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张坤一年为基民赚近400亿,称“不认可我的方法,千万别买我的基金”?

回答
张坤,这位在公募基金界颇具声名的人物,凭借其独特的投资理念和出色的业绩,赢得了众多基民的青睐。去年,他管理基金的净值增长惊人,为基民带来了近400亿人民币的收益,这一数字足以让人惊叹。然而,伴随着这份耀眼的成绩单,他那句“不认可我的方法,千万别买我的基金”的表态,更是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要评价张坤的这一行为,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

首先,从他的业绩和投资方法来看。

张坤之所以能够为基民带来如此丰厚的收益,并非偶然。他深耕价值投资领域,坚持长期主义,专注于投资那些具有稳定盈利能力、优秀管理团队和良好发展前景的“好公司”。他信奉“我们只做我们看得懂的生意”,这意味着他对投资标的有着深入的研究和透彻的理解。在市场波动剧烈、情绪泛滥的时候,他能够保持冷静,不为短期噪音所干扰,而是紧盯企业的内在价值。这种“逆向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正是他能够穿越牛熊,屡创佳绩的关键。

他的投资理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市场和企业基本面的变化而进行适度的调整,但他始终坚守着对价值的追求。这种对投资方法论的清晰认知和坚持,是他能够在市场中立足的根基。

其次,从他那句“不认可我的方法,千万别买我的基金”来看。

这句话乍听之下,可能显得有些“狂妄自大”或者“霸道”,但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是一种坦诚、一种责任感,以及一种对投资者教育的重视。

坦诚与透明: 在信息爆炸、浮躁情绪容易被放大的市场环境中,张坤选择了一种非常直接的方式来沟通。他并没有试图去迎合所有人的喜好,而是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投资逻辑。他是在告诉潜在的投资者:我的投资方法是特定且有门槛的,如果你不理解、不认同,那么我管理的基金可能不适合你。这是一种坦诚,也是一种对自身投资方法的自信。
责任感与风险提示: 基金投资本质上是风险投资,任何基金都不可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收益。张坤之所以这样说,也是一种变相的风险提示。他不想让投资者仅仅因为“张坤基金赚钱”而盲目追逐,也不想让那些无法承受其投资策略波动性的投资者因为“不适合”而遭受损失。他是在提醒投资者,投资不仅仅是看过去的光鲜亮丽,更要看清未来的可能性以及自己是否能与基金经理的风格同频共振。
投资者教育的视角: 这句话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投资者教育方式。他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跟着我赚钱”,而是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我能赚钱”、“我的赚钱逻辑是什么”、“你是否理解并认同这个逻辑”。这鼓励了投资者去学习、去理解,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一个真正成熟的投资者,应该是对自己的投资标的有清晰的认知,并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张坤的这句话,正是促使投资者走向成熟的催化剂。
“反向筛选”的效应: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句话也是一种“反向筛选”。那些真正理解并认同张坤投资理念的投资者,会更加坚定地持有基金,甚至在市场波动时给予更多的信任和耐心。而那些仅仅被短期收益吸引,或者对他的投资风格感到不适的投资者,则会自然而然地选择离开。这种“筛选”有助于建立一个更稳定、更理性的投资群体,反而有利于基金的长期健康发展。

第三,关于这句话可能带来的负面评价和风险。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这句话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可能被解读为“傲慢”: 对于一些不熟悉张坤投资理念的投资者来说,可能会觉得这句话过于直接,甚至带有傲慢的成分,认为他不够“接地气”。在一些人看来,基金经理应该更温和、更包容,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潜在的“黑天鹅”事件: 即使是再出色的投资经理,也难免会遇到业绩不佳的时期。一旦张坤的基金出现大幅回撤,那些因为他这句话而更加“忠诚”的投资者,反而可能会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此外,如果投资者在不理解的情况下“被迫”购买,一旦出现亏损,可能会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甚至将责任完全归咎于基金经理。

总而言之,如何评价张坤的这句话,需要辩证地看待。

从他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负责任、坦诚的沟通方式,旨在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并与其投资策略保持一致性。这有助于建立一种更健康、更持久的投资者与基金经理的关系。他不是在“劝退”投资者,而是在“邀请”那些真正适合他的人。

然而,这句话也需要投资者自己去消化和理解。它提醒我们,在投资前,了解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风格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至关重要。盲目追逐“明星基金经理”和短期业绩,往往是投资者犯错的根源。与其被动地接受建议,不如主动去学习和判断。

