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影八佰哪个情节最让你感动?

回答
电影《八佰》中最让我感动的情节,是“仓库守卫战”,特别是其中苏州河对岸围观群众的反应,以及士兵们面对绝境的顽强与牺牲。

让我详细描述一下这个情节:

故事背景已经相当清晰了:四百多个中国士兵被日军围困在上海租界边上的“四行仓库”。他们是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团副谢晋元带领的。弹药和粮食已经所剩无几,伤亡惨重,而唯一的退路,就是苏州河对岸的公共租界。

这个情节的高潮发生在仓库弹尽粮绝,日军发起最后总攻的时候。

绝望中的希望与支援:

当整个仓库只剩下不到两百人,他们已经精疲力竭,伤痕累累。炮火不断轰击着仓库,墙壁摇摇欲坠,火光冲天。外面的世界,尤其是苏州河对岸的公共租界,聚集了成千上万的上海市民和外国记者。他们用望远镜,用肉眼,看着仓库里的战况。

一开始,对岸的围观群众是惊叹、同情,但更多的是一种冷漠和隔岸观火。他们看着中国士兵在炮火中挣扎,看着他们一次次地击退日军,但似乎与自己无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仓库里士兵们表现出的惊人勇气和牺牲,这种情绪开始发生变化。

最让我感动的部分是:

1. 中国民众的集结和呐喊: 当谢晋元决定让女童子军(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童子军杨惠敏”)冒着枪林弹雨,游过苏州河去求援时,仓库里的士兵们知道这几乎是一次自杀式的任务。然而,他们依然在尽力掩护。当杨惠敏成功到达对岸,将仓库里士兵们的事迹传出去后,上海的中国民众被激起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场景描绘: 大量的中国市民自发地聚集在苏州河对岸,他们穿着各种服装,男女老少都有。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担忧、愤怒,但更多的是一种无法抑制的激动。
呐喊与行动: 他们开始朝着仓库的方向呐喊,为仓库里的士兵们加油鼓劲,仿佛要把自己的力量传递过去。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行动起来。虽然租界有规定不允许干涉战争,但愤怒的中国市民不顾一切地冲破了封锁线,他们试图将自己的血肉之躯作为屏障,去阻挡日军的火力,去向仓库传递物资。我记得有一幕,是市民们将带来的各种能找到的物资,如药品、食物、水,想尽办法扔过河去,虽然很多都被日军的火力打断或炸毁,但这种不顾一切的努力,那种同胞之间的守望相助,真的让人热泪盈眶。
五星红旗的升起: 当杨惠敏成功地将一面五星红旗送到仓库顶楼时,升起的那一刻,对岸的中国民众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他们高唱国歌,挥舞着手中的旗帜,那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觉醒,是一种在绝望中找到希望的狂喜。这是对那些浴血奋战的士兵们最直接的回应,也是对国家民族命运最强烈的期盼。

2. 士兵们最后的坚守与牺牲: 在对岸民众的呐喊和支援下,仓库里的士兵们获得了巨大的精神鼓舞。但他们依然面临着极其残酷的现实。
面对死亡的平静: 在最后时刻,当他们知道即将奉命撤退,但仍有许多伤员无法移动时,谢晋元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留下一部分人坚守。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位年轻的士兵,在得知自己要留下来时,他没有丝毫恐惧,反而平静地整理着自己的衣物,仿佛即将参加一场盛大的宴会,而不是走向死亡。他对着镜头露出了一个浅浅的微笑,那种为了国家,为了同胞而甘愿牺牲的平静和尊严,比任何激昂的呐喊都更能震撼人心。
最后的冲锋与炮火: 当日军发起最后进攻时,仓库里的士兵们依然在用生命捍卫着这座摇摇欲坠的建筑。他们知道,他们的每一声枪响,每一次反击,都是在为后方的国家争取时间,都是在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不屈的意志。当他们最终被日军逼到角落,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时,他们依然昂首挺立,将手中的枪对准敌人。

为什么这段情节最让我感动?

