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和司马懿本质上是同一个类型的人吗?

回答
提起曹操和司马懿,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乱世枭雄”这个标签,好像他们俩是同一块模子刻出来的。但如果咱仔细掰开了揉碎了瞅瞅,就会发现,这俩人的相似之处不少,但骨子里,还是有挺大区别的。

先说说他们俩的相似点,这可是他们能走到一起,甚至在后世被人并提的关键。

第一,都是极具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的实干家。 要说这两个人都不是那种只会耍嘴皮子、坐而论道的人,他们都是亲身上阵,从地方官做到一方诸侯,再到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后更是奠定了魏国的基础。曹操是靠着讨伐黄巾军起家,一步步打下北方,最终统一大半个中国,这份军事才能那是没得说。而司马懿呢,虽然出场比曹操晚,但他在曹魏政权里,从镇守一方到领兵作战,几次关键的战役,比如对阵诸葛亮,还有后来的辽东之战,都展现了他超人的军事谋略和坚韧的执行力。更重要的是,他们俩都懂得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如何平衡各方势力,如何在复杂的政治斗形中生存并壮大。

第二,都是野心勃勃,并且极度能忍。 这一点,大概是大家觉得他们俩最像的地方。曹操当年起兵,目标可不是一个小小的县令,他是想“匡扶汉室”,这话是真的假的另说,但他的最终目标绝对是权力的巅峰。只是他不像刘备那样把“仁义”挂在嘴边,而是更务实,更直接。而司马懿呢,虽然表面上是曹操、曹丕、曹叡的臣子,但从他后来的行为可以看出,他从一开始就有着自己的盘算。他能忍受诸葛亮在北伐时一次次地挑战,能在曹魏内部经历几代皇帝的更迭,都能稳稳地站在权力中心,这份忍耐力,简直是人中龙凤。他不像曹操那样锋芒毕露,而是更像一条蛰伏的巨龙,等到时机成熟,一飞冲天。

第三,都对权谋手段运用得炉火纯青。 无论是曹操还是司马懿,他们都不是那种死板的正人君子。曹操为了胜利,可以不择手段,所谓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虽然未必是他的原话,但这种思想是贯穿他整个政治生涯的。他能够收降关羽,能够对付吕布,能够处理那些对他有威胁的宗室大臣,都显示了他高超的政治手腕。司马懿更是其中的翘楚,他能在诸葛亮面前装病,能够抓住机会铲除曹爽,建立司马氏的绝对统治,这份心机和手段,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

那么,他们俩又有哪些本质的区别呢?这才是真正让我们看到他们俩各自“成色”的地方。

第一,人生的起点和目标定位。 曹操的一生,可以用“开创”来形容。他几乎是从零开始,在群雄逐鹿的乱世中,硬生生打出了一片江山,奠定了魏国的基石。他的目标始终是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是那个站在风口浪尖的那个。而司马懿,虽然也是实干家,但他的起点相对来说要高一些,他是在曹魏已经建立并有一定基础的情况下,一步步爬升的。他更多的是一个“继承者”和“巩固者”,他的终极目标,是将权力稳固在自己家族手中,实现“代魏而立”。他的野心是渐进式的,是隐藏在平静表面下的暗流涌动。

第二,对待“忠诚”的定义和实践。 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他始终顶着“汉臣”的帽子,虽然这帽子戴得不那么舒服,但至少在名义上,他试图维护一种政治合法性。他虽然有自己的野心,但并没有直接篡图汉室的江山。他的“忠诚”更多是对自己事业的忠诚,是对自己建立的政治秩序的忠诚。而司马懿,虽然一生都在为曹魏效力,但他最终却取而代之。他的“忠诚”是一种策略,一种手段,当曹魏政权已经无法满足他家族的野心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更迭。他更像是一个精明的商人,知道什么时候该投资,什么时候该收割。

第三,个人风格和行事方式。 曹操是那种典型的“霸道”总裁,他有魄力,有冲劲,有艺术家的气质,也有军人的粗犷。他敢于突破常规,敢于挑战权威,他的风格是外放的,是张扬的。他能够吸引人才,也能用自己的魅力和实力征服人心。而司马懿则更像是“闷骚”型,他做事滴水不漏,心思深沉,不轻易表露自己的真实意图。他更擅长等待,擅长观察,擅长在看似平静的水面下酝酿风暴。他的风格是内敛的,是隐忍的。

