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社会科学中,为什么经济学不再以「某某主义」为主流了?

回答
在社会科学领域,经济学不再以“某某主义”为主流,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这并非是某个单一理论的突然“失势”,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下演变的结果。为了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一、历史视角: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的演变与“主义”的兴衰

古典经济学(自由放任主义)的奠基: 亚当·斯密所开创的古典经济学,以“看不见的手”为核心,强调自由市场、私有产权和有限政府干预。这可以被视为早期经济学中的一种“主义”——自由放任主义。它在工业革命时期对资本主义的兴起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强调效率和增长。
马克思主义的挑战: 卡尔·马克思的经济学分析,对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学说,并预言了社会主义的必然到来。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深刻影响了全球政治格局,并在很多国家成为重要的经济学流派,甚至在一些国家占据了主导地位。它是一种明确的“主义”表述,代表了对资本主义的一种替代性愿景。
凯恩斯主义的崛起(对抗大萧条):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暴露了古典经济学在应对宏观经济失灵方面的局限性。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的“通论”理论,强调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衰退的根源,并主张政府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干预,以稳定经济。凯恩斯主义迅速成为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主流经济思想,其强调政府宏观调控的特征,使其也带有了“主义”的色彩。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复兴(“芝加哥学派”的兴盛): 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经历了滞胀(高通胀与高失业并存)的局面,这使得凯恩斯主义的有效性受到质疑。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和以哈耶克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等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重新强调自由市场的作用,主张减少政府干预,控制货币供应,并强调理性预期和个体行为的重要性。这一思潮在里根和撒切尔政府时期得到了实践,被称为“新自由主义”的早期形态,又一次将自由市场和有限政府推向了主流。

二、为何“主义”不再占主导地位?核心原因分析:

1. 经验证据与理论修正的持续过程:
“主义”往往过于宏大和普适: 历史上的经济学“主义”,如自由放任主义、社会主义、凯恩斯主义,往往试图提供一个包罗万象的框架,解释经济运行的普遍规律,并提出一套完整的政策建议。然而,现实经济的复杂性远超理论模型的简化。
经验证据的挑战: 每次经济危机或重大社会变迁,都会暴露原有理论的不足。例如,大萧条对古典经济学,滞胀对凯恩斯主义都构成了严峻挑战。经济学家们需要不断地根据新的经验数据来修正、调整甚至放弃原有的理论。
理论的“非黑即白”难以适应现实: 经济学中的“主义”往往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倾向于将经济问题“非黑即白”地处理。但现实经济往往是灰色地带,需要在不同的方法和政策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2. 理论的细分与专业化:
学科的深化发展: 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经历了深刻的专业化和细分。不再满足于宏大的经济学理论,而是发展出了一系列子学科,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等。
关注具体问题: 每个子学科都专注于解决特定的经济问题,并发展出高度专业化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例如,行为经济学研究非理性因素对经济决策的影响,这与传统新古典经济学强调的理性人假设有所不同。
工具主义的兴起: 这种细分使得经济学家更倾向于采用“工具箱”式的研究方法,根据具体问题选择最适合的理论工具,而不是固守某一个宏大的“主义”。

3. 实证研究方法的进步与计量经济学的强大:
数据驱动的研究: 计量经济学的发展,使得经济学家能够更严谨地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并通过统计模型来检验经济理论和政策效果。数据成为检验理论有效性的重要标准。
“模型”取代“主义”: 在现代经济学研究中,更常出现的是各种具体的经济模型,而不是一套完整的“主义”。这些模型通常具有明确的假设、数学推导和可检验的结论。例如,DSGE模型、一般均衡模型等。
对“主义”的审慎态度: 计量经济学的发展,使得经济学家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不同“主义”的优缺点,以及其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从而对过于绝对的“主义”持更加审慎的态度。