张坤用他近400亿的业绩说话,证明了他的投资能力。而他那句略带“硬核”的话,则更是将投资的本质——理解与认同——赤裸裸地摆在了投资者面前。这是一种市场教育,也是一种对投资责任的体现。对于愿意花时间去理解投资、追求长期价值的投资者而言,这无疑是一剂良药;而对于只求稳赚不赔、不愿深入思考的投资者而言,则可能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最终,是否购买,选择权始终在投资者手中,而理解与否,则是这场投资旅程的起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认可就很难拿住。拿不住,就很难在基金上赚到钱。

张坤这句,话“糙”理“不糙”。


先来看看张坤说这话的背景——

张坤2020年的尴尬:基金赚钱,基民一半以上亏钱

张坤目前主要管理了两个基金。

一个是易方达中小盘混合,最近一年赚了90%左右。

一个是易方达蓝筹,最近一年赚了105%左右。


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过去一年买这两个基金的人依然是亏多赚少。

易方达中小盘过去一年有56.9%的是亏钱的。

易方达蓝筹,有73%左右的人是亏钱的。

两个基金,都是亏多赚少。

而亏钱的原因,支付宝给出的统计分析是这样的:

总结一下,

不管是追涨杀跌,还是定投放弃,频繁买卖。亏钱根源,都是拿不住,持有时间太短……


我们再看他两个基金,投资人的平均持有时间:

易方达蓝筹65.62天;

易方达中小盘123.61天。


朱少醒也烦恼:

自己管理的基金15年赚了20倍,但是,还是很多基民不赚钱……

无独有偶。

富国基金的朱少醒在2020年底的富国基金投资策略会上,

回忆起自己从业15年,创造了20倍回报,但实际到普通的投资人,还是很多人不赚钱,甚至亏钱了……

为什么呢?

朱少醒的归纳是追涨杀跌,尤其是杀跌。

他复盘了富国基金发行的基金,只要投资人不是牛市顶点买入,一般拿两年都能赚钱。

顺着朱少醒这次演讲,

网叔和他的研究团队,对于市场的顶级基金经理人管理的基金,做了一次数据回测。

回测的条件:

假设在2015年6月12日,这个牛市高点买入这些顶级基金经理的基金。

后面会亏多少?

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回本?

得出以下结果:

谢治宇亏-30.9%,只花了0.4年,

张坤亏-30.7%,花了1.7年,

朱少醒亏了-45.9%,花了4.5年才回本。

陈皓亏了-51.9%,花了4.6年。

董承非和周蔚文两个大佬,一个亏-28.7%,一个亏-33.6%,都花了2.4年回本。

实际,

除了朱少醒和陈皓,其他人还真只花2年左右就回本了。


在中国,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现象由来已久……

虽说基金的平均收益很高。但整个基金市场中,真正赚钱的人比例不足20%,绝大多数投资人都在亏钱……

拿历史上的大牛基“嘉实增长”为例:“嘉实增长”从2003到2015年年末,历经多轮牛熊,总年化复合收益率23.8%,妥妥的大牛基。


回看历史数据,事后诸葛亮都会感慨:只要基金选的好,傻子都能赚到饱!

但事实并非如此。

网叔查看了该基金的盈亏数据发现:


购买过嘉实增长基金的人有53万。能盈利12倍的仅326人。剩余的,32.5万人盈利不足一倍,16.9万的投资人居然是亏钱的……

十倍大牛基况且如此,其它增长乏力的基金其惨烈之状可想而知。

2019年公募基金业绩整体较好,在以股票为主要投资方向的公募基金中,获得正收益的基金占比为95%。

但据景顺长城基金、中国基金报、蚂蚁财富联合发布的《权益类基金个人投资者调研白皮书》:即便是2019年,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39.61%,依然有近39%的投资受访者陷入亏损。

基金业协会调研了近20年的基民投资盈亏数据发现:“近20年来,投资者通过持有基金平均实际收益率趋近于0,甚至亏损。”

现实触目惊心。


基金如此赚钱的情况下,为什么大多数人还是赔呢?

