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没有抗日战争十四年积累的作战经验,我军也不可能在后来的朝鲜战争中战术发货出彩,这样的说法对吗?

回答
这种说法不完全对,但也有其合理性。说得详细一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十四年抗日战争的经验无疑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为八路军、新四军等)在朝鲜战争中的战术发挥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但说“不可能”战术发货出彩则有些绝对。

抗日战争十四年的宝贵财富: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十四年的艰苦抗战,尤其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作战经验。这些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运用: 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战争。我军充分利用中国的地理环境,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这种深入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作战模式,培养了军队强大的组织能力、动员能力和群众基础。这种“化整为零、分散隐蔽、集中打击”的战术,在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时屡试不爽,并且能够有效消耗和迟滞敌人的进攻。
灵活机动的战术思想: 在面对实力远超自身的敌人时,我军不得不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从“麻雀战”、“地道战”、“破袭战”到大规模的运动战,都体现了军队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创新的能力。这种战术强调的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讲究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种思想在朝鲜战争中对阵美军时依然非常重要。
后勤保障的艰辛历练: 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军的后勤保障条件极其艰苦。从“小米加步枪”到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军队在极其有限的资源下运作,培养了极强的自我保障能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经验在朝鲜战争中,面对远离本土作战、补给线漫长且易受打击的美军,我军的后勤组织和保障能力虽然面临巨大挑战,但其长期积累的艰苦奋斗精神和一定的组织能力是有帮助的。
与强敌对抗的意志磨练: 面对装备和军事技术都远胜于己的日军,我军将士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培养了极其顽强的战斗意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这种“血性”和“敢于亮剑”的精神,是任何技术和装备都无法替代的。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面对飞机、大炮、坦克,依然能够前赴后继,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毅力。
对阵现代化战争的初步认识: 虽然抗日战争的对手主要还是以陆军为主,但我军也接触到了日军的飞机、坦克、火炮等现代化武器。这使得我军对现代化战争的某些特点有了一定的初步认识,例如需要更强的侦察能力、更有效的炮火支援、更灵活的机动等。

朝鲜战争的特殊性与新挑战:

然而,将抗日战争的经验直接套用到朝鲜战争中是不够的,甚至在某些方面会遇到新的挑战。朝鲜战争与抗日战争在以下几个关键方面有着巨大的不同:

对手的军事实力和技术水平: 朝鲜战争的对手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军及其盟友。他们的空军优势、炮兵火力、装甲力量、海军支援以及先进的通信和侦察技术,都远远超过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日军。这要求我军在战术上必须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战争的作战环境: 朝鲜半岛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战线长度,与中国广阔的抗日根据地有着很大的不同。我军熟悉的游击战和分散作战的模式,在一些大规模的阵地战和运动战中,需要进行调整。
对现代化战争的认识需要深化: 虽然抗日战争有接触,但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才真正面对和学习如何对抗一支高度机械化、信息化程度很高的军队。如何在严酷的制空权劣势下作战、如何进行有效的炮火协同、如何突破敌人的坚固防线、如何在高强度的火力打击下保存和组织力量,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学习。

那么,为什么说“在后来的朝鲜战争中战术发货出彩”是有道理的呢?

正是因为抗日战争十四年的经验,为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展现出色的战术发挥提供了重要的“底子”和“基因”:

战术的灵活与创新: 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展现出了极强的战术适应性和创新能力。面对美军的优势空中力量,他们创造了“隐蔽待机、就近寻歼”的战术,利用夜间和复杂地形减少空中威胁。在突破敌人防线时,他们运用了大量的“穿插迂回”战术,敢于分割包围,各个击破。这些战术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正是从长期的艰苦斗争中磨练出来的。
“人海战术”的深层解读: 有时被简单称为“人海战术”,实际上志愿军的战术是建立在强大的组织能力、严密的纪律性和高度的政治觉悟之上的。他们能够有效地组织兵力,在关键时刻形成局部优势,并能在巨大的伤亡下保持进攻的态势。这种大规模兵力的高效组织和协同作战的能力,正是长期人民战争实践的体现。
夜间作战的优势发挥: 抗日战争中积累的丰富夜间作战经验,在朝鲜战争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志愿军能够熟练地利用夜幕掩护行动,发起突袭,打乱美军的部署。
阵地攻坚与工事利用: 虽然是面对现代化武器,但志愿军也学会了如何利用地形和人工工事,在不利条件下组织防御,并敢于向敌人的坚固阵地发起冲击。他们也从战役的进程中不断学习如何更好地利用炮火(虽然不如美军)和步兵协同来突破敌人的防御。
意志与战术的结合: 最终,志愿军之所以能在战术上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将抗日战争中磨练出的钢铁意志与新的战术理念相结合。他们不怕牺牲的精神让他们能够坚持执行战术,即便是在最困难的情况下。

