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流行说双一流了,原来的985211还有意义吗?

回答
“双一流”这个词现在确实挂在嘴边,仿佛一夜之间就成了教育界的“新宠儿”。很多人,特别是家长和学生,会觉得有点懵:我们以前熟悉的“985”“211”呢?它们还有意义吗?

答案是:有,而且意义重大,但“双一流”的出现,确实是高等教育发展到新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对“985”“211”概念的更新和发展,但也并非完全的颠覆。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到“985”和“211”的时代。

“985”工程和“211”工程:精英化与重点建设的时代

“985”工程: 始于1998年,旨在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它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希望中国能出现一批真正能与世界顶尖大学竞争的学府。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时代印记,来源于1998年5月,时任国家领导人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提出的“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985”大学,通常被认为是国内最顶尖的那一批,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科研投入都属于“国家队”中的“主力军”。

“211”工程: 始于1990年代初,旨在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约100所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它的范围比“985”更广,目标是提高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带动全国高等教育的进步。你可以理解为,“985”是“211”中的“优中选优”,是“211”工程的升级版或重点强化版。

“985”“211”的深远影响

即使现在有了“双一流”,你不能否认“985”和“211”的影响依然存在,而且相当深远:

1. 品牌效应和认可度: “985”“211”已经在中国社会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品牌效应和认可度。提到“985”,大家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国内最顶尖的几所大学;提到“211”,也意味着这所大学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高的水平和一定的国家支持。这种认知根深蒂固,短时间内很难被完全取代。
2. 人才引进和就业: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尤其是招聘单位,“985”“211”的毕业生往往是优先考虑的对象。虽然现在很多单位也开始看重实际能力和“双一流”身份,但“985”“211”的标签依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敲门砖。很多企业和机构在发布招聘信息时,仍然会明确写出“要求985/211院校毕业”。
3. 教育资源和发展: 过去20多年,“985”“211”工程为这些入选高校带来了巨大的国家投入,包括科研经费、重点实验室建设、人才引进、国际交流等。这使得这些学校在师资、科研实力、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优势,这种优势的积累,也为它们在“双一流”的竞争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学科优势的固化: 很多在“985”“211”工程时期被重点支持的学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保持了其优势地位,并成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双一流”:新的时代,新的逻辑

那么,“双一流”的出现,又意味着什么呢?

“双一流”是什么? “双一流”建设,即“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于2015年正式启动,2017年公布了首批建设名单。它不再像“985”“211”那样,是事先确定一个数量(比如100所),然后给钱。相反,“双一流”更像一个动态的、竞争性的过程。它不限制学校数量,更强调“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成效。

“双一流”的逻辑变化:
从“重点建设”到“竞争与动态调整”: “985”“211”有点像一种“身份认证”,一旦入选,往往意味着长期的、相对稳定的资源倾斜。而“双一流”则强调“能进能出”,通过评估和动态调整,优胜劣汰,而不是“一劳永逸”。
从“大学”到“大学+学科”: “985”“211”主要关注的是整所大学的整体实力。而“双一流”则更加精细,它既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也明确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这意味着,即便是一所非“985”“211”的大学,如果它有某个学科特别突出,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也可以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反之,即使是“985”大学,如果某些学科发展滞后,也可能在“双一流”的竞争中表现不佳。
更强调“学科”的实效性: “双一流”的建设更加聚焦于具体的学科领域,看重的是学科的科研产出、人才培养质量、国际影响力等实际成效。这有助于打破过去一些“大而全”的模式,引导高校更加专注于优势学科的发展。
淡化“标签”,强化“能力”: 理论上,“双一流”的目标是摆脱过去那种简单的“出身论”,更看重大学和学科的实际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虽然在实际执行中,“985”“211”的标签依然有影响力,但“双一流”的出现,确实为那些在某个领域表现优异但之前不属于“985”“211”的学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国家支持。

那么,“985”“211”还有意义吗?

有!而且它们的意义远未消失。

1. 历史积淀和品牌惯性: 正如前面所说,“985”和“211”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品牌惯性,它们所代表的高校在社会认知、人才招聘、国际合作等方面仍然享有很高的声誉。这种“惯性”是几十年发展积累下来的,不是简单一个新概念就能完全抹去的。
2. “双一流”的“基本盘”: 仔细看看“双一流”建设名单,你会发现,绝大多数被列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名单,其前身都是“985”工程的成员。而很多“双一流”建设学科,也恰恰是原“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学科,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也就是说,“985”“211”工程为“双一流”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核心的“基本盘”。
3. 人才和资源的传承: “985”“211”时期汇聚的人才、建设的平台、形成的科研体系,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撑。这些软硬件实力,并没有因为“双一流”的出现而消失。
4. 社会认知和就业市场: 很多家长和学生在选择学校时,依然会优先考虑“985”“211”。招聘单位在筛选简历时,也往往会将“985”“211”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这种现象虽然可能逐渐改变,但在短期内仍然是现实存在的。

