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机器学习门下,有哪些在工业界应用较多,前景较好的小方向?

回答
在机器学习的广阔天地里,有哪些领域真正能在工厂车间里发光发热,并且在未来依旧充满想象空间呢?咱们不谈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论,就聊聊那些实实在在能解决生产问题,并且越做越有劲头的小方向。

1. 预测性维护:机器的“未卜先知”

想想看,一条生产线上的昂贵设备如果突然出了故障,那损失可不仅仅是维修费那么简单,停产带来的连锁反应才是让人头疼的。预测性维护就是要把这种被动变主动,让机器在“生病”之前就发出预警。

怎么做的? 咱们给设备装上一堆传感器,收集各种运行数据:温度、振动、电流、压力,甚至是声音。这些数据就像是机器的“体检报告”。然后,我们用机器学习模型去“学习”这些数据和机器正常运行之间的规律。当模型发现数据的某些指标开始偏离“健康”的范围,并且有持续恶化的趋势时,它就会提前告诉你:“嘿,这个部件可能要坏了,赶紧检查检查!”
为什么前景好?
降本增效是硬道理: 能显著减少计划外停机时间,提高设备利用率。维修也能更精准,避免不必要的更换和过度维修。
安全性提升: 避免因为设备突发故障导致的生产安全事故。
数据积累与模型迭代: 随着运行时间增长,我们积累的数据越多,模型就越“聪明”,预测的准确性也就越高。
应用广泛: 不仅仅是大型制造企业,风力发电机、高铁、航空发动机,甚至是家用电器,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未来还能怎么玩? 结合物联网(IoT)技术,实现更实时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将不同设备之间的数据关联起来,形成更宏观的生产线预测。甚至可以预测整个供应链的潜在风险。

2. 质量检测与缺陷识别:火眼金睛的机器人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传统的质检方式,比如人工目检,效率低、容易疲劳、主观性强。而机器学习,尤其是计算机视觉,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怎么做的? 我们给工业相机拍下的产品图片(或者视频流)喂给机器学习模型。这些模型被训练来识别正常的、合格的产品特征,并且能够区分出各种各样的缺陷,比如划痕、气泡、污点、尺寸偏差、颜色异常等等。一旦模型“看到”了不合格的产品,就会立刻发出警报,甚至直接剔除。
为什么前景好?
极致的效率和一致性: 机器不会疲劳,检测速度快且判断标准统一,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和产品合格率。
处理复杂场景: 对于肉眼难以察觉的微小缺陷,机器学习可以更加精准地识别。
成本效益: 虽然初期投入设备和模型训练,但长期来看,可以节省大量人力成本,并减少因质量问题导致的退货和客户投诉。
多样化的检测需求: 不管是电子元器件上的焊点,汽车零部件的喷漆效果,还是食品的包装完整性,都能找到相应的应用。
未来还能怎么玩? 结合三维视觉技术,实现更立体的缺陷检测。通过无监督学习或半监督学习,让模型在没有大量标注数据的情况下也能学习识别新的、未知的缺陷。将检测结果与生产过程中的其他数据关联,找到导致缺陷的根本原因。

3. 流程优化与参数调优:生产的“最强大脑”

生产过程中,有很多参数需要精确控制才能达到最佳的产出和质量。比如注塑机的温度、压力、保压时间,化工反应釜的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等等。人工经验固然重要,但往往难以找到全局最优解。

怎么做的? 我们把生产过程中各种可控的参数和对应的产出、质量指标记录下来,然后用机器学习模型(比如强化学习或者回归模型)去学习参数与结果之间的复杂关系。模型可以模拟不同的参数组合,找到最有利于提高产量、降低能耗、提升产品合格率的“黄金配比”。
为什么前景好?
精益生产的驱动力: 直接关乎生产效率和成本,是实现精益生产的核心技术之一。
解决多变量耦合问题: 很多生产过程涉及多个参数相互影响,人工难以完全掌握,机器学习可以有效地处理这种复杂性。
适应性强: 即使生产原料、工艺条件略有变化,模型也能根据新的数据进行自适应调整,保持最优状态。
环保与节能: 通过优化参数,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和物料浪费,符合日益增长的绿色生产要求。
未来还能怎么玩? 将其扩展到整个生产线的协同优化,实现端到端的智能调控。与数字孪生技术结合,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大量的模拟和实验,加速最优参数的发现。利用联邦学习,在不暴露原始数据的前提下,汇聚多家工厂的经验进行模型训练。

4. 库存预测与需求规划:让仓库不再“盲人摸象”