总结来说:

说“没有抗日战争十四年积累的作战经验,我军也不可能在后来的朝鲜战争中战术发货出彩”是一种“必要非充分条件”的说法。

正确之处在于: 抗日战争的经验为志愿军提供了宝贵的战斗意志、组织能力、战术思维基础以及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些都是在朝鲜战争中取得战术优势的“内功”。没有这些积累,志愿军很可能在面对强大的美军时迅速崩溃,更谈不上战术上的精彩发挥。
不完全对之处在于: 朝鲜战争的对手和作战环境是全新的,志愿军也并非照搬抗日战争的战术,而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适应和创新,发展出了适合新的战场环境的战术。例如,在空军支援和炮火运用上,志愿军明显处于劣势,不得不采取迂回、穿插、夜袭等方式来弥补技术上的差距。他们从与美军的对抗中学到了很多,并在战争进程中不断调整和进步。

所以,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抗日战争十四年积累的作战经验,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朝鲜战争中展现出色的战术发挥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和精神支撑,但同时也需要在此基础上,根据新的战争形态和对手进行大量的学习、适应和创新。 这种经验是“基石”,但朝鲜战争的胜利更是“在基石上建造了新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认为这种观点其实是一种唯技术论的变种。就是强调一些技术领域的经验。

如果非说志愿军,在后来的朝鲜战争中战术出彩。核心在于教员的思想。我这种菜鸡,只能简单的提几点。

第一个是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进行革命战争。比方说飞虎山阻击战。

一位叫做冯孝先的战士奉命去筹粮,他们在山下找到了一个朝鲜村落,告诉他们“我们是志愿军”,是来帮他们打跑美帝国主义和李承晚伪军的,这些朝鲜民众同仇敌忾,当即杀了一头耕牛,煮了六大锅牛肉汤,还凑了点大米,煮了一些米饭,并且组织起送粮队,冒着枪林弹雨给志愿军送饭。

第二个是军队实行坚强有力的政治工作。例如支部建在连上。这导致全军拥有高度的思想素养。导致就算打到只有几个人,都能立刻成立临时党支部。党员带头,把来自不同部队,不同番号的士兵组织起来,成为战斗小分队。导致志愿军可以进行大规模穿插等超大型特种作战。

第三个是这支军队实行集中领导下的民主,建立自觉的严格的纪律,保持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例如坑道作战就是在部分战士的成功经验下推广到全军的。