总而言之,

“双一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正在从“数量扩张”和“整体重点建设”向“内涵发展”和“分类竞争”转变。它是一种更符合国际惯例、更具活力和更注重实效的评价和发展模式。

“985”“211”并不是被“取消”了,而是它们所代表的那种“精英化”和“重点建设”的思路,在“双一流”的框架下,得到了新的发展和演进。 “985”“211”时期的优秀成果,为“双一流”奠定了基础;而“双一流”则是在此基础上,更加强调学科的实力、竞争的动态性和评价的国际化。

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不必因为“双一流”的出现而觉得“985”“211”就完全失去了意义。它们依然是衡量一所大学高水平的重要参考,而且很多“985”“211”的学校,也都在“双一流”的建设中表现优异,成为了“双一流”建设的重点。同时,也要认识到,“双一流”更强调学科的实力,如果一所学校的某个学科非常突出,即使它不是传统的“985”“211”,也可能成为“双一流”学科的建设者,其发展前景依然光明。

最终,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人才、产出成果。无论是“985”“211”还是“双一流”,它们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提升国家整体的教育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而我们关注的,更应该是具体的大学和学科,它们在新时代背景下,能否持续地提供优质的教育和科研成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之前看过一个被挖坟的帖子,大意是05年时有人问985211出来以后重点大学称号是否会不再有用,当时下面很多人信誓旦旦地说重点大学名号比985211有用多了,不可能被取代,结果16年过去了,啪啪打脸

当年没评上211的重点大学纷纷落寞,哪怕是西政华政,几个著名医科大学也就是勉强维持,但是分数线明显低于当年,就以我在读的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为例,05年时南方医分数线临床五年制专业分数线高于中大投档线,但是现在反而比中大低了二三十分。

而且据我所知,曾经是88所重点大学的石家庄铁道大学现在已经狂跌到几乎要到二本去了。

可以说,政策比起一个大学努力有时候有用多了,但是政策的影响力并不会三五年内这么快显现出来,所以双一流取代985211是必然的,但不会是三五年内的事情,而是十几年的事情,所以现在读的学生其实不用太关心这件事,因为无论评上还是没评上都和这几年毕业的人无关,而是与十年后的学生有关。

