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这部电影细节很多,但是好坏参半,道具组用心、但又不是完全用心,总体来说差强人意吧!
首先是入朝火车被炸时,伍万里冲到火车里扛了一身的粮食袋,那个就是炒面了。
东北人民政府根据朝鲜战场的需要,于1950年11月12日发出《关于执行炒面任务的几项规定》,要求各系统、各单位日炒炒面任务不低于13.8万斤,20天内炒面总量不少于276万斤。
时间是对的上的
轰炸火车的应该是美国空军的A-26“入侵者”攻击机(但在朝鲜战争时其编号又改为B-26)
但其实朝鲜战争中B-26主要从事低空夜间攻击,且本身数量也不是很多,白天应该比较少见,而电影中出现的轰炸机居然全部都是B-26。。此外,对于鸭绿江大桥这样的重点目标,三机编队也未免太少,在电影上述桥段中单架B-26完成破坏铁路线、炸毁志愿军火车,这投弹手简直迪克·百思特第二啊。另外,最后把副油箱扔下来当凝固汽油弹。。这操作我确实没听说过。
然后是摧毁美军通讯塔时,有一段伍千里用炸药包摧毁M-26“潘兴”重型坦克的桥段。对炮什么的我就不吐槽了,毕竟不少电影都有这种桥段,喜闻乐见也无所谓了,但这段向我们展示的坚不可摧的“潘兴”履带我就得说道说道了。
首先是“潘兴”直接撞向房屋,摧枯拉朽,细节是炮塔被转向了后方以保护炮管,但是这么粗暴的撞击真不怕把履带撞坏咯?然后挨了伍千里一个炸药包,肚子都给炸了个窟窿,但注意!履带没有断、负重轮也没有掉,甚至之后还能被伍千里开着跑。之后伍千里开着这个肚子破个洞的坦克又掉入山崖,一路滑到底,履带还是没有断,也没有脱落,这是怎样的履带啊!
而且纵观整个电影,无论是被手榴弹炸、被炸药包炸、被反坦克火箭筒炸、被美军的轰炸机炸,没有一辆坦克,无论是“潘兴”还是“谢尔曼”出现断履带、飞炮塔现象,只能说还是道具组没钱。
之后“刘书记”遇害时,天上飞过的应该是美国空军的F-80战斗机。
我一开始看翼尖的油箱便以为是F-84,这位是朝鲜战争中的“常客”,常常携带凝固汽油弹、炸弹等对我军实施攻击,被称作“油挑子”。
朝鲜战争爆发时美国空军6个联队大多都装备了F-84E。其在后续的战役中也陆续取代了第49、58、116和474联队的F-80战斗轰炸机。F-84E和后来的F-84G共实施了86400多架次的任务,投放55897吨炸弹,击毁的地面目标数量占的美国空军击毁总数量的60%。
但据说“刘书记”是在F-80的空袭中牺牲的,而非F-84,且F-80也是在翼尖挂载副油箱的,所以是我认错了。
最后围歼“北极熊团”的时候,(谁我忘了)大喊“给我巴祖卡”的时候,旁边的志愿军战士递给他的其实是“超级巴祖卡”
在二战结束后,美军以德国的Panzerschreck为蓝本设计出了3.5英寸(88.9毫米)的M20“超级巴祖卡”。朝鲜战争初期,美韩军队都缺乏单兵反坦克能力,美军最初部署到朝鲜的军队装备的基本都是2.36英寸的M9,面对北朝鲜的T34略显乏力。因此,美军紧急将改良型的M20A1“超级巴祖卡”空运至朝鲜,分发给各一线部队和他们的南朝鲜友军。
这个细节还是值得好评的。
先想到这么多。总体来看《长津湖》电影还是不错的,可以看出导演们努力将其拍成一部史诗电影,但是剧情铺垫略显冗长,细节方面也有些地方没有处理好,爆炸特效略显廉价,希望越来越好吧!