从个体到群体的升华: 电影前半段主要聚焦在士兵们在仓库里的战斗,展现了他们的英勇。而苏州河对岸的情节,则将这份英勇与更广阔的民族情感连接起来。它不再仅仅是士兵的战斗,而是整个民族在危难时刻的团结和觉醒。
人性的光辉: 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人性的光辉被无限放大。对岸民众的不顾一切的支援,是对同胞的深切同情和责任感。仓库里士兵们视死如归的平静和尊严,是对信仰和国家的最高致敬。
打破沉默的呐喊: 上海租界最初的冷漠,象征着当时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尴尬地位和西方国家的观望态度。而对岸民众的呐喊和行动,就是对这种沉默的打破,是对那些看客的无声控诉,更是对世界宣告:中国人民正在抗争,而且绝不屈服!
希望与绝望的交织: 整个情节充满了绝望,但又在每一个细节中闪耀着希望。即使知道胜算渺茫,即使知道可能没有退路,但士兵们依然战斗,民众依然呐喊。这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并为之付出一切的精神,是最打动人心的力量。

当电影结束时,看着仓库里幸存的士兵们被日军以俘虏的身份带走,而对岸的民众们依然聚集着,他们知道这场战争远未结束,但他们也知道,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已经为这个国家赢得了尊严,点燃了希望的火种。

