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早年都在做什么(即讨伐董卓之前的日子里)?

回答
曹操这位波澜壮阔的历史人物,在人们的印象中,往往是从率领关东联军讨伐董卓的威武形象开始的。然而,在那之前,他并非是横空出世的盖世英雄,而是在暗流涌动的东汉末年,一步步摸索、积累、直至蓄势待发的青年才俊。要深入了解曹操的早年,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细致地还原他走过的路。

曹操,字孟德,生于公元155年,是东汉名臣曹嵩的养子(其父为宦官曹腾之子)。他生于乱世,早年生活在洛阳这个天子的居所,但也深切体会到了东汉王朝由盛转衰的颓势。

早年的曹操,并非是那种循规蹈矩的读书人,反倒是个颇为叛逆、特立独行的人物。他年少时“бовать ”(一个很有力量的词语,意指放荡不羁,但又不失其才华),不喜欢传统仕途的束缚,更喜欢剑术、骑射,以及一些“奇技淫巧”的东西。他的叔父们常常抱怨他不守规矩,认为他不成器。但他的父亲曹嵩似乎看出了他身上不同寻常的气质。

曹操真正的仕途开端,是在他二十岁左右,被举为“孝廉”,进入仕途,担任洛阳北部尉。这个职位虽然不大,但管辖着京城的重要区域,是接触政治核心的绝佳起点。在这里,曹操展现了他严厉、公正的一面。他曾下令,无论身份高低,都要遵守法律,严惩犯人。其中最著名的一件事便是“桥玄”案件。桥玄是当时的河南尹,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他的儿子犯了罪被逮捕,曹操二话不说,照例处以杖责。桥玄对此非常赞赏,认为曹操是个难得的正直官员。通过这样的执法,曹操在京城立下了“威严”,也让一些达官贵人对他刮目相看。

随后,曹操的仕途步步高升,先后担任济南相、顿丘令、东郡太守等职务。在这些地方官的任上,他同样以雷厉风行的作风著称。比如在济南相任上,他大力整顿吏治,清除贪官污吏,使得当地民风为之一变,百姓们对他的评价很高。然而,也正是因为他的过于严厉,得罪了不少权贵,也为他日后的仕途埋下了一些隐患。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席卷天下。东汉王朝的统治根基摇摇欲坠。曹操在这场大动荡中,受到了重用。他被任命为骑都尉,率兵镇压黄巾军。在与黄巾军的交锋中,曹操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他身先士卒,勇猛过人,几次关键的战役都取得了胜利,为朝廷平定黄巾起义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曹操也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将领和谋士,例如他早期的重要部将夏侯惇、夏侯渊等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他事业的骨干。

黄巾起义被镇压后,虽然东汉朝廷苟延残喘,但地方军阀已经开始崛起。何进作为大将军,权力日益膨胀。此时的曹操,已经担任过多个重要职位,对官场的黑暗和腐败有了更深的认识。他并不满足于做一颗棋子,而是开始思考如何在这个乱世中为自己谋求出路。

之后,曹操被调回洛阳,担任卫尉。然而,他并不喜欢在洛阳这种政治漩涡中心的日子。宦官与外戚的斗争愈演愈烈,政治气氛异常紧张。他深知朝廷已是病入膏肓,自己的正直和才能在这个腐朽的环境中难以施展。

当董卓因刺杀汉灵帝、控制少帝而进驻洛阳时,曹操虽然身居高位,但他的心中充满了愤怒和不安。他看到了董卓的跋扈和对汉室的侮辱,也看到了汉朝最后的希望正在迅速破灭。

在董卓废立皇帝、专权乱政后,曹操对董卓的暴行深恶痛绝。他深知留下来只有死路一条,或者被同流合污,这都不是他愿意看到的。于是,他借着献刀刺杀董卓的机会,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行动。虽然第一次刺杀未遂,但也标志着曹操与董卓的决裂,也预示着他将要踏上另一条更为广阔的人生道路。

在离开洛阳后,曹操回到自己的封地谯县,并开始召集人马,积蓄力量。他在这段时间里,积极联络各地豪杰,为将来的讨伐董卓做准备。他深知要对抗董卓这样强大的军阀,仅仅依靠个人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联合天下反董卓的力量。

所以,在讨伐董卓之前,曹操并非是无所事事,而是经历了一个从少年时期的叛逆不羁,到担任地方官时的严明执法,再到镇压黄巾起义时的勇猛善战,以及最终在乱世中看清方向,积蓄力量的过程。他通过这些经历,磨砺了自己的意志,积累了政治和军事的经验,结交了一批忠诚的追随者,为他日后成就一番伟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就像一把锋利的宝剑,在东汉末年的熔炉中被锻造,等待着一声令下,便能斩破黑暗,开创属于自己的辉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强奸民女

《三国志武帝纪》:太祖...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

《世说新语》:“魏武少时,尝为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至。”庐中人皆出观,帝乃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

