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近年来出版的历史学专著多以《主标题:副标题》为书名?

回答
近年来历史学专著中“主标题:副标题”的书名格式确实越来越普遍,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涵盖了学术出版的演变、传播策略的调整以及作者研究思路的体现。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一、学术研究日益精细化与专业化

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拓展。现代历史学研究不再满足于宏大叙事和普遍性规律的探索,而是更加注重对具体历史现象、微观群体、特定时期、区域文化等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这种精细化的研究取向,促使学者们将研究的焦点更精准地定位在一个具体的问题上。

“主标题”定位核心研究对象/问题: 主标题往往凝练了作者研究最核心的关切点、研究对象或者提出的关键问题。它需要简洁有力,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并暗示出本书探讨的核心议题。例如,《帝国的黄昏:晚清中国与世界体系》中的“帝国的黄昏”就直指晚清中国作为帝国衰落的关键时期,而副标题则进一步解释了其历史背景和关联。
“副标题”阐释研究范围/方法/贡献: 副标题则起到了补充、限定和解释的作用。它能够清晰地告知读者本书的具体研究内容、所涵盖的地理范围、时间跨度、采用的研究方法,或者本书试图解决的历史难题、提出的新观点和学术贡献。例如,副标题可以明确指出是“一项关于江南丝织业的社会史研究”,或是“基于档案史料的新解读”,或是“对国家认同建构的分析”。

这种“主标题:副标题”的结构,能够有效地将研究的“是什么”(主标题)和“怎么研究的/有什么具体内容”(副标题)清晰地呈现给读者,使得学术信息传递更加高效和精确,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帮助读者快速判断本书是否符合自己的阅读需求。

二、学术传播与市场需求的双重考量

出版不仅仅是学术成果的展示,也是一种知识的传播和产品。在市场化日益明显的学术出版领域,书名的设计也需要兼顾学术严谨性和市场吸引力。

吸引眼球,提升辨识度: 一个好的主标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感染力,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例如,使用一些具有象征意义或情感色彩的词语,如“黄昏”、“黎明”、“阴影”、“重塑”等,更容易吸引读者。副标题则提供了一种理性的信息补充,帮助读者在被主标题吸引后,进一步了解书籍的具体价值。
区分同类研究,确立学术定位: 在许多历史研究领域,可能已经存在大量关于同一主题的研究。通过精心设计的副标题,作者可以清晰地标示出自己研究的独特性、创新性以及与前人研究的不同之处,从而确立自己独特的学术定位。
适应数字检索和分类: 在网络时代,搜索引擎和学术数据库是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一个包含明确关键词(通常在副标题中)的书名,更容易被搜索引擎索引和匹配,提高被检索到的几率。同时,清晰的副标题也有助于图书馆和学术机构对书籍进行更准确的分类和编目。
适应国际学术交流的需求: 许多历史学专著会考虑翻译和国际传播。采用“主标题:副标题”的结构,在翻译时也更容易保留原文的意义和风格,或者根据目标语言的习惯进行调整,方便国际学者理解和引用。

三、作者研究视角的拓展与理论框架的融入

现代历史学研究更加注重理论的指导和方法的创新。作者在构思书名时,也会考虑如何通过书名体现其研究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论。

理论框架的体现: 有些副标题会直接点明作者所使用的理论框架,例如“基于后殖民视角的考察”、“马克思主义经济史分析”等。这能够让同行学者迅速了解其理论立场,也方便了对该理论感兴趣的读者。
研究方法的强调: 副标题还可以强调作者的研究方法,例如“口述史研究”、“档案学视角下的再解读”、“量化分析的实践”等。这对于那些关注研究方法创新的读者来说尤为重要。
对话前人研究: 有些副标题会与已有的经典研究形成对话,例如“重读……”、“……的再思考”等,以此来表明作者在学术传承中的位置和贡献。

四、历史学研究范式的转变

近年来,历史学研究的范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从关注宏大叙事转向对微观历史、日常生活史、社会史、文化史、性别史等的研究。这些细分领域的研究往往需要更精准的标题来概括其研究对象。

微观研究的精准化: 过去可能用一个笼统的词语来概括某个时期或事件,现在则需要副标题来限定研究的具体人群、地域、事件的某个侧面,或是某个具体的历史问题。例如,《消失的乡土:XX村的百年变迁》就比《中国农村史》更具象、更具体。
跨学科研究的融合: 随着历史学与其他学科(如人类学、社会学、文学、政治学)的交叉融合日益增多,副标题也常常用来体现这种跨学科的特征,例如“一项历史人类学研究”、“历史与文学的交汇点”等。

