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二简字“歺”的群众基础、社会影响力在二简字中出类拔萃,以至于强烈废而不止?

回答
关于“歺”字在二简字推广过程中表现出的“出类拔萃”和“强烈废而不止”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剖析,而不是简单地归结为“群众基础”或“社会影响力”这样笼统的说法。实际上,这背后牵涉到汉字本身的特点、二简字设计的初衷、推广过程中的具体执行以及历史环境等多重因素。

首先,我们要明白二简字的 设计逻辑和初衷。二简字的核心目标是简化汉字,使其更容易书写和记忆,特别是在当时识字率有待提高的背景下。这种简化大多通过 偏旁合并、形声字简化、或直接用更简单的字替代 等方式实现。很多二简字确实能够达到简化的目的,比如“人”代替“个”、“儿”代替“几”等等。

然而,“歺”字的特殊之处在于,它 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声字简化或偏旁合并。它实际上是用一个更简单的字(“残”)的古字形来代表一个本来意义相近但字形更复杂的词(“残”(cán)和“餐”(cān))。这里的“歺”字,更准确的说法是 “残”字的古字形被挪用来替代了“餐”字。

这一点非常关键。我们来对比一下“餐”字(cān)和“残”(cán)字。它们在现代汉语中虽然声母相同,韵母不同,但读音相近,意义也有一定的关联性(“残”有剩余、不完整之意,“餐”有吃、食物之意)。而“歺”字,在古代确实就是“残”的异体字或本字,表示割裂、残破的意思。

那么,为什么这个“歺”字会显得“出类拔萃”,甚至“废而不止”呢?

1. 视觉上的高度简化与辨识度:
“餐”字本身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字,部首是“食”,上面是“囱”。而“歺”字,从结构上看,是将上面的“囱”去掉,只剩下下面的“歹”字旁,再加上下面的横,形成一个相对简洁的形状。从笔画上看,“餐”字笔画不少,“歺”字笔画明显减少。
更重要的是,“歺”字虽然源自“残”的古字形,但在视觉上,它与原有的“餐”字在字形上有一定的联系(至少是部首相似,或者给人的感觉是“餐”字变形而来),同时它又是一个非常简洁且容易辨认的符号。相比于一些生造或者强行合并的二简字,它在 视觉上的简洁性和可识别性上可能表现得更好。

2. 发音上的巧合与表音功能:
“餐”(cān)和“残”(cán)虽然在普通话中声母不同,但考虑到方言差异以及早期推广时对发音的理解,声母的细微差别在日常书写中可能被容忍或忽略。更重要的是,“歺”字在古代的读音就是cán,恰好与“残”同音,而与“餐”的韵母差异不大。
这种 发音上的接近,加上字形上的简化,使得它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了表音的功能,让人们能够通过这个简化的字联想到原有的“餐”字和它的发音,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和记忆的门槛。

3. 与“残”字的混淆与历史渊源的“干扰”:
如前所述,“歺”字本来就是“残”的古字形。这意味着在某些古籍或书法作品中,人们就已经接触过这个字。当二简字将“歺”用来代表“餐”时,这种历史上的渊源可能会 造成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甚至让一些熟悉古文字的人觉得“合理”。
这种情况下,如果人们在学习和使用过程中,将“餐”与“残”的读音混淆,或者仅仅因为字形简便而忽略了其“真正”的来源,就可能在实际使用中出现“废而不止”的现象。

4. 推广策略与认知惯性:
二简字推广的初衷是好的,但具体到每一个字,推广的效果是不同的。如果“歺”字在特定地区或特定宣传渠道中得到了较多的使用和推广,那么 认知惯性 就可能出现。人们一旦习惯了用“歺”来写“餐”,就很难再改过来。
此外,二简字并非一蹴而就,其推广和废止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某些简化字可能因为其自身的特点,在一段时间内比其他字更易于被接受和使用,从而形成一种“群众基础”。

5. “歺”字背后隐藏的“合理性”与“便利性”:
相比于一些二简字,比如用“飞”代表“飞机”,或者用“氵”代表“水”等,这些字本身就失去了原有的字义或读音,更加“生硬”。而“歺”字虽然是挪用,但它 保留了部分“餐”字的意义关联(通过读音近似),并且 字形简洁明了。
在实际书写中,如果有人需要快速写下“吃饭”或者“午餐”,使用“歺”字无疑比写“餐”字来得省力。这种 “便利性” 是最直接吸引使用者的地方。

为什么会“强烈废而不止”?