1、根源是80%的人不懂基金如何投

投资基金亏损的原因很简单,说到底就是不懂瞎投。

说到这,网叔想跟大家聊聊牛顿,没错就是被苹果砸了的那位。

老师历史成就斐然,在物理学、光学、天文学、热学等多个领域均获得巨大成就,说是划时代的天才人物也毫不为过。

1720年的春天,和郁金香一样美丽的,是拥有政府背景的英国南海公司的股票:从1月的每股128英镑上升到7月份的每股1000英镑,6个月涨幅高达700%。

如此刺激,可能一夜暴富的机会我们的牛顿老师自然不会错过。

同年初,牛顿老师投资南海公司近7000英镑,并在当年4月底迅速卖出,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就获利7000英镑,首次出手本金就翻了一番!

不过故事到这里并没有以完美收场,牛顿老师将股票抛空之后,英国南海公司的股票仍在大涨,很快涨幅就达到了惊人的8倍。

看着身边的朋友大赚,牛顿老师心中懊悔不已,哎呀,抛早了,少买了。

贪婪情绪的驱使下,牛顿老师觉得还有机会。为了赚到更多的收益,果断的将10年的收入全部砸了进去……

谁知全部买在了最高点!

之后南海公司的故事泡沫由英国的《泡沫法案》戳破,股灾凶猛来袭,牛顿老师的血汗钱瞬间亏光。

牛顿这样的大神,因为不懂股市,依旧避免不了普通人陷入追涨杀跌的困境,几个月时间就把底裤赔的精光。

由此可见,懂与不懂才是赚钱与否的真正内核

网叔大胆猜测,如果爱因斯坦也在不懂的情况下去炒股,估计不会比牛顿好到哪去。

不懂的情况下追涨杀跌是人的本能反应,概无例外。

搞不明白涨跌规律,99%的人都是看到基金涨了,贪婪上头,觉得肯定还要涨,赶紧买!看着基金跌了,恐怖迷眼,觉得还会跌,赶快卖!

于是就有了下图一系列惨不忍睹骚操作:

数据是不会骗人的。

上图中红色树状图的长短代表了当时的基金购买量。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熊市时基金几乎无人问津,而牛市时则疯狂买入。

在不懂瞎买的情况下,80%的人都做了韭菜……


2、忍受不了高波动

除了不懂瞎买踩的坑,指数基金高波动,也很容易击穿投资人的心理防线。


上图是2006-2019上证综指的数据,短短13年期间波动巨大。

每一次波动的背后,都是无数的追涨杀跌!

持有该指数基金的朋友,就像坐上了一辆装有永动机的过山车,过程是让人心惊肉跳。

一次上下波动你可以忍一忍,但长时间让你呆在车上,难保不会出现心态的波动,贪婪滋生侥幸,恐惧诱发逃避,进而走入追涨杀跌的怪圈。

有时候即便懂了赚钱的真谛,但因为过程太煎熬,我们依然可能会因为心态的失衡而犯错。


3、忍受不了长周期中国股市有一个特点:牛短熊长。

这个特点,就意味着大家手中持有的基金,可能在很长的时间都会亏钱……

很多朋友因为忍受不了长时间的亏损,从而错失了赚钱的机会。

假设我们在2011年3000点的时候买入上证综指。

大家会发现之后的3年时间,该指数一直在赔钱,并且一直投一直赔。

3000点时投入了100万,到2011年年末的时候资产就仅剩下了80万,1年辛苦996的工资就这么打了水漂。

本以为明年能好点,结果明年更绝望,大盘更是直接跌到了2000点,一下子再亏十几万,真是祸不单行,只能安慰自己2013总会好的...

2013年钱荒来袭,股市急跌到1880点,几天内再血亏10万,媒体到处渲染经济危机,各种砖家表示未来很有可能跌破1000点,这时心理防线彻底被击溃,选择止损退出,并大骂基金是骗子。

谁知2014-2015年,大牛市来袭,几个月的时间股市涨幅破100%,几年的收益,都集中在了这几个月。

不知道这个周期规律,80%以上的投资人,都被中途震荡洗出了股市,最终能熬到大牛市并赚钱的人数不足20%。

以上就是大多数投资人买基金亏损的根本原因。


“拿的住”也有一个前提:买的是好基金

如果买到了差的基金。长期拿也会亏钱。

网叔统计发现,

2015年6月发的基金,目前有17个到现在还没回本。

2015年以来,

有323只股票基金清盘了(目前运行的股票基金有4712只)。

拿住的前提是你买了好基金。


那么问题就来了:你对你买的基金有信心吗?