总结

“主标题:副标题”的书名格式之所以在近年来的历史学专著中盛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仅是学术研究日益精细化和专业化的必然产物,也是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作者和出版社为了更有效地传播学术成果、吸引目标读者、确立学术定位而采取的策略。这种结构使得历史学专著的书名既能兼具学术的严谨性与内容的指向性,又能增加其在市场上的辨识度和吸引力,是学术出版在时代变迁下不断适应和演进的表现。

当然,并非所有历史学专著都必须采用这种格式,一些具有经典性和普适性的研究,或者一些侧重于文学性和人文关怀的著作,仍然可以选择简洁明了的单标题。但这并不妨碍“主标题:副标题”成为当下历史学界一种普遍且有效的书名设计范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觉自己书没有读好,就来聊聊标题吧。

下文中,先接着司马亮兄的回答,说说这种”主标题:副标题“的利弊。然后聊聊因为这种书名方式而有的趣事——有没有趣我也不知道。所以我这个回答可以叫:《”主标题:副标题“ 关于一种书名形式的各种……》

1

”主标题:副标题“。主要优点之一,楼上司马亮兄讲了,可以提高可读性。公主死了,中国改变了,总是比较吸引人眼球。

还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一是可以提出问题,或勾勒全书的主张(见Hakumo昨天发的想法)。比如李碧妍《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其中主标题就道出了全书看待藩镇的视角,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我们可以看到帝国是如何不断地学习与调整,重新树立它对藩镇的权威与控制力的。”这样一来,就比《唐代藩镇再研究》之类的书名,清楚很多了。

“主标题:副标题”模式下,主标题可以引用当时人的说法,比如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引一个不够的话,还可以引两个,即《“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政治体视角下的华夏与华夏化》。这种引用式主标题的好处很明显,既可以明确全书主题,也可以避免概念先行——标题就告诉大家我分析的是当时人已经指出的一种现象,或者已经使用的一种话语。相比过去有些书,标题就是什么资本主义萌芽研究、封建化研究之类的,就比较稳妥了。

因为有这些优点,不仅专著多以《主标题:副标题》为书名,论文也多起这样的标题,甚至论文中每个小节都起这样的题目……如果运用得当的话,文章就很清楚。

2

主要问题,一是司马亮兄说的,主标题不知道在讲什么,或者本身就很普通。还有一些时候,就是在副标题上强行堆砌概念,把自己的研究搞得很时髦。

这在北美尤其如此,大概也是体制造成的。

北美博士培养没有硬性的发表要求,但是为了找工作,大家都会努力发表一篇论文,于是就可以写到简历上。于是,很多时候副标题就成了热门词汇的堆砌,比如《这个这个这个:东欧亚世界的性别、环境、声音、物质文化与记忆的异(/乌)托邦》。把这样的副标题写在简历上,就可以告诉雇主,这些我都会——

主题上,热点全踩中;时段上,古今无盲点;地域上,你们欧美主流学者不做的地方我都会;概念上,我还有很酷炫的斜杠和括号呢!

这其实就在表示,我领你一份工资,可以干很多人的活,还不赶快雇用我!

不光论文如此,书也有这个趋势。尤其博士找工作的时候,需要具体讲一下,打算怎么把博士论文变成第一本书,这个时候就要讲一下书的题目之类的。为了凸现出自己在学术前沿,副标题堆砌热点的现象比较严重。最近听了一个报告,东岸名校刚毕业的博士,西岸名校的博后,书稿已经和某著名学术出版社签了。本来挺好的研究清代司法实践中的风水观念,副标题就堆砌了很多,环境啦、财产权啦、信仰知识观念啦之类的……

虽然大家都不容易,但我觉得吃相也不能太难看了。


3

下面说点别的事情……先说说“主标题:副标题”的历史。

这一形式,应该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著作的写本:

标题很清楚地写着:

柏拉图
国家篇 关于正义

虽然是十九世纪的写本,大概也透露出些许副标题的滥觞吧?

