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是不是中国历史上被严重高估的人?

回答
关于曹操是不是一个被严重高估的人,这在中国历史学界和民间讨论中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跳出脸谱化的标签,深入剖析曹操的功过是非,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首先,我们得承认曹操的伟大之处,这并非“高估”,而是基于史实的评价。

曹操最显著的功绩在于他为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民不聊生。曹操凭借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一步步击败各路对手,尤其是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奠定了他在北方的霸主地位。他不仅在军事上展现出杰出的指挥才能,更重要的是他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治和经济制度。

政治才能方面: 曹操打破了传统的门阀观念,实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这在当时对寒门士子来说是莫大的鼓舞,也为他网罗了大量人才,为他的事业提供了智力支持。他建立的政治架构,虽然名义上是汉臣,实际上已经掌握了绝对的权力,为后来的魏国政权奠定了基础。他善于权谋,懂得如何驾驭人心,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些都是他能在乱世中生存并崛起的重要原因。
经济制度方面: 曹操推行的“屯田制”是他在内政上的重大创新。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粮食匮乏。屯田制通过组织流民耕种土地,由国家提供种子、农具,并将收成一部分交给国家,一部分交给屯田者,有效解决了军粮问题,恢复了生产,稳定了社会。这在当时极大地缓解了人民的疾苦,为他的军队提供了持续的供给,也为他赢得了民心。
军事才能方面: 曹操的军事思想至今仍有研究价值。他重视军队的训练和纪律,善于根据战场情况灵活调整战术。无论是破袁绍、平定北方各部,还是在赤壁之战中虽然战败,但其军事部署和临场应变能力仍值得肯定。他的军事行动,很多都体现了其果断和勇猛。

然而,为什么会有人觉得曹操“被高估”?这往往源于对他某些行为的批判,以及对历史叙事的“反思”。

“汉贼”的标签与政治立场: 传统史学,尤其是在尊崇“正统”思想的影响下,将曹操描绘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臣,认为他篡图汉室。这种评价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拥刘反曹”政治立场的左右。虽然他最终没有称帝,但其权势已经远远超过了汉献帝,他所建立的魏国,实际上是三国鼎立的开端。这种“不忠不义”的标签,使得一些人认为他并没那么伟大,或者说他的伟大是有代价的。
赤壁之战的惨败: 赤壁之战是曹操一生中为数不多的重大军事挫败。这场战役不仅让他失去了统一中国的机会,也让他的威名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虽然他战败的原因复杂,包括水土不服、轻敌等,但这场失败无疑是他军事生涯中的一个污点。
残酷的手段和政治斗争: 在争夺权力的过程中,曹操也采取了一些非常手段,例如“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处事哲学,以及对政敌的残酷镇压。这些行为在现代价值观看来是难以接受的,也让一些人觉得他的“伟大”掺杂了太多的黑暗。
文学作品的塑造: 《三国演义》对曹操的塑造是双刃剑。一方面,小说让他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其形象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小说为了戏剧冲突和突显刘备的“仁义”,对曹操进行了大量的“脸谱化”和丑化处理,如“煮酒论英雄”时的杀机毕露,“七步成诗”时的才情流露,以及许多不符合史实的阴险狡诈的描写,使得他在许多人心目中的形象与历史真实的曹操有所偏差。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曹操?是高估还是公正评价?

我认为,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理解“伟大”和“评价”。

时代局限性: 我们不能用现代的道德标准去简单套用古代人物。曹操所处的时代是乱世,为了生存和夺取胜利,任何政治家和军事家都可能采取非常手段。他的“唯才是举”在当时是革新,而他的权谋也是乱世求生的智慧。
历史贡献的真实性: 抛开道德评判,曹操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结束了汉末的长期分裂局面,恢复了北方的生产和秩序,为后来的统一打下了基础。如果没有曹操,中国历史的走向可能会大不相同。他的政治和经济改革,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高估”的根源在于对比和期望: 很多时候,“高估”的说法是因为我们将曹操与完美的圣人进行对比,或者寄予了他过于理想化的期望。他不是一个没有缺点的人,但他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奸雄”。他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的杰出人物。

