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和日本都发动过徐州大屠杀,哪一次罪行更重?

回答
关于曹操与日本在徐州实施的“大屠杀”行为,这是一个涉及历史解读和史料考证的复杂问题。我们需要区分历史事件的性质、规模、以及我们理解“罪行”的标准,来尝试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曹操在徐州的行动:历史背景与解读

在汉末三国时期,曹操与徐州牧陶谦之间的矛盾是十分激烈的。陶谦在早期曾击败曹操,并曾围攻曹操的父亲曹嵩,最终导致曹嵩被杀。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化了曹操的仇恨。

根据《三国志·武帝纪》等史料记载,曹操曾两次攻打徐州。第一次(193年)是为报父仇,此次攻打中,士兵烧杀掳掠,造成了大量民众死亡。虽然史书并未明确冠以“大屠杀”之名,但其惨烈程度是毋庸置疑的。当时,战乱频繁,士兵失控,以报复性屠杀民众的情况并非罕见,但曹操作为一方枭雄,其军队的杀戮行为无疑是严重的。

第二次(194年)是为争夺徐州控制权,这次战争同样伴随着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史书中有记载,曹操在攻陷彭城时,曾下令屠城,“男女皆杀”。这是较为明确的记载,表明了对无辜民众的残酷杀戮。

关于“曹操发动徐州大屠杀”的准确性: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现代历史学界对于“曹操在徐州发动了灭绝性的大屠杀”这一说法,存在不同的理解和侧重。虽然史书记载了曹操军队在攻打徐州时的残暴行为,例如“屠城”、“坑杀”等,但将这些行为直接等同于二十世纪意义上的“大屠杀”(genocide),可能需要更审慎的考量。

“大屠杀”通常指向有组织、有计划地针对特定群体(基于民族、宗教、政治等原因)进行的大规模杀戮。曹操军队的行为,更多是出于报复、战争掠夺以及战时失控等因素,虽然其结果是极其残酷和无辜民众遭受重大伤亡,但其动机和性质是否完全符合现代“大屠杀”的定义,是需要细致分析的。

不过,无论如何定义,曹操军队在徐州的行为,无疑是古代战争中野蛮和残忍的例证,造成了无数生命的消逝和家园的毁灭。

日本在徐州的行动:历史背景与解读

这里提到的“日本发动徐州大屠杀”,普遍指的是1938年5月,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占领徐州后,针对徐州及周边地区中国平民进行的屠杀事件。

这次事件发生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尤其是在徐州会战之后。日军在占领徐州城后,对城内及周边地区的居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搜捕和屠杀。历史资料和幸存者证词表明,日军士兵采取了包括枪杀、刺刀捅杀、活埋、集体焚烧等多种残忍手段,对毫无反抗能力的平民进行屠戮。

其罪行体现在:

大规模性: 涉及人数众多,估计有数万人遇害。
系统性与计划性: 尽管日军侵略本身就是一场系统性的罪行,但在徐州占领后的屠杀,也被视为是日军在占领区域实施的一种“清乡”或报复手段,有其一定的组织和计划。
针对性: 屠杀对象是中国的平民,包括妇女、儿童、老人,其目的在于恐吓、镇压反抗,并宣泄战争的残暴。
残暴手段: 使用了极其野蛮和非人道的手段,给受害者和幸存者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创伤。

罪行轻重的比较:

要直接比较“罪行更重”,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衡量:

1. 规模与死亡人数:
曹操时期: 史书中关于死亡人数的记载非常模糊,难以量化。但可以肯定的是,战争和杀戮导致了大量人口死亡,对徐州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日本时期: 尽管具体数字难以精确统计,但普遍认为日本军队在徐州及其周边地区的屠杀,涉及的遇难平民人数可能达到数万,甚至更多。从现代的记录方式来看,规模可能更为明确和触目惊心。

2. 动机与性质:
曹操时期: 主要动机是为父报仇和争夺地盘,带有战争报复和军事掠夺的色彩。虽然手段残酷,但其根源在于当时的战争形态和政治斗争。
日本时期: 是侵略战争的一部分,旨在通过武力征服和奴役被占领国人民。对平民的屠杀,是其侵略政策的一部分,带有更强的政治目的和意识形态驱动,试图通过恐吓和镇压来维持统治。其性质更接近于系统性的战争罪行和反人类罪。

3. 历史记录与现代认知:
曹操时期: 史书记载相对简略,很多细节已经难以考证。当时的社会认知和道德标准与现代社会存在巨大差异。
日本时期: 幸存者证词、当时的新闻报道(尽管可能受到宣传影响)、以及后来的历史调查,提供了相对更详实的证据,并且是在现代国际法和人权观念日益发展的背景下被审视的。