4. 意识形态的转变与全球化背景:
冷战的结束与意识形态的缓和: 随着冷战的结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对立有所缓和。虽然关于市场和政府作用的争论仍在继续,但不再是尖锐的二元对立。
全球化的挑战: 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全球金融危机、跨国资本流动、气候变化等。这些问题往往需要国际合作和多边主义来解决,单一的“主义”难以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对混合模式的接受: 各国政府在实践中也逐渐接受了混合经济模式,即在强调市场机制的同时,也承认政府在某些领域(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宏观经济稳定)的必要作用。

5. 对“理论有效性”的理解变化:
“理论有效性”是相对的: 现代经济学更倾向于认为,任何理论的有效性都是相对的,取决于其适用的背景、假设和研究的问题。没有一个理论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
对“经济学解释”而非“经济学预言”的关注: 现代经济学更关注解释当前的经济现象和理解经济运行的机制,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试图给出精确的经济预言。
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共同关注: 经济学家普遍认识到,市场并非总是完美的,存在“市场失灵”(如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垄断);同时,政府干预也并非总是有效的,存在“政府失灵”(如信息不足、寻租行为、政策执行偏差)。因此,政策选择往往是在两者之间寻找最优解。

三、当前经济学的主流趋势:

与其说经济学被某个“主义”主导,不如说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新古典综合(Neoclassical Synthesis)的演变: 战后一段时间,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综合”。现代经济学在宏观层面仍然受到凯恩斯主义关于稳定政策的启发,但在微观基础和理性预期方面则深受新古典主义影响。
行为经济学与制度经济学的兴起: 更加关注人的实际行为,而非纯粹的理性假设;重视制度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实验经济学与大数据分析的应用: 通过设计实验来检验理论,利用大数据揭示经济规律。
对不平等、环境、发展等问题的关注: 经济学研究的焦点更加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增长和就业问题。
更加务实和工具主义: 经济学家更倾向于基于证据来分析具体问题,并灵活运用各种理论工具,而不是被固定的“主义”所束缚。

总结:

经济学不再以某个“主义”为主流,是学科发展、经验验证、研究方法进步以及社会环境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标志着经济学从一种带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宏大叙事,逐渐转向一种更加科学、务实和工具化的学科。现代经济学更注重对经济现象的精确描述、对经济机制的深入理解以及对政策有效性的严格评估,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吸收、融合和创新。这种转变使得经济学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解决复杂的现实经济问题,而非仅仅推销某种预设的“主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感觉这个问题背后的本质其实是工具和语言的统一。

我在之前的答案里面曾经不止一次的提到过,经济学越来越少的谈论『主义』,而是更多的去讨论具体的问题。

如果观察比较一下各个社会科学的学科,你会发现只有经济学的博士生培养是有固定套路的。高微、高宏、高计是任何一个经济学博士生躲不开的课程。更进一步地,你会发现各个高校在这三门课程的内容上有所偏差,但是参考书目都差不多就是那几本,很少有例外。

为什么呢?因为经济学在工具和语言上已经几乎完成了大一统,每一个(做学术的)经济学家都在同一套理论基础上做研究。而之前所谓的「主义」,不是被主流经济学吸收合并了,就是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比如「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可能是大家最熟悉的两个「主义」。凯恩斯主义消亡了吗?并没有。从学术上来讲,凯恩斯主义被新古典主义同化了。自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发展了「实际经济周期」这一理论之后,对于经济周期的研究就有了非常标准的范式。凯恩斯主义在吸收了实际经济周期的范式之后,发展出了「新凯恩斯主义」。

然而新发展出的「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从方法论的层面上,已经统一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宏观经济学有了标准的教材,比如《Recursive Macroeconomic Theory》,因为不管你做新凯恩斯的模型还是其他,动态规划、Ramsey模型、OLG模型都是基础工具。

由于方法、工具的统一,大家争论的关键点也就非常清晰了,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在面临具体问题的时候选择最合适的工具。现在的宏观经济学就像厨房里面的刀具套装一样,切菜有切菜的刀,切肉有切肉的刀,切排骨有切排骨的刀,做什么菜就用什么刀,没有人会因为用什么刀的问题再喋喋不休了。