副标题在我国出现应该是传来的了。比如,比较早选择这样书名的《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就是直接向《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致敬。具体传来的过程,大概也是一个值得展开的题目——据说现在有好几位研究者在写感叹号的传入史与中国人的情感表达……在这个大趋势下,副标题的历史也指日可待了。

这里我只是在想,传统图书中,有没有类似副标题的存在。是一些书,本来有更加直白的原名,成书后因为御赐或其他原因,有了更雅正的题目。比如“历代君臣事迹”,后来御赐“册府元龟”的题名,原来的题名就不用了。

是目录学作品中,有时候会稍稍备注这书是讲什么的,比如《郡斋读书志》:

《建炎日曆》五卷
右皇朝汪伯彥撰。記太上皇帝登極時事。

其中,记太上皇登极时事,大致点出这书是关于什么的。这和上面说的,“国家篇 关于正义”,就有点像。当然,宋以来刻书,扉页有一定版式,即使是打一个广告,甚至做一些文字说明,也不会把目录学中的备注列上去。不过,文人自藏的书籍,会不会以某种方式,在书名简单注明书的内容?我也不知道。不过到了二十世纪初,一些学者编辑稿本的时候,就会用以下的形式:

惟有樵风引磬音
右录厉太鸿句

“右录某人诗句”的说法,其实来源于传统书志、目录学,这里,森鸥外题写在封面上,就比较像是副标题了。当然,这时已经是1910、20年代了,可能也是受了西方标题的影响。我这里只是要说:传统的书名和西方主标题、副标题的形态也有一些契合之处。

最后,传统刻本也不是没有双行并列的标题。比如:

所谓十才子书中,好逑传排第二,所以就有了 ”好逑传 第二才子书“的排列。这种排法虽然不完全是主副标题的关系,但也颇为相似。另外,文集偶尔也会见到一名某某的形式:

只是不知道这种形式是否常见。于是我就直接问了我们燕仰同学,晚清民国时哪些书是有副标题的……她写了这个回答:燕仰:民国时期哪些小说是有副标题的?

4

回到当下,“主标题:副标题”模式下,再加上还有丛书名等其他信息,识别书名比我们想象得复杂。以前在芝大读书的时候,顺便在图书馆打工,稍稍听老师们讲了一些个中问题。

比如有一本书,封面上大字写着:“改变了中国的思想家 孔子。“这其实有很多种可能:(1)这就是主标题、副标题的关系,所以书名是《改变了中国的思想家:孔子》;(2)丛书系列是“改变了中国的思想家”,书名就是《孔子》;(3)“改变了中国的思想家”就是封面上的营销噱头,这书就叫《孔子》且不属于任何丛书。情况不同;(4)”改变了中国的思想家“本来是封面上的噱头,没有这个丛书,因为这本《孔子》卖得好,就真的做成了一个丛书,并新出了一本《老子》……以上种种情况,编目时的操作也就不同。

再举个更具体的例子,我们知道曾瑞龙先生《经略幽燕》这本书。这书初版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的。基本版权信息如下:

所以书名是:《經略幽燕: 宋遼戰爭軍事災難的戰略分析》。本来是比较清楚的。但封页可能依据曾先生的底稿,做成了:

于是问题出现了,这个具体年代突然冒出来了(封面上也是没有的)。如果依据这个封页,书名就变成了:

《經略幽燕 979-987 宋遼戰爭軍事災難的戰略分析》

在这个时候,进行图书编目就要小心了。按照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手册,这书的标题(key title)应该依照出版信息:《經略幽燕:宋遼戰爭軍事災難的戰略分析》。图书其他地方出现的其他书名,这个叫varying forms of title,这一栏填《經略幽燕 979-987 宋遼戰爭軍事災難的戰略分析》。他不出标点,我也不出。如此得体。

但配送图书的时候,出版社可能填了封页上那个带有年代的书名;而北美各个图书馆编目的时候,没有仔细核对该书的版权信息,所以录入的时候就纷纷有了年代。又因为该书封页没有用标点,所以不同学校的编目的方式还不一样了:

芝加哥:《經略幽燕, 979-987 : 宋遼戰爭軍事災難的戰略分析》

伯克利:《經略幽燕(979-987): 宋遼戰爭軍事災難的戰略分析》

这个例子说明,准确认识主标题和副标题不是那么容易。同一本书,不同图书馆经常录成不同的书名。于是能否准确录入书名,便是图书馆的软实力的体现。

5

留意书名细节,不仅是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有时也可以加深我们对作品、作者的理解。

举个我从Simon Luo兄回答中学习到的例子。马克思在1850年创办过一个期刊,名字叫Neue Rheinische Zeitung. Politisch-ökonomische Revue(《新莱茵时报:政治经济学评论》)。在第二期的时候,马克思就发了一篇书评,这本书是:

Guizot, "Pourquoi la révolution d'Angleterre a-t-elle réussi?
Discours sur l'histoire de la révolution d'Angleterre",
Guizot, "Warum hatte die Revolution in England Erfolg?
Vortrag zur Geschichte der englischen Revolution"),
Paris 1850