投资不需要盲目的信仰,

但一定有在充分调研、分析、总结基础上的信心。

主动基金信心的支撑:

1、基金经理的长期历史业绩;
2、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
3、基金经理管理基金的过程中,表现出的道德操守;
4、基金经理在管理基金过程中透露的风格变化、能力的延续等等……

如果没有信心,

市场一旦出现点什么风吹草动,你就本能恐惧海外害怕,结果肯定拿不住。

拿不住就割肉。割肉则亏钱,并且是永久性的。

就像张坤自己讲:

“不想持有十年以上,就不要持有一分钟”

如果你知道上面这句话,

也就不会奇怪张坤说出:不认可我的方法,千万别买我的基金。

不过这句不是张坤 原话,原话是:

当然,这份信心不是买了就一定不放手。

但是准备放手了,就必须有一个足够可以说服自己的理由。


最后,我们通过网叔对于张坤的测评,

再来了解一下这个站在风口浪尖 千亿基金经理吧——


【易方达张坤:在中国,最像巴菲特的一个基金经理】


信仰有两种,一种是饭圈文化的“愚”信,另一种是深入骨髓学习的“虔”信。

国内嘴上信奉巴菲特的基金经理,私募公募一抓一大把。

吹“价值投资”的更是如过江之鲫。

但最虔诚的,一定是张坤,把巴菲特的理念拿来实践最好的,也一定是张坤。

“中国巴菲特”这个头衔戴在张坤头上,实至名归。

“中国价值投资的领军人物”戴着张坤头上,也不为过。

一、张坤何许人也?

张坤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硕士学历。

2008年7月,张坤实习加入易方达基金,历任行业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

然后,再也没有离开这家中国最顶级的公募基金公司。

2012年9月28日,张坤开始担任基金经理,管理的是易方达中小盘

这只基金最后成了他的封神之作,拿了8年,从来没有易手,任内收益率超过600%。

除了巴菲特,张坤还喜欢读一本书:《德川家康》。

曾有人问:“杜鹃不啼,如之奈何?”

织田信长:“杜鹃不啼,则杀之!”

丰臣秀吉:“杜鹃不啼,则逗之啼。”

德川家康:“杜鹃不啼,则待之啼。”

德川家康的标签是“隐忍”。

日本战国,织田信长奠定了乱世统一前的江湖格局,丰臣秀吉坐收了渔翁之利,但最终笑到最后的是愿意等待的德川家康,其家族统治日本有200多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张坤视巴菲特为偶像,把《德川家康》做常读书。那么,他要么追求这种性格特质,要么就是这种性格特质。稳字,是张坤最大的特点。

二、张坤的生涯战绩

张坤担任基金经理8年有余,复合年化回报26.08%。

6复合年化回报就是复利。

这个回报高吗?

国内公募基金一共1600多位股票基金经理。

复合年化超过10%的,有898位。

复合年化超过15%的,有599位。

599个年化收益率超过15%的基金经理,我们把时间拉长到3年,还剩288人。把时间拉长到5年,就剩下149人。

很显然,这个业绩放在基金经理中,属于最牛逼的那一档。

三、张坤的代表作

张坤目前共管理了5只基金,没有放弃过任何一只。

其代表作为易方达中小盘混合,掌舵了8年,是其成名之作,也是代表性。

(1)代表作档案

任职总回报766.35%。

任职复合年化29.55%

如果你在张坤担任基金经理的2012年9月买10万元,现在已经是97.2万了。

(2)代表作最近三年业绩

最近三年总收益163.34%,最大回撤-29.29%,复合年化37.89%。

这个收益和回测已经是傲视群雄了。

我们拿几个明星基金经理的代表作比较:

总收益仅次于踩到医疗牛市风口的葛兰,明显优于朱少醒和谢治宇。

在回撤方面,是我们找的几个明星基金中唯一一个低于30%的,甚至比沪深300都少了。


四、张坤的投资风格

张坤的投资理念具有极强的“巴菲特属性”:

深度研究、重视阅读、长期持有伟大的公司、集中持仓、极少换手、强调安全边际。

(1)做时间的朋友,与优秀公司共成长。

张坤选股的标准“不想持有十年以上,就不要持有一分钟”。张坤对于公司的研究与大部分基金经理不一样,他不崇尚调研,他认为调研获取的信息只不过是人家愿意给你看的。

(2)深度研究,重视阅读。

他更相信“阅读”的力量,每天除了开会和很少的交易时间,他大多数时间和精力都是放在阅读上。有目的性、有针对性、范围极广的阅读。

为了对行业和公司理解透彻,他每年会阅读800-1000份公司的年报,认为年报是最客观的反映企业历史成绩单的资料,也会读几乎所有可以找到的深度报告、相关人物传记以及一切能和公司关联的资料。

