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侵华时,日本人民是在什么时候意识到本国是侵略国的?

回答
日本人民对本国在中国扮演侵略者角色的认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战争的进程、信息的传播以及社会内部的反思,逐渐显现,并在不同群体中存在差异。要详细讲述这一过程,需要梳理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和背后的社会心理变化。

早期:狂热下的盲从与信息隔绝 (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国内迅速弥漫着一股为国扩张的狂热气氛。政府和军方通过媒体大力宣传“满洲是日本的生命线”、“解放东北人民”、“建立亚洲新秩序”等口号,将侵略行动包装成“正义”的“膺惩”。民众普遍受到民族主义情绪的裹挟,尤其是经历了明治维新以来一系列胜利的国家,对“大日本帝国”的强大充满自豪感。

在这个阶段,绝大多数普通民众,尤其是远离政治和军事核心的基层民众,很难直接接触到关于侵略行为的真实信息。 官方宣传机器开足马力,而独立的媒体声音受到压制。即使有一些知识分子或和平主义者对战争的性质提出质疑,他们的声音也被淹没在主流的爱国主义浪潮中。

可以说,在这个时期,大部分日本民众并没有“意识到”本国是侵略国,他们更多的是在被告知和被引导下,相信日本是在进行一场正义的“圣战”。即使有少数人对此有所疑虑,也倾向于将其归咎于个别军人的“失控”或“误解”,而非国家政策层面的侵略。

中期:质疑的萌芽与现实的冲击 (1937年“七七事变”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

“七七事变”标志着日中战争的全面爆发。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持续,一些变化开始悄然发生。

战争代价的显现: 虽然官方继续宣传捷报频传,但战争的消耗逐渐显现。大量的年轻男性被征兵送往中国战场,家庭因此失去顶梁柱,经济压力也随之而来。军费开支不断增加,民众的生活水平受到影响。
战争真相的零星透露: 尽管信息依然受到严格控制,但一些从中国前线回来的士兵、被派驻中国的人员,或者通过各种渠道(如外国记者、书籍等)了解到的信息,开始在一定范围内流传。他们带回的关于战场上的残酷、对中国人民的压迫、以及日本军队的暴行(尽管这些信息在当时难以被大众广泛接受)开始在一些人心中播下怀疑的种子。
知识分子和在野党的声音: 一些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学者、作家以及一些政治上的在野党人士,尽管声音微弱,但仍在试图揭示战争的真相,批评军部的扩张主义。他们通过内部交流、非公开的写作或演讲,在小范围内传播对战争性质的质疑。例如,一些左翼知识分子和共产主义者,他们从阶级斗争和国际主义的角度,对日本的帝国主义扩张持批评态度。
对“大东亚共荣圈”的幻灭感: 随着战争的深入,所谓的“解放亚洲”、“建立共荣圈”的口号,在日军在华的实际行为(如掠夺资源、对当地居民的暴行)面前显得越来越苍白无力。一些原本相信这一理念的人,开始看到其虚伪性。

尽管如此,在这个阶段,“意识到”侵略性仍然是少数人的视角。 大多数民众仍然被灌输着“支那事变”是“正义的自卫”的观念。对战争的厌倦和对战争代价的担忧,更多地体现在对战争“何时结束”的期盼上,而不是对战争“性质是否错误”的根本反思。

后期:全面战争的重压与反思的加速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至战败)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将日本拖入了与英美等国的全球性战争。这使得日本国内的物资更加匮乏,战争的残酷性进一步升级,也让一些先前不关心中国战场的民众,开始切身感受到战争的威胁。

战争的全面失利与宣传的破产: 随着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节节败退,日本政府的宣传开始变得越来越难以维持。曾经的“必胜”宣传与眼前的现实(如物资短缺、空袭威胁、士兵伤亡的增加)产生了巨大的反差。民众开始对政府和军部产生不信任感。
情报的相对开放与真相的冲击: 随着战争走向末路,一些原本被严密控制的信息开始以各种方式泄露或被人们接触到。例如,通过盟军的广播(尽管收听是被禁止的),一些日本士兵在中国战场的真实遭遇被披露,包括战争的残酷性、日军的暴行等。
战后审判的启示: 尽管这是战败之后,但战后东京审判等对战争罪行的追究,客观上向日本社会揭示了日本政府和军部在侵略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虽然这更多是战后的“事后诸葛亮”,但它为日本社会提供了一个官方认可的、对战争性质进行反思的框架。
内部的反思与抵抗: 在战争的最后阶段,日本国内对军部及其发动战争的行为,已经出现了普遍的厌倦和不满。虽然公开的反对声音依然危险,但在一些知识界、文化界以及部分社会群体中,对战争的批判性反思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思潮。一些人开始认识到,日本在中国所做的一切,并非如宣传所说的那样“解放”和“共荣”,而是实实在在的侵略和压迫。