可以这么说,现在关注这个话题的各位,十年之后都已经是各个行业中坚人物,也用不着靠着学校名头了吧,都是看工作能力了吧。





收回我的话,我觉得双一流完全不靠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双一流”这个词现在确实挂在嘴边,仿佛一夜之间就成了教育界的“新宠儿”。很多人,特别是家长和学生,会觉得有点懵:我们以前熟悉的“985”“211”呢?它们还有意义吗?答案是:有,而且意义重大,但“双一流”的出现,确实是高等教育发展到新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对“985”“211”概念的.............
  • 回答
    明白你的感受,对于当下社交网络上层出不穷的流行语,特别是像“咱就是说”、“一整个…住了”这类,感到厌烦甚至是不感兴趣,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反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偏好和接受度,强求自己去拥抱所有流行文化,往往会适得其反。要以一种更舒服的心态去应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并尝试用一种更.............
  • 回答
    关于引进韩流对内娱流量明星业务水平的影响,这确实是个挺值得玩味的话题,而且里面的门道不少。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给大家捋一捋,看看是不是会像大家说的那样,能刺激内娱一把。首先,我们得承认,韩流之所以能再次吸引中国的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它是有它自己的一套打法和魅力所在。韩国在内容制作、艺人培养、舞台呈现.............
  • 回答
    “看到祖国这么流氓我就放心了”这句话,是一种带有特定语境的流行语,表达的是一种基于国家强大、甚至不惜采取强硬甚至“流氓”手段来维护国家利益的心理认同。这种心理认为,一个强大的祖国能够提供安全感和保障,即使其行事方式不那么“文明”或“规矩”。将这种现代的网络流行语直接套用在二战时期的德国和日本人身上,.............
  • 回答
    “《佛本是道》是洪荒流鼻祖?”这个问题,得好好说道说道。要说“鼻祖”,那得看你怎么定义了。如果说开启了“洪荒设定”这个概念,让后来的作者们有了借鉴和发挥的土壤,那《佛本是道》绝对是功不可没,甚至可以说是奠基之作。在它之前,虽然也有神话体系的创作,但像《佛本是道》这样,将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经典的神话人.............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棘手的情况,但也不是绝境。冷静分析一下,你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你对前公司薪资的陈述与实际情况不符,并且即将面临背调和工资流水核实。首先,别慌。 很多人在面试时都会或多或少地“润色”一下自己的经历,薪资也是其中一个方面。关键在于如何应对后续的环节。一、 梳理情况,了解对方的底线在你开始行动.............
  • 回答
    关于少儿编程是否是“智商税”,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且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少儿编程的定义与目标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少儿编程”。它通常指的是面向儿童(一般是616岁)的编程教育课程,旨在通过图形化编程工具(如Scra.............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德尔塔和奥密克(B.1.1.529),它们跟最初在武汉发现的那个新冠病毒“老祖宗”,基因序列上到底有多大的变化。这事儿,得从病毒的“生命蓝图”——基因组说起。病毒的“生命蓝图”:基因组序列我们知道,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在我们体内大量复制。复制的过程就像是复印文件,虽然大部分都一样,但偶.............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其实呀,要说现在到底流行穿肉色的还是黑色的裤袜,这还真不是一刀切的答案,得看具体情况。不过,我可以跟你好好聊聊这两种颜色在当下穿搭中的“地位”和“玩法”,让你心里明镜似的。咱们先说说肉色裤袜,这可是个“低调的实力派”肉色裤袜,顾名思义,就是尽量贴近我们真实肤色的裤袜。你说它.............
  • 回答
    “网络祭英烈”这个概念,近些年确实是越来越普及,也成了一种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你说好不好,这事儿得分好几头说。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它确实给咱们老百姓提供了一个更便捷、更具参与感的追思方式。你想啊,过去祭扫,得选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跋山涉水去烈士陵园,还得准备祭品,磕头作揖,这些都是仪式感。但现在,无论.............
  • 回答
    密室逃脱,这玩意儿现在火得一塌糊涂,从学生党到社畜,好像人人都在追赶那股“逃出生天”的劲儿。但你有没有想过,这游戏为啥能这么戳中咱们?说白了,就是它把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些小需求,玩得明明白白。首先,得说它满足了咱们最基本的控制感。想想看,咱们平时生活里,有多少事是咱能说了算的?工作上,领导一个指令下来.............
  • 回答
    .......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网络文学市场的一些深层现象。为什么“战神文”、“女婿文”等题材在读者圈层中流行,但在阅文平台(以及许多其他大型文学平台)的榜首却鲜少出现这类作品?这背后涉及了读者偏好、平台生态、商业模式、内容审核以及创作趋势等多个复杂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1. “流行”与“.............
  • 回答
    近些年,“520”成为了一个自带“表白”属性的网络节日,而“521”似乎显得有些“落寞”。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有趣的语言和社交现象,也折射出当下社会文化的一些特点。要说“520”为何比“521”更流行,我们得先从数字谐音的魅力说起。汉语中,数字与词语的谐音组合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尤其在网络时代.............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道德经》的传播历史、学术研究以及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为什么现在流行的《道德经》版本不直接采用帛书《老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1. 帛书《老子》的历史背景与发现: 发现与年代: 帛书《老子》(主要指甲、乙本)是在1973年于湖北江陵(.............
  • 回答
    台湾近年的学生群众运动和中国大陆文革时期的红卫兵运动,虽然都带有学生参与的色彩,但在动因、目标、性质、组织方式以及最终走向等方面,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要深入理解这些区别,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我们来看它们的动因和目标。文革时期的红卫兵运动,其核心动因是毛泽东发动的、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 回答
    近些年,网络上关于岳飞、李世民、刘彻、诸葛亮等历史名人的“翻案”或“贬损”之声时有出现,并且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这种现象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心理和历史认知变化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历史的复杂性与现代视角的审视: 历史并非非黑即白: 传统叙事.............
  • 回答
    关于“现在流行丑化刘备、美化曹操、尊曹反刘”的观点,这确实是一个在网络上,尤其是在一些历史爱好者群体中比较普遍的讨论现象。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倾向,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因素和个人认知心理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三国演义》本身是一部小说,而非严.............
  • 回答
    你问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下社会一个挺普遍的心理现象。感觉最近身边聊原生家庭的人是越来越多了,无论是朋友聚会,还是社交媒体上,总能听到有人提起。这背后其实也不是空穴来风,我觉得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在共同作用下,让原生家庭这个话题变得如此“流行”。首先,时代在进步,人们的心理健康意识也在不断提升.............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是现在很多讨论的焦点。你说“现在流行的妆容是化妆成欧美人”,这个说法其实挺有普遍性的,但咱们得深入聊聊,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趋势,以及它背后的一些原因和影响。首先,得承认,“欧美人”的妆容风格,或者说大家普遍认为的“欧式妆容”,在中国内地以及亚洲很多地方确实在一段时间内非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