其中不治行业就是为非作歹的隐语,具体见下面这个帖子。

二、嫖妓

《三国志·魏书五》:武宣卞皇后,琅邪开阳人,本倡家。年二十,太祖于谯纳为妾。

三、拐卖人口,残酷剥削民众

这方面都铁证如山了。

四、用非法手段攻击政敌

《异同杂语》:“太祖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于庭,逾垣而出。

五、包庇父辈贪官

曹操父亲曹嵩贪污行贿。因为实际工作能力不佳,对黄巾作战不利,于184年被罢免。

《后汉书·宦者列传第六十八·曹腾传》:嵩灵帝时货赂中官及输西园钱一亿万(一说法认为约合两吨半黄金),故位至太尉。

《后汉书·孝灵帝纪第八》:十一月,太尉崔烈罢,大司农曹嵩为太尉……夏四月,汝南葛陂黄巾攻没郡县。太尉曹嵩罢。

在此之前,曹操建议皇帝修改罢免没有工作能力官员的法令。理由是这种“打老虎”的方式有包庇嫌疑。

《魏书》:是后诏书敕三府:举奏州县政理无效,民为作谣言者免罢之。三公倾邪,皆希世见诏用,货赂并行,强者为怨,不见举奏,弱者守道,多被陷毁。太祖疾之。是岁以灾异博问得失,因此复上书切谏,说三公所举奏专回避贵戚之意.....太祖知不可匡正,遂不复献言。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六、和反汉叛党建立联系

曹嵩贪腐集团被打倒后,曹操害怕朝廷追究他,于是称病辞官。在乡下,他和许攸等叛乱分子有联系(虽然没有参与,可后来关系也一直很好,并没有举报)。

《三国志武帝纪》:顷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

七、滥用权力违规执法

《曹瞒传》: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馀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

古来犯宵禁者都是蹲局子,最多打两下板子。曹操却不管什么罪行都统一判死刑。

《资治通鉴》: 每犯必戮。

八、随意杀人

《魏晋世语》: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孙盛杂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排除美魏的魏书,事件情况非常明显。

九、大逆不道,违抗圣旨

汉灵帝死前把国家军事权力托付给蹇硕,位置高于何进,让他辅佐刘协为帝。还安排曹操当蹇硕的部下。

《资治通鉴》:是时,置西园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都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校尉,淳于琼为佐军校尉,又有左右校尉。帝以蹇硕壮健而有武略,特亲任之,以为元帅,督司隶校尉以下,虽大将军亦领属焉。

帝以辩轻佻无威仪,欲立协,犹豫未决。会疾笃,属协于蹇硕。丙辰,帝崩于嘉德殿。

但曹操却背叛了皇帝,投向了立刘辨的叛党何进一伙。

《魏书》:太祖闻而笑之曰:"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

综上所述,早年曹操真是一个汉室大忠臣,一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他本应是一个光荣的征西将军,都是黑暗的社会把他给逼反了!