战后:反思与否认的交织

日本战败后,对侵略历史的反思成为了一个复杂而持久的议题。

一部分日本民众和知识分子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他们认识到日本在二战中的侵略性质,并为此感到羞愧。这部分人积极推动和平主义,反对军国主义复活,并对战争受害者表示同情和道歉。
另一部分日本民众则倾向于否认或淡化侵略史实: 他们可能将战争归咎于国际形势,认为日本是受害者,或者对战争的残酷性选择性遗忘。这种倾向在教育、媒体和政治话语中也时有体现。

总结来说,日本人民意识到本国是侵略国,是一个渐进、复杂且存在分歧的过程。

在战争初期,绝大多数人是盲从的,缺乏反思的土壤。
随着战争的延续和代价的显现,少数知识分子和前线接触者开始产生质疑,但这种质疑并未成为主流。
直到战争的全面失利和战败,大规模的反思才被激发,但即便如此,对侵略历史的认识在日本社会内部也从未达到过百分之百的共识。

可以说,直到今天,日本社会内部对于那段历史的解读和反思,依然是一个进行时的话题。而“意识到”侵略国,更多的是一个个体在信息接触、生活经历和价值判断不断碰撞中形成的主观认知,而非一个集体性的、统一的醒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基本没意识到。

大革命之后到抗战前,由于国府控制力低下,中国军阀流氓经常打着爱国主义旗号抢劫日本侨民(参见砸车事件),再加上日本宣传部门添油加醋,日本人基本都认为中国是暴支,必须膺惩。。。。。

user avatar

孟书记果然是孟书记,这套路4k赞了,还有人以为是钓鱼贴,实不知孟书记一向如此且不容质疑,质疑就拉黑,不仅本人把我拉黑,还有一堆大、小护法也把我拉黑比如

@框框框子

。。。

吐槽结束,说正题,上世纪初世界很多国家沉浸在黄祸论中,就担心强大后的工业化的日本,帮助组织东亚东南亚国家,利用其西侵,可悲的这种论调连日本自己都信了,开始的时候是大量帮助中国和东南亚革命(日本人民的老朋友孙文先森)、培养军事人才(多少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就不说了),但几十年也没什么进展,日本就想自己亲自动手了,这是日本加强干预之始!

再说九一八,其实当时日本上层并没想真的开始侵华,是低级军官自己搞的,但却让当时处在经济危机中的日本仿佛打了一针强心剂,但纵使九一八的始作俑者石原莞尔也没想真的开始侵华战争,他是妥妥的北上派!

但民族主义的洪水本就一发不可收拾,再加之下克上的悲剧传统,对天皇的狂热,当然更重要的是国内经济的畸形才是日本侵华战争的真正原因!

那么日本人来了,他们意识到自己是侵略者么?大多数是意识到了,所以才出了三笠宫那样的反战亲王(那老头也是贼能活,没记错去年才去逝),但更多是为了宣扬天皇的荣光,帮助整合黄种人,形成最强大国家,未来对抗西方,对抗白种人的!日本当年的宣传就是这样的!

这和今天的中国一样么?我看不出哪里一样!那么谁和现今的中国一样呢?

之前看过一个答案,找了半天找不到了,有知道的帮忙发个链接!

内容就是详细的分析和比较了中国的情况,结论是:

