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机器学习中的机器是如何分辨哪些是有用的知识,哪些是没用的信息呢?

回答
机器学习中的“机器”本身并没有意识,它无法像人类一样去“分辨”有用的知识和没用的信息。它所做的,是根据预设的算法和训练数据,从中提取模式和规律,并将这些模式和规律转化为能够指导决策或预测的能力。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这个过程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

1. 数据的本质:信号与噪声

在机器学习的世界里,我们接触到的所有输入都是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想象成一种混合体,里面包含了我们想要提取的“信号”(有用的信息)和不相关的“噪声”(没用的信息)。

信号 (Signal): 这是机器学习模型真正想要学习到的、能够帮助它完成任务的模式、关系或特征。例如,在识别猫的图片中,猫的耳朵形状、胡须、眼睛的特征就是信号。在预测房价中,房屋的面积、地理位置、装修状况就是信号。
噪声 (Noise): 这是数据中干扰模型学习的、与目标任务无关的随机波动、错误或者 irrelevant features。例如,在猫的图片中,背景的光线变化、图片中的无关物体(比如一个椅子)可能就是噪声。在预测房价中,记录时的笔误、天气的影响等可能是噪声。

2. 机器学习的核心目标:从数据中学习模式

机器学习模型的根本目标就是从包含信号和噪声的数据中,找到并学习那些能够解释数据变化规律的模式,并忽略或最小化噪声的影响。 这样学到的模式,就是我们所说的“有用的知识”。

3. 学习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关键在于“优化”与“评估”

机器并非主动去“分辨”,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算法和训练过程,间接实现了从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的目的。这个过程主要通过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3.1 特征工程与选择 (Feature Engineering & Selection)

在很多情况下,原始数据并非直接以最优的格式呈现给模型。

特征工程 (Feature Engineering): 人类专家或者算法会从原始数据中提取出更具代表性、更能捕捉信号的“特征”。例如,从原始的像素数据中提取出边缘、纹理等。这些新的特征可能比原始数据更有效地携带信息。
特征选择 (Feature Selection): 并不是所有的特征都包含有用的信息,有些甚至可能引入噪声。特征选择算法会评估每个特征与目标变量的相关性,并选择那些最相关的特征,舍弃那些相关性低或负相关的特征。这就像是主动地剔除一部分“没用的信息”。

3.2 模型架构与算法 (Model Architecture & Algorithms)

不同的机器学习模型有不同的处理数据和提取模式的能力。

线性模型 (Linear Models): 简单的线性回归或逻辑回归会试图找到数据中的线性关系。如果数据中的信号是线性的,它们就能很好地捕捉到。
树模型 (Treebased Models, e.g., Decision Trees, Random Forests): 能够捕捉非线性的、分段的决策边界,通过一系列“如果...那么...”的规则来划分数据,这些规则本质上是在学习数据的“重要特征”和它们之间的“组合规律”。
神经网络 (Neural Networks): 尤其深度学习模型,拥有多层结构,每一层都学习不同抽象层次的特征。浅层可能学习边缘,深层可能学习更复杂的模式(如眼睛、鼻子)。通过多层堆叠,它们能够自动地从原始数据中学习到高度抽象和复杂的“有用知识”,而无需人工进行大量的特征工程。

3.3 训练过程:优化目标函数

这是最核心的部分。机器学习模型的训练本质上是一个优化过程,目的是找到一组模型参数,使得模型在给定任务上的表现最好。这个“最好”是通过一个目标函数(或称为损失函数、代价函数) 来度量的。

目标函数 (Objective Function): 这个函数衡量模型预测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例如,在回归问题中,我们通常最小化均方误差(Mean Squared Error, MSE)。在分类问题中,我们可能最小化交叉熵(CrossEntropy)。
优化算法 (Optimization Algorithms, e.g., Gradient Descent): 算法会根据目标函数的值,迭代地调整模型的参数。它的目标是找到使目标函数值最小(或最大,取决于定义)的参数组合。