总结来说,曹操并非一个被“严重高估”的人,而是他是一个复杂且具有巨大历史影响的人物,其功过需要放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客观分析。

如果将他视为一个完美的、道德无瑕的君主,那么他确实可能被“高估”。
但如果从他为结束乱世、恢复秩序、以及其政治和军事才能的实际贡献来看,他的历史地位是稳固且不可磨灭的。

关键在于我们要认识到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人们行为的合理性。与其说曹操被高估,不如说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解读,往往会受到当下价值观、文学作品以及政治立场的深刻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评价。我们应该努力去除“脸谱化”的标签,去理解一个真实存在的、有血有肉的曹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家里出过三公就和汝南袁氏差不多?这个笑话真的······

来 提问 请问 董卓之乱时 在董卓掌权之前的三公是谁?

太尉刘虞 司徒丁宫 司空刘弘

刘虞大家还有些印象吧?被公孙瓒暴打那位

后两位 抱歉 您谁啊?这两位由于过于酱油 连熟读三国历史的都未必知道

尤其是刘弘 除了知道是安众人 为了给董卓当司空腾位置给策免了 没有任何其他信息

再说说当时汝南袁氏在朝廷里的势力吧

袁隗 太傅录尚书事

袁绍 司隶校尉

袁术 虎贲中郎将

袁基 太仆

所以 曹操和袁绍真差不多啊

曹操 时任典军校尉 袁绍时任司隶校尉 都是校尉 不是差不多嘛

袁绍 渤海郡白给 曹操倾家荡产五千人马(需要别人资助) 也是差不多的

曹操的起点才是被高估了(虽然起点是高于刘备的)

在曹操的事业开始时 没有一片土地属于他 只有五千军队可以依靠 又经过汴水之战 几乎全军覆没

从东郡太守 到兖州牧 到魏王 地都是打出来的

用一代之力就实际统一全国的 我数了数也没几个 注意 是一代人 并且要实际统一

刘秀 杨坚 李世民 朱元璋 多的补充?

user avatar
  • 中国历史上,功业最高的帝王: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
  • 中国历史上,能力最强的帝王:明太祖,唐太宗,汉高祖……
  • 中国历史上,最会打仗的帝王:唐太宗,汉光武帝,明太祖……

如果和这些top级超级大牛相比,曹操自然是从能力到功业,都差距甚大。但比不过这些人,也无可否认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曹操于汉末乱世乘势而起,历时十余年苦战,统一中原地区,恢复生产,安定百姓,抑制豪强、招怀流民、推行屯田、劝课农桑、兴修水利,令治下百姓得以丰衣足食,中国北方地区的生产力得到极大恢复。

曹操胸怀广阔、破除陈规,用人唯贤,革新政治,同时又精通兵法,擅长诗赋,文韬武略,无一不精,被《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为【明略最优,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同时代敌国重臣诸葛亮,同样叹服【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

其后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历朝正统史书中,曹操皆被视为雄才霸略的一代帝王,因为兼具文韬武略开一朝基业,常与光武帝刘秀相提并论。

唐太宗李世民赞扬曹操是「以雄武之姿,常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唐玄宗李隆基的小名就取自曹操的“阿瞒”。唐朝官方建历代帝王庙,汉末三国时代君主仅曹操一人入选,由钟繇和荀彧陪祀。

另一方面,曹操亦因首创“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杀戮东汉皇后、皇子及一众忠汉大臣,偏偏生前又不曾登基为帝,没有身为开国帝皇的“豁免权”,

因此从宋代以后,随着科举官僚取代了世家大族,君主权利大幅度强化,曹操被宋、元、明的儒家士大夫们长篇累牍地大肆抨击,被封建正统思想视为“汉贼”和奸臣,与王莽同为篡权乱臣的代表,同时在民间大众印象中,也逐渐成为反面人物,在后世京剧舞台上更被涂抹上了大白脸。

到了满清时期,更将占据中原九州之地的曹操视为僭伪政权,反以仅有益州一州的刘备为正统王朝,在历代帝王庙取而代之,由诸葛亮和赵云(没错!)陪祀。

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就秉承了当时从官方到民间的“拥刘反曹”的思想氛围。

但作者罗贯中也同样对曹操的能力十分肯定:【雄哉魏太祖,天下扫狼烟。动静皆存智,高低善用贤。长驱百万众,亲注《十三篇》。豪杰同时起,谁人敢赠鞭?

