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蘭」为什么简化成「兰」?

回答
“兰”字的简化,背后有着一段悠长而有趣的历史演变。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笔画增减,而是融入了古代书写习惯、印刷技术的发展,以及最重要的——新中国成立后推行的汉字简化运动。要详细了解它,咱们得从头说起。

一、 “兰”字的本源:优雅的草木之姿

首先,咱们得看看“兰”字的“正体”——繁体的“蘭”。

字形拆解: 仔细看看“蘭”,它是一个形声字。“艸”(草字头)代表它是植物。“柬”是声旁。这个“柬”字在古代,字形是这样的:上面是个“木”或者“束”,下面是“口”。它表达的意思是“拾取、选取”的意思,也有一种“挑选、分辨”的意味。
本义与象征: 为什么用“柬”来表示兰花呢?兰花在中国文化里,从来都不是一般的花。它被认为是“君子之花”,象征着高洁、典雅、坚韧不拔的品格。古人认为兰花“香远益清”,在幽谷中静静绽放,不求人知,却自有芬芳。这种超凡脱俗的气质,与“柬”字中带有的“选取”和“高雅”的意蕴,或许有某种契合。再加上“草字头”,就很形象地勾勒出了兰花那种柔美而挺拔的草本植物形态。
古代的书写: 在古代,比如在碑刻、书法作品中,咱们看到的“蘭”字,笔画是比较多的,结构也相对复杂。行书、草书等字体中,为了书写便捷,自然会有一些连笔、省略,但那是一种艺术性的变形,和后来的规范化简化不同。

二、 汉字简化的历史脉络:从方便书写到国家推行

汉字简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

1. 自发性简化(古代): 汉字自产生之初,就有简化的倾向。比如甲骨文、金文到小篆,再到隶书,就是一个逐渐变得规整、简化的过程。隶书的出现,可以说是汉字第一次大规模的规范化简化,它将许多曲折的线条变成了方折的笔画。到了楷书,虽然字形趋于方正,但许多字的笔画仍然比较繁复。
2. 民间与文人书写的简化: 在书法实践中,尤其是在行书和草书的流传过程中,人们为了书写速度和艺术表现,会自觉地对一些字进行简化、合并。比如,将“馬”写成“马”,将“龜”写成“龟”,都是在民间长期流传的写法。
3. 近代提倡简化: 到了近现代,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印刷技术的发展,汉字笔画繁多、学习困难的问题日益凸显。许多学者、教育家都曾提出过简化汉字的主张,但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方案,也没有得到大规模的推广。

三、 新中国汉字简化运动:规范化与普及的推力

“蘭”字最终简化为“兰”,最直接、最主要的动因,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大陆推行的大规模、有组织的汉字简化运动。

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把扫除文盲、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作为重要的任务。而繁琐的汉字被认为是普及教育的一大障碍。因此,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成为提高国民识字率、方便信息传播的重要举措。
目的:
降低学习难度: 减少笔画,使汉字更容易学习和记忆,从而提高识字率。
提高书写效率: 简化后的汉字更易于书写,尤其是在当时印刷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
统一文字规范: 避免各地、各行业出现不同的简化标准,形成统一的规范,方便全国范围内的信息交流。
过程:
方案制定: 1955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开始着手制定汉字简化方案。这是一个非常慎重和系统的过程,参考了历代流传的简化字和各种简化主张。
《汉字简化方案》的公布与推行: 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发布了《汉字简化方案》。这份方案对2238个汉字进行了简化,其中就包括“蘭”。
《兰》字的简化依据: “蘭”字被简化为“兰”,其主要依据是:
草书的演变: 很多学者认为,“兰”字简化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蘭”字的草书写法。“蘭”字的草书写法,常常将“艸”头草化,中间的“柬”部分也写得比较连贯、紧凑,有时甚至会将“木”或“束”省略或变形,简化成一个类似“兰”的结构。
拆字法: 另一种解释是,将“柬”字的上半部分“木”或“束”与下半部分的“口”分离,保留了一个简洁的“兰”形结构。不过,草书演变说更具说服力,因为它能解释为何是“兰”而不是其他可能的简化形式。
取同音字: 在某些情况下,简化字也会参考同音字,但“兰”字作为“蘭”的简化,主要还是基于字形本身的演变和简化。
后续的调整与规范: 1964年,《汉字简化总表》正式公布,这是汉字简化最权威、最全面的文件。后来,“汉字简化表”的名称有所变化,但“兰”作为“蘭”的简化,一直被保留下来,并成为全国通用的标准字形。