很多工业企业面临着如何准确预测产品需求,以及如何管理库存的难题。库存积压占压资金,而库存不足则会导致生产中断或客户流失。

怎么做的? 我们收集历史销售数据、市场趋势、季节性因素、促销活动、甚至天气预报、宏观经济指标等一系列影响需求的因素。用时间序列分析和回归模型来预测未来的需求量。基于预测结果,合理规划原材料采购和成品生产计划,优化库存水平。
为什么前景好?
降低运营成本: 直接减少因库存积压或缺货带来的损失。
提升供应链效率: 确保原材料和产成品能及时、准确地到达需要的地方。
增强市场竞争力: 能够更快速地响应市场变化,满足客户需求。
对冲不确定性: 尽管需求预测总有误差,但机器学习模型能提供比传统方法更可靠的预测,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市场波动。
未来还能怎么玩? 结合更广泛的外部数据源,比如社交媒体情绪分析、竞争对手动态等,提升预测的准确性。利用强化学习来动态调整库存策略,以应对不确定性更高的场景。与物流配送系统联动,实现更智能的仓储和配送管理。

5. 自然语言处理(NLP)在工业中的应用:听懂并理解

别以为NLP只跟聊天机器人有关,在工业界,它也有很多实用的场景,尤其是在处理大量的非结构化文本数据时。

怎么做的?
设备故障报告分析: 把维修人员记录的故障报告文本输入模型,让模型自动提取关键信息,识别常见的故障模式和原因,甚至可以预测潜在的故障。
用户手册与技术文档检索: 构建智能的文档检索系统,让工程师能快速找到所需的技术信息。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解读: 对大量复杂的安全规章进行自动化解读和分类,方便员工学习和遵循。
供应商合同风险评估: 分析合同文本中的潜在风险条款。
为什么前景好?
释放非结构化数据的价值: 很多宝贵的经验和信息都隐藏在文本中,NLP能将这些“隐藏的宝石”挖掘出来。
提升知识管理效率: 让信息传递和知识共享更加便捷高效。
标准化与规范化: 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和处理,有助于实现流程和文档的标准化。
未来还能怎么玩? 结合语音识别,实现更自然的交互方式。利用更先进的生成式AI模型,自动生成维修报告、技术文档摘要等。构建智能的“知识图谱”,将不同来源的工业知识联系起来,提供更深度的洞察。

总结一下:

这些小方向之所以在工业界应用广泛且前景看好,归根结底是因为它们直接触及了工业生产的核心痛点:降本、增效、提质、安全、绿色。机器学习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

未来,这些领域会更加紧密地结合,形成一个更加智能、自主的工业生产体系。作为从业者,能够深入理解这些具体应用场景,并掌握相应的技术,就能在机器学习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并创造真正的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推荐一个尚未受到足够重视但潜力很大的方向:异常检测(anomaly detection),也叫异常分析(outlier analysis),相关的还有novelty detection。

异常检测在工业上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场景:

  • 金融业:从海量数据中找到“欺诈案例”,如信用卡反诈骗,识别虚假信贷
  • 网络安全:从流量数据中找到“侵入者”,识别新的网络入侵模式
  • 在线零售:从交易数据中发现“恶意买家”,比如恶意刷评等
  • 生物基因:从生物数据中检测“病变”或“突变”

换句话来说,异常检测就是从茫茫数据中找到那些“长得不一样”的数据。但检测异常过程一般都比较复杂,而且实际情况下数据一般都没有标签(label),我们并不知道哪些数据是异常点,所以一般很难直接用简单的监督学习。异常值检测还有很多困难,如极端的类别不平衡、多样的异常表达形式、复杂的异常原因分析等。

从人才供给上来看,专门研究或者应用异常检测的人才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大部分人往往都更青睐于传统互联网科技公司,留给银行和零售业的可用之人并不多。因此,已经身处某个行业的朋友们很适合了解学习异常检测,从而弥补所属领域对于异常检测人才的需求

在正文开始前补充一下相关的资源汇总:

1. 应用场景与前景

像文章开头提到的,异常检测的主要应用场景是风险控制(risk control),常见于金融机构、保险机构、银行等。以我的个人体会为例,各大银行都在扩充自己的数据分析团队,尝试用机器学习手段来降低如银行卡盗刷的案例。而且值得关注的是,大部分银行的风控手段往往都还有很大的升级空间,十月份的时候我和加拿大最大的银行之一的机器智能(machine intelligence)主管交流时,他告诉我他们的部门总共才7个人,最大的困难就是找不到合适的人,即缺少懂得用机器学习来做风控的又愿意加入银行的人。

换个角度来看,对于银行和普通金融机构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很难吸引科技人才。大部分科技人才都还是选择加入互联网公司,比如国内的BAT或者国外的FLAG。