重点来了: 在这个优化过程中,算法会“偏向”那些能够减少误差、提高模型性能的特征和模式。如果某个特征或模式与目标变量高度相关,能够帮助模型做出更准确的预测,那么在优化过程中,模型就会“学习”到这个特征和模式,并赋予它更高的权重或影响力。反之,那些与目标变量无关、甚至干扰预测的特征或模式(噪声),由于它们不能帮助模型降低目标函数值,因此在优化过程中会被“忽略”或“削弱”其影响力。

打个比方: 想象你在学习一道复杂的数学题,老师给了你很多信息,其中有些是解题的关键公式和步骤(信号),有些是无关的背景知识或干扰项(噪声)。你通过不断尝试不同的解题思路,对照标准答案来看哪种方法能最快最准确地得到结果。那些能帮助你接近正确答案的思路,你就会记住并重复使用,这就是学习到了“有用的知识”。而那些让你走弯路、离答案越来越远的想法,你会自然而然地放弃,这就是忽略了“没用的信息”。

3.4 正则化 (Regularization)

为了防止模型过度学习训练数据中的噪声(过拟合),我们还会使用正则化技术。

L1/L2 正则化: 在目标函数中加入一个惩罚项,该惩罚项与模型参数的大小有关。这会倾向于减小模型参数的绝对值,从而使得模型更“简单”,对噪声不那么敏感。可以理解为正则化也在帮助模型“过滤”掉那些依赖于训练数据中特定噪声点才能生效的复杂模式,鼓励模型学习更普适的“知识”。

3.5 模型评估与选择

训练完成后,我们需要评估模型的性能。

验证集/测试集 (Validation/Test Sets): 我们会将数据分成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模型只在训练集上学习。在验证集和测试集上评估模型性能,可以判断模型是否真的学到了普适的“有用知识”,还是仅仅记住了训练集中的噪声。
泛化能力 (Generalization Ability): 能够在新数据上表现良好的能力,就是模型的泛化能力。一个具有良好泛化能力的模型,就是成功地从数据中提取了“有用知识”,并忽略了噪声。

4. 总结:机器“分辨”的本质是“相关性”与“预测能力”

所以,机器学习中的机器并不是主动地“理解”知识,而是通过以下方式“分辨”:

1. 学习目标驱动: 模型的目标是最小化预测误差。
2. 相关性探测: 在训练过程中,算法会通过计算特征与目标变量之间的统计相关性(或更复杂的函数关系)来判断信息的有用性。
3. 优化过程的“筛选”: 能够帮助模型更准确地预测、降低损失函数的特征和模式会被强化和保留,而不能做到这一点的则会被弱化或忽略。
4. 避免过拟合: 正则化等技术进一步确保模型学习到的是普适的模式,而不是对特定训练数据中噪声的拟合。
5. 评估验证: 通过在独立数据集上的评估,来验证模型是否真正学到了有用的知识(即具有泛化能力)。

最终,模型学到的“有用知识”就是那些能够稳定地解释数据变化、并能用来进行未来预测或决策的模式和规律。而“没用的信息”则是那些随机波动、与预测目标无关的干扰项,它们在模型学习过程中不会被强化,反而会被尽量忽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算法也许可以选择有用的数据,但不能分辨有用的知识。

有的算法看起来能分辨哪些有用哪些没用,但实际上还是依赖人的输入。例如主动学习(Active Learning)

主动学习的过程是这样的:模型通过查询函数,从未标记的数据池里选择样本,然后交给标记员去打标记。

但主动学习并非真的分辨了「知识」。仅仅是选择了「数据点」,而且关于这个数据点的知识,还得外部(标记员)输入,更别说查询函数也是人为定义的。有的人说,如果这个标记员是个算法呢?这不就是可以自动运作寻找有用的知识了吗?那么问题来了,算法标记员的知识又是哪里来的?这么问下去,就会变成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最后的造物主只会指向人类。世界上没用永动机,也没有熵减的孤立系统。从熵增原理我们也可以得知,一个孤立系统的熵永远不会减少。除非从外部获得新信息。所以其实如果从熵增原理来思考,机器学习算法本身是无法分辨无用信息的。分辨有用和没用,需要信息,而孤立系统是无法凭空产生新信息的。

