓有了一个相对透明的渠道,本地的超市终于不拿各种小品牌产品挂着一线品牌的高价忽悠人,而是把公牛(插座)、美的(家电)这样正经国内一线品牌摆在货架上以和淘宝类似的价格出售,不然有本地人就是有购物卡也不买这些坑爹货。以前的情况,参考带月荷锄归在“到农村你最不能忍的是什么? - ”问题下的回答[1] :
吃的可能是粤利粤,喝的可能是雷碧,用的可能是每飞丝。
现在村一级是不是这样我不好说,起码地级市和县级市超市很少看到这种幺蛾子了。
这些年二线以下有一个巨大的变化,信息的透明,当然这里说的那些地主后代说的那种“透明”,而是说三四五六线的智商税不好割了。这还是要得益于宽带的崛起,网购的崛起,从根本上淡化、甚至部分抹平了一线城市的信息差。举个例子,我念大学之前,只在上海市偶然间走亲访友听到有人力劝我不要就读机械专业,二线三线城市没有一个认识的给出劝退机械的。实际上去念机械之后发现学校里上海的同学也没念工科的,全是念金融管理法学的,人家消息多灵通啊。现在呢?知乎,抖音一开,多少劝退文,啥专业有啥缺点你都能查到,直接能避雷。我查过福州大学等高校生化环材土机分数线,其逐渐下开就是12-20年,为啥?网络发达了,纸包不住火了呗。再比如出国留学找中介机构,我在澳洲打听过,一二三线城市的同学申请的开销几乎就是1比10比20,为啥呢?因为大城市消息灵通,很多人知道申请澳洲大学没有申请费,成功了大学还会给中介一大笔钱,小城市中介就学生学校两头赚钱,忽悠你申请要很多钱,而且每个机构开价都是一两万。现在?要么降价,要么扭头找大型淘宝店代办,人家电商以北上广的价格给你提供的中介服务一样靠谱。电脑和手机?不好意思官网直接买,谁给你去小城市小县城实体店消费啊?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之后,核辐射污水是进入到大海过的,某一线城市的曾经吐槽他们厂(IT)的人吓得不敢吃海鲜了,那时候二三四线就听不到这种声音,海鲜照样吃。当然现在有啥大事北上广依旧会消息灵通一点,比如新冠在杭州互联网大厂1月中旬员工们就如临大敌了,但是隔了一周三四线会关心这些的也开始疯狂囤积口罩了,北上广已然没有当年那么的信息差优势了。
现在网上有种观点很常见,主张宣传信息传播当年自由现在不自由了。这话显然是以大城市居民的口吻发表的,而不是国家占主体的三四五六线城市及农村人,
应该说三四线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升速度最快、和北上广居民差距拉进最快的几年,就是2012年-我出国前,算上提升量有但不大的前奏阶段,广义上说就是08年-18年这十年。
互联网上有一种舆论,怀念回到00-12年的时代,觉得那个时候比12年-今天好,为什么?那个年代,他们住着四合院、商品房,开着德国、日本的黑色高级轿车,吹着兼具冷暖功能的空调,客厅摆着相当于今天80寸液晶电视的大尺寸电视(不知道是不是大背投),用着iPhone1(07年)、诺基亚5800(08年)这种当年的大屏幕手机,以及20寸的三星液晶显示器这种相当于今天49寸240Hz好显示器的大屏幕显示器,在当年宽松的网络下挥斥方遒,当然爽啦。
他们还号召大家去共情80年代、共情民国时代,可这些时候我们这种阶级与家庭在过什么日子?那时候舆论尺度大?那时候黄赌毒管的松?那些东西该不该限制我且不提,我们这种家庭条件放当年消费得起那些吗?享受不起那些东西那跟我们有关吗?民国大师备受尊崇的年代,你我是大师家里人吗?日子过得苦逼,你想说啥说啥有个球用?
*1986年以后,到1988年期间,特别是以春兰和华宝为龙头的民用空调器生产企业,投入大量生产阶段,加上部分进口品牌的空调,使民用空调器在国内开始大量流行,价格很高,当然那些北京四合院的主人之流一定是不差那个人民币的。
笑话,现代都市年轻人十个有八个手机不离手,七个不会做饭,六个不会买菜,五个离不开空调,你回80年代连个小霸王都没有,你不如送他们去死?
喜欢八十年代的人可以去朝鲜或古巴亲身体验,鸭绿江没加盖,太平洋大西洋没加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