(3)强调安全边际。

张坤强调安全边际。即使是好公司,也必须在足够安全边际的保护下买入,才有可能“从中真正获取价值”、从而实现长期的复利增值。认为本金亏损是股票投资的最大风险。

“一旦有本金亏损,后续收益率即使更高也难以弥补对复合收益率的伤害。”

他的选股标准是企业护城河宽、竞争力强、盈利能力强(ROE)。在A股,符合这一标准的也就茅台、五粮液等少数个股。

所以,茅台一拿就拿了6年,五粮液也拿了5年多。

操作上,他偏爱“白马股”。2012年,担任易方达中小盘基金经理后,就把基金操作风格从小盘成长切换到白马股集中的大盘成长上。

风险控制上,张坤用择股而不是仓位对冲市场下跌风险,常年高仓位运作。

因为对安全边际的重视,其管理的基金回撤非常小。

2018年市场全部深度回调,沪深300指数回撤26%,易方达中小盘仅回调了14%。

五、关于张坤的争议

争议一、踩雷争议

2013年,上任还未满1年的张坤买入并且重仓了茅台。

结果,白酒遇到了塑化剂,茅台狂跌30%。

貌似踩雷了……

怎么办?抗住压力继续买。

但是茅台的价格是86.38元每股,现在已经是1763.5元美股。

这是张坤职业生涯遇到的第一次争议。

最近,张坤又遇到了新的争议。

发生了什么事?

10月30日,美年健康公布了第三季度报告,业绩跌了-29.6%,归母净利润亏了-5.17亿,扣非净利润亏了-5.29亿,这个扣非利润跌了-319.6%。

业绩炸雷!

业绩炸雷之后,第一大单体股东阿里网络减持1.37%。

市场信心崩溃,一路狂跌35%。

美年大健康这个股票,有230个机构投资人持仓,共计5.39亿股,占流通股的15.63%。

其中张坤的代表作易方达中小盘混合1.18亿股,占所有机构持股比例的21.89%……

并且,这个股票是张坤今年3季度才买入……

并且一不小心,还买成了十大股东之一(有人预估,这单他买了16亿)。

那么,美年大健康事件是雷,还是能再现张坤茅台的神话?

我们只能用时间列车的后视镜去回望了。

但有一点是真的,强如张坤,在股市这个罗刹世界,也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

也会遇到个刚买入,就发生狂跌30%的“灾难事故”……


争议二、规模过大争议

张坤是中国基金行业第一突破千亿的基金经理,管理规模达到惊人的1255.09亿。

那么,这么大的规模对于管理有压力吗?

我们先来看顶级投资人在规模大之后的表现:

彼得·林奇

公认的美国传奇基金经理。

传奇到什么程度?

他管理的基金叫麦哲伦基金(magellan),共管了13年基金,收益率做到了惊人的平均29%。

也就是如果你在他职业生涯的第一年买1万美元,13年后就变成27.39万美元。

跟印钞机没什么两样。

1990年,彼得·林奇管理的基金达到了140亿美元,而当时美股的总市值也就3.09万亿美元,占到了总市值的0.45%。

现在张坤1200多亿人民币,A股总市值是80万亿人民币左右,也就占总市值的0.15%。

看到网上很多人拿这个例子去论证牛逼的基金经理不惧规模。

但是,1990年也是彼得·林奇滑铁卢的一年,职业生涯第一次出现亏损,同时还是跑输标普500。第二年,他以照顾家庭为由退休了。

啧啧啧……

实际上,随着基金的管理规模放大1984年之后,彼得·林奇赚钱超额收益的能力明显就下来了……

巴菲特

巴菲特是谁就不解释了。

最近二十年,巴菲特一度成为世界首富,把巴菲特当信仰的投资人也越来越多,被封为“股神”。

但是,纵观巴菲特整个投资生涯,单从收益率讲,这二十年却是巴菲特业绩最差的二十年。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以1999年为分界线:

1999年之前的二十多年,复合年化收益高达30.4%;1999年以后的二十年,收益率只有9.4%,比之前少了21%。

尤其是最近十年,更是没有跑赢大盘。

大家对于巴菲特收益率衰退的解读,一个是年纪大,一个是没有抓到科技股的风口。

但是,管理规模的膨胀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点。

你看上面股神三个时期的那个图,蓝色净值部分变化……


但是都说“规模是收益的敌人”,这个规模大,也要“因人而异”。

就像古代打仗:

刘邦,撑死也就只能带10万人,再多,就要打败仗。

他的后代刘备,自己带兵,更是撑死只能1万人。低于一万人,同等规模的敌人PK,几乎无敌。超过1万人,如果没有高人辅佐,基本就一塌糊涂。

但是韩信就不一样,“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人给的越多,成功率就越高。

那么,张坤是古代“多多益善”的韩信,还是“能力有限”的刘备刘邦?

未来不可知,我们只能通过一些指标去窥探。


从当前A股的市场风格,

以及张坤个人的投资风格,

网叔对张坤在未来10年,依然能取得优异成绩还是有一定信心的。


A股现在的风格是价值投资,高增长、高利润的“核心资产”为王。

张坤的投资风格,就是师从巴菲特,是坚定的价值投资,重仓消费,重仓贵州茅台这些国家级核心资产,同时还重仓腾讯、美团这些世界级互联网核心资产。

完美匹配现在的市场风格。

易方达蓝筹,前10持仓股77.89%

另外,跟巴菲特不一样的是,巴菲特年纪大了,不懂互联网科技股,行动犹犹豫豫,

而我们的张坤果断重仓腾讯、美团等顶级互联网公司,

所以,以10年为周期的投资看,张坤大概率依然能继续持续辉煌。


另外,核心资产有一个特点,就是大市值。

茅台市值2.6万亿;

五粮液市值1.1万亿;

腾讯市值,6.7万亿;

阿里巴巴市值,5.6万亿。

……

投资大市值的公司最大的好处,就是你投多少,都很难影响其大的波动,所以操作起来就容易很多。

张坤虽然有1000多亿管理规模,但在核心资产体量面前也是毛毛雨。

完全有能力消化。


所以问题到张坤这里,1000多亿会不会影响创造超额收益呢?

有压力不假,大概率还是能行的。

毕竟,张坤也算是整个A股,1500多名偏股型基金经理中的翘楚了。

过去8年,就是开挂般的存在。

争议三、重仓白酒问题

重仓白酒是张坤的另一个重要的争议点,尤其是白酒严重被高估的今天。

这个问题怎么看呢?

张坤师从巴菲特,核心的投资逻辑就是重仓核心资产。

白酒,利润率高,增速快,是绝对的优质资产。管理巨大的资金,如果非要挑核心资产,张坤显然没的选。

另外,从长期来讲,即便未来出现大的回调,白酒也是确定性较高的资产。

而对于我们投资人,

当前酒精量巨大的张坤所管理的基金,可以控制一下仓位,等回调大了再陆续上车。


六、总结

很多人都看过网叔的2篇主动基金大攻略:

不管业绩是有多么出色,网叔都对没有穿越牛熊的新锐基金经理持有保留态度。

中国A股,牛熊周期大概是7年。

7是网叔选基金经理时候最敏感的数字之一。

公募基金有接近20年的历史,但公募基金经理的平均从业年限却只有4年。

这个行业生态异常底层血腥残酷。

你必须迅速地证明自己,要不饭碗不保。而这种被要求迅速证明自己的环境,必然逼迫和刺激着基金经理的“激进”。

同时,这个生态又异常的纸醉金迷。

如果在公募基金混出来,高工资,高奖金,妥妥地金领。

如果混出名来,跳槽到私募,高薪分红股权激励,香车美女别墅豪宅社会地位什么都有。

离钱太近,让不敢相信人性。

张坤,从业年限超过了8年,经历了一轮牛熊的考验。

风格和性格稳健踏实,追求与伟大的企业一起成长。

风格稳健靠谱,同时经历了时间和业绩的双重检验。

这样的基金经理,绝对是行业前1%的。

这样的基金经理掌舵的基金,是网叔选购主动基金的首选。



------------

基金很简单,长期每年赚10%-15%的收益率并不难。

90%的小白玩基金亏钱,根源是不懂,买了好基金拿不住,更别说“追涨杀跌”乱投资了。

为此,网叔精心撰写了下面投资攻略——

全网最强基金攻略

1、养基超级指南:手把手教你玩转基金(附实战截图)

2、基金这样买更赚钱:学会择时,风险降10%,收益多10%

3、基金这样卖更科学:会买是徒弟,会卖才是师傅

4、基金百科:你想了解的基金知识点,都在这篇文章里

重磅干货

1、基金书籍:全网最干货的基金书籍和资料推荐(必读)

2、基金网站工具大全

3、王牌基金30强:我们是怎么筛出中国最牛逼的30个基金的?