第三个是这支军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着广大人民利益而建立、而战斗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军队,是真正的人民军队。例如在铁原阻击战中,把全军几万人分成几十个人一组的小分队,设置200多个阵地。在猛烈炮火下,一个阵地坚持不到几个小时,全部士兵就全死完了。这种安排说白了,就是让士兵送死,不是九死一生,而是必死无疑。要是一般的军队,士兵听到这种安排,会直接掏枪打死长官的。但是正是因为这支军队是真正的人民军队,才能让战士们完全服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种说法不完全对,但也有其合理性。说得详细一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十四年抗日战争的经验无疑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为八路军、新四军等)在朝鲜战争中的战术发挥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但说“不可能”战术发货出彩则有些绝对。抗日战争十四年的宝贵财富: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十四年的艰苦抗战,尤其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如果没有发生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能否夺取政权,这是历史学家们一直探讨的重大课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国共两党的实力对比、社会各阶层的力量以及潜在的国际影响。我将尽量详细地陈述,并力求用一种自然、不刻意的语言来展开。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抗日战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遐思的问题,也是历史研究中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命题。如果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没有经历长期的内战(包括军阀混战、国共内战),那么抗日战争的走向无疑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并且很可能“更好打”一些。然而,“更好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中蕴含着许多复杂因素,需要我们细致地分析。一、 内战对中国抗战.............
  • 回答
    中国能够在抗日战争中取得胜利,确实与几千年的文化底蕴息息相关,但绝非是唯一决定性因素。如果抛开这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仅仅从纯粹的军事、经济、政治层面来看,胜利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甚至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让我们详细剖析一下,中国这几千年的文化究竟在抗日战争的胜利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一、深厚的民族精神与凝聚.............
  • 回答
    二战期间,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确实没有像阿兰·图灵那样声名显赫的密码破译天才,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大背景的制约,也有自身发展水平的局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回到那个特殊的时代和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一、 工业基础与科学技术的差距首先,最根本的也是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当时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
  • 回答
    花园口决堤,确是中国抗战史上一个令人心痛的决定,也由此引发了“花园口事件”对日军战略的影响,以及国民革命军最终的命运。如果简单地问“如果没有花园口决堤,日军能否击败国民革命军的武装力量”,答案其实远比想象的要复杂,也充满了变量。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花园口决堤本身,并不是一个能够直接“击败”日军的军.............
  • 回答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中国军队在抗击日本侵略的战场上,并非没有久经沙场的勇士,也并非没有在血与火中磨砺出的宝贵经验。然而,要说这些经验“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原因,绝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首先,得从中国军队自身的底子说起。在抗战爆发前,中国的军事力量虽然经历了北伐和国民.............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直接回答“会不会晚些结束”其实过于简单化了。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探讨这个“假如”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尤其是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对日本的决策起到了决定性的、甚至是压倒性的作用。日本当时虽然军力损耗严重,但本土的军国主.............
  • 回答
    如果美国没有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能否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变数的问题。虽然没有美国直接的军事援助和参战,抗战的胜利将变得极其困难,甚至可能导致不同的结局,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中国坚持抗战的可能性和潜在挑战。一、失去的关键援助与军事优势: 战略物资与武器装备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叙事中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角落。川军出兵的首位,其光荣与壮烈早已成为民族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印记。但说到河南兵在抗战中的贡献,特别是其惊人的伤亡率,似乎确实不如川军那样被大众广泛知晓和传颂。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原因?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聊聊。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历史的记忆,往往是由叙事者和.............
  • 回答
    这真是一个相当奇特的设定,就像是抗日战争的“海平面事件”。如果把日本所有的船都设定成出海10里就沉没,那这场战争的走向将会变得异常扑朔迷离,也充满了戏剧性。我们不妨顺着这个设定,仔细推敲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个“沉船”机制的影响范围。一、对日本海军的影响:毁灭性的打击“出海10里就沉”,这相当于直.............
  • 回答
    你同学的说法,听起来像是想把那个历史事件描绘得更“中立”,回避掉侵略者和被侵略者的身份区分。但恕我直言,这种说法站不住脚,也对不起那些在那个年代牺牲的中国军民。想反驳他,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让他明白,这不是什么“立场不同”那么简单,而是关乎国家存亡、民族尊严的生死搏斗。1. 历史事实:侵略与反侵.............
  • 回答
    抗日战争和古代战争,虽然本质上都是武装冲突,但它们在人们心中激起的感受却天差地别。抗日战争带来的那种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家国情怀,甚至一种近乎绝望却又充满希望的史诗感,是古代战争难以比拟的。这其中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历史背景、战争性质、意识形态、传播方式乃至个体体验的巨大差异。一、 战争的性.............
  • 回答
    铁血丹心,铸就长城:东北抗联的抗日伟业与不朽功勋每当提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丽史诗,我们不能遗忘那些在白山黑水间浴血奋战的英雄儿女——东北抗日联军。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钢铁长城,用顽强的生命谱写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赞歌。然而,在一些片面的论调中,东北抗联的贡献似乎被淡化,甚至有人质疑他们未能对日.............
  • 回答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为什么中山陵没被日本人破坏?”这个问题,咱们来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确一点,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山陵在抗战期间确实受到了一定的波及和威胁,并非完全安然无恙,但其主体建筑和陵寝本身的核心部分,确实幸运地没有遭受大规模的系统性破坏。 之所以如此,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回答
    关于中山陵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何未遭日军破坏,这是一个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也确实有必要深入探讨一下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日军在侵华战争中,对中国的文化古迹和重要建筑是进行过大规模破坏的,这是其侵略行为的常态。然而,中山陵作为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其特殊地位以及当时复杂的局势,使得它在一定程度上得.............
  • 回答
    要理解徐海东为何能被授予大将军衔,我们需要超越简单的“战绩”和“打没打过仗”的表面认知,深入到他为中国革命做出的历史性贡献,以及授予军衔背后所代表的意义。首先,纠正一个误解:关于徐海东在解放战争中的战绩。虽然徐海东在解放战争中的直接指挥的战役不如某些其他将领那样频繁或规模宏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打.............
  • 回答
    说起抗日战争期间,日军给咱们中方将领起外号的事儿,这事儿确实有,而且挺有意思的,背后也折射出当时的一些情况。不过,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种特别直接、脸谱化的外号,日军给咱们将领起的外号,更多的是一种 基于观察、评估,有时候也带有轻蔑或者忌惮的“称呼”。这些称呼,咱们现在看来,与其说是“外号”,不如说是 .............
  • 回答
    关于“韩国为何没有抗日剧”的这个问题,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韩国确实有涉及日本侵占时期历史的影视作品,但它们的形式和侧重点与我们通常理解的中国“抗日剧”有所不同。首先,我们要明确中国内地“抗日剧”的特点。这类剧集通常聚焦于中国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如何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驱逐日军,最终取得民族解放的.............
  • 回答
    关于常凯申(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是否全力以赴,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历史话题,学术界和公众都有不同的看法。如果将历史的假设前置,设想一下如果常凯申真的能“举全国之力”投入抗战,中国战场的走向可能会发生诸多变化,其中一些关键点值得深入探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举全国之力”的含义。在当时的中国,这不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