四、 简化“兰”字的影响与意义

“蘭”字简化为“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积极影响:
教育普及: 大大降低了汉字的学习门槛,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让更多人能够识字、读书。
文化传播: 方便了出版、印刷、信息传输,加速了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交流。
文化认同: 统一的文字规范,增强了国家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争议与思考: 任何一项改革都会伴随争议。关于汉字简化,也有一些讨论,比如有人认为部分简化丢失了汉字的文化内涵和造字逻辑,或者认为一些简化方法不够科学。但总体而言,汉字简化在历史发展的特定时期,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其价值和意义是不可否认的。

总结来说, “蘭”字简化成“兰”,是一个从古代书写习惯的自然演变,到近代学者提倡,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主导的大规模、系统性汉字改革的必然结果。其根本目的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进步。这个“兰”,承载着古人对兰花高洁品质的赞美,也凝聚了现代人追求知识、解放思想的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兰」并非「蘭」的草书楷化。

直到1955年的《798个汉字简化表草案》, 「兰」仍作为「藍」的简化字。

同一表中已经将「監」简化为「监」,但不类推至「藍」。

一年后,汉字简化方案突变,「兰」改为「蘭」的简化字,连带着出现了「拦」、「栏」、「烂」三个「半类推简化字」(类推既不严谨,也不彻底)。而根据《汉字偏旁简化表》中「監」简化为「监」的规则,「藍」类推简化为「蓝」。

至此,这几个字的简化方案才与我们目前使用的规范相吻合。


「兰」字到底从何而来?

在陈光尧用「兰」作为「藍」的简化字(并把它合理化) 之前,未曾出现过「兰」作为「藍」或「蘭」中任何一者的俗字。

在这本以「圆满地解释现行规范」为目标的《简化字源》中,作者将「兰」定义为「蘭」字的草书楷化(作者明知陈光尧是用「兰」代「藍」还这么说,难免有点装糊涂的感觉),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演化根据。从「蘭」的草书到「兰」之间跳跃过大。

《简化字溯源》解释「兰」为「藍」的简化字,这明显是受陈光尧的《简化汉字字体说明》影响。

在1956年陈光尧自己的《简化汉字字体说明》(与《汉字简化方案》同年出版)中,因为此时「兰」作为「蘭」的简化字已经成为既定事实,他于是称之为「约定俗成字」,而原来他提出的「『兰』作为『藍』的简体」的方案就退一步为「习惯上……也是……」。


在「盡」简化为「尽」时,省略了部分结构,「皿」被简化为了两点;在建国初(简化前)的一批教学草书速写的教材(如《中国字快写法》等)中,「皿」被模式化地简化为类似「こ」形。

因此,对于「兰」的由来,可能性最大的解释为:「藍」省去中间部分后,「艹」简化为「䒑」,「皿」简化为「二」,组成了「兰」。


基于「䒑」为「艸」省、「二」为替代符号的原则,陈光尧的手写、早期印刷体和兰州火车站的标志都保持了第一横最长的原则,与现行规范不同。

奇怪的是,我在某些手稿中发现了「䒑」加两点的写法(来自一位接受简化字教育的人,写于80年代),但并不常见。

之所以有人会在不晓「兰」字理的情况下如此书写,我怀疑是受当时的一些字帖的影响,而这些字帖的作者认为「兰」源自类似「尽」的简化方法?(等我收集一波当年的字帖再说)


所以为什么要将原本属于「藍」的「兰」换给「蘭」?