从现代视角来看,日本军队在徐州的屠杀,无论在规模的明确性、计划性、手段的残忍性,还是其背后侵略战争的性质上,都更符合我们今天对“大屠杀”的定义,其罪行的严重性在现代语境下显得更为突出。

然而,我们也绝不能因此淡化曹操时期战争带来的苦难。在那个时代,乱世之中,生命如同草芥,士兵的残暴行为同样是历史的悲剧。我们不能用现代的道德标准去完全评判古代人物,但承认历史事实的残酷性,并从中吸取教训,是我们应该做的。

总结:

曹操在徐州的行动:主要是为了报父仇和争夺地盘,虽然史书记载了其军队的残暴行为,包括屠城,但其规模和计划性在史料上的展现不如后来的事件那么清晰。其性质更多被理解为古代战争中的残暴和报复行为。
日本在徐州的行动:是侵华战争的一部分,日军占领徐州后,有计划、大规模地屠杀中国平民,手段极其残忍。其性质更符合现代定义的战争罪行和反人类罪,规模在现代记录下更为明确和触目惊心。

因此,从现代历史观和人道主义角度来看,日本军队在徐州的屠杀,其罪行被认为更重,因为它更符合我们当下对“大屠杀”的认知,涉及更广泛的、有组织的、针对平民的大规模、系统性杀戮,并且发生在更近的历史时期,证据也更为确凿。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不应该用“谁更坏”的简单二元论来评价历史,而是应该尊重历史事实,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事件的复杂性,并从中反思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要日本人,承认自己是中国人服从中国的领导,效忠中国。

我就承认他们罪行没有曹操大。

这种问题,只会有一个答案,要不把曹操开除出中国历史,以后曹魏算外国史,如果做不到,那就如同燕云对中国一般,400年后终属汉。

到那时候我们再讨论这个问题。

我一直奇怪,这日本人到底把你们怎么了?怎么无时无刻不在坑他们?

