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觉这个问题背后的本质其实是工具和语言的统一。
我在之前的答案里面曾经不止一次的提到过,经济学越来越少的谈论『主义』,而是更多的去讨论具体的问题。
如果观察比较一下各个社会科学的学科,你会发现只有经济学的博士生培养是有固定套路的。高微、高宏、高计是任何一个经济学博士生躲不开的课程。更进一步地,你会发现各个高校在这三门课程的内容上有所偏差,但是参考书目都差不多就是那几本,很少有例外。
为什么呢?因为经济学在工具和语言上已经几乎完成了大一统,每一个(做学术的)经济学家都在同一套理论基础上做研究。而之前所谓的「主义」,不是被主流经济学吸收合并了,就是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比如「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可能是大家最熟悉的两个「主义」。凯恩斯主义消亡了吗?并没有。从学术上来讲,凯恩斯主义被新古典主义同化了。自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发展了「实际经济周期」这一理论之后,对于经济周期的研究就有了非常标准的范式。凯恩斯主义在吸收了实际经济周期的范式之后,发展出了「新凯恩斯主义」。
然而新发展出的「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从方法论的层面上,已经统一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宏观经济学有了标准的教材,比如《Recursive Macroeconomic Theory》,因为不管你做新凯恩斯的模型还是其他,动态规划、Ramsey模型、OLG模型都是基础工具。
由于方法、工具的统一,大家争论的关键点也就非常清晰了,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在面临具体问题的时候选择最合适的工具。现在的宏观经济学就像厨房里面的刀具套装一样,切菜有切菜的刀,切肉有切肉的刀,切排骨有切排骨的刀,做什么菜就用什么刀,没有人会因为用什么刀的问题再喋喋不休了。
宏观经济学也一样,要讨论货币就在基础模型里面加个MIU之类的,要讨论通胀什么的至少也搞一个价格粘性。大家讲的故事不一样,用不同的工具再正常不过。当然对于政府来讲,新凯恩斯主义的模型可能更适合,以为天然的讨论了政策。
还有像「新制度主义」也是被主流经济学所吸收的「主义」。「新制度主义」所讲的「交易成本」、「合约」等理论,都早已被纳入到新古典的大框架中,而且由于数理化了,更容易与现实数据的结合。所以现在也不存在一个所谓「非主流」的「新制度主义」了,主流经济学已经包含了他们的贡献。
然而经济学现在并不是大一统的,虽然方法论、工具上已经很大程度上统一,分歧仍然存在。工具上的争论,比如计量经济学中结构式与简约式的争论,以及计量方法和实验方法的争论,都是存在的。然而现在没有人会再说自己是什么「主义」了,大家都是围绕在主流经济学的周边进行争论,并没有必要单独搞一个「主义」。
或者说,现在单独搞一个「主义」是非常危险而又困难的,这个「主义」必须得被纳入到主流经济学的框架里面才能被接受,如果只是嘴皮子上说说,学术上没人care。而在学术上,能在主流经济学的框架里发展一套跟其他人非常非常不一样的东西,还被人接受,被别人follow,那更是难上加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