宏观经济学也一样,要讨论货币就在基础模型里面加个MIU之类的,要讨论通胀什么的至少也搞一个价格粘性。大家讲的故事不一样,用不同的工具再正常不过。当然对于政府来讲,新凯恩斯主义的模型可能更适合,以为天然的讨论了政策。

还有像「新制度主义」也是被主流经济学所吸收的「主义」。「新制度主义」所讲的「交易成本」、「合约」等理论,都早已被纳入到新古典的大框架中,而且由于数理化了,更容易与现实数据的结合。所以现在也不存在一个所谓「非主流」的「新制度主义」了,主流经济学已经包含了他们的贡献。

然而经济学现在并不是大一统的,虽然方法论、工具上已经很大程度上统一,分歧仍然存在。工具上的争论,比如计量经济学中结构式与简约式的争论,以及计量方法和实验方法的争论,都是存在的。然而现在没有人会再说自己是什么「主义」了,大家都是围绕在主流经济学的周边进行争论,并没有必要单独搞一个「主义」。

或者说,现在单独搞一个「主义」是非常危险而又困难的,这个「主义」必须得被纳入到主流经济学的框架里面才能被接受,如果只是嘴皮子上说说,学术上没人care。而在学术上,能在主流经济学的框架里发展一套跟其他人非常非常不一样的东西,还被人接受,被别人follow,那更是难上加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社会科学领域,经济学不再以“某某主义”为主流,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这并非是某个单一理论的突然“失势”,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下演变的结果。为了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历史视角: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的演变与“主义”的兴衰 古典经济学(自由放任主义)的奠基: 亚当·斯.............
  • 回答
    在咱们这个讲究效率、追求回报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好像也染上了几分斤斤计较的色彩。你帮我一点,我回报你一分,不然的话,好像日子就过不下去了。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看着自家那毛茸茸、呼噜呼噜的家伙,突然就鼻子一酸,眼眶湿润了,这似乎成了一种奇特的现象。为什么那些不怎么会说话,只会摇尾巴、蹭腿的猫猫狗.............
  • 回答
    艺术品在社会经济运转中扮演的角色,绝非仅仅是墙上挂着的几幅画,或是展柜里陈列的几件雕塑。它渗透进经济的脉络,影响着消费、投资、文化传播乃至城市发展,其地位复杂而深刻,值得我们细细道来。艺术品作为一种独特的商品,承载着多重经济价值: 消费品与奢侈品: 最直接的体现是,艺术品本身就是一种消费品。对于.............
  • 回答
    牛的乳汁之所以成为人类社会中最普遍的食物,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互动、相互强化的结果,这背后是一段漫长而 fascinating 的驯化与文化演进史。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1. 生物学上的优势: 乳汁成分的普适性与营养价值: 相较于其他哺乳动物,牛的乳汁在脂肪、蛋白质(尤其.............
  • 回答
    在国际舞台上,美国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其行为和政策常常引发全球性的讨论甚至争议。要理解为何有人认为美国是最“邪恶”的存在,需要深入剖析其在全球历史中的角色、一系列具体事件以及这些事件所带来的影响。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关乎视角、价值观和对国际关系理解的复杂议题。首先,我们必.............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社会结构、性别权力动态以及女性主义思潮演变等多个复杂层面,确实需要细细道来。为什么在男权社会中,部分女性权利较高?首先,我们要明确“男权社会”的定义。它通常指的是一种社会结构和文化体系,在这种体系中,男性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家庭等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并且这种主导地位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自.............
  • 回答
    在欧美社会,运动员的地位之所以如此显赫,绝非一日之功,而是由经济、文化、社会结构以及历史因素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能赢得比赛,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承载了太多意义。一、 经济驱动下的明星光环首先,最直接也最庞大的驱动力来自经济。体育在欧美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其营收能力足以与好莱.............
  • 回答
    在中国社会和外国社会对“早恋”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是文化、教育、经济以及历史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将详细展开分析: 中国社会对早恋的“深恶痛绝”:根源与表现在中国,对“早恋”的负面态度,尤其是家长和学校层面的“深恶痛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传统观念与社会价值导向: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多人会感到困惑的地方。我们常常听到一种说法,说儒家就是封建礼教的代名词,是束缚人性的旧思想。然而,在现代社会,我们又看到儒家文化依然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被许多人尊崇。这中间究竟有什么样的逻辑?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需要深入地看一看儒家本身,以及它与“封建礼教”这个标签.............