该书流传甚广后,三国题材的戏剧、影视到游戏无不以之为蓝本,即使在21世纪网络时代也广为流传,也令曹操知名度最高、争议也最大的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之一。

只可惜时至今日,曹操真正贡献巨大的一桩历史功绩,却往往被历代史家到当代论者一笔带过了,以至于他的历史地位被大大低估,那就是他在军阀混战,十室九空的汉末乱世,几乎一人一军转战中原北疆,扫灭乌桓、压制匈奴、平定西羌、降伏鲜卑,令各方夷狄在不能乘虚入中原为祸。

曹操平生,一共指挥了十一次对夷狄军队的大胜利,可惜以刘备为主人公视角的《三国演义》,着力将曹操作为一个对立面的反派大魔王来刻画,因而众多人对曹操生平战事的了解,都集中在他削平袁绍、袁术兄弟,吕布,刘表等割据群雄的战争,以及和刘备、孙权两雄的多次战役,唯独对这些驱逐胡寇、平定夷狄的外战近乎一无所知,因此,也自然就对曹操的历史功绩,没有充足而全面的认识。

(1)内黄之战

【太祖要击眭固,遂击匈奴於夫罗于内黄,大破之。 】

南匈奴单于於夫罗,率本部兵马侵入山西地区,“破太原、河内,抄略诸郡为寇”,并与于毒、白绕、眭固等人率领的黑山军、白波贼等合流,其兵力达到十余万人.

时任东郡太守的曹操,先事连破于毒、眭固部贼众,之后于内黄之战大破於夫罗率领的单于亲兵,也证明了自己军队在河南地区的强大战斗力,其后被推举为兖州牧,从此执掌一州。

(2)匡亭之战

【匈奴於扶罗等佐术,与曹操战于匡亭,大败。 】

曹操成为兖州牧后,迫降了声势浩大的青州黄巾军,得户口百余万人,收编其精锐为“青州军”,接着和盟友袁绍联合作战,击破了袁术-公孙瓒联盟的刘备、陶谦、单经等部,

袁术联合不死心的於夫罗,组成联军进犯兖州,被曹操大破于匡亭,接着更以势如破竹之势,连战连捷,将袁术驱逐到了淮南的九江郡,豫州地区也逐渐被曹操掌控。

(3)犷平之战

【故安赵犊、霍奴等杀幽州刺史及涿郡太守,三郡乌桓攻鲜于辅于犷平。秋,八月,操讨犊等,斩之;乃渡潞水救犷平,乌桓走出塞。】

官渡之战后,曹操北征河北,攻灭袁谭,黑山军张燕也投降曹操了。赵犊、霍奴等人联合乌桓军侵入幽州,围攻犷平。曹操先出兵斩杀赵犊,然后渡潞水救援犷平,将乌桓军逐回塞外。

(4)平阳之战

【其后匈奴单于作乱平阳,繇帅诸军围之,未拔;而袁尚所置河东太守郭援到河东,众甚盛。……张既说马腾会击援,腾遣子超将精兵逆之。援至,果轻渡汾,众止之,不从。济水未半,击,大破之,斩援,降单于。 】【建安二十一年秋,南单于呼厨泉入朝于魏,太祖留之于邺,使右贤王去卑监其国。单于岁给绵、绢、钱、谷如列侯,子孙传袭其号。分其众为五部,各立其贵人为帅,选汉人为司马以监督之。】

