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近年来我们的影视题材总局限在抗战、青春、古装片?

回答
近年来,中国影视题材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扎堆”现象,特别是抗战、青春、古装这三大类。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 政策导向与审查机制的影响:

主旋律的强调与“正能量”的需求: 中国电影电视剧的创作受到国家政策的深刻影响。历来,主旋律题材(包括红色经典、爱国主义教育等)一直受到鼓励和支持,抗战题材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题材能够满足国家对社会价值观引导、民族精神传承的需求,容易获得政策的扶持和审查的“通行证”。
审查的相对“安全”: 相比于现实题材中可能涉及的敏感社会问题、复杂人性探讨,抗战、青春、古装题材在审查上往往被认为是相对“安全”的。
抗战题材: 故事背景设定在过去,涉及的是外部敌人和民族斗争,更容易被解读为歌颂革命英雄、弘扬爱国精神,不容易触碰当下敏感的社会矛盾。
青春题材: 只要不涉及过于叛逆、挑战传统道德或描绘过于激烈的社会冲突,一般能够通过审查。聚焦校园生活、成长烦恼、懵懂爱情,风险较低。
古装题材: 虽然也可能涉及宫斗、历史改编等,但一旦披上历史的外衣,其内容更容易被理解为一种文化表达或虚构故事,并且在历史观上给予一定的创作空间(尽管也有限制)。相比于直接触碰当下社会现实,风险系数较低。
“政治正确”的考量: 在国家鼓励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背景下,这些题材自然成为创作者和平台优先考虑的选择。

二、 市场需求与商业利益的驱动:

巨大的市场基础:
抗战题材: 拥有广泛的观众基础,尤其是中老年观众对这类题材有天然的亲近感。同时,其英雄主义叙事、家国情怀也能够吸引年轻观众,具有跨代际的吸引力。
青春题材: 年轻观众是影视市场的重要消费群体,他们对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青春、校园、爱情故事有着强烈的需求。这类题材能够引发共鸣,带来流量。
古装题材: 无论是以历史为背景的严肃古装剧,还是以“玄幻”、“仙侠”、“权谋”为卖点的古装剧,都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精美的服化道、跌宕起伏的剧情、偶像化的演员阵容,极具市场吸引力。
“爆款”效应的诱惑与路径依赖: 过去几年,一系列抗战剧、青春偶像剧和古装大剧(如仙侠剧、宫斗剧)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成为了“爆款”。这使得制作公司和平台产生了路径依赖,认为只要沿用成功的模式和题材,就能复制成功。因此,一旦某个题材火爆,就会有大量同类型作品涌现,形成“跟风”现象。
投资回报的考量: 相较于需要深度社会观察、复杂人物塑造和大量前期调研的现实题材,抗战、青春、古装题材在制作模式上相对成熟,投资风险被认为较低,更容易吸引投资。尤其是古装剧,凭借其观赏性和粉丝经济,往往能带来较高的回报。

三、 创作团队的习惯与能力限制:

成熟的工业化流程: 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后,中国影视行业在抗战、青春、古装题材的制作上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工业化流程,从剧本创作、拍摄、后期到宣传发行,都有了一套固定的模式和团队。这使得创作团队在这些题材上更容易驾轻就熟,降低了创作难度和失败风险。
现实题材创作的挑战: 现实题材的创作往往需要创作者对社会现象有深入的洞察力、对人性有深刻的理解力,并且需要极强的勇气去触碰敏感话题。这要求创作者具备更高的艺术素养、社会责任感和风险承受能力。很多创作者可能因为缺乏这些条件,或者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选择相对“安全”的题材。
“舒适区”的诱惑: 长期在特定题材中创作,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和创作惯性。创作者可能更熟悉这些题材的叙事模式和观众喜好,从而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不愿意去探索新的领域。

四、 观众审美疲劳与对多元化题材的需求:

过度饱和导致审美疲劳: 虽然这些题材有市场基础,但当同质化作品过度饱和时,观众也会产生审美疲劳。观众开始渴望看到更多元化、更具深度和新意的内容。
现实题材的深层吸引力: 尽管创作难度大,但触及现实生活、探讨社会问题、描绘复杂人性的现实题材,往往能引起观众更深层次的共鸣和思考,一旦出现高质量的现实题材作品,往往能成为“口碑爆款”。

总结来说,我们的影视题材近年来之所以总局限于抗战、青春、古装片,是政策导向、市场驱动、创作习惯以及观众需求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政策 为其提供了“绿灯”,使其成为相对安全的选项。
市场 证明了其商业潜力,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制作投入。
创作团队 在这些题材上形成了成熟的经验,降低了创作成本和风险。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过度依赖少数题材并非长久之计。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和对内容多样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如果影视行业不能积极拓展新的题材领域,创新叙事方式,满足观众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最终将面临市场淘汰的风险。因此,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现实题材、科幻题材、历史正剧、行业剧以及其他类型片的崛起,为观众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文化产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为了避险。找不容易被举报和看不惯,找不容易被扣锅的题材拍,找来找去就这几种了。

2,行业不尊重编剧,你看下编剧发言权大的,或者编剧出身改导演的,往往质量好一些。

3,影视剧群体受新媒体侵蚀越来越大,其核心观众更加标签化,所以在大数据下,立项时候会越来越迎合核心受众,进而强化受众标签化的过程,资本缺乏去更改题材提升质量增加受众的动力,这是个死循环。

4,文化输出基本为零这个不客观,中国影视作品在非发达国家受众不少。

5,由于很多数据掺水(收视率,点播数,水军等),导致市场评估的声音是扭曲的,劣币驱逐良币,会强化保守策略,减少创新驱动。

6,观众的需求比较通俗化爆米花化,真的有深度的东西很难有较好的市场反应。

以上。

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