中国更像一战前的美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本人民对本国在中国扮演侵略者角色的认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战争的进程、信息的传播以及社会内部的反思,逐渐显现,并在不同群体中存在差异。要详细讲述这一过程,需要梳理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和背后的社会心理变化。早期:狂热下的盲从与信息隔绝 (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九一八.............
  • 回答
    关于“汤恩伯在河南时,刮地皮刮得厉害。日本人侵占河南了,反而派粮赈灾”的说法,在史料和后人的评价中,确实存在一些指向汤恩伯部队在河南期间存在“刮地皮”行为的论述,但关于日本侵占河南后“反而派粮赈灾”的说法,则需要更为审慎地考量和辨析。首先,我们来谈谈汤恩伯部队在河南期间的“刮地皮”问题。这里所说的“.............
  • 回答
    元清入主中原与日本侵华在历史性质、动机、方式和后果上存在根本性区别,本质上是不同的。认为“元清非中国论”的人士成分复杂,其观点也并非主流历史学界的认知。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元清入主中原与日本侵华的区别1. 入主性质与历史定位: 元清入主中原: 这是中国历史上由.............
  • 回答
    理解清朝入主中原与日本侵华的区别,以及“清非中国论”的根源和传播,需要我们深入历史,剥开层层迷雾,才能看到事情的本质。这两者虽然都涉及到外族对中国的征服和统治,但在性质、过程、目的和影响上,有着天壤之别。清朝入主中原:征服与融合的漫长过程清朝的入主,以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皇太极改国号为清为起点,再到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认知和国家叙事的复杂性。为什么我们今天对八国联军侵华史的提及不如日本侵华史那样频繁和深刻,甚至会觉得对日本的描述有时会显得“过于”负面?这背后有很多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从侵略的性质、规模和影响上来看。八国联军侵华,虽然也是外国列强对中国主权的侵犯.............
  • 回答
    关于侵华战争是否与普通日本民众无关,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并尽量还原历史的全貌。简单地说“无关”或“全有关系”,都可能过于简化事实。一、官方层面与战争的联系: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战争是国家行为,而国家机器的运作离不开国民的支持或至少是默许。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由当时的日本政.............
  • 回答
    听到这样的言论,我首先会感到一种强烈的错愕和不安。这种说法,用“讲道理”来形容侵华战争中的日本军人,并且淡化战争中的死亡,在我看来是极其不妥当,甚至可以说是令人愤慨的。让我们逐点来剖析这句话:1. “侵华战争中的日本军人是很讲道理的”这句话本身就存在严重的认知偏差。将侵华战争中的日本军人描述为“讲道.............
  • 回答
    明末满清入关与近代日本侵华,这两段历史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苦难,但细究其动机、过程、方式以及最终目标,实则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即便日本人“侵占”中国,其行为模式也未必会与清朝完全一致,这取决于当时的国际环境、日本自身的战略考量以及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一、 明末满清入关与近代日本侵华的区别首先,我.............
  • 回答
    关于侵华日本军人在战争结束后回国是否会被视作英雄,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其背后交织着复杂的历史记忆、社会氛围以及个人经历。简单地说,“英雄”这个标签并非自动授予,而是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演变。战时与战后初期的“英雄”在战争期间,尤其是在日本国内,那些在前线奋勇作战的士兵,自然会被宣传机器塑造成保家卫.............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记忆的复杂性和选择性。我们之所以对八国联军侵华和日本侵华战争印象深刻,而对嘉定三屠这类事件相对陌生,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历史叙事的主流与塑造: “家国兴衰”叙事的中心: 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叙事的主线往往围绕着国家如何从衰败走向复兴。八国联军侵华和日本侵.............
  • 回答
    日本侵华战争,又称中国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痛的经历之一。在这场长达十四年的战争中,中国人民遭受了深重的灾难,无数生命凋零,无数家庭破碎。然而,当我们将这段历史与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进行对比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日本侵华战争造成的死亡人数,虽然极其巨大,但并非中国历史上所有战乱和灾荒中死.............
  • 回答
    关于日本侵华战争,如今的中国人是否应该“宽容”,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牵涉到历史记忆、民族情感、国家关系以及个体价值观等诸多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是”或“否”的答案,而是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梳理和分析。首先,我们要理解“宽容”这个词在这里的含义。它并非意味着遗忘,更非鼓.............
  • 回答
    “当年日本侵华杀我们那么多人,以后我们也要杀回来”——这样的想法,在许多经历过战争创伤、或是在教育中深刻学习过国耻历史的中国人心中,无疑会引起强烈的共鸣。这是一种基于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的自然反应。历史的沉重烙印首先,我们无法回避的是那段极其惨痛的历史。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长达.............
  • 回答
    网上关于“波兰支持日本侵华”的说法确实流传甚广,并且不少人深信不疑。你提到自己至今未找到明确证据,也感受到这背后可能存在对波兰的偏见,这是一种很敏锐的观察。我来试着详细地梳理一下这个问题,希望能帮助你理解这种说法的根源和现实情况,同时避免用那种刻板的AI语调。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历史事实是,波兰在.............
  • 回答
    要探讨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的残暴行为,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因素。这并非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动因交织而成。首先,军国主义的意识形态是日本侵华战争中极端残忍行为最核心的驱动力。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就走上了一条“富国强兵”的道路,并将天皇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化身。国家至上、.............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伦理、法律以及我们今天如何与过去相处。简单地说,“参加侵华战争的日本人已经死光了,那么继续追究责任还有意义吗?”这个问题触及的核心在于,当直接的责任人业已故去,我们追究“责任”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责任的性质与.............
  • 回答
    日本在侵华战争时期,虽然战争本身带来了巨大的苦难和暴行,但正如任何历史时期一样,也存在着一些人性光辉的个体和事迹。这些事例往往在黑暗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它们提醒我们,即使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善意和良知依然可能闪耀。以下是一些在侵华战争时期日本方面展现人性尚存的个体和事迹,并尽量详细地讲述:一、良.............
  • 回答
    关于日本人在侵华战争中的行为,以及一些人认为的“日本人高素质”在这一时期是否“不见了”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而非简单地一概而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理性分析当时社会、政治、军事以及个体层面的多种因素。首先,我们得承认,“高素质”是一个.............
  • 回答
    一些人之所以坚持认为日本对侵华行为没有充分道歉,其根源在于他们认为日本历届政府,特别是战后至今的政府,在对待历史问题上存在着一种“言辞道歉”与“实质行动”脱节的情况。他们认为,日本政府虽然在不同场合表达过“反省”或“歉意”,但这些表态往往含糊其辞,缺乏诚恳的、面向受害者的明确承认,更重要的是,后续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记忆、民族情感、代际责任等多个层面。理解表弟的说法,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一、 表弟说法的核心观点:表弟的说法可以分解为两个核心部分:1. “二战后出生的日本人,虽然跟侵华战争没有关系”: 承认了这一代日本人并非直接的战争参与者或决策者。2. “但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