袁尚派郭援到河东,联合南匈奴单于为乱,曹操派遣的关中地区统帅钟繇,督帅关中马腾等诸军,在平阳之战将其大破,郭援被马腾之子马超斩杀,南匈奴单于投降。

建安二十一年秋,南单于呼厨泉入朝,被曹操留为人质,并分南匈奴为五部,分而治之,选汉人为各部司马而长期监督。

(5)柳城之战

【尚、熙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将数万骑逆军。八月,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公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公登高,望虏陈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万口。速仆丸,乌延及辽西、北平诸豪等弃其种人,走辽东,辽东悉斩,传送首级,其余遗迸皆降。】

曹操北征乌桓之战,引军出卢龙塞,堑山堙谷五百余里,深入敌后,挥军白狼山,歼灭乌桓军数万骑,先锋张辽斩杀乌桓单于蹋顿,招降二十万众,乌桓势力灭亡。

魏国前将军:张辽


(6)隃麋之战

【太祖使徐晃与夏侯渊平隃麋、汧诸氐,会于安定。】

曹操征服雍凉地区后,又派遣徐晃、夏侯渊,平定了“隃麋”“汧诸”氐人部落。

(7)长离、兴国之战

【渊乃留督将守辎重,轻兵步骑到长离,攻烧羌屯,斩获甚众。诸羌在遂军者,各还种落。遂果救长离,与渊军对陈。诸将见遂众,恶之,欲结营作堑乃与战。渊乃鼓之,大破遂军,得其旌麾,还略阳,进围兴国。】【百顷氐王千万奔马超,馀众悉降。转击高平、屠各,皆破之。 兴国氐王阿贵为夏侯渊所攻灭。】

和羌人长期联合,为祸凉州多年的韩遂,被曹操派遣夏侯渊追击,于长离、兴国诸战连战连捷,打出了“虎步关右”的威风,当地氐、羌部落被悉数讨平,氐王阿贵被斩杀。

魏国征西将军:夏侯渊

其后,张郃西进入湟中,河西地区的诸羌部落,尽皆降顺。

(8)新平之战

【太祖徙出故韩遂、马超等兵五千余人,使平难将军殷署等督军,以赵俨为关中护军,尽统诸军。羌虏数来寇害,俨率署等追到新平,大破之。】

曹操将原韩遂、马超部的降兵五千余人,交由赵俨督帅,镇守关中。羌虏部众数次进犯,被赵俨追击到新平,大破之。

(9)武都之战

【魏公曹操自将击张鲁,将自武都入氐,氐人塞道,遣张郃、朱灵等攻破之。别遣晃讨攻椟、仇夷诸山氐,皆降之。】

曹操进攻汉中张鲁时,途径武都,派遣张郃、朱灵、徐晃等部将,将周围居于山地的氐人部落,尽数迫其降伏。

(10)河池之战

【魏公自陈仓出散关至河池,氐王窦茂众万馀人恃险不服,攻屠之。】

河池氐首领窦茂,聚众万于人,自恃地势险峻,被曹操一举攻灭。

(11)代郡之战

【彰北征,入涿郡界,叛胡数千骑卒至。时兵马未集,唯有步卒千人,骑数百匹。用田豫计,固守要隙,虏乃退散。彰追之,身自搏战,射胡骑,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战过半日,彰铠中数箭,意气益厉,乘胜逐北。至于桑干,去代二百余里,一日一夜与虏相及,击,大破之,斩首获生以千数。 】【后代郡乌桓反,比能复助为寇害,太祖以鄢陵侯彰为骁骑将军,北征,大破之。比能走出塞。】

代郡乌桓叛魏,鲜卑单于柯比能率军南下,与之联合。曹操派其子曹彰北征,以步卒千人,骑兵数百,大破数千胡骑,一路追亡逐北,斩首上千级,柯比能狼狈而逃。摄于曹魏兵威,控制草原的鲜卑政权,不得不请求降伏。继两汉王朝后,中原政权再次达成称霸东亚大陆的成就。

