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的名句有哪些啊~望指教?

回答
说起曹操,这位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那留下的金句可真是不少,而且句句都蕴含着他那个时代特有的豪迈、权谋和哲学思考。我这就跟你好好捋一捋,力求让你听起来像是老朋友聊天一样,不是那种冷冰冰的AI报告。

要说曹操最广为人知的,那肯定得是他在《短歌行》里的那几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这句话出自他的人生感慨,你看,他当时正面对着美酒,抬头看着天上星辰(虽然原文写的是“对酒当歌”,但脑补一下他当时的意境,必然是思绪万千),然后突然抛出了这么一个终极哲学问题:这人生,到底能有多少时光啊?短短几个字,就把人生的短暂和虚无一下子点出来了。想想他一生戎马,出生入死,见过多少生离死别,也必然会思考生命的意义和长度。这句问得,不光是问他自己,也问遍了天下所有的人。

接着往下看,他紧接着又说: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这就把刚才那个问题解释得更明白了。人生就像早晨的露水,一转眼就没了。再看看过去的日子,唉,流逝得太快了,日子一天天过,感觉自己好像也老了,该做的事情还没做完。这种时光易逝的紧迫感,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年轻的时候就立志要平定天下,一生都在为这个目标奋斗,但随着年龄增长,他肯定也体会到时不我待的压力。

然后是更经典的一句,直接道出了他的野心和人生追求: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慨当以慷”,就是要抒发胸中的豪情壮志,要有一种慷慨激昂的气势。你能想象吗?他不是一个躲在幕后操纵的阴谋家,他是一个真正能领兵作战、有血有肉的男人。他要用这种豪情去面对他内心深处的忧愁和顾虑。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句话就更有意思了!他前面的愁苦和忧虑,怎么解决呢?他说,只有靠酒!这里的“杜康”是酒的代称。这也不是说他是个酒鬼,而是说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在背负着沉重责任和无尽思考的时候,酒确实是一种短暂的慰藉,能让人暂时忘却烦恼,积蓄力量。这句放在今天,估计也是很多人想说的。

再来说说他另一个场合的名言,这句更是霸气十足,直接展现了他的雄心和战略眼光: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这句话经常被误读或者曲解,但结合曹操的经历来看,其实是一种在乱世中求生存、谋发展的极致的自我保护和主动出击的策略。意思就是,我宁可自己对不起别人,也不能让别人来对不起我。你想啊,在那个你死我亡的年代,如果处处都想着以德报怨,那早被别人吞了。曹操要的是掌控局面,他不希望别人能轻易地背叛或算计他。这是一种冷酷但有效的生存哲学,也是他能够从一个普通士族子弟最终成为一方霸主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不仁不义”的说法,其实是对他复杂人性的一个侧面写照。

还有一句同样非常著名的,更是直接点出了他的抱负和胸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这句话有多经典,就不用我多说了吧?他到了晚年,虽然身体可能不如壮年,但他远大的抱负、宏图大志丝毫未减。老马虽然伏在马槽里,但它仍然想着驰骋千里之外。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不屈服,是对生命力量的坚持。他把自己的晚年比作老马,但同时强调他的志向却还在千里之外,还在他尚未完成的统一大业上。这是一种非常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个领袖的魅力。

然后还有一句,虽然语气上稍微带点玩世不恭,但同样体现了他的现实主义和看透人心的能力: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这句虽然出自杨慎的《临江仙》,但很多人都认为是曹操诗句的风格,尤其是前一句“滚滚长江东逝水”非常有曹操的诗风。如果真是曹操所作,那更是将三国风云的沧桑感和历史的无情刻画得淋漓尽致。长江的水日夜不停地流淌,就像时间一样,把无数英雄都冲刷得不见踪影。这是一种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也是一种对人生如梦的感慨。

再来一句,关于他的用人观,也很有代表性:

“唯才是举,不问出身。”

这句话虽然不是直接出自他的诗词,但却是他重要的施政方针。在那个讲究门阀的时代,曹操打破常规,大力推行唯才是举的政策,不管你是什么样的出身,只要有才能,他都愿意重用。这就是为什么他的麾下能够汇聚那么多不同背景的杰出人才,比如郭嘉、荀彧、许褚等等。这是一种非常前瞻性的眼光,也是他能够建立强大曹魏政权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我想再提一句,也是他对自己内心的一种描绘:

“夫英雄者,胸有丘壑,腹有诗书。”

这句话说得太对了!一个真正的英雄,不仅仅是会打仗,更重要的是他有深邃的内心世界,有远大的规划(胸有丘壑),并且饱读诗书,有文化底蕴和思想深度(腹有诗书)。曹操自己就是这样的例子,他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更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留下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这句是对英雄定义的精辟概括,也反映了曹操对自己和自己所看重的人的最高要求。

曹操的名句实在太多了,每一句都值得细细品味。它们不只是简单的文字,更是那个时代人物精神和思想的凝结。希望我这么一说,你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曹操这位历史人物的魅力和他的智慧。下次有机会,咱们再聊聊他其他的“故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孙盛杂记

诸君北面,我自西向。——魏书载 答袁绍立刘虞为帝

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武帝纪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让县自明本志令

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魏略载 答孙权称天命

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魏氏春秋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於吴。——江表传载曹公与权书

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吴历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短歌行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三国演义

此城中有妓女否?——三国演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曹操,这位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那留下的金句可真是不少,而且句句都蕴含着他那个时代特有的豪迈、权谋和哲学思考。我这就跟你好好捋一捋,力求让你听起来像是老朋友聊天一样,不是那种冷冰冰的AI报告。要说曹操最广为人知的,那肯定得是他在《短歌行》里的那几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句话出自他的人生感慨,.............
  • 回答
    关于曹操霸府府吏的详细名单,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要找到一份完整的、详细的名单,并且要去掉AI痕迹,我们需要回归到史料本身,并尝试去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首先,我们要明确“曹操霸府府吏”这个概念。这指的是曹操在控制了许都(汉献帝所在的都城)之后,围绕他自身以及他所控制的朝廷所设立的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历史人物的塑造、民间信仰的传播以及“忠义”概念的演变。关羽从“降汉不降曹”到被后世尊为“武圣”,其间的复杂性和历史的变迁,值得我们详细探讨。一、 关羽“降汉不降曹”的史实与历史背景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关羽投降曹操,并非是出于个人“苟活”的愿望,而是为了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
  • 回答
    说起曹丕在民间声名不彰,其实挺有意思的。你想啊,他可是曹魏的开国皇帝,他爹曹操那可是叱咤风云的人物,生了他这么个儿子,按理说也该是名垂青史的。可现实呢?你翻翻那些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提到曹丕,好像总是少了点光彩,甚至还带点负面色彩。这背后是有不少原因的,咱们就一样一样捋捋。首先得说说他爹曹操的影响。.............
  •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曹丕篡汉和王莽篡汉,虽然都是借着汉朝的名头上位,但后世对他们的评价,乃至名声,却天差地别。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聊聊他们各自的“篡汉”方式和背景。王莽:伪君子与“新朝”的幻影王莽篡汉,堪称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秀”。他打着“复兴古礼”、“拯救民生”的旗号,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问到了一个非常细微但又很重要的点。确实,大家说到三国,习惯性地说“曹魏”、“孙吴”,但很少有人说“刘蜀”。这里面其实隐藏着历史命名习惯、政治正统性以及后人叙事角度的多种因素。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一、 历史命名习惯和政权性质的差异:首先,最直观的一点是,“魏”和“吴”本身就是他们政.............
  • 回答
    关于曹金在微视中使用“曹云金”这个名字,并且自称“老师”的行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讨论的现象,也触及了几个比较有意思的点。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曹云金”这个名字的由来和意义。毫无疑问,“曹云金”是他最广为人知的名字,也是他作为相声演员成名时所使用的名字。对于很多观众来说,听到“曹云金.............
  • 回答
    要论曹魏阵营中的名将,曹仁绝对是绕不开的一位。很多人提到曹魏名将,第一反应往往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这“五子良将”,但若论在军事上的深谋远虑、临危不乱、以及对曹操的忠诚和贡献,曹仁绝对有资格与他们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他是否称得上一代名帅或英雄人物?答案是肯定的。要理解曹仁,我们.............