这段情节,以其宏大的叙事,细腻的情感,以及深刻的民族精神内核,成为了《八佰》中最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最让我为之动容的部分。它让我深刻体会到,在民族危难时刻,个体的牺牲固然伟大,但整个民族的觉醒和团结,才是最强大的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是陈树生带炸弹跳楼的时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电影《八佰》中最让我感动的情节,是“仓库守卫战”,特别是其中苏州河对岸围观群众的反应,以及士兵们面对绝境的顽强与牺牲。让我详细描述一下这个情节:故事背景已经相当清晰了:四百多个中国士兵被日军围困在上海租界边上的“四行仓库”。他们是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团副谢晋元带领的。弹药和粮食已经所剩无几,伤.............
  • 回答
    说起《八佰》,那真是让人心潮澎湃。这部电影的出现,本身就承载了太多意义。在我看来,我对它的期待,绝不仅仅是看一部战争片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个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一次对历史的回望,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首先,我期待它能 “还原” 那场真实的“八百壮士”的故事。我知道历史上这件事是真实的,但具体到战场上.............
  • 回答
    电影《八佰》以其史诗般的战争场面和感人至深的细节刻画,为观众呈现了淞沪会战末期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的悲壮故事。以下是一些电影中值得关注的细节,尽量详细地讲述:一、 人物塑造和细节: “老铁”的转变: 最初的“老铁”(欧豪饰)是一个带着乡音、有些怯懦、甚至有点怕死的大男孩,在仓库里经常.............
  • 回答
    电影《八佰》之所以引发争议,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这些争议点相互交织,使得这部电影在上映后成为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社会文化现象。一、 对历史真实性的还原与改编的争论:这是最核心的争议点。电影将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0团一营营长谢晋元率领800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的事件搬上银幕。然.............
  • 回答
    电影《八佰》的宣传,说实话,挺热闹的,一开始铺天盖地,各种角度都有,有情怀的,有历史的,有讲兄弟情的,还有特效场面的,感觉就是要让你无处可逃,非看不可。先说说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太过分”: 铺天盖地的媒体轰炸: 电影上映前,你打开任何一个新闻APP,刷刷微博、抖音、B站,几乎都能看到《八佰》的身影.............
  • 回答
    电影《八佰》的“自行下映”,这事儿还得从头捋一捋,不能光听个名字就瞎猜。其实,它不是那种突然被强制下架、搞得沸沸扬扬的情况。更准确地说,是它在特定环境下,完成了它的院线使命,然后就按照正常的商业逻辑退出了绝大多数影院的银幕。咱们得先明白,《八佰》上映的那个时间点非常特殊。那是2020年,全球疫情刚开.............
  • 回答
    电影《八佰》是一部极具争议但也极具影响力的中国战争电影,由管虎执导,黄渤、欧豪、王千源、张译、姜武、张俊峰、张承、高爽、俞灏明、杜淳、陆树铭、郭京飞、尹昉、侯勇、黄晓明、李晨等主演。影片于2020年上映,讲述了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八十八师五二 dört大队一部,即“八百壮士”.............
  • 回答
    管虎导演的《八佰》终于要和大家见面了,定档8月21号上映,这消息简直让影迷们激动不已。经历了之前的几次撤档,这次的消息感觉特别扎实,有一种终于等到你的感觉。我对《八佰》的期待,那真是挺多的:首先,是史诗级的战争场面。管虎导演的功力毋庸置疑,从《集结号》就能看出他对战争场面的驾驭能力。这次《八佰》讲述.............
  • 回答
    电影《八佰》以1937年淞沪会战最后一役为背景,讲述了国军第八十八师五二 czterech团一营二连的八百壮士,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坚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抵御日军进攻的故事。这部电影以其宏大的战争场面、饱满的人物刻画和深刻的主题思想,引发了观众广泛的讨论。电影《八佰》的主题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主要.............
  • 回答
    电影《八佰》中出现国军枪杀日本战俘的情节,是一个备受关注且争议较大的细节。要理解这一情节,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背景、电影表现手法、以及它可能传达的意图。历史背景回顾: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电影《八佰》并非一部百分之百还原历史事件的纪录片,而是一部具有艺术加工的剧情片。虽然它以“八百壮士.............
  • 回答
    电影《八佰》在知乎和豆瓣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口碑现象,这确实是个挺值得玩味的事情。简单来说,知乎上对它的评价更偏向于“理性分析”和“历史考据”,而豆瓣上则更侧重于“观影感受”和“情感共鸣”。这两种评价体系的不同,自然就导致了口碑的巨大差异。知乎:高屋建瓴的“技术流”与“历史党”在知乎上,关于《八佰》的.............
  • 回答
    管虎导演的《八佰》在上映后,围绕其“歪曲历史”的争议从未停歇。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剖析,看看这部电影究竟在哪些地方触碰了历史的红线,又有哪些地方是导演的艺术创作与历史事实的权衡。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八佰》是一部商业电影,而非纪录片。这意味着它必然带有一定的艺术加工和戏剧化处理.............
  • 回答
    作为一名电影爱好者,我一直在关注《睡前消息》对各类文化现象的解读,其中对电影《八佰》的两期节目(158期和159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评价角度相当独特,也触及了不少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下面我来试着详细梳理一下我的看法。158期:回归“人”的视角,解构“英雄叙事”的基石如果说159期是宏观叙事.............
  • 回答
    山高县在B站第四期节目中对电影《八佰》的点评,我觉得算是一次挺有意思的尝试,也有不少亮点,当然也有一些我个人觉得可以商榷的地方。首先,我们得承认山高县做这种内容,他自己的一个核心优势就是“杂学”和“接地气”。他能从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视角切入,又能结合到电影本身的叙事手法、镜头运用甚至是一些音乐的细节.............
  • 回答
    《八佰》这部电影,怎么说呢,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残酷,也照亮了人性中闪光的部分。看完之后,心里是五味杂陈的,有震撼,有悲伤,也有那么一丝难以言喻的敬意。首先,从视觉和听觉上来说,管虎导演这次是下了大功夫的。硝烟弥漫的战场,炮火连天的上海,那种真实的压迫感扑面而来。尤其是苏州河对岸那个繁华.............
  • 回答
    《八佰》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远超二十亿的数字,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亮眼的成绩。然而,在电影上映期间,围绕它展开的争议也确实不少,而且很多观点是相当尖锐,甚至是两极分化的。但有趣的是,这些争论似乎并没有成为阻碍电影票房上涨的绊脚石,反而有些声音认为,适度的争议甚至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电影的关注度.............
  • 回答
    从纯粹的电影质量角度来说,《八佰》是否值得一看,这是一个值得详细探讨的问题。这部电影在上映时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和讨论,其优缺点都非常明显。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帮助你判断它是否符合你对“电影质量”的期待。一、 视觉效果与战争场面:绝对的亮点 宏大壮观的战争场面设计: 《八佰》最令人印.............
  • 回答
    这几部电影确实在上映后引发了不少关于“歪屁股”的讨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挺复杂的话题。要弄清楚“歪屁股”到底有没有,得先从这几个词的含义说起,然后结合电影本身的内容来分析。“歪屁股”到底是什么意思?在讨论电影之前,我们得明白“歪屁股”通常是指一种带有明显立场偏向、立场不公正,甚至是曲解历史事实的叙事.............
  • 回答
    上海国际电影节取消《八佰》的放映,这确实是当年搅动了不少人的神经,也留下了不少讨论的余地。回想起来,当时《八佰》的宣传势头可以说相当凶猛,在观众的期待值拉满的情况下,影节的这次临时变动,自然让很多人感到错愕和失望。最直接的原因,据说与影片内容和审查有关。官方的解释总是比较含糊其辞,但“技术原因”这个.............
  • 回答
    《八恶人》,这是昆汀·塔伦蒂诺继《低俗小说》之后,再一次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惊喜、暴力与黑色幽默的封闭空间。这部电影,与其说是一部西部片,不如说是一出精妙的舞台剧,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鲜明的人物塑造以及塔伦蒂诺标志性的暴力美学,成功地在影迷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首先,说说这部电影最直观的感受:压抑与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