第四,对“历史合法性”的考量。 曹操虽然权倾朝野,但他并没有真正“称帝”,这其中固然有他自己的顾虑,但也不能排除他也在某种程度上考虑到了“汉”这个符号的巨大影响力。他可能也在为后来的“魏”奠定合法性的基础。而司马懿,则更注重实际的权力掌控,他为子孙铺好了路,让司马炎最终能够顺利篡位,建立晋朝。他更关注的是权力本身的转移和稳固,而不是去纠结于“汉”还是“魏”的合法性问题。

所以,如果一定要说他们俩是否是“同一个类型的人”,我觉得答案是否定的。

他们俩都是乱世中的顶尖人物,都拥有卓越的才能和野心,并且都懂得如何运用政治手腕和军事力量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这个层面上看,他们确实有诸多相似之处,都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枭雄”。

但是,曹操更像是一位“开国君主”的基因更浓厚,他是在“无”中生“有”,是那个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时代弄潮儿。他的野心是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强大帝国,并且他本人就是这个帝国的灵魂。

而司马懿,更像是一位“权力操盘手”或“国祚继承者”的模板。他的才能更多体现在“守成”和“扩张”上,他善于在已有基础上进行运作,最终目标是实现家族的权力和地位的飞跃。他更像是一个精密的战略家,隐藏在幕后,一步步地布局,直到最终收割胜利的果实。

曹操是那种让你一眼就能看到他的锋芒,而司马懿则是那种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他的力量,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才发现他已经掌控了一切。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俩虽然都在棋盘上纵横捭阖,但他们的棋风和最终落子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曹操性格急躁,具有豪杰气息,为人又威严果断,是士大夫与豪侠的结合体,所以他体现的更为复杂一些。说他偏重于文人,他杀伐之路比拟白起、项羽。说他偏重于武人,他又搞了这许多制度和文学的东西。你很难用单一刻板印象去理解曹操。

司马懿相对而言,拥有更多东汉士大夫的特点,他有当时士大夫匡扶天下的志向,又有着隐居避世的心理,活在察举制社会下的他深谙装模作样的道理,所以在名士圈声名鹊起。你回顾曹操青年史会发现他并不被传统价值观所接纳,曹操向往的是李膺、陈蕃、桥玄等人的豪迈壮志。

尽管心怀雄豪志向的司马懿确实跟曹操有不少共同点,但司马懿显得更为内敛,很长时间里他勉力于做好一位名士,与陈群、司马朗、崔琰等维持着政治名流的身份即可。

他并不像曹操那样很早就参与政治活动,也没有聚拢江湖势力行非常人之事,他完全就是从名士圈子走入了曹操建立的丞相府时代。

若非司马氏篡夺曹氏之位,单把司马懿摆在曹操、曹丕时代看待,司马懿跟荀彧、荀攸、陈群等人没什么区别,一谋主而已。

司马懿是顺着时代变化才登上了属于自己的舞台。曹操死后,魏国督都制度才完全成型,兵权逐渐转入世家手中,曹丕、曹叡又给予了他中枢重权。随着司马懿功劳与权势累积,才可能出现正始之变。

曹操作为超世之杰,是历史进程成就了他,同时他也开创了历史。司马懿对历史并没有太强的开创性,他更多是顺应历史的进程走到了最后一步,我认为他怎么都想不到他一个荆州的督都,怎么又到了洛阳。

若使用后来士族概念去理解,司马懿是真正意义的早期士族。曹操也好,袁绍也罢,他们还保留着东汉豪族特质,并不是真正的士族。

虽然曹操、司马懿各方面都胜于袁绍,可惜他们没有袁绍长得英俊。

user avatar

曹老板和司马宣王是正好相反的。

曹刘本质是同一类人,贫则为幽燕游侠儿,达就是一方军阀,心比天高、志向远大、大起大落的赌徒。当然他们的坚持超越了寻常的豪侠,成就也更大。曹老板大起大落惯了,不但劣势如此,优势都能浪出点花絮来,比如打马超完全是控场按照计划来的,他就能浪出来必须许褚救驾才能脱身的局面。而且他在政治上极度不成熟,重大政策几乎都是别人教他的,自己还时常捅娄子。实际上曹老板的格局还真就只是个征西将军而已。