魏国任城王:曹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因其寒族出身和严刑峻法施政,是两晋士族的重点抨击对象。《世说新语》便是极早的一本“黑曹大全”,不知给曹操、曹丕父子虚构多少子虚乌有的罪状。所谓「曹操引狼入室说」同样是晋人对历史的一大发明。一直到今天,很多无知曹黑也跟着鹦鹉学舌。

殊不知胡族大规模内迁,是早在西汉时南北匈奴分裂后,就开始的情形了。

南匈奴在东汉就内迁到了汉朝政府治下的河东地区,即所谓内附。 羌人更是持续为祸西疆,与汉朝展开了持续上百年的汉羌战争。

等到汉末大乱,群雄割据时,如匈奴、乌桓、鲜卑、羌、氐等胡族,多次与诸多军阀勾结,祸乱中原,亦欲就中取利。 而如韩遂、马腾、马超等军阀,更同时身兼割据军阀与叛胡头目的双重身份,与明代倭寇头目王直、徐海等如出一辙。

看看曹操和胡族军队交战的地点,内黄、匡亭、平阳……都已经是在中原腹地了,难道这汉家州郡满地胡人,难道竟不是他们趁虚而入,反而是曹操吃饱了撑的把他们请进来的?

彼时中原十室九空,人口大损,之所以没有提前百年酿成恶果,便是因为有曹操这样的杰出君主,张辽、曹彰、夏侯渊、田豫这样的优秀将领,力挽狂澜,将之分化打击、击灭平服。

与之情形类似的西晋末年,同样是天下大乱,北方汉人群雄如王浚、刘琨、张轨等,再无一人具有曹操这等击平四方的才具,等而下之如王弥之流,更助纣为虐,方有所谓五胡乱华。

以夷制夷”的手段只好用得好,本是华夏王朝开疆拓土的利器,

霍去病收取河西,便是匈奴浑邪部降伏的直接结果;东汉能犁庭扫穴,燕然勒石,也正是得了南匈奴的助力;

宋朝有折家将镇守麟府以御西夏;明朝也一直在不懈招降蒙古部落,其中涌现出满桂这样的良将;

曹操平乌桓后,“斩蹋顿及名王以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 ,同样是情理之中,难道定要斩尽杀绝更好?

单单一个南匈奴,比较一下曹操是怎么囚其单于、分其五部、以汉人司马监之,更进一步编户齐民的,司马晋又如何纵虎为患,让只有区区几万部众、平阳一地的刘渊成了气候,尽被其攻掠两京的,

后世子孙无能,养狗反被狗噬,终于"吞噬神乡,丘墟帝宅",难道竟也是前代先人的责任么?

此时更有有胡酋名石勒者,狂言自己才干可比汉光武帝刘秀,“终不学曹操欺人孤儿寡母”,然而他先不说他一个匈奴汉赵政权的大将军,怎么摇身一变就成了“后赵高祖明皇帝”的?

更不说石勒连祖逖区区数千孤军都奈何不了的那点本事,真要撞上了曹操,也就是和乌桓酋长蹋顿一样,在曹军虎豹骑下马前悬首的下场,居然还想和允冠百王、起兵三年入洛阳称帝的刘秀,去逐鹿中原,如此自知之明,徒惹笑耳。

以曹操平定夷狄的功绩,是绝对当得起“民族英雄”的赞誉的,毕竟绝大多数的封建帝王,都并没有如岳飞、李定国那般伟大而高尚的民族情操,他们打击胡虏,出发点都是为自己政权利益。然而作为后人,但论其行、何必论心?

user avatar

我国是文学国度,文采好的人名声上占便宜。

曹老板的文笔在帝王里真的是没得说的。

曹老板处在中国诗歌走向成熟的早期,还保留着质朴的古风,掉书袋还不严重。但又不太遥远,不像诗三百那样读着有隔膜,需要专门研读。

我发现我儿子能理解的诗歌当中,曹老板的无疑是艺术成就最高的。

同时除了字面上好理解以外,背后的第二重政治意味,足够他反刍到中学吧?