我也曾给另一个跨国保险公司做过诈骗识别的项目。他们所使用的风控软件叫做NetReveal,花费数百万美元,但误差率高达百分之90。换句话说,100个识别出的欺诈中只有不到10个是真的诈骗,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引入了机器学习的异常检测后,我们大幅度降低了误差率。

拿银行和保险行业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这个方向缺口很大,但相关人才很少,有符合技能的人才又往往不愿意委身于此。因此,异常检测在风控中的前景非常光明,属于为数不多机器学习能够落地的方向

2. 相关技术

异常检测可以通过监督学习或者非监督学习来做,但往往最终还是需要非监督学习。以反欺诈为例,大部分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欺诈,什么不是。诈骗的定义往往是很模糊。往小了说,反诈骗似乎是一个二分类问题(binary classification),但细想后会发现如果把每种不同诈骗当做单独的类型的话,其实这是多分类问题(multi-class classification)。而单一类型的诈骗几乎是不存在的,且诈骗的手段日新月新总在变化。因此即使拥有历史数据,我们也很难分辨不同种类的诈骗。

退一步说,即使我们真的有诈骗的历史数据,即在有标签的情况下用监督学习,也存在很大的风险。用这样的历史数据学出的模型只能检测曾经出现过与历史诈骗相似的诈骗,而对于变种的诈骗和从未见过的诈骗,我们的模型将会无能为力因此,在实际情况中,一般不建议直接用任何监督学习,至少不能单纯依靠一个监督学习模型来奢求检测到所有的诈骗。除此之外,欺诈检测一般还面临以下问题:

1. 九成九的情况数据是没有标签(label)的,各种成熟的监督学习(supervised learning)没有用武之地。
2. 区分噪音(noise)和异常点(anomaly)时难度很大,甚至需要发挥一点点想象力和直觉。
3. 紧接着上一点,当多种诈骗数据混合在一起,区分不同的诈骗类型更难。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我们并不了解每一种诈骗定义。

一般来看,我们把异常检测的技术包括:

1. 建立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检测方法

  • 极值分析(extreme value analysis)。这样的方法往往仅对单独维度进行研究,使用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 对数据分布进行假设,如对异常数据和正常数据进行不同的分布假设,并用EM算法拟合数据。这样的方法局限性在于假设往往和实际有较大出入,效果一般。

2. 基于线性分析的检测方法,特指在低维度上分析数据间相关性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包括维度压缩如PCA,Factor Analysis等。这类方法的问题在于把数据压缩后或者找到低维嵌入后,数据的可解释性下降,我们很难解释为什么异常是异常。

3. 基于时空上的异常检测,特指异常和其所处的环境有关:

  • 空间关系造成的异常:
  • 时间序列上的异常:

4. 建立在相似性分析上的异常检测(proximity based outlier detection):

  • 建立在距离度量的上的异常检测(distance based),如K-近邻为原型的也可归为此类
  • 建立在密度分析上的异常检测,如经典的 Local outlier factor(LOF)

5. 其他各种异常检测方法,包括:

  • 集成异常检测(outlier ensemble):代表性的算法有isolation forest,feature bagging
  • 监督异常检测,半监督异常检测,主动学习(active learning)
  • 图中的异常检测,也包括网络中的异常检测

3. 学习路径推荐

虽然异常检测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场景,但据我所知还没有一门公开课或者中文书籍系统的讨论相关的问题。以英文材料为例,比较权威的是Charu Aggarwal的Outlier Analysis [4],本文也多处参考了这本书的内容。

我自己觉得比较恰当的学习路径是:

  • 掌握基础的、通用的机器学习知识,如周志华《机器学习》中前半部分的基础知识点
  • 了解一些统计学的知识也有所帮助,因为最基本的异常检测是建立在统计学检验上的
  • 学习时间序列分析也大有帮助,很多工业界模型都无法逃离“时间轴”
  • 作为入门,可以阅读一下SIAM关于异常检测的教程(siam.org/meetings/sdm10)
  • 如果可能的话,建议系统学习上文提到Outlier Analysis这本教科书
  • 进阶进行论文阅读的话,大部分研究都发表在数据挖掘会议上,主要包括KDD,ICDM,SIAM Data Mining,传统的机器学习会议不多

根据评论区朋友的补充,提供一些其他参考资料:

从入门了解的角度,也欢迎大家参考我的知乎文章:

4. 总结

个人认为,异常检测在工业应用上大有可为,是为数不多的有良好应用场景且人才缺口较大的领域同时,因为大家对于互联网科技公司的向往,短时间内人才缺口很难被科班生补上,跨专业的朋友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个小领域,甚至是一个没那么火的领域,相关的资料不多,且不成体系。而且资料往往是英文,需要很强的自学能力。不难想象,自学难度以及学习曲线都非常陡峭

开玩笑的说,富贵险中求,对于技术发展要有我们自己的判断。在全民深度学习的时代,不妨了解一下这些“遗珠”,说不定它会成为你未来很多年的依身傍命之技。


[1] Mira, A., Bhattacharyya, D.K. and Saharia, S., 2012. RODHA: robust outlier detection using hybrid approach.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lligent Systems, 2(5), pp.129-140.