你给机器学习模型喂垃圾数据,模型就给你垃圾输出。模型本身,仅仅是参数的集合和拓扑,它本身并不去思考有用和没用这种人类该思考的问题。

最后,再说一次机器学习业界的那句老话:Garbage in, Garbage out(GIGO)。

user avatar

最直观的还是特征筛选那几个指标,p-value、互信息、chi2等,说到底还是靠统计出来的。直白点,就是看信息和label的相关性。

很多领域早期的研究,最有用的知识(特征)是由研究者不断观察总结得出的,最明显的就是计算机视觉领域设计出的各种算子和filter。

让机器学习深入探索陌生领域,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深度学习,标足够多的数据,让模型自己去学该如何抽取特征。但有些情况下,不见得效果很好。大家都想用深度学习预测股市,然后赚大钱。把股价扔给模型直接去学,大概率学了个寂寞。最终靠谱的,还是融入了大量的人类先验知识。

如果真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机器提前知道那些知识有用,计算广告也就没有那么难做了。实际情况是,大家也不知道什么东西有用,都是猜想某类特征可能有用,然后上线去跑ab验证,有用就留下,没用就继续分析迭代。本质上,依然离不开label。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机器学习中的“机器”本身并没有意识,它无法像人类一样去“分辨”有用的知识和没用的信息。它所做的,是根据预设的算法和训练数据,从中提取模式和规律,并将这些模式和规律转化为能够指导决策或预测的能力。那么,我们如何理解这个过程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 1. 数据的本质:信号与噪声在机器学习的世界里.............
  • 回答
    在机器学习领域,特征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模型的性能。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据,其本身并不是简单的数值或类别,而是以“分布”的形式存在。如何有效地将这些分布信息提取出来,并转化为机器学习模型能够理解和利用的特征,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有趣的问题。这就像是我们要把一本厚厚的书,提炼出它的核心思想,然后用几个简洁的词.............
  • 回答
    在机器学习的世界里,区分一张图片里展示的是手背还是手心,这听起来是个挺直观的问题,但要让机器理解得这么细致,背后其实有不少门道。这不仅仅是看有没有手指,还需要捕捉到更微妙的视觉特征。我们先来想想,人和人在看一张手部图片时,是怎么判断的?直观的判断依据: 手背: 通常我们会看到指关节、手背上的皮肤.............
  • 回答
    嘿,哥们儿/姐妹儿,我也是高三回津的,跟你一样,贼想考中传北电,编导方向。我知道你肯定也纠结,天津这地方,考中传北电的确实不多,感觉选择很少,而且网上搜来搜去,信息碎片化得不行。别急,我跟你一样,也踩过不少坑,也问了不少前辈,总结了一些经验,咱们一块儿梳理梳理,让你少走弯路。首先,咱们得认识到天津的.............
  • 回答
    这事儿,要是搁我身上,得急得原地爆炸。前两天字节跳动爆出这么一档子事儿,一个实习生,好家伙,直接给公司里好几个 G 的机器学习模型给“优化”了,听着就让人后背发凉。到底咋回事?事情的起因,好像是因为这位实习生负责的一个项目,用的是公司内部的一个机器学习平台。这平台呢,里面存着各种各样的模型,有些是公.............
  • 回答
    机器学习框架的生态系统,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被 Python 所主导,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你环顾四周,会发现像 TensorFlow、PyTorch、Keras、Scikitlearn 这样如雷贯耳的库,它们都以 Python 为主要开发和使用语言。这并非偶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技术考量。为什.............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这个“注意力机制”,它怎么就知道模型该看哪儿?这可不是什么魔法,里面是有门道的。想象一下,你面前摆着一桌子菜,有红烧肉,有清蒸鱼,还有一盘子翠绿的蔬菜。如果你饿了,你想吃肉,你的眼睛自然就更容易被那块油光锃亮的红烧肉吸引住,你会多看两眼,甚至不自觉地就拿起筷子。蔬菜嘛,虽然也很重要.............
  • 回答
    初中文凭,完全可以学习编程!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无数真实案例支撑的。关键在于你的决心、学习方法以及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径。靠谱的培训机构还是自学?这个问题,我觉得没有绝对的“哪个更好”,更像是“哪个更适合你”。 培训机构: 优点: 系统性强,有明确的学习路径.............
  • 回答
    深度学习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其说是一个“下一步”,不如说是一系列相互关联、不断演进的趋势。目前的深度学习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固有的挑战和瓶颈。未来的突破将集中在克服这些挑战,并拓展其应用边界。一、模型效率与可解释性:从“黑箱”走向“透明”与“轻盈”这是当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