  • 回答
    理解社会大众党(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 SPD)在历史进程中围绕军部和近卫(特别是普鲁士近卫)所形成的复杂态度,需要深入剖析其内部的派别分歧、历史背景以及不同思潮的影响。简单地说,日劳系(Radikale Linke,激进左翼)和社民系(So.............
  • 回答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母亲的兄弟(舅舅)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源于多方面的社会结构、文化观念和历史渊源。这种重要性并非单一因素促成,而是多重力量交织的结果。下面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血缘亲属关系与母系影响力: 血缘的紧密性: 舅舅是母亲的近亲,因此与外甥之间存在直接的血缘联系。在传.............
  • 回答
    .......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好问题,也触及了许多读者在看网络穿越小说时的核心痒点。为什么主人公穿越到古代,十有八九是搞起了“工业革命”、“自由市场”那一套,而不是想着建立一个“人人平等”、“按需分配”的社会呢?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创作上的考量,也有对历史和现实的认知,还有就是,咱们说实话,读者们更爱看.............
  • 回答
    二战后国际社会之所以对“达姆弹”这类武器加以限制,甚至在许多情况下禁止使用,并非否定战争的本质在于争夺和削弱敌方力量。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战争的残酷性,促使人类在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后,开始反思战争的界限,并试图为这场人类最极端行为注入一丝人道主义的光辉。“达姆弹”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们被设计成在击中目标.............
  • 回答
    关于“歺”字在二简字推广过程中表现出的“出类拔萃”和“强烈废而不止”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剖析,而不是简单地归结为“群众基础”或“社会影响力”这样笼统的说法。实际上,这背后牵涉到汉字本身的特点、二简字设计的初衷、推广过程中的具体执行以及历史环境等多重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白二简字的 设计逻辑.............
  • 回答
    提起《圣斗士星矢》里的冥王哈迪斯,你可真是问到了点子上。这位在神话时代就威名赫赫的冥界之主,按理说应该是不怒自威,统治一切的。可偏偏,在他数次试图征服大地、消灭人间的圣战中,每一次都以悲惨的失败告终,简直就像是命运的诅咒,一直がかぶさる(かぶさる,日语,意为“覆盖”、“压上”),从遥远的神话时代一直.............
  • 回答
    1917年的俄国革命,一场推翻沙皇统治、震动世界的巨变,最终将布尔什维克推上历史舞台的中心。然而,在这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浪潮中,无政府主义者、孟什维克国际派以及社会革命党左派这些曾经也占据着一席之地甚至一度拥有相当影响力的政治力量,为何最终未能主导政局?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深入分析当时俄国的具体情.............
  • 回答
    在社会科学领域,理论的意义是多维度、极其重要的。简单来说,理论是理解和解释复杂社会现象的框架,是指导我们行动的灯塔,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引擎。下面我将详细阐述理论的意义,并解释为何在行动之前需要寻找“理论依据”。 社会科学领域理论的意义社会科学,如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研究的是人类.............
  • 回答
    尽管现代科学以其严谨的逻辑、可验证的证据以及对自然和社会运作方式的深刻洞察,在人类文明中占据了核心地位,然而,宗教的生命力依然顽强,并在相当一部分人群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这并非一个简单的“科学与宗教对立”的问题,而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科学本身,无论其多么强大,都有其内在的局限性。科学擅.............
  • 回答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我国社会长期稳定,已达到 80% 以上都是轻罪案件”的表述,旨在说明我国刑事司法体系中轻罪案件的占比,并以此佐证社会治安的良好状态和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要理解这一表述在国际社会中的水平,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对比,包括轻罪的定义、各国刑事案件的构成、社会稳定性的衡量以及司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