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二简跟一简在认知上存在一些冲突。
如果从来没有一简,直接推二简,个人觉得很有可能成功。
但在有了一简之后,群众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习惯,马上又推二简,而且二简的一部分字在一简中存在一些不好的联想(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兼容),于是就失败了。
用程序员的话来说确实就是这样,短时间内频繁发版本并且变化较大,导致了用户不接受。
一言以蔽之,文盲不够用了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文盲率80%到90%,对于不识字的人来说,汉字无论怎么写都是无所谓的。所以20%的知识阶层的书写习惯在普及教育的现实问题面前显得不值一提。等到二简字时,扫盲效果确实好,再强行推行二简字的时候,感受到不习惯的人比一简要翻了几番,阻力自然大得多了。
很多人批评二简字不合理,破坏了汉字的美感,是极端时代的产物,纯属乱扣帽子。同样使用形声造字法,把蝦簡化成虾,把讓簡化成让,这是合理的,为什么类推假霞瑕嚷壤攘就成了破坏汉字美感了?
语言文字,本来就没多少合理不合理可言。更何况汉字简化运动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实用考虑的。但因为这是与现有使用者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所以以行政力量推行新文字,一定要考虑民众心理接受能力。参见李光耀强定英语为官方语言打击华文学校。
手机辛苦码字,求赞
因为一简字本来就是已经存在了很久的民间简写,比如陈水扁当年有个签名,陈字就是简体的。甚至有的字一开始就是简体,反而后来繁体化了。一次简化只不过是把它们从民间习惯上升为官方规定而已。根本不是现在人们以为的是后造的。而二次简化是正宗的生造,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举个简单的例子。
把病简化成疒好不好啊。
有人指出,疒传统上读nè,现在一般认为是疾的初文,读bìng不好。
有人则认为,病字结构匀称,简化成疒就太空了,不会看,不应该简化。
但为何廣简化成广、廠简化为厂就没问题了呢?
首先,广和厂如疒一般,有自己本来的读音和用法(汉语多功能字库):
在部件中广和厂也经常混用,如廠厰、廁厠、廐厩等。从字理上看,从广的廠才是正体,依据从厂的厰简化为厂,又隔了一层。
既然这种简化并不合理,为何能推广呢?
一方面与普罗大众的受教育程度相关。
另一方面我可以举个例子。
我的英语老师路先生在中学时正好赶上二简,老师每天在黑板上教一些二简字,学生们拿小本记下。当时学生们都乐疯了。至今我的中学英语老师、数学老师甚至语文老师都有写二简字的习惯。
二简字其实可以说基本推广成功了。
只不过最终又废止了。
别看现在大家一简字用得这么上手,假如哪天重新推广二简或者恢复繁体。一般混乱个一两年就风平浪静了。
字理、美观,重要么?最终还是要让步于规范。
因为一简成功了,二简必然失败。我们知道,像越南韩国这些国家在几十年前还有使用汉字的传统,为什么现在的文字和汉字截然不同?因为以前文盲率高,超过90%都是文盲,这就导致一个后果,就是扫盲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然而一旦扫盲成功,那么再想改就几乎不可能了,因为所有人都习惯了,形成了路径依赖,再改付出的成本将是惊人的,比原来扫盲的成本还高。如果当年直接上二简,那肯定能成功,别说是二简,直接上拼音都能成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