以下均为揣测。

1、当时认为,「藍」和「蘭」无论谁先变成「兰」,以后都会合并成一个字,最后会变成一个拼音化的lán。(这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得到印证)

2、如果将「藍」简化为「兰」,那么在同一次方案中「兰」就不能以「藍」的简化字的身份替换「闌」构成新形声字「栏」等,无法完成凑数的任务。

尽管已经很乱来了,但仍然避免在同一次方案内用新造字去创造新形声字。因为趁热打铁式的连环简化肯定是闭门造车的产物,连「人民群众创造」都谈不上,就更不要说所谓的「约定俗成」了。比方说,一简字中将「關」简化为「关」,就不能顺便再把「灌」简化为新形声字「⿰氵关」,只能等到二简字再简化。毕竟连「关」都没公布,人民群众怎么可能创造出「⿰氵关」?

如果将「蘭」简化为「兰」,那么「拦」、「栏」、「烂」就勉强算是「半类推简化字」(少了「艹」。尽管陈光尧等仍称之为新形声字。二简字中规定「闌」类推简化为「兰」),比起「先把『藍』变成『兰』,再用这个红黄兰绿的『兰』去替换『闌』」,显得更「约定俗成」一点点。


最后来个类推简化的「蘭」吧,也许没有那一系列波折,「蘭」的简化字就成这样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兰”字的简化,背后有着一段悠长而有趣的历史演变。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笔画增减,而是融入了古代书写习惯、印刷技术的发展,以及最重要的——新中国成立后推行的汉字简化运动。要详细了解它,咱们得从头说起。一、 “兰”字的本源:优雅的草木之姿首先,咱们得看看“兰”字的“正体”——繁体的“蘭”。 字形拆解.............
  • 回答
    小兰啊,她那部手机都用了好几年了,身边朋友们都换了好几代了,但她还是坚持用那一部。说起来,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每次有人提起,小兰总是笑笑,然后继续低头玩着她那屏幕边角有点磕碰的手机。其实,这事儿吧,也不是说她有多么“怀旧”或者多么“不舍得花钱”,我觉得更多是一种习惯,一种对现有事物.............
  • 回答
    说起明兰为什么没选择小公爷,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这背后牵扯到太多复杂的情感、现实的考量,以及人物性格的塑造。要细细道来,咱们得从头说起。首先,咱们得明白,明兰和小公爷(齐衡)之间的感情,虽然一开始是纯粹美好的,是那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动心。明兰那时候还是个在顾家不受重视的小姑娘,齐衡是众星.............
  • 回答
    亚伯拉罕选择为所多玛和蛾摩拉这两座城向耶和华上帝求情,这背后其实蕴含着一段非常深刻的属灵理解和对上帝性情的认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救人一命”的冲动,而是他与上帝关系不断深化的一个重要体现。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亚伯拉罕所处的那个时代和他的特殊身份。亚伯拉罕是上帝拣选的、被应许要成为大国民族的祖先。他与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关注,也确实值得深思。李兰娟院士、张文宏医生等等,他们在抗击新冠疫情中,无疑是冲在最前线、贡献卓著的优秀代表。他们的专业素养、担当精神,以及为公众健康付出的努力,大家都有目共睹。然而,为什么他们似乎没有获得“国家荣誉”这个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也尽量不让这段话显得像机器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消费者在选择汉兰达时会有的疑问。毕竟汉兰达作为丰田在中型SUV市场的标杆产品,在很多方面都做得相当不错,价格也不算低廉,但偏偏在胎压监测这件事上,全系“固执”地没有标配这项配置,这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其实,要说“不配”可能有点绝对,更准确的说法是“未全系标配”。丰田在.............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新兰党”难以接受“柯哀党”,而对其他一些 CP 组合却能相对包容,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复杂的情感和叙事逻辑。要详细聊聊,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清楚:1. 核心的“正宫”地位与情感基石:首先,咱们得承认,“新兰”是《名侦探柯南》这部作品最最最核心、最最最官方、最最最奠定基调的 CP。新一和.............