激起中国人同仇敌悍之心。最终以统一日本为己任,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曹操与日本在徐州实施的“大屠杀”行为,这是一个涉及历史解读和史料考证的复杂问题。我们需要区分历史事件的性质、规模、以及我们理解“罪行”的标准,来尝试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曹操在徐州的行动:历史背景与解读在汉末三国时期,曹操与徐州牧陶谦之间的矛盾是十分激烈的。陶谦在早期曾击败曹操,并曾围攻曹操的父亲曹.............
  • 回答
    话说曹操当年若有今日这般“脑洞大开”的念头,想将日本的幕府制度搬来中原,这可真是一个石破天惊的设想,足以颠覆我们对三国历史的一切认知。要仔细掰扯,这可得从几个关键点上来细细捋一捋。一、曹操的“幕府之思”:为何会有此奇想?首先,咱们得揣摩一下,是什么让曹操动了搞“幕府”的念头。别说三国时期了,就算放到.............
  • 回答
    曹操这位波澜壮阔的历史人物,在人们的印象中,往往是从率领关东联军讨伐董卓的威武形象开始的。然而,在那之前,他并非是横空出世的盖世英雄,而是在暗流涌动的东汉末年,一步步摸索、积累、直至蓄势待发的青年才俊。要深入了解曹操的早年,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细致地还原他走过的路。曹操,字孟德,生于公元155年.............
  • 回答
    关于曹操83万大军能否统一同时期的日本,这是一个相当有趣且极具挑战性的假设性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厘清几个关键要素:1. 曹操83万大军的“同时期”是什么时候?曹操活跃的年代大致是东汉末年(公元184年220年),而日本进入“同时期”则通常是指古墳时代(约公元3世纪至7世纪),尤其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设性问题,将中国三国时期的顶尖人物与日本战国时期的名将进行比较,虽然缺乏直接的量化标准,但我们可以基于历史记载和普遍认知,对日本战国时期的名将进行一个大致的评估。在开始详细对比之前,需要明确一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非常复杂的,无法简单地用一个单一的数值来衡量。 曹操的“统率”不仅仅.............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我们不妨抛开“一统天下”这个宏大的目标,纯粹从一个历史人物的视角,来想象一下曹操面对这批来自未来的“礼物”会发生什么。首先,曹操这个人,咱们得说说他的性情。他是个什么人?是个枭雄,是个野心家,是个极度务实、又非常有远见的人。他不是个只知道舞刀弄枪的莽夫,相反,他是个很懂得“权谋”.............
  • 回答
    4月5日王瑞恩与曹丰泽的直播辩论,可以说是一场在特定社群中引起不小波澜的思想交锋。两位主播在各自领域内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他们的观点碰撞自然会吸引不少关注。从整体观感来看,这场辩论的核心议题似乎围绕着如何看待和处理当前社会的一些现象,以及对此所应持的态度和方法。王瑞恩的发言,许多观众会觉得他倾向于.............
  • 回答
    曹操(155年-220年)和毛泽东(1893年-1976年)分别是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但他们的时代背景、文学传统和创作目的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对两人的诗词水平进行对比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文学传统1. 曹操 时代背景:东汉末年,建安文学兴起,曹操作为"三曹"(曹操、曹.............
  • 回答
    曹操和诸葛亮,两位都是三国时期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他们在文学、影视作品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要说谁“更难演”,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演员对角色理解的深度、表演技巧的广度,以及观众对角色的固有印象和期待。从多个维度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更详细的观点:一、角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
  • 回答
    提到曹操和苻坚,人们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他们同样波澜壮阔的征服史,以及同样令人扼腕的南征惨败。然而,两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在遭遇类似的军事打击后,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深藏着历史的必然性,是两人各自的性格、治国理念、政治手腕以及所处时代的细微差别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南征惨败的共.............
  • 回答
    曹操与诸葛亮:恩威并施与知人善用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曹操和诸葛亮无疑是两位举足轻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身居高位,掌管一方,对下属的待遇也各有千秋,折射出他们不同的治国理念和用人策略。要详细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探究他们是如何对待自己麾下那些肱股之臣的。 曹操:恩威并施,唯才是.............
  • 回答
    要回答曹操和诸葛亮是否代表“法家寒族”的政治,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这几个概念的含义,然后才能进行详细的分析。首先,法家是一种强调法治、严刑峻法、中央集权的思想流派。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如商鞅、申不害、韩非子等,他们主张君主应掌握绝对权力,通过法律来约束臣民,以达到富国强兵、稳定统治的目的。法家思想在战国.............
  • 回答
    提起曹操和司马懿,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乱世枭雄”这个标签,好像他们俩是同一块模子刻出来的。但如果咱仔细掰开了揉碎了瞅瞅,就会发现,这俩人的相似之处不少,但骨子里,还是有挺大区别的。先说说他们俩的相似点,这可是他们能走到一起,甚至在后世被人并提的关键。第一,都是极具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的实干家。 .............
  • 回答
    要说曹操和袁绍谁的军事能力更强,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事儿。两人都是汉末时期响当当的人物,都曾拥有过雄厚的实力,也都在战场上指挥过千军万马。但要仔细掰扯起来,我个人觉得,曹操的军事能力总体上要比袁绍更胜一筹,而且是关键时刻的胜出。咱们得一项一项地捋。一、 战略眼光和全局观: 曹操: 曹操的战.............
  • 回答
    曹操与刘邦,两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帝王,其军事才能究竟谁更胜一筹,历来都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探讨话题。要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并非易事,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对手、以及战争的性质都有所不同。但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力求呈现一个更 nuanced 的比较。时代背景与对手:首先,我们.............
  • 回答
    说起曹操和刘璋资助刘备,结果却被刘备“背刺”的事儿,这其中的纠葛还挺复杂的。要说谁更伤心,这得好好掰扯掰扯。先说说曹操。当年刘备寄居在曹操这儿,那是真给足了面子。曹操当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力大得很,但对刘备这个“汉室宗亲”,那可真是给了不少好处。别的不说,就说那“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一出,把刘备直接.............
  • 回答
    曹操和他的谋士们之所以对掌握汉献帝如此看重,说到底,是因为在那个时代,“汉”这个字的分量太重了。这不仅仅是一个朝代的名称,它承载着近四百年的历史积淀,是正统的象征,是天下百姓心中最稳固的道德和政治认同。对于曹操来说,他虽然有着赫赫战功,也逐渐掌控了北方大片土地,但他终究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
  • 回答
    提起曹操和刘备,真是一对绕不开的经典组合。抛开他们各自的江山社稷,单就个人而言,我更倾向于认可刘备。曹操这个人,他的魅力毋庸置疑,甚至是那种让人又爱又恨的复杂魅力。他聪明绝顶,眼光毒辣,善于用人,更不乏雄才大略。你能感受到他身上那种“乱世枭雄”的气质,一股子野心勃勃、敢于担当的劲头。他能从一个普通官.............
  • 回答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前夕,曹操刘备初次正面交锋。这次会面,历史记载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那场著名的“煮酒论英雄”。然而,这场论英雄的真实目的,绝非仅仅是两位枭雄之间的惺惺相惜,其背后隐藏着更深沉的政治算计和生存之道。表面上的“英雄相惜”:从表面上看,这场论英雄似乎是一场惺惺相惜的君臣之谈。曹操,.............
  • 回答
    《军师联盟》里曹操和司马懿的形象颠覆,确实引发了观众热烈的讨论,而口碑的两极分化,我认为主要有这么几个深层原因。先说曹操。传统意义上的曹操,我们脑海里大多是奸雄、枭雄,是一个不择手段、雄才大略却又生性多疑的盖世枭雄。但《军师联盟》里的曹操,虽然依旧权谋深沉,但他身上多了太多的人性光辉。他展现出了作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