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全国楼市已经冰封,房企暴雷不断,2022年初,楼市调控会放松吗?

回答
2022年初,中国楼市确实笼罩在一层“冰封”的阴影之下,房企暴雷的现象也接二连三地出现,让不少购房者和业内人士都对未来的走向感到担忧。在这种背景下,关于“楼市调控是否会放松”的讨论,变得尤为迫切和复杂。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看看当时的市场究竟是什么样子,以及政策制定者们面临的考量。

市场现状:寒意逼人

2021年下半年开始,全国楼市的降温趋势就已显现。到了2022年初,这种寒意更加明显:

销售端: 许多城市的商品房销售量大幅下滑。过去那种“日光盘”的盛况几乎消失,很多项目的去化周期拉长。新房和二手房价格也出现松动,部分城市出现了实际成交价低于挂牌价的情况。
房企端: “暴雷”事件频发,最典型的就是恒大等大型房企的债务危机,这不仅影响了它们的融资能力,也让市场对整个行业的财务健康度产生了极大的担忧。房企拿地意愿低迷,新开工面积也在收缩。
投资端: 房地产投资增速明显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资金流向更加谨慎,很多投资者选择观望,等待市场企稳。
购房者情绪: 观望情绪浓厚。一方面,对房价下跌的预期让大家不愿意“接盘”;另一方面,对房企交付能力的担忧,使得购房者在做决策时更加犹豫。

调控政策的“定力”与“微调”

面对如此严峻的市场形势,政策是否会放松,关键在于政府部门如何平衡几个相互矛盾的目标:

1. “房住不炒”的底线: 这是中央政府一直以来强调的核心原则,目的是抑制投机炒房,让房地产回归居住属性。一旦全面放松调控,可能会重新激发市场的投机热情,导致房价再次快速上涨,这显然是中央不希望看到的。
2. 稳定经济增长的需要: 房地产行业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对上下游产业(如建材、家电、装修等)的带动作用巨大。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会对整体经济增长构成压力。因此,防止房地产“硬着陆”也是政策的重要考量。
3.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房企的债务危机,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政府需要采取措施,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防止风险蔓延。
4. 保障刚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政策也需要为那些真正有住房需求的群体提供支持,让他们能够顺利购房安居。

2022年初的调控走向:试探性的“微调”与“托底”

综合以上因素,2022年初的楼市调控,与其说是“全面放松”,不如说是“有保有压”的“微调”和“托底”。

“托底”的信号:
部分城市适度放松限购、限售、限价等行政性措施: 为了刺激当地房地产市场,一些前期调控力度较大的城市,开始出现“松绑”的迹象。例如,一些二线城市放宽了购房资格,允许人才购房,或者调整了社保年限要求。
房贷政策的边际改善: 央行引导市场利率下行,金融机构对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的态度也相对谨慎但有所松动。一些城市的首套房贷款利率下限有所下调,放款速度也可能加快,以此来支持刚需购房者。
支持房企合理融资需求: 针对房企的“三道红线”等融资监管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松动,特别是对一些经营稳健、但暂时面临流动性困难的房企,提供了一定的融资支持,以缓解其现金流压力,防止“烂尾”。

“有保有压”的体现:
“房住不炒”依然是主基调: 中央层面并未放弃“房住不炒”的定位。针对投机炒房的行为,相关政策依然保持警惕。
因城施策的灵活性: 调控政策的松紧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地的实际情况。经济活力较强、市场压力较大的城市,可能会有更多自主权来调整政策;而经济基本面不稳定、风险较大的地区,则会更加谨慎。
重点是“保交楼”: 面对房企暴雷带来的“烂尾楼”风险,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是“保交楼”,通过各种方式确保已售商品房能够交付到购房者手中,这既是稳定社会情绪的需要,也是维护金融稳定的关键。

为何是“微调”而非“全面放松”?

1. 避免“大起大落”: 过去的经验表明,一旦调控过度放松,很容易导致市场过热,房价再次暴涨,最终又需要更严厉的调控来“刹车”,形成恶性循环。政府希望的是一个平稳健康的房地产市场,而不是“过山车”。
2. 时间窗口的考量: 2022年初,距离2021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重要政策定调的时间不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释放了“要支持住房改善”的信号,但同时也强调要“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因此,年初的政策更多是在贯彻这些精神,进行有序的调整。
3. 地方政府的自主性: 地方政府在稳增长的压力下,更倾向于通过放松调控来刺激本地经济。因此,我们看到的很多“松绑”政策,多是地方层面的主动作为,是中央定调下的一种灵活执行。

总结来说,2022年初的楼市调控,并没有出现“全面放松”的景象,更多的是在“房住不炒”的大原则下,针对市场出现的明显下行压力和风险,进行有针对性的“微调”和“托底”。 政策的重点在于稳定市场预期,缓解房企的流动性困境,保障刚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同时防范化解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这种“稳”字当头的策略,是基于对经济发展、金融安全和民生稳定的多重考量。

当然,市场走向是动态的。如果到了年中或年末,经济下行压力依然严峻,或者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幅度超出了预期,那么不排除政策会进一步进行调整。但就2022年初这个时间点而言,“微调”和“托底”是更准确的描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福州已经取消限购;

深圳刚刚上调二手房指导价3~5%;

更不用说早早取消限购的郑州,东北地区;

郑州在取消限购之后的短短一个月,二手房成交量暴涨70%;

你只要知道房价它只要是限购的,说明房价是被低估的,是供不应求的,是必涨的。

2022年4月份开始,全国房价即将进入新一轮的上涨通道,这次的上涨将会持续最少10年;

10年之后,各大一二线的核心地段将会涌现出一大波均价数百万,上千万一平的房子;

到时候随便一套100平的房子就是几个亿,几十亿的资产;

关键还没有房产税;

而且一根油条也就5块钱而已,属于正常的通胀水平;

理发也就100块钱;

更为关键的是,我们的工资将涨到人均2万的水平;

更更关键的是我们的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始终保持在6.5:1;

那么这种全盛的天国景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那就是我们的人民币已经完完全全代替了美元;

我们的皮米级光刻机早已完完全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了;

我们的电子产品蹂躏着全球市场;

越南人把缝纫机踩冒烟了就为了内圈竞争着把袜子卖中国;

全世界的富豪纷纷挤破头要来中国定居;

。。。。。

艹,差点被自己的口水呛醒,编不下去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