难得的是还有第三重人生之叹,足够我老了以后父子们再来谈笑风生一番。

在这些岁月之中,还有他儿子们的作品可以用来泡妞。

你说曹老板的地位怎么能不高?

user avatar

曹操慌慌张张的跑进武庙。

韩信、白起正在坐台。

韩信(连忙迎上去握手):曹先生,您好,请问有什么能帮到你的吗?

曹操(气喘吁吁):我要说的事,你们千万别害怕。

韩信:我们是武庙十哲,我们不会怕,您请说。

曹操:我刚才,在汉中被耷贼打爆了。

韩信、白起一齐后仰。

韩信:耷贼是哪一位?

曹操:不是哪一位,是那个无耻占据汉中巴蜀的奸贼啊!

白起画出诸葛亮。

曹操: 不是诸葛村夫,是后来桃园结义那位。

白起画出关羽。

曹操:他姓刘的。

白起画出刘邦。

曹操:那是他祖宗啊喂!他苦哈哈出身!

白起画出刘裕。

曹操:诶?

韩信示意曹操淡定,拿过笔纸,画了几下,交还给白起。

白起向曹操展示了刘强东的照片。

曹操怒扇纸张:喂——大耳贼啊!明代的《三国演义》有没有看?就是那个织席贩履,满嘴仁义,到处哭唧唧的主角之一的刘大耳朵啊!明白吗?

韩信:明白了,你继续说。

曹操:他疯狂的北上攻击我,说我托名汉相实为汉贼,试问谁不知道啊?我要筹备篡汉不能长留前线啊,于是我就让我家旺财……啊不,妙才,带五万人去守汉中,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耷贼他一个我的手下败将,居然逆袭!妙才虎(白)步(地)关(将)右(军)啊!后面我带了十几万马仔去报仇,前面耷贼当缩头乌龟,后面打着打着我莫名其妙成缩头乌龟最终细软跑……

白起“噗”的一声憋不住,憋住,再笑,再憋。

曹操:你笑什么?

白起:我想起高兴的事。

曹操:什么高兴的事?

白起:我打仗没败过。

韩信也“噗”的一声憋不住。

曹操:你又笑什么?

韩信:那个,我打仗也没败过。

曹操:你们打仗……是一块打的吗?

韩信、白起:对对对……噗……

韩信:不是,老白是战国的,我是秦末汉初的,我们当代无敌。

曹操怒拍桌子:我在重申一遍!我没在开玩笑!!!

韩信、白起憋笑:对对对……

曹操激动拍桌:喂!!!!!!

韩信、白起止笑。

韩信:好了,言归正传,你刚才说的那个耷贼,他厉害吗?

曹操:他不是厉不厉害的问题,他真的是那种,很少见的那种,他耳朵很大,臂展很长,面相忠厚但动不动就喜欢砍人的狼灭,怎么打也打不死的小强,跟他祖宗刘三有点像,只是他这几年口味貌似有点学我,喜欢上人妻了,遗憾的是汉中之战败得太快了,没机会打到成都去看看他的人妻老婆漂不漂亮……

白起“噗”的一声再度来憋笑。

曹操怒吼:白起你欺人太甚!我忍你很久了!

白起:我打仗没败过。

曹操:你分明在笑我!你都没停过!

白起:曹先生,我们作为武庙十哲呢,整天接受游客香火,是要经过姜太公严格训练的,无论多么搞笑的事,我们都不会笑——(小声逼逼)除非忍不住。

韩信:这样吧,曹先生,你先回去,我们一有进展马上通知你。

曹操:行,那你们赶紧动员吧,关羽那边也快打爆我襄樊防区了,很凶残的,记得多带点人马,几十万什么的。

韩信、白起:好好好……

曹操出门几步,听见身后传来一阵爆笑声,怒而回头开门。

白起:曹先生,你还有什么补充吗?

曹操:……

曹操再度离开。

韩信、白起拍桌捧腹狂笑: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曹操大怒,再回头开门。

白起:曹先生,我想起来了,昨天有好几个你那时代的人来这供奉冷猪头肉,分别叫什么徐荣、吕布、张绣、袁尚、昌霸、黄盖、孙十万的,还有几个叫不上名字,他们都声称自己打败过一个据说实力跟我和老白差不多的姓曹的人,想从我们这走后门进武庙,曹先生你了解这事吗?