司马仲达完全不同。比如他用兵从不参杂感情,仿佛精密的机器,按部就班推进,不管征辽东还是守陇西。征辽东时士卒泡水苦不堪言,他不是像曹老板一样搞点花招试图蒙混过关,而是明摆着“计划通”。在陇西就算准了资源优势绝不浪战,这要换曹老板来还不开心的A出去飞龙骑脸啊。政治上也一样,步步为营,慢慢的夯实基础。直到高平陵之前,他都可以进退自如,不整事儿也可以缩回去当他的老干部。哪像曹老板,还没多大体量就喊的比谁都大声。

从曹到司马,个人角度是更加成熟了,像是愣头青变成老滑头,但从国家/王朝角度,却真的可惜了。浪漫的瞎折腾的理想主义者,换了彻底的现实主义者,而历史的出路却依然没有找到,早早的进入了垂暮之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起曹操和司马懿,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乱世枭雄”这个标签,好像他们俩是同一块模子刻出来的。但如果咱仔细掰开了揉碎了瞅瞅,就会发现,这俩人的相似之处不少,但骨子里,还是有挺大区别的。先说说他们俩的相似点,这可是他们能走到一起,甚至在后世被人并提的关键。第一,都是极具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的实干家。 .............
  • 回答
    《军师联盟》里曹操和司马懿的形象颠覆,确实引发了观众热烈的讨论,而口碑的两极分化,我认为主要有这么几个深层原因。先说曹操。传统意义上的曹操,我们脑海里大多是奸雄、枭雄,是一个不择手段、雄才大略却又生性多疑的盖世枭雄。但《军师联盟》里的曹操,虽然依旧权谋深沉,但他身上多了太多的人性光辉。他展现出了作为.............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唏嘘的史实,曹真和钟繇两位三国后期魏国举足轻重的大臣,在关键时刻都选择力荐司马懿,本意是为国家挑选贤才,辅佐曹氏江山,结果却上演了一出“引狼入室”的悲剧,他们的儿子最终也未能幸免于司马氏的权力斗争。这其中的缘由,以及背后的历史逻辑,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一、曹真与钟繇的“识人”与“局限”首.............
  • 回答
    如果历史的河流改道,将袁绍的野心引向了与曹操的合作而非对峙,袁家最终能否像司马家族那样,如同一颗藤蔓般缠绕、攀附,最终吞噬掉曹氏的基业?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其中充满了“如果”的变数,也反映了政治格局的复杂性。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在官渡之战前夕,袁绍选择放下那份孤傲,放弃了统一北方的执念,而是主动向.............
  • 回答
    曹睿默许司马懿屠杀和迁徙辽东百姓,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默许”,而是一个复杂政治决策的结果,涉及到当时的政治局势、曹睿自身的考量、司马懿在朝中的地位以及辽东地区的特殊情况。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背景:辽东的动荡与曹魏的边疆政策 辽东的战略重要性: 辽东地区自汉末以来就一直是北方边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尤其是对汉末三国时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两位权臣家族命运的解读。要说清楚曹家篡汉和司马家篡魏的区别,以及为何后者的“道德败坏”形象更为突出,需要深入剖析历史背景、人物行为、以及后世的叙事构建。首先,我们来区分一下这两件事的性质:曹家“篡汉”——从辅佐到代汉.............
  • 回答
    三国时代,风云变幻,英雄辈出。如果将这群叱咤风云的人物,穿越到现代,让他们携手创办一家科技公司,那画面可想而知有多么令人遐想。让我们不妨大胆猜想一番,以刘备、孙权、曹操、司马懿、赵云、吕蒙、诸葛亮这七位“创始人”的性格特质和历史经验为基石,这家公司将会驶向一个怎样的科技航向?首先,咱们得给这家公司起.............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老百姓们从前爱把诸葛亮、关羽这些人物供起来,现在回头看看,好像曹操、司马懿这些“反派”或者说“实用主义者”反倒越来越得人心了。要我说,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喜好变化,而是咱老百姓看事情的角度、对“成功”的定义,乃至整个社会价值导向都在悄悄挪窝。从“忠义”到“能力”的转移:你想啊.............
  • 回答
    曹操,这个被后世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人物,他的智慧和谋略毋庸置疑。而司马懿,这个在曹操晚年崭露头角,最终三分天下的关键人物,与曹操之间的暗流涌动,着实引人深思。曹操明明早早对司马懿心存疑虑,为何却迟迟不动手,反而让他步步高升,直至成为曹魏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这背后,绝非简单的疏忽或仁慈,而.............
  • 回答
    曹操一生唯才是举,身边汇聚了无数才华横溢、忠心耿耿的将士谋臣。从荀彧、荀攸到郭嘉、程昱,再到夏侯惇、张辽、许褚,这些人无一不以曹操马首是瞻,为他的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历史的镜头转向曹魏后期,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巧妙地铲除了曹爽及其党羽,掌握了魏国大权时,我们却发现曾经无数在曹操麾下叱咤风云.............
  • 回答