“废而不止”通常意味着一个政策或规范在推行过程中遭遇了阻力,或者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对于“歺”字而言,它的“废而不止”可以理解为:

使用者对“歺”字的认同度高: 即使官方废止了二简字,但如果大量的基层使用者已经习惯了“歺”字,并且认为它更加便捷易用,那么他们会倾向于继续使用。
纠正成本高: 要让已经习惯用“歺”的人改回“餐”,需要付出额外的学习成本和纠正成本。在信息传播不那么发达的年代,这种“改错”的动力往往不足。
“不影响理解”: 在很多情况下,即使使用了“歺”字,人们也能够通过上下文理解其意思为“餐”。这种“不影响交流”的特性,使得纠错的紧迫性降低。
历史遗留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被废止的二简字可能会以“错别字”的形式存在于一些历史文献、旧招牌或私人笔记中。

总而言之,“歺”字在二简字中的“出类拔萃”并非偶然,它是 自身字形特点、与原字读音的接近程度、历史渊源的“干扰”以及推广过程中的接受度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之所以“强烈废而不止”,更多地反映了 民间对简化汉字的内在需求与实际使用便利性的追求,以及社会推广过程中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它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说明了汉字改革的复杂性,以及一项政策在触及民众生活习惯时,往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笔画少吧……