刚看了,粗略说下感想:
1)打完仗回家,没享受几分钟和平就又要奔赴战场,这点还原得很好;
2)美军和南韩民团对半岛平民的无差别轰炸和清乡暴行没提,使得志愿军战士“保家卫国”的意义略显单薄。很可惜,“没有南北朝鲜人民的朝鲜战争”是现在记忆的主流;
3)美军的强大,衬托出我军以弱胜强的不易,感恩节的火鸡vs我军冻土豆的对比,是本片浓墨重彩展现的;美军空中优势对我军后勤的影响,也以剧情的形式还原出来了;
4)战争的残酷表现更加到位(血腥镜头太多,小孩子不能看是没有分级制度的锅,不怪导演);
5)对毛岸英烈士、杨思根烈士、以及冰雕连的刻画单拿出来都可圈可点,但和主线之间完全没有联系和衔接;
6)另外一部经常被吐槽叙事散乱的战争片《中途岛》,至少有一个“复仇”作为主题。从鬼子炸太平洋舰队开始,观众就憋着一股复仇的劲,到鬼子三艘航母被送下海,一直紧绷的“复仇”之弦也终于被释放了,形成一个闭环… 而《长津湖》,显然缺乏这种闭环;
7)伍万里这种新兵,初期作用是给观众提供代入感,他慢慢适应部队、拿到枪、一血、找到自己投弹手的定位,都很合理。但是因为上述的本片缺乏主题,到最后被迫强行给一个新兵开挂,显得非常突兀…
8)我认为美军着墨过多不是缺点。真要像好莱坞拍伊阿治安战那样,把敌人刻画成无脸NPC,会让战斗过程变得没有逻辑,不可理喻;
9)同样,我也认为战斗场面动作片化情有可原。在商业片时代,真要真实还原战斗场面,那叫《众神与将军》,票房很可能会扑街。类似的还有冲锋人海的问题,基本上只要是电影就很难避免。虽然说我更希望看到“志愿军普通士兵通过战术动作,用火箭筒击毁谢馒头”,而不是“Captain China Wu Qianli集束手榴弹炸药包咔嚓掉谢馒头”的不合理镜头。
10)真正可惜的是,作为曾经拍出过《大决战》的八一厂,给两军指挥层的那么多镜头都浪费了… 看不出彭德怀、宋时轮、麦克阿瑟以及史密斯在某时的某项决定,究竟是怎样影响两军将士的命运的,我军师、团两级的领导更是完全缺席。还不如都剪掉,拍一个纯粹的基层vs基层的战斗;
11)摧毁通信塔那一战,可能因为规模在导演能力之内,拍得较为紧凑有条理。几个点踩得很好:潘兴和谢馒头的威力、迫击炮和手榴弹对我军战术的重要性,以及我军标志性的军号声。
12)经过这场比较出彩的铺垫,长津湖最后的大战,歼灭北极熊团团部的过程,再被写成伍千里伍万里两兄弟动作秀,就显得过于轻佻了。因为没有(10)里面说的双方将领决策过程的描写(司令部真实),也没有在之前的剧情让他们和主角发生联系以为铺垫(战壕真实),两不靠,最后其实没讲清楚杨思根和冰雕连战士是为了什么具体目的而牺牲的,甚至要劳烦对手(史密斯)来赋予其意义。
总之,这部电影态度端正,道具认真,且较好反映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很多历史事实,如果还有假期,仍然推荐大家去看。对它的批评,是出于对中国电影事业进步的期望,以及对“志愿军战士值得一部更好的电影”的执念。
我们还在等待属于志愿军战士们的《最长的一天》、《战争与和平》这样的经典战争电影作品。,在艺术和技法价值上也超过美国人,对得起先辈在战场上的胜利。
多的不说了,之前讲过了。
研究了一下长津湖战役,结合电影做了个思维导图,电影只讲了第九兵团,联合国军那边也只讲了美军,所以这个图放在史实上看,肯定不全,也不专业,欢迎指正~
可放大~
谢邀。我不看电影。这样比较省钱。
不过我买的有腾讯视频VIP,什么时候放到网络上可以VIP免费看了,我可以再评价。
到底是电影,对敌人做了太多美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