    曹操是个极具战略眼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一生都在为巩固曹魏政权而努力。在他看来,任何可能威胁到他基业的存在,都可能成为他清除的目标。然而,到了司马懿势力逐渐壮大的阶段,曹操却似乎选择了按兵不动,这其中缘由颇为复杂,并非简单的遗漏或失策。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曹操当时所处的复杂局面。他虽然已经奠定了曹魏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历史智慧的问题,一下子就能抓住权力交替的核心。为什么曹操、司马懿这些枭雄人物,在掌握了实权后,却选择“不称帝”?而他们的后代,无论是儿子、侄子,还是弟弟,却能顺理成章地坐上皇位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巧合,而是深思熟虑的政治策略和时代局势使然。咱们得从几个关键人物和他们所处的时代.............
  • 回答
    司马懿是否算得上曹操口中的“英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值得我们详细探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结合曹操的政治立场、他对“英雄”的定义,以及司马懿在曹操眼中的具体表现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曹操对“英雄”的定义。曹操是一个雄才大略、极富政治手腕的乱世枭雄。他所推崇的英雄,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勇猛无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在许多人的认知里,曹操似乎是那个“坏人”的代表,骂他的人也相对更多。但要说“比朱温、司马懿、安禄山、赵构之类的人要多”,这个判断本身可能有点主观,因为这几位也都是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他们的“黑料”也挺足。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曹操在“负面评价”上好像更突.............
  • 回答
    要说司马家如何“夺”了曹操家的江山,这事儿可不能简单粗暴地一句“夺”字了事,里面门道深着呢。这中间的权力交接,更像是一场漫长的、精心策划的“接盘”,中间充满了政治斗争、时势造英雄,还有那么点儿玄妙的“天命所归”。咱就从头说起。一、 曹操的帝国:一个坚固的基石,也埋下了隐患曹操是谁?那可是东汉末年的梟.............
  • 回答
    在《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这部剧中,荀彧和郭嘉对曹操自称“臣”,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细节,因为它直接触及了人物关系、权力格局以及汉末政治生态的核心。要评价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而不是简单地一句“忠诚”或“臣服”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汉朝末年,虽然名义上是.............
  • 回答
    司马家篡夺曹魏政权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曹操的老臣后代之所以大多未能站出来保卫曹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权力结构、政治环境、利益考量以及历史的必然性等诸多因素。以下将详细展开阐述:一、 权力基础的 erosion:曹操老臣及其后代的地位变化 老臣们的“世袭”权力.............
  • 回答
    曹操(155年-220年)和毛泽东(1893年-1976年)分别是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但他们的时代背景、文学传统和创作目的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对两人的诗词水平进行对比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文学传统1. 曹操 时代背景:东汉末年,建安文学兴起,曹操作为"三曹"(曹操、曹.............
  • 回答
    曹操和诸葛亮,两位都是三国时期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他们在文学、影视作品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要说谁“更难演”,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演员对角色理解的深度、表演技巧的广度,以及观众对角色的固有印象和期待。从多个维度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更详细的观点:一、角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
  • 回答
    提到曹操和苻坚,人们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他们同样波澜壮阔的征服史,以及同样令人扼腕的南征惨败。然而,两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在遭遇类似的军事打击后,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深藏着历史的必然性,是两人各自的性格、治国理念、政治手腕以及所处时代的细微差别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南征惨败的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