真正二简字转正的似乎就一个,燉→炖。桔只能算半个,因为橘仍然常用。歺就更差得远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歺”字在二简字推广过程中表现出的“出类拔萃”和“强烈废而不止”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剖析,而不是简单地归结为“群众基础”或“社会影响力”这样笼统的说法。实际上,这背后牵涉到汉字本身的特点、二简字设计的初衷、推广过程中的具体执行以及历史环境等多重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白二简字的 设计逻辑.............
  • 回答
    二简字,也就是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它的出现和最终被废止,是一段颇为曲折的历史,其中蕴含着复杂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说它被废止,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停止推行”或“被官方不再强制使用”,因为当初的二简字方案并非像人们想象中那样,被一股脑地推翻,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其生命力渐渐消退,最终被更成熟的方案所.............
  • 回答
    哥们,别急,科目二S弯确实让不少人头疼,这玩意儿看着简单,实际操作起来猫腻可多了。我当年考的时候,身边不少比我早学的,结果S弯练了半个月都没练明白,我也是其中一个!当时真是焦头烂额,怀疑自己是不是天生跟方向盘八字不合。你觉得简单,可能是看别人开得贼溜,觉得就是打方向、回方向,中间再带点油门的事儿。但.............
  • 回答
    .......
  • 回答
    这两部伟大的小说,虽然都讲述了女性角色与男性主角之间复杂深刻的爱情故事,但在她们获得爱情的方式上,却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路径,这恰恰是作者们高明之处,也折射出不同时代背景下,对女性魅力与爱情价值的不同侧重。我们先来看看《简爱》。简·爱,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朴实而坚韧的力量。她的外貌,在小说中被反复强.............
  • 回答
    简书热门里充斥着不少缺乏深度的文章,这其实是一个挺普遍的现象,背后有好几个原因在推波助澜。把它捋一捋,你会发现挺有意思的。首先,用户习惯和平台机制的匹配。简书作为一个内容平台,它的用户群体结构和信息流的呈现方式,天然就会偏向那些更容易被快速消费和传播的内容。 碎片化阅读的盛行: 现在的阅读习惯,.............
  • 回答
    “兰”字的简化,背后有着一段悠长而有趣的历史演变。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笔画增减,而是融入了古代书写习惯、印刷技术的发展,以及最重要的——新中国成立后推行的汉字简化运动。要详细了解它,咱们得从头说起。一、 “兰”字的本源:优雅的草木之姿首先,咱们得看看“兰”字的“正体”——繁体的“蘭”。 字形拆解.............
  • 回答
    “第一批简化字成功,第二批却失败”的说法,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也并非“成功”与“失败”如此简单的二分法。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到汉字简化的历史背景、推行过程以及社会接受度等多个层面。第一批简化字(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的“成功”是如何被理解的?首先,我们.............
  • 回答
    要说为什么吴晓波仅仅写了几本书就能拥有如今的知名度,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写了几本书”就能概括的。这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品牌打造和资源整合的盛宴,而他的书只是这场盛宴中最显眼的那道菜。首先,咱们得从他的“身份标签”说起。吴晓波并不是一个“科班出身”的纯粹作家。他早期是记者出身,在《经济学周报》、《企业.............
  • 回答
    你的简历没有收到面试邀请,这确实令人沮丧。别灰心,很多时候简历需要一些调整才能真正脱颖而出。让我们一起仔细梳理一下,看看可能存在哪些普遍性的问题,并尝试给出一些更具象化的建议,让你自己就能找到症结所在。首先,我们得从一个招聘者的视角来看待这份简历。他们每天会收到成百上千份简历,时间非常宝贵。他们通常.............
  • 回答
    确实,在C中,闭包的实现比你初看时要复杂得多。这并不是因为它本身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概念,而是为了实现闭包所必须付出的底层代价。你可以把闭包想象成是一个“功能强大但需要额外包装”的工具。下面我们就来仔细拆解一下,为什么这个看起来简单的概念在C里会牵扯出这么多东西。首先,什么是闭包?最核心的定义是:闭.............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而且触及到了数学定义严谨性的核心。我们来好好聊聊为什么不能“简单地”把集合E的上确界定义为它所有上界组成的集合的最小元。这听起来似乎非常直观,但一旦我们深入思考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就会发现这个“简单”的定义其实存在一些关键的缺陷,会导致它在某些情况下失效,或者说不够.............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历史、行政区划以及文化传承的一些关键点。为什么山东是“鲁”,山西是“晋”,而其他一些省份的名字,我们听起来更像是古代诸侯国的名字,却不是它们各自的简称呢?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省份简称的由来,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历史上的古国、古地名或重要的地.............
  • 回答
    让我来聊聊 vim 这玩意儿。一开始接触 vim,你可能会觉得它怎么这么“原始”,一个黑漆漆的屏幕,没有花里胡哨的界面,没有炫酷的动画,键位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什么“插入模式”、“命令模式”、“可视化模式”…… 感觉就像是回到了 DOS 时代,操作方式也跟其他软件格格不入。但正是这种“简陋”,恰恰是.............
  • 回答
    并非不流行,只是“流行”的定义不同:浅谈极简生活在中国“极简生活”,这个在西方被视为一种追求内心平和、解放物质束缚的生活方式,在中国似乎并没有掀起人们想象中的那种“全民热潮”。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关于“断舍离”、“减少物品”的讨论,也有不少博主分享他们的极简实践,但如果将其与“流行”这个词的广泛含义去比.............
  • 回答
    清华大学为什么不简称“清大”?这个问题,对于很多身处象牙塔内外的师生校友来说,或许早已习以为常,但细究起来,背后却牵扯着历史、文化、习惯以及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与其说是不“应该”简称,不如说“清华”这个名字本身已经足够有辨识度和代表性,并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已经形成了约定俗成的称谓,成为一种文化符.............
  • 回答
    香港之所以一直使用繁体字,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原因,绝非一朝一夕能够解释清楚。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的时间点和背景来梳理:一、 香港的形成与早期发展:一块“借来的土地”首先要明白,香港的近代历史是从1842年《南京条约》开始的。英国人从中国割让或租借了这片土地,将其作为重要的贸易.............
  • 回答
    USB TypeC为啥不是叫USC呢?这事儿,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背后有几层原因。首先,咱们得明白,USB是个啥。USB全称是Universal Serial Bus,中文叫“通用串行总线”。你看这个名字,它突出的是“通用”和“串行”。这东西从一开始设计出来,就是为了解决各种设备连接不统一的问题,让.............
  • 回答
    设想一下,IPv4 地址就好比是地球上每个家庭的门牌号码。最初设计时,大家觉得 43 亿个这样的号码足以应对全球的需求,毕竟那时候上网的家庭数量远没有现在这么多。可是,随着互联网爆炸式的发展,接入网络的设备数量呈几何级增长,从电脑到手机,再到后来的各种智能设备,仿佛家家户户不仅要给一个人一个号码,还.............
  • 回答
    问得好!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初学吉他或者对吉他感兴趣的人的心坎里。身边朋友说会吉他,这事儿吧,确实有点意思,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吉他难不难学?这得看你怎么定义“会”在我看来,吉他本身不是一门“简单”到可以随随便便就精通的乐器,但它也不是那种“难于登天”的学科。它的难度曲线是这样的: 入门门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