4、最牛基金经理30强:我们又是如何找到最牛逼的基金经理的?


------------

网叔:资深投资人,长期创业者。独立,理性,深度思考。热爱钱更在乎良善。闲来聊两句常识,骂几个混蛋,喝两杯小酒。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张坤,这位在公募基金界颇具声名的人物,凭借其独特的投资理念和出色的业绩,赢得了众多基民的青睐。去年,他管理基金的净值增长惊人,为基民带来了近400亿人民币的收益,这一数字足以让人惊叹。然而,伴随着这份耀眼的成绩单,他那句“不认可我的方法,千万别买我的基金”的表态,更是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要评价张.............
  • 回答
    陈健坤关于“博士最惨能惨到什么程度”的回答,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社会学的争论,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挖的话题。这不仅仅关乎个体经历,更触及了当下社会结构、价值体系以及高等教育的困境。要评价陈健坤的回答,首先得理解他的核心观点。他并没有简单地列举经济上的窘迫,比如失业、低薪,虽然这些也是重要组成部分。更关键的.............
  • 回答
    评价张坤、葛兰、刘彦春等明星基金经理在这波大跌中亏损20%是否“言过其实”,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数字来定论。这涉及到对基金经理能力、市场周期、投资策略、投资者预期等多个层面的理解。一、 市场环境与“亏损20%”的客观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关键点:在熊市或大幅回调的市场中,大.............
  • 回答
    官坤龙微博批评小米,引发米粉和小米员工攻击,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的。咱们一层一层剥开来看,就能明白这背后是怎么回事儿了。首先,官坤龙是谁?人家也不是凭空冒出来的,算是在科技圈子里有点名气的人,尤其是在数码测评、产品分析这块儿,多少也有点粉丝基础。他说话风格嘛,有时候比较直接,不.............
  • 回答
    《侍神令》这部电影,说实话,我看完之后心里挺不是滋味的。它身上裹着一层浓重的东方奇幻色彩,再加上陈坤和周迅这两位国民级的演员坐镇,本来应该是万众期待,但看完之后,留下的更多是复杂的情绪,有惊艳,也有失望,更有一种“可惜”的感觉。先说说它“惊艳”的地方吧。首先,陈坤和周迅的组合,本身就是一块金字招牌。.............
  • 回答
    蔡徐坤的“拖地大摆纱裙”造型:是一场不羁的“文艺复兴”吗?当蔡徐坤身着那袭标志性的“拖地大摆纱裙”出现在大众视野时,网络上的讨论瞬间炸开了锅。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挑战性别界限的着装风格,但这一次,纱裙的轻盈、飘逸与他本人所散发出的独特气质,无疑将这场关于时尚、性别和艺术的对话推向了新的高度。那么,我们.............
  • 回答
    蔡徐坤身穿白大褂,这画面感确实挺有意思的,也确实能让人多联想一些。首先,这是一种跨界尝试,作为在娱乐圈里非常有影响力的艺人,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吸引大众的目光。这次他主动去体验医务工作者的日常,还穿上那身标志性的白大褂,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信号意义。从“体验学习医者仁心”这个角度来说,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称.............
  • 回答
    蔡徐坤工作室给B站发律师函这事儿,说实话,在当时可是掀起了不小的波澜,网上各种声音都有。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把前因后果掰扯清楚了,再从不同角度去审视。事情的起因:B站上泛滥的鬼畜视频首先,咱们得明白,为什么蔡徐坤会发律师函。根源在于当时B站上大量的“鬼畜”视频。这些视频大多以蔡徐坤为素材,通过剪辑、.............
  • 回答
    郭坤宇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的一位重量级学者,其学术贡献在多个领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要评价他,就不能仅仅停留在他是一位“复旦大学教授”的身份上,而是要深入了解他具体在学术上耕耘的土壤,以及他所取得的成就和影响力。深耕中国近现代史,尤其在民国史领域的建树郭教授最为人称道的,无疑是他对于中国近现代史,.............
  • 回答
    关于蔡徐坤的金曲奖,这话题在粉丝圈和吃瓜群众那里可是能掀起不小的波澜呢。要评价这事儿,咱们得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聊,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看。首先,得弄明白他说的是哪个“金曲奖”。在华人音乐界,“金曲奖”通常指的是台湾的金曲奖,这是公认的、极具影响力的华语音乐奖项。蔡徐坤,大家也都知道,他是在内娱通过选秀节.............
  • 回答