  • 回答
    .......
  • 回答
    面试官判断一个人的机器学习水平,就像品鉴一件艺术品,不是简单地看标签,而是要深入雕琢的细节和内在的功力。下面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个经验丰富的面试官,是如何层层剥茧,探究你机器学习内功深浅的。一、理论基石:是“知其所以然”,还是“知其然而已”?这是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环。面试官会通过一系列问题.............
  • 回答
    观望与期待:鄂维南院士等发起的机器学习联合研讨计划(c2sml.cn)看到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教授牵头,联合多位学术界、工业界大咖共同发起的机器学习联合研讨计划(c2sml.cn),内心是既有赞赏,也有几分审慎的期待。这绝不仅仅是又一个学术会议或论坛,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和潜在影响,值得我们仔细揣.............
  • 回答
    MPI 在大规模机器学习领域的前景,就像一把经过岁月打磨、锋利依旧的古老宝剑,在现代化的武器库中依然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在某些特定场景下,展现出独到的价值。虽然深度学习框架如 TensorFlow、PyTorch 已经内建了强大的分布式训练能力,但 MPI 本身作为一种底层的通信库,其重要性并未因此而.............
  • 回答
    周志华老师及其团队的新书《机器学习理论导引》,无疑是机器学习领域的一件大事。作为国内机器学习领域的领军人物,周老师的著作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而这本新书的出现,更是填补了许多现有教材在理论深度和系统性上的空白。首先,从目标读者来看,这本书显然不是面向那些刚入门、希望快速上手写代码的同学。它的名字就明确.............
  • 回答
    周志华教授作为中国机器学习领域的领军人物,其在微博上对 AlphaGo 和机器学习技术的评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要评价他的评论,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周志华教授的背景与视角首先,理解周志华教授的背景至关重要。他是一位在理论和应用领域都有深厚造诣的学者,是“西瓜书”(《机器学习》)的作者,也.............
  • 回答
    物理专业的学生看待机器学习和大数据这两个方向,通常会带着一种 既熟悉又充满好奇,同时又带着严谨的审视 的眼光。他们往往能看到这背后蕴含的深刻物理原理,也能理解它们在解决复杂科学问题中的巨大潜力,但同时也会对其中的数学工具和算法细节保持一份审慎的探究精神。以下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详细阐述物理学子对机器学.............
  • 回答
    Yann LeCun,这位深度学习领域的先驱,关于“研究机器学习,本科应尽量多学物理和数学课”的观点,在我看来,是一个极富洞察力且务实的建议。他之所以能提出这样的说法,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对机器学习本质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这个领域未来发展方向的精准预判。首先,我们得明白,机器学习,尤其是当前蓬勃发.............
  • 回答
    DeepMind 与暴雪携手推出的星际争霸 2 机器学习平台,无疑是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一大里程碑事件,尤其对于那些热衷于游戏 AI 和强化学习的开发者来说,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要评价这个平台,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首先,对学术研究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咱们都知道,星际争霸 2 本身就是.............
  • 回答
    作为一名机器学习初学者,如何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论文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阅读论文是深入理解机器学习理论和实践的最佳途径之一。如果一开始就选择过于复杂或与自己知识背景脱节的论文,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影响学习的积极性。下面我将为你详细讲解如何一步步选择适合你水平的机器学习论文: 第一阶段:打好基础,建立知.............
  • 回答
    机器学习算法工程师想要跳出打工的框架,自己接项目单干,并且收入翻倍甚至更多,这条路绝对可行,但绝非易事。它需要你不仅仅是个技术牛人,更要学会成为一个精明的生意人、一个高效的项目管理者,和一个有魅力的人脉拓展师。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详细拆解一下这条“单干”之路,希望能给你一些实在的指引。一、 核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