[2] researchmining.blogspot.ca

[3] Anomaly Detection – Using Machine Learning to Detect Abnormalities in Time Series Data

[4] Aggarwal, C.C., 2016. Outlier Analysis. Springer.

user avatar

华尔街都是顶尖高手,除非你从小奥数都是全国名次,否则也就是打下手的份儿。


简单说:

小区物流,就是简单的人工智能,2-3年会全国铺开。

儿童教育定制,每个人类似闯关游戏,机器改卷子,机器排行榜。

工地安全监控、工作违规监控。图像识别,自动标记。

各种房屋、衣服、园艺、广告等设计工作,一旦机器自动生成,人挑选,简单易行,国际水平。

工厂生产流程监控和规划,很快效率提高N%。


高危人群标记:这个对社会影响更大


想象你有无穷个普通人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可以0成本帮手,每个行业都会大步提高效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机器学习的广阔天地里,有哪些领域真正能在工厂车间里发光发热,并且在未来依旧充满想象空间呢?咱们不谈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论,就聊聊那些实实在在能解决生产问题,并且越做越有劲头的小方向。1. 预测性维护:机器的“未卜先知”想想看,一条生产线上的昂贵设备如果突然出了故障,那损失可不仅仅是维修费那么简单,停产.............
  • 回答
    这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和法规的问题,培训机构可能面临的惩罚会比较复杂,并且取决于具体情况和当地监管部门的处理方式。以下是可能面临的一些惩罚,并尽量详细说明:一、直接的行政处罚:1. 责令停止办学并取缔非法办学机构: 原因: 在废弃厂房补课,极有可能不具备合法的办学资质和场地条件。教育部门.............
  • 回答
    机器学习领域充满了形式简单却蕴含深刻智慧的创意,这些创意往往能够以出人意料的有效性解决复杂问题。以下我将详细阐述几个这样的例子: 1. 梯度下降 (Gradient Descent)核心思想: 想象你在一个陡峭的山坡上,目标是找到山谷的最低点。你没有地图,只能感觉到周围地面的倾斜程度(梯度)。最直观.............
  • 回答
    作为一名机器学习初学者,如何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论文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阅读论文是深入理解机器学习理论和实践的最佳途径之一。如果一开始就选择过于复杂或与自己知识背景脱节的论文,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影响学习的积极性。下面我将为你详细讲解如何一步步选择适合你水平的机器学习论文: 第一阶段:打好基础,建立知.............
  • 回答
    机器学习领域的“炼丹”和化学材料领域的“炒菜”,虽然都带有自嘲的意味,并且在某种程度上都涉及到对现有材料或算法进行组合、优化和实验,但它们在本质上存在着显著的区别。这些区别体现在其目标、方法论、实验对象、可控性、理论基础以及最终产物的价值导向等方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 机器学.............
  • 回答
    机器学习模型看似只是一个“黑箱”,通过调整参数来获得更好的性能,但实际上,“调参数”只是整个机器学习流程中的一个环节,而且如果过度依赖它,确实会变成“只是调参数”。要避免这种情况,需要从更宏观的视角理解机器学习的本质,并采取一系列更深入、更系统的方法。以下是机器学习如何避免“只是调参数”的详细阐述:.............
  • 回答
    机器学习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可以说是非常广阔且令人兴奋的。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可能性,而是实实在在的、正在改变我们理解和实践经济学的方式。过去,经济学家们主要依赖理论模型和传统统计方法来分析经济现象。这些方法在解释宏观经济趋势、理解市场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它们往往需要对经.............
  • 回答
    机器学习中的“机器”本身并没有意识,它无法像人类一样去“分辨”有用的知识和没用的信息。它所做的,是根据预设的算法和训练数据,从中提取模式和规律,并将这些模式和规律转化为能够指导决策或预测的能力。那么,我们如何理解这个过程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 1. 数据的本质:信号与噪声在机器学习的世界里.............
  • 回答
    在处理极度不平衡的数据集进行分类任务时,如果仅仅依赖于传统的准确率(Accuracy)来评估模型,那很可能会被误导。这是因为在样本极度不平衡的情况下,即使模型将所有样本都预测为多数类,准确率也可能非常高,但这并没有真正捕捉到模型对少数类的识别能力。因此,我们需要更精细化的评估指标来全面衡量模型的性能.............
  • 回答