我们不要怪他,要怪就怪世界吧!都是世界的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曹操这位波澜壮阔的历史人物,在人们的印象中,往往是从率领关东联军讨伐董卓的威武形象开始的。然而,在那之前,他并非是横空出世的盖世英雄,而是在暗流涌动的东汉末年,一步步摸索、积累、直至蓄势待发的青年才俊。要深入了解曹操的早年,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细致地还原他走过的路。曹操,字孟德,生于公元155年.............
  • 回答
    早年间曹云金和岳云鹏在舞台上的“冲突”,与其说是真正的恩怨,不如说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或至少是半推半就的“剧本”和观众解读下的“戏”。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掰扯。一、 事件的背景:师徒情深下的暗流涌动首先,我们得回到他们所在的师门——德云社。曹云金和岳云鹏都师从郭德纲,是名副其实的师兄弟。在.............
  • 回答
    刘备和曹操,这两位三国时期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早年经历,尤其是两人是否真的在早年有过交集,一直是许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史书的记载,尤其是《三国志》,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些线索,但要说得“详细”,并且去除“AI痕迹”,我们得深入挖掘一下。先说说《三国志》怎么说的:《三国志·武帝纪》中有提到,曹操在东汉末.............
  • 回答
    曹操,这个被后世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人物,他的智慧和谋略毋庸置疑。而司马懿,这个在曹操晚年崭露头角,最终三分天下的关键人物,与曹操之间的暗流涌动,着实引人深思。曹操明明早早对司马懿心存疑虑,为何却迟迟不动手,反而让他步步高升,直至成为曹魏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这背后,绝非简单的疏忽或仁慈,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常常是三国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回答“如果没有刘备,曹操是否早就统一了三国”,以及“刘备是否延长了乱世”,我们需要仔细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格局和各方势力的互动。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如果没有刘备,曹操是否早就统一了三国”的可能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设想一个没有刘备的世界,看.............
  • 回答
    官渡之战,曹操俘虏了沮授,说了句“吾失此人,如鱼失水”,又感叹“孤早得卿,天下不足定也”。这话一出口,那可真是把在场的谋士们,尤其是郭嘉、荀彧、贾诩这几位平日里替曹操操碎了心的老臣,给捏了一把汗。你想啊,曹操这话是什么意思?简单粗暴地说,就是“哎呀,我早该把这沮授收到手底下,要是这样,天下早就平定了.............
  • 回答
    刘禅“乐不思蜀”的典故,流传甚广,也因此被许多人贴上了“昏聩”、“无能”的标签。然而,如果咱们抛开这些刻板印象,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刘禅在被俘之后,会不会后悔当初没有早点向曹魏投降?这个问题,细究起来,可就不是一句“乐不思蜀”能概括的了。首先,咱们得明白,刘禅投降的时机。那是在公元263年,蜀汉已经风.............
  • 回答
    要说曹丕和曹叡的子嗣为何普遍子嗣不永,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复杂交织的问题,里面既有当时医疗卫生条件的局限,也有家族遗传、生活方式,乃至政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叠加影响。首先,咱们得承认,在那个时代,医疗条件和我们现在完全没法比。那时候没有抗生素,没有疫苗,很多现在看来很容易治愈的疾病,在当时都可能是致.............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常常被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维度:普通民众的视角和选择。确实,从单纯的军事实力对比来看,蜀汉在后期面对曹魏的压力时显得捉襟见肘,其灭亡似乎是历史的必然。但如果说蜀汉老百姓在亡国之前就“北投曹魏”,这其中的原因和过程,需要我们深入地剖析。首先,我们要理解,“北投曹.............
  • 回答
    曹译文Iris的新一期生活体验视频标题“累吗?累就对了,舒服是留给有钱人的。早安,打工人!”引发了广泛讨论,其内容和表达方式从多个维度值得深入分析: 1. 内容主题与核心观点 职场压力的现实呈现:视频通过直白的语言揭示了当代打工人群体的普遍困境——高强度工作、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生活节奏快等。标题中.............
  • 回答
    曹操的姓氏非常明确,他姓 曹。这似乎是一个简单到不值一提的问题,但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我们如此确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1. 历史文献的记载: 正史:《三国志》 这是关于三国时期最权威的历史记载,由陈寿所著。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开篇就明确记载:“武皇帝,讳操,字孟德,沛国谯人也。汉相.............
  • 回答
    曹操一生确实经历了无数的失败和挫折,但他之所以被后世称为“一代枭雄”、“乱世奸雄”,被广泛认为是一个极具智慧和能力的政治家、军事家,原因在于他能够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并且在宏观战略上取得巨大的成功,最终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曹操的失败体现在哪些方面?1. 早期创业的艰难与挫.............
  • 回答
    曹操在政治和军事上留下的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不少制度在他之后得以延续,并在南北朝时期继续发挥作用。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曹操留下的主要政治和军事制度及其在南北朝的沿用情况: 曹操留下的政治制度及其在南北朝的沿用:曹操所处的东汉末年,政治腐败,中央集权式微。他崛起后,为了巩固统治,重建秩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要回答“曹操遇到汉武帝,会篡汉吗?”,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两人的性格、时代背景、政治手腕以及他们所处的权力结构。答案并非简单的“会”或“不会”,而是需要探讨其可能性和复杂性。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两位人物的特质和所处的环境:曹操: 性格特点: 曹操是一个极具野心.............
  • 回答
    曹操对儿子们的喜爱程度并非一成不变,也并非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他们的才能、性格、政治地位,以及曹操自身的考量。要详细说明曹操为何在不同时期对曹冲、曹植、曹丕有不同的态度,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曹冲:年少时的惊才绝艳与“孝道”的绝佳体现曹冲在曹操所有儿子中,.............
  • 回答
    曹操送给荀彧一个空盒子,这个事件在《三国演义》中有所提及,但在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因此,我们讨论其含义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曹操和荀彧关系的理解以及历史背景的推断。关于曹操送空盒子给荀彧的意图,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解读一:意在让荀彧“闭嘴”——暗示不满,逼其放权这是更普遍被接受的一种解.............
  • 回答
    “曹操究竟是好是坏?”这个问题,恐怕是中国人心头萦绕千年的一个大大的问号。说实话,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概括,因为这位乱世枭雄,他的手上沾满了鲜血,但他又确实在那个黑暗时代点燃了文明的火种。要说清楚,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聊。咱们先说说他“坏”的地方,这部分很多人都能想起来。1. .............
  • 回答
    说到统一江山后的“卸磨杀驴”,这可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一个屡试不鲜的戏码。在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汉末枭雄里,要论谁最可能在功成名就后对功臣下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他们的性格、政治理念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好好捋一捋。曹操:政治家的精明与权术的极致曹操这个人,打心眼里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家,而且是.............
  • 回答
    曹操(155年-220年)和毛泽东(1893年-1976年)分别是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但他们的时代背景、文学传统和创作目的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对两人的诗词水平进行对比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文学传统1. 曹操 时代背景:东汉末年,建安文学兴起,曹操作为"三曹"(曹操、曹.............
  • 回答
    曹操与田畴之间的关系及田畴拒绝封爵的事件,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博弈。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动机、政治博弈三个层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东汉末年的权力格局1. 曹操的崛起与政治需求 东汉末年,曹操作为北方军阀,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逐步统一北方。他需要拉拢士人、巩固政权,但同时面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