五行居中,分段依照原文格式。

这是书评的标准格式,先录一下书名法语原文,即Guizot, "Pourquoi la révolution d'Angleterre a-t-elle réussi? Discours sur l'histoire de la révolution d'Angleterre"(基佐,《为什么英格兰革命成功了?英格兰革命史论》)然后在括号里翻译成德文,最后标记出版地与出版年。看着是个很正的标题,但如果我们看到原书,就会发现问题:

封面最上方两行小字,“为什么/ 英格兰革命成功了?”下方四行大字,“英格兰革命史论”。书名其实很清楚,就是封面上加粗的部分,叫《英格兰革命史论》。换而言之,上面小字“为什么英格兰革命成功了?”很可能是封面设计的一部分。

当时法国人对此书的引用以及之后的其他版本可以提供一些佐证。比如1850年当年,Léonce de Lavergne引此书时就是《英格兰革命史论》:

更直接的证据或许是该书再版以后的封面,以下是1894年剑桥再版的时候,显然,就不再有那个问题了:

到了这里,我就比较有把握了,马克思在《新莱茵时报》书评中给出的书名有些奇怪……这书可能不叫《为什么英格兰革命成功了?英格兰革命史论》;问题不是书名的一部分。不过,是不是马克思搞错了呢?也不一定,也有可能是马克思故意的,或者反映出了马克思对这本书的定位和理解。

大体,当时法国的学术书,喜欢叫Discours sur 什么什么,我们叫论什么或者谈谈什么。我们熟悉的笛卡尔《方法谈》、卢梭《论科学与艺术》都是这种情况。(当然原书名都很长,笛卡尔的书其实叫Discours de la méthode pour bien conduire sa raison, et chercher la vérité dans les sciences(《谈谈正确引导理性在各门科学上寻找真理的方法》)。当时学术作品中,似乎不太用问题做书名,但是在政治宣传册中就很常见了,比如最著名的Qu'est-ce que le Tiers-État ?(《什么是第三等级?》)。后来列宁还会有《怎么办?》。这都属于通一种体裁。用问题做主标题,就可以更直接地将一种战斗的精神传递给读者。

从一开始,马克思就说:

Das Pamphlet des Herrn Guizot……
基佐先生的这本宣传册……

他没有在笛卡尔以来论文的传统下理解这部作品,他觉得这是一部具有战斗精神的作品。当然,这只是我的推测, 也可能完全不是这样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近年来历史学专著中“主标题:副标题”的书名格式确实越来越普遍,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涵盖了学术出版的演变、传播策略的调整以及作者研究思路的体现。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一、学术研究日益精细化与专业化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拓展。现代历史学研究不再满足于宏大叙事和普遍性规律.............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当我们审视西方和东方帝国的历史长度,尤其是对比那些横跨近千年的拜占庭、阿拉伯、奥斯曼等帝国,与中国看似相对短暂的“封建王朝”时期,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地缘政治、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乃至军事技术等诸多因素。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中国和西方各自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首.............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观察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好莱坞电影选角和市场策略中的现实问题。确实,不少观众会发现,近年来在好莱坞大片中扮演重要亚洲角色的演员,日本和韩国演员的身影似乎比中国演员更常见一些。这背后有着多种复杂的原因,它们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亚洲面孔。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日本.............
  • 回答
    知乎近来出现“不理性观点顶到热门问题的前列,然后又被理性答案逐渐挤开”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背后涉及了知乎平台机制、用户行为心理、信息传播规律以及当前社会情绪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作用。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可能的原因:一、 平台机制的助推作用:1. “赞同”和“反对”的初.............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而且并非空穴来风。要说“远射出众的球星越来越少”,也许有点绝对,但与过去黄金时代相比,现在纯粹依靠“重炮”吃饭的球员数量确实有所下降,并且这种类型球员的战术重要性也在发生变化。要详细聊聊这个,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看:1. 战术的演进:从“直塞+远射”到“控球+渗透”这是.............
  • 回答
    近期几起野生动物脱逃事件,无论是备受关注的完达山一号东北虎,还是杭州那只让人心惊胆战的豹子,在事后引发的舆论风暴中,总能看到一些网友将矛头直指负责捕捉的队员们,甚至有“捕杀”“不专业”等声音出现。这背后,其实折射出当下社会心态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对于野生动物保护与公共安全之间微妙平衡的一种担忧和诉求。.............
  • 回答
    近代以来,确实鲜少出现像古代那样,某个富可敌国的大工厂主,手握重兵,自成一方势力,建立起类似“钢铁王国”这样的局面。这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剖析近代以来国家权力、资本运作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首先,国家权力的集中与强化是关键原因。近代.............
  • 回答
    徐克,这个名字在华语电影史上曾经是何等璀璨的光芒,是“怪才”、“鬼才”的代名词。他的《新蜀山剑侠》、《青蛇》、《东方不败》等等,不仅在技术上带来了革新,更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独特的东方美学,征服了无数观众,也赢得了业界无数赞誉。然而,令人扼腕的是,当我们回望他近十年的作品,一股强烈的失落感油然而生.............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议题,也触及到文化、历史、思维方式的深层差异。说“东方不能”未免过于绝对,但我们确实能观察到,在近现代西方语境下,像《魔戒》这样体系宏大、细节丰富、情感深刻的神话史诗似乎更容易涌现,并且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文化影响力。这背后有多种原因,并非简单的“谁强谁弱”,而是不同文化土壤孕.............
  • 回答
    “汉族是个混血的民族”或者“汉族是近代才构建出来的”这类说法,其实触及了对民族身份认同、历史演变和文化形成的复杂理解,并非简单的“对”与“不对”。要理解这些说法,需要我们从几个层面去剖析: 1. 为什么有人说“汉族是个混血的民族”?这句话的出发点,往往是对中国漫长历史中不同族群的交流、融合以及人口迁.............
  • 回答
    你观察到的现象非常敏锐!近五年来南北朝题材影视剧确实呈现出一种爆发式增长的趋势,用“井喷”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很多观众也感觉“凡古装必南北朝”,仿佛一夜之间,那个曾被认为是“冷门”的朝代成为了影视创作的新宠儿。要详细分析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一、 历史背景的重新审视与价值挖掘 填补.............
  • 回答
    民族困境与思想断裂:中国近代为何未诞生如尼采般的思想巨匠?这是一个宏大且复杂的问题,触及中国近代史最核心的困境,也关乎哲学土壤的生成与断裂。简单地说,中国近代未能涌现出如尼采那样,能以振聋发聩之声重塑西方精神面貌的哲学家,并非因为中国民族缺乏智慧或创造力,而是诸多历史、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回答
    近期日本企业出现一系列造假丑闻,例如神户制钢所(Kobe Steel)的铝材数据造假、日产汽车(Nissan)的车辆检查数据造假、高田(Takata)安全气囊问题等等,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关于您提出的“是否为中韩美等日本制造业的竞争对手发起的舆论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的,也触及到了很多玩家和行业人士心中的一个疑问:为什么像腾讯这么一个游戏巨头,坐拥海量资源、技术和人才,却迟迟没有拿出能跟《原神》正面硬刚的竞品?尤其是在《原神》爆火近一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小打小闹或者方向不太对的尝试。要说清楚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一、 《原神》的“.............
  • 回答
    法国、德国和意大利三国,同根同源,都曾是广袤的法兰克王国的一部分,但它们在中世纪和近代历史走向的差异,却如同三条蜿蜒的河流,最终汇入不同的海洋。要理解为何法国能在中世纪相对长久地维持统一,而德国和意大利直到近代才实现国家统一,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政治、社会和地理条件。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法国。法.............
  • 回答
    .......
  • 回答
    汉字“仁”为什么会包含“果仁”的意思?这层含义究竟是何时出现的?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好好扒一扒“仁”字和“果仁”这两个词背后的历史渊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仁”字本身,在古代汉语中的本义,绝非“果仁”。“仁”最早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人”)在心中(“二”)思考,或者说是心怀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一个核心议题。中国古代和近代之所以没有出现类似西方交响乐那样结构宏大、编制精密的音乐,并非是音乐创作能力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一系列深层次的文化、社会、经济和技术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交响乐的“编制精巧”和“鸿篇巨制”究竟意味着什么。西方交响乐,.............
  • 回答
    为何日本足球近年来没能涌现孙兴慜这样的球员?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深度的问题,也触及到了日本足球长期以来的一些发展逻辑和挑战。要说日本足球“没能出现”孙兴慜这种类型的球员,可能有点绝对,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确实没有一个能达到孙兴慜那样在欧洲顶级联赛,尤其是英超,以核心身份闪耀、并持续展现出统治力、同.............
  • 回答
    西方伪史论在近二十年间确实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者,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并尽量剔除那些过于“标准答案”式的分析框架。首先,得承认,人们对“既定事实”的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倾向。历史上,无论是科学还是历史,都曾有过被认为是铁板钉铁,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