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八佰》中,四行仓库的守军为什么要绑着炸弹手榴弹往下跳,这和直接丢下去有什么区别?

回答
在电影《八佰》中,四行仓库守军在面临绝境时,选择绑着炸弹手榴弹往下跳,这一行为在军事和心理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与直接丢下去有着本质的区别。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 军事上的目的与作用:

最大化爆炸效果与杀伤力:
近距离杀伤: 将爆炸物绑在身上往下跳,意味着士兵与爆炸点的位置非常接近,几乎是“人肉炸弹”。这种近距离爆炸能够产生更强的冲击波和更密集的破片,对试图攀爬仓库、冲击仓库防线的日军造成最直接、最致命的伤害。
范围杀伤: 手榴弹和炸弹本身就有一定的爆炸半径,绑在身上往下跳,爆炸时,士兵身体会充当一个固定的平台,使爆炸物相对稳定地在特定位置爆炸,确保爆炸能量和破片能向各个方向均匀散布,覆盖更广阔的区域,增加杀伤效率。
穿透性: 日军在进攻时,往往是密集队形或者会使用一些遮蔽物(如木板、雨伞),直接丢下去的手榴弹可能滚到角落或者被遮挡,导致效果减弱。绑在身上跳下去,爆炸会在日军的正面或侧面瞬间产生,很难被躲避或防御,有效穿透其防御。

阻止日军登墙与突破:
制造障碍: 日军在攻坚时,会不断尝试攀爬仓库墙壁,试图从高处突破。守军的这一举动,就是在日军即将或者正在攀爬的关键时刻,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在墙壁附近制造一个高密度的爆炸区域。这股强大的爆炸冲击波和密集的破片,能够将正在攀爬的日军士兵瞬间撕碎,并对后续试图攀爬的日军造成巨大的心理威慑,暂时阻止他们靠近墙壁。
精确打击: 直接丢下去,士兵需要预判日军的进攻方向和距离,这需要极高的技巧和运气。而绑着炸弹跳下去,是将炸弹精准地“投送”到日军即将集结或攀爬的区域,是一种更为主动和精确的打击方式。

掩护战友与撤退(有限):
在极端情况下,这种行为也能为战友争取短暂的喘息机会或掩护其进行有限的转移,虽然其主要目的并非撤退。

二、 与直接丢下去的区别:

| 特征 | 绑着炸弹手榴弹往下跳 | 直接丢下去 |
| : | : | : |
| 士兵生死 | 必死无疑,自杀式攻击 | 可能幸存,但危险性极高 |
| 爆炸位置 | 相对固定,与士兵一同坠落,更接近日军的进攻点/攀爬点 | 不确定性高,可能滚落、偏离,爆炸效果难以精准控制 |
| 杀伤效率 | 极高,近距离、高密度爆炸,破片杀伤力强,难以规避 | 中等偏低,受投掷距离、角度、日军反应等因素影响 |
| 战术意义 | 阻止日军登墙的强力手段,主动出击,玉石俱焚 | 辅助性防守,被动性攻击,为反击争取时间 |
| 心理影响 | 极具震撼力,对日军造成极大恐惧与震慑,提升守军士气 | 相对有限,更多是战术层面的考量 |
| 操作难度 | 需要熟练固定爆炸物,并在瞬间做出抉择,勇气和决心要求极高 | 需要熟练掌握投掷技巧,并有一定预判能力 |
| 时机把握 | 在日军即将登墙或发起近距离攻击的瞬间执行,时机非常关键 | 可在日军集结或进攻过程中执行,但效果不确定 |

三、 心理上的意义:

表达最极致的决心与抗争: 这种行为是生命最后的呐喊,是将个人意志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体现。守军已经知道自己不可能生还,用这种方式表达了他们宁死不屈、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决心,是对侵略者最强烈的反抗。
极大的心理威慑: 看到战友们以如此惨烈的方式与敌人同归于尽,日军会感受到极大的恐惧,这种恐惧会削弱其进攻意志,甚至造成心理崩溃。这比任何单纯的火力压制都能带来更深刻的心理打击。
提升剩余守军士气: 这种壮烈的牺牲会极大地鼓舞剩下士兵的士气,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不是孤军奋战,而是肩负着战友的遗志,更加坚定地战斗下去。
彰显民族气节与爱国主义: 在国家危难之际,个体生命的价值可以超越自身,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四行仓库的守军,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保家卫国的民族气节。

四、 历史背景与电影呈现的合理性:

电影《八佰》的这一情节,是基于历史事实的艺术创作。在淞沪会战后期,面对日军的强大攻势,中国军队确实出现过许多英勇牺牲、与敌同归于尽的事迹。而四行仓库的守军,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更是将这种抗争精神发挥到了极致。这种行为虽然惨烈,但在当时那种绝境之下,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杀伤敌人,迟滞其进攻,并向外界传递中国军队顽强抵抗的信号。

总结:

《八佰》中守军绑着炸弹手榴弹往下跳,绝非简单的“丢下去”。这是在军事战略、战术操作以及精神层面上的综合考量。它代表了最彻底的抵抗,是一种用生命为代价的精准打击和意志宣示,其目的在于最大化杀伤敌人、阻止其突破,并以极大的牺牲展现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这种行为,将战役的悲壮与英雄主义推向了极致,也成为了影片中最令人动容和震撼的场景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人都在纠结如何破这个盾牌方阵,可你们为什么就不纠结一下历史上有没有这个方阵呢?

盾牌方阵,陈树生,都是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的虚构。

要问为什么虚构出这么一个荒谬的情节出来,因为有人愿意相信,因为能煽情,而只要有人信又能煽情就有人愿意买票去看,有人看就能换取票房收益,所以才有了这有违史实也有悖常理的胡说八道。

还甭说电影了,你就看本问中作答的,不是照样有人坚持说陈树生真有其人?为什么这么说,一种可能是无知,即他真的是这么认为的。因为只凭在网络暴文中抄来洗去,而从来跟原始的第一手史料不沾边,在骗人的同时也把自己骗了;还有一种则是为了流量。因为他们知道,只要打了爱国牌,能煽情,就有人点赞,就能产生流量,而怎么能产生流量就怎么胡说八道。在这点上,自媒体和影视作品一个德性。

作为普通的读者,人家的研究方向或兴趣爱好不在这上面,茶余饭后打开手机浏览一下历史网页,或带老婆孩子去电影院看个电影,纯粹就是个消遣。狗血的剧情好看、煽情,点个赞或叫声好,无可厚非。但作为在客观上对大众有引导责任的影视编导和自媒体作者,要求就不一样了,即你得讲道德,讲责任。在此想问一问,你们创作时除了想赚钱,是不是从来也不摸自己的良心?

我为什么坚持认为陈树生其人其事是虚构的,请看:

zhihu.com/answer/199021

欢迎批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