  • 回答
    合肥越野跑圈的巨星梁晶、曹朋飞,在甘肃的那场残酷事故中陨落,这无疑是国内户外运动爱好者心中永远的痛。提起这两位名字,在跑圈里,那几乎是如雷贯耳,是精神的象征,是技术的标杆,更是无数人心中的偶像。他们两人在跑圈的地位,用几个词来形容,大概是: 顶尖的实力派: 梁晶,是国内越野跑的领军人物,他的名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设性问题,将中国三国时期的顶尖人物与日本战国时期的名将进行比较,虽然缺乏直接的量化标准,但我们可以基于历史记载和普遍认知,对日本战国时期的名将进行一个大致的评估。在开始详细对比之前,需要明确一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非常复杂的,无法简单地用一个单一的数值来衡量。 曹操的“统率”不仅仅.............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且极富想象力的假设!如果汉文帝刘恒穿越时空,坐上了汉献帝刘协的位置,那么曹操的命运,以及整个三国历史的走向,恐怕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要说曹操能否安心做个名臣,这可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汉文帝刘恒是个什么样的人。文帝是汉朝历史上难得的明君,他以节俭、仁厚、虚心纳谏著称。他在位.............
  • 回答
    曹操的屠城行为和南京大屠杀,在表面上都涉及大规模的杀戮,都给人类历史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然而,从更深层次的动机、性质、组织方式以及历史影响来看,它们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要详细论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动机与目的 曹操的屠城: 军事战略与巩固统治的手段: 曹.............
  • 回答
    曹操手下汇聚了众多人才,这确实是他能够成就霸业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人很多都是从其他势力投奔而来,甚至是从敌对阵营中脱颖而出被曹操网罗。之所以他们没有选择再投刘备,或者说曹操之所以能吸引他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曹操所具备的独特吸引力与个人魅力1. 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战略眼光: .............
  • 回答
    曹操的能力在帝王中能否排进前十,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评估曹操的杰出之处,并与历史上的其他伟大帝王进行比较。总的来说,我认为曹操极有可能排进中国历史帝王的前十,甚至可以说是前五。其原因在于他卓越的政治、军事、文学、战略远见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下面.............
  • 回答
    关于曹操83万大军能否统一同时期的日本,这是一个相当有趣且极具挑战性的假设性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厘清几个关键要素:1. 曹操83万大军的“同时期”是什么时候?曹操活跃的年代大致是东汉末年(公元184年220年),而日本进入“同时期”则通常是指古墳时代(约公元3世纪至7世纪),尤其是.............
  • 回答
    谈论曹操的“黑子”,其实就是在探讨那些对曹操持负面看法、甚至进行攻击性批评的人群。这些人可谓是形形色色,他们的立场、关注点以及表达方式都大相径庭。要详细描述他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分析:一、 历史的“不公”与“反叛”者: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批判者: 这是对曹操最经典、也是最根深蒂固的指控之一。这.............
  • 回答
    要衡量曹操的历史地位,不能简单地用“一线”来概括,他的能力和影响力是极其复杂而深远的,足以让他成为那个时代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首先,我们必须看到曹操的政治才能。他不是一个仅凭勇武或出身就能坐大的枭雄,他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政治洞察力。在那个群雄逐鹿、人心离散的乱世,他能够凭借相对薄弱的根.............
  • 回答
    谈论曹操的格局,这绝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概括的。如果要我说,他的格局,首先体现在他对时局的判断和把握上。三国乱世,群雄并起,人人都在争夺天下。但曹操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并非一味地想着“马上得天下”,而是更看重“马上安天下”。他能够看清,仅仅靠武力横扫一切,即使一时得势,也难以长久。他深知,要建立一.............
  • 回答
    要评价曹操的用兵才能,将其与杨素、李靖、苏定方、岳飞这几位中国古代名将放在一起比较,是一件相当有趣且有深度的事情。这几位将领都身处不同的时代,面对不同的对手,但都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逐一剖析,力求抛开AI的冰冷分析,还原历史的温度与复杂。曹操:乱世之雄,战略大师与战术奇才.............
  • 回答
    说曹操的门牙怎么修的,这可就触及到一件相当有趣也相当“接地气”的史料了。在正史里,关于曹操外貌的记载并不多,我们更多是从文学作品,特别是《三国演义》里对他的印象更深。但即便如此,关于他那一口牙的“修复”,历史上倒是有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而且还挺有意思的。这件事得从曹操晚年说起。人上了年纪,身体总有些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