    在机器学习的世界里,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个叫做“过拟合”的棘手问题。想象一下,你辛辛苦苦训练了一个模型,它在你的训练数据上表现得无懈可击,甚至能记住每一个微小的细节。然而,当你拿到新的、从未见过的数据去测试它时,它的表现却一落千丈,仿佛之前的学习都付诸东流。这就是过拟合在捣鬼。为了对抗这个顽固的敌人,我.............
  • 回答
    PR曲线,也就是精确率召回率曲线(PrecisionRecall Curve),是评估二分类模型性能的重要工具。它描绘了在不同分类阈值下,模型的精确率(Precision)和召回率(Recall)之间的权衡关系。很多人在看到PR曲线的绘制方式时,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PR曲线一定会过(1, 0)这个点.............
  • 回答
    机器学习入门,这绝对是一段激动人心的探索之旅!别被那些高深的数学公式和炫酷的应用吓到,归根结底,它是一种让计算机“学习”如何完成任务的科学。就像我们小时候通过模仿和尝试来学习一样,机器也是如此。下面,我来跟你掰扯掰扯,怎么能稳稳当当地踏上机器学习这条路,让你觉得这是个活生生的人在跟你说话,而不是冰冷.............
  • 回答
    要想彻底搞懂机器学习中的优化理论,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更像是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需要循序渐进,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个人觉得,要看到这个领域的核心,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并且每一步都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消化。第一步:数学基础的“基石”别看到“数学”两个字就头大,这块儿是真绕不过去的坎儿。优化理论.............
  • 回答
    好,咱们不聊那些虚的,直接上干货。想在机器学习岗位的面试中脱颖而出,想让面试官眼前一亮,除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项目经验,确实有一些“杀手锏”,能让你在众多候选人中显得鹤立鸡群,这绝对不是吹牛,而是实实在在的加分项。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些能让你“装(加)分(分)”的东西,而且越详细越好,让你心里有底,面试.............
  • 回答
    在机器学习和贝叶斯统计领域,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积分问题,尤其是在计算后验分布的归一化常数(也称为模型证据)或者进行边缘化以获得预测分布时。这些积分往往无法解析求解,我们称之为“难以处理的积分”(intractable integrals)。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不得不依赖一系列的近似算法。虽然.............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机器学习这玩意儿,把它说得明白透彻,就像跟老朋友聊天一样。机器学习,说白了,就是让计算机“学本事”,而不是我们一步步地告诉它怎么做。你想啊,咱们人类是怎么学习的?是通过经验,通过观察,然后从中找出规律,再用这些规律去解决新的问题。比如说,你小时候第一次见到猫,你妈告诉你这是“猫”。.............
  • 回答
    在我看来,一个机器学习理论方向的博士生,是否会深入接触到像黎曼几何、代数拓扑这样“高大上”的现代数学,这事儿得分几方面看。说实话,不是每个 ML 理论博士的轨迹都完全一样,但总的来说,我认为答案是:很有可能,而且在某些前沿领域,这些数学工具的出现频率会相当高。咱们先别着急下结论,得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
  • 回答
    机器学习算法工程师想要跳出打工的框架,自己接项目单干,并且收入翻倍甚至更多,这条路绝对可行,但绝非易事。它需要你不仅仅是个技术牛人,更要学会成为一个精明的生意人、一个高效的项目管理者,和一个有魅力的人脉拓展师。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详细拆解一下这条“单干”之路,希望能给你一些实在的指引。一、 核心.............
  • 回答
    机器学习在 Web 攻击领域,与其说是“建树”,不如说是一种日益增长且极具潜力的能力,它正在重塑攻击者和防御者之间的攻防博弈。过去的 Web 安全更多依赖于已知的攻击模式、签名匹配以及人工分析。而机器学习的引入,则为识别和利用“未知”以及“变异”的攻击手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强大的工具。机器学习如何赋能.............
  • 回答
    当然,机器学习的解释模型是存在的,而且是当前机器学习领域一个非常重要且活跃的研究方向。简单来说,它们是为了回答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这个机器学习模型会做出这样的预测?”我们知道,很多强大的机器学习模型,尤其是深度学习模型,常常被形容为“黑箱”。它们能够识别出图像中的猫狗,预测股票价格的涨跌,甚至生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