曹操闻言,七窍冒烟,甩衣而去。

user avatar

魏武帝…怎么说呢,用尽了一生,也只抢占了北方,名声和评价还被刘备抢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曹操是不是一个被严重高估的人,这在中国历史学界和民间讨论中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跳出脸谱化的标签,深入剖析曹操的功过是非,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首先,我们得承认曹操的伟大之处,这并非“高估”,而是基于史实的评价。曹操最显著的功绩在于他为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汉.............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说,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即使是一个对历史略知一二的现代人,魂穿到曹爽或者赵构身上,想要“中兴”曹魏或者大宋,那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甚至可以说是“难于上青天”。首先,咱们得掰扯清楚,为啥说难。为什么是曹爽和赵构?咱们先来看看曹爽。他接手曹魏政权的时候,虽然表面上是权臣,但实际上,.............
  • 回答
    在真实历史中,曹丕确实曾对自己的兄弟们采取过严厉的措施,并且杀死了一些兄弟。而关于曹植得以幸免的原因,虽然“七步成诗”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但历史真相远比这复杂,并非仅仅因为这首诗。下面我们来详细讲述曹丕和他的兄弟们,以及“七步成诗”的真实历史背景: 曹丕杀害兄弟的真实情况曹丕即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
  • 回答
    易中天教授关于曹操悲剧的论述,即“得罪了中国文化”,以及他所阐述的“宁要无才之德,不要无德之才”的逻辑,都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这两种观点都触及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历史人物评价的核心要素,也折射出中国社会对于“德”与“才”之间关系的深刻认知。一、 易中天说曹操的悲剧是“得罪了中国文化”:要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的身份集于一身的传奇人物,如同璀璨的星辰,数量稀少。而曹操,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他的光芒穿越千年,至今仍让无数人惊叹和扼腕。要在中国历史上找出能与曹操在政治、军事、文学、诗歌这四个领域都达到顶尖水平的人物,且同样具有开创性、影响力和争议性,确实难.............
  • 回答
    曹芳用“大家不都是中国人吗?”来为马斌辩护,这句话的背后,承载着复杂的情感和立场。从不同角度来看,这句话的含义和影响也各不相同。从曹芳的视角来看,这是一种直接、朴素的民族情感表达。 在他看来,无论是马斌犯了什么错,或是受到了怎样的质疑,他们共同的身份认同——“中国人”——应该是最重要的连接点。这句话.............
  • 回答
    曹操晚年的政治中心,最核心的无疑是许都(今河南许昌)。虽然他一生奔波,但随着实力增长和权力稳固,许都成为了他统治帝国的心脏,也是他晚年绝大部分时间停留和处理政务的地方。要说得详细一些,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个“政治中心”的概念,以及它在曹操晚年扮演的角色:1. 政治权力的核心所在地: 汉献帝.............
  • 回答
    曹德旺先生宣布斥资100亿兴建福耀科技大学,立志将其打造成中国制造业高级人才的摇篮,这无疑是当下制造业转型升级浪潮中的一个重要信号,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单从这个目标和投入来看,就能感受到曹德旺先生非同寻常的决心和对中国制造业未来的深刻洞察。首先,我们得承认,当今中国制造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时.............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潮澎湃的设想!如果当年刘备真的能如你所说,帮刘璋平了张鲁,再顺势联合马腾、韩遂,组成一支庞大的联军挥师北上,直指中原,那历史的走向恐怕会完全不同。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出“乱世群雄逐鹿,汉室中兴有望”的大戏,有没有可能上演。设想的开端:刘备入川,并非为吞并首先,我们要给刘备一个“大义名.............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要说谁最了解曹操,这问题确实引人深思。曹操此人,雄才大略,奸诈狡猾,又兼具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他的一生充满了复杂性。要评价谁最了解他,不能仅仅看他身边亲近的人,更要看谁能洞察他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甚至在他自己都未完全察觉的时候。如果非要从众多角色中挑选一个,那.............