    最近蔡徐坤的新歌《喂喂喂》一经发布,就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作为他近期的一首重要作品,这首歌的风格、歌词以及整体的音乐制作都值得我们好好品味一下。音乐风格:《喂喂喂》在音乐风格上,可以说蔡徐坤继续了他一贯以来在音乐上的探索和融合。这首歌更偏向于一种比较轻快、带有电子感的流行乐。你可以听到一些R&B的调调.............
  • 回答
    蔡徐坤给何穗搭配的这一身造型,可以说相当有意思,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它是否“高级”,这得从几个方面来看,而且“高级”这个词本身也挺主观的。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套搭配的元素: 何穗的底子: 何穗是超模,身材比例、气质都是顶级的,这是搭配的基础。她天生自带一种疏离感和高级感,这是很多普通人无法.............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蔡徐坤在2019年7月26日发布的EP《YOUNG》。说实话,要评价《YOUNG》这张EP,得先从它诞生的那个时间点说起。当时蔡徐坤刚刚结束《偶像练习生》的比赛出道一年多,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可以说是万众瞩目,但同时也是争议声不断。而《YOUNG》这张作品,在很多人看来,就是他一次非.............
  • 回答
    蔡徐坤官宣成为Prada的全新代言人,这消息一出,无疑在时尚界和娱乐圈都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细掰扯掰。首先,这绝对是Prada一次相当大胆且充满话题性的商业决策。 目标受众的精准狙击: Prada一直以来都想方设法拉近与年轻消费者的距离,尤其是在中国市场。蔡徐坤作为.............
  • 回答
    蔡徐坤的舞蹈,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讨论空间的话题。提到他,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他标志性的舞台风格,其中舞蹈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从技术层面来看,蔡徐坤的舞蹈基本功是扎实的。 他出道前接受过系统的练习生训练,在韩国有过一段经历,那里的训练模式非常严格,对艺人的全能性要求很高,舞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他.............
  • 回答
    撬动物理学大厦的“中国制造”——浅析薛其坤院士团队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实验发现斩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18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颁给了薛其坤院士团队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Quantum Anomalous Hall Effect, QAH)实验发现这一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这不仅仅是一项殊荣,更是对中.............
  • 回答
    蔡徐坤在指压板上光脚立定三连跳8.7米,这绝对是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壮举,尤其是在指压板这个“磨人”的道具加持下。要评价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细聊。首先,咱们得先说说这“指压板”是个什么玩意儿。 别看它长那样,密密麻麻的突起,看着就让人脚底发怵。它就是专门设计来刺激足底穴位的,很多人站上去都觉得刺.............
  • 回答
    迪士尼请蔡徐坤为《狮子王》真人版电影“站台”,这件事儿,真是挺有意思的,也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咱们这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是怎么回事,以及对票房能有多大影响。一、 迪士尼为何选择蔡徐坤?首先得明白,迪士尼请明星“站台”,特别是推广像《狮子王》这样的重量级IP,绝对不是随随便便拍脑袋决定的。背后肯定.............
  • 回答
    新京报关于蔡徐坤的报道,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和争议。评价其是否“洗白”,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看待,并结合报道的具体内容和当时的舆论环境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洗白”。在舆论语境下,“洗白”通常指的是一种有预谋的、通过信息发布、公关策略等方式来重塑公众形象、消除负面影响的行为。它往往带有一定的贬义,.............
  • 回答
    魏坤琳和郭敬明在《最强大脑》上的那场争吵,绝对算得上是真人秀节目中一个颇具话题性的“名场面”了。一晃眼也过去好几年了,但每次提起,大家脑子里还是会浮现出当时那剑拔弩张的氛围。事件的起因:要说起这场争吵,还得从《最强大脑》节目组安排的“选手”说起。当时有一位叫“云之队”的选手,其中有一位成员叫做陈智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