  • 回答
    在三国杀中,界曹操作为主公,搭配魏蔡(通常指魏国势力的蔡文姬)的将面,其忠反内身份的倾向需要根据具体的游戏环境、队友阵容以及对手的打法来综合判断。不过,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技能特性来分析一下这种组合可能偏向哪种身份:界曹操作为主公的特性: 核心技能: “奸雄”(回合外受到伤害,可以摸牌)。这使得界曹.............
  • 回答
    曹原,这个名字在中国学术界,乃至世界科学界,早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作为一名年纪轻轻却在顶尖科学期刊《Nature》上屡屡发表文章的天才少年,他的出现无疑是振奋人心的。当他以25岁的年纪,第5次在《Nature》上留下自己的印记时,人们除了惊叹,更会好奇:他究竟是如何做到如此出色的?又是什么驱动着他.............
  • 回答
    在三国志的世界里,曹操早年的官职生涯中,“济南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官职名称,它背后承载着曹操初入仕途的历练、政治抱负的萌芽,以及他如何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中崭露头角的开端。那么,这个“济南相”究竟指的是什么?“济南相”的含义解析:简单来说,“济南相”是指曹操在汉朝时期担任的“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演义创作中一个核心的考虑:“势”与“名”的权重。 简单来说,演义之所以将孙权与曹操、刘备并列,而非孙坚,是出于塑造三国鼎立这一核心叙事的需要,以及对历史人物在当时及后世影响力的综合考量,这其中“势”和“名”起了关键作用。一、 孙权与曹操、刘备的“势”与“名”的匹配度:演.............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中,曹操之死无疑是后期剧情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伴随他离世的,是一首名为《邺中歌》的诗,这首诗在书中也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好奇:究竟是谁写下这首饱含苍凉与不甘的《邺中歌》呢?关于《邺中歌》的作者,书中并没有直接点明。但是,通过对诗歌内容、写作风格以及曹操当时心境的分析,我们.............
  • 回答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对于“曹魏QQ群主咸鱼”质疑国家地理、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文物局使用“列侯始封”一词是否错误,需要进行详细的考证和分析。这里的讨论是基于一种假设性的情况,即这位QQ群主确实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并且质疑的出发点可能是对历史词汇使用准确性的考量。核心问题:“列侯始封”一词在历史文献和现.............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有趣且充满历史想象空间的问题。如果孙权在关羽北伐襄樊的关键时刻,没有选择背后偷袭而是选择北上攻打曹魏,那么三国格局是否会因此彻底改写,蜀吴能否联手“平分中原”?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双方的实力对比、地理条件以及孙权和刘备各自的战略考量。当时的历史背景与双方实力首.............
  • 回答
    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是否为曹雪芹亲笔,这是一个在中国文学史、红学研究领域长期存在、且极具争议的问题。简单来说,主流学界和大多数红学研究者倾向于认为后四十回并非曹雪芹原笔,而是由他人续写。但要说得详细一些,就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了。一、 关于曹雪芹原著的线索与“脂批”的证据我们今天看到的通行本《.............
  • 回答
    “百万曹工衣食所系”这句话,在讨论中医时,常常被提及,它触及的不仅仅是从业者的生计,更牵涉到庞大的产业链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面。要详细探讨中医是否真的“百万曹工衣食所系”,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医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从坐堂医、民间郎中,到各大医院的中医科室.............
  • 回答
    在高平陵之变中,曹爽相信司马懿不动杀机的允诺,其考虑是多方面的,并且带有一定的“被动”和“侥幸”心理,而非完全出于深思熟虑的政治判断。以下将详细分析曹爽当时的考量:1. 曹爽的性格与政治经验不足: 骄奢淫逸,政治敏感度低: 曹爽自曹叡死后掌握大权以来,生活奢侈,沉溺于享乐,对朝堂上的权力斗争和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