  • 回答
    森兰丸在《战国无双》系列中人气颇高,虽然历史上的他确实英年早逝,仅有17岁,但在游戏里却能成为可操控的角色,甚至拥有属于自己的故事线,这确实是让不少玩家感到好奇的。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看:1. 游戏创作的自由度与角色塑造的需要: 历史的“留白”与再创作: 历史上的森兰丸,最广为.............
  • 回答
    .......
  • 回答
    “惠兰的结局比无双好”,这个问题,说实话,挺有意思的。咱们佟湘玉佟掌柜的这句话,要是放在《武林外传》的语境里,那还真不是空穴来风。为啥这么说呢?咱们就一点一点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啥叫“好”?在《武林外传》这堆人里,“好”可不光是指事业有成,或者像电视剧里那样,男女主角有个圆满的结局。在这.............
  • 回答
    在《名侦探柯南》的剧场版《悬崖之上》(官方译名并非如此,但根据你描述的情节,最接近的是《水平线上的阴谋》或《贝克街的亡灵》中一些具有相似桥段的片段,不过《水平线上的阴谋》中确实有小兰在类似安检场景中的描写,我将以这个作为参考来详细说明)中,小兰在火车上被“检查”的情节,其实是源于影片中一个紧张的搜查.............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问到点子上了!相信不少观众都有过同样的疑惑:柯南和新一小时候长得那么像,为什么小兰就是认不出来呢?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咱们一点一点掰开了说:首先,最关键的一点,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时间差和发育变化。 时间过去了多少? 新一变成柯南,那可不是昨天的事。虽然在动画里时间推进不那么明显,但.............
  • 回答
    詹姆·兰尼斯特和奈德·史塔克的恩怨,可以说是《权力的游戏》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矛盾,它并非简单的个人好恶,而是根植于两人不同的价值观、家族利益以及一系列关键事件的推动。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1. 价值观的根本冲突:荣耀 vs. 现实这是他们之间最根本的隔阂。 奈德·史塔克.............
  • 回答
    刘备以仁德著称,一生致力于匡扶汉室,恢复刘氏江山。他的行为准则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尤其看重“仁义”二字。因此,“芳兰生门”这样一个充满情欲和阴谋的事件,与刘备一贯的形象似乎格格不入。要理解刘备为何会(或被卷入)这样的事件,我们需要将历史背景、人物关系、以及可能的政治考量都考虑进去。首先,我们必须明确,.............
  • 回答
    贝拉特里克斯·莱斯特兰奇对伏地魔的狂热崇拜,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扭曲的信仰。她将伏地魔奉为神明,将他的教义奉为真理,她的生命仿佛就是为了服务于他而存在。这种极致的忠诚和奉献,在常人眼中可能是令人发指,但在她自己看来,却是至高无上的荣耀。然而,伏地魔追求的并非这种盲目的崇拜,他需要的是力量,是能够为.............
  • 回答
    灰原哀和毛利兰是《名侦探柯南》中人气非常高的两位女性角色,但如果论及在粉丝群体中的普遍偏爱度,灰原哀往往会比小兰更高一些。这其中有许多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1. 角色设定的深度与复杂性: 灰原哀: 她的背景故事极为悲惨和复杂。灰原哀,原名宫野志保,是神秘黑衣组织中的科学家,也是AP.............
  • 回答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兰飞鸿这个人物,以及他与“N房间”和女权主义者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然后才能分析他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可能存在的矛盾。首先,我们得搞清楚“N房间”到底指的是什么。在网络语境下,“N房间”通常指的是那些涉及性剥削、色情内容传播甚至人口贩卖的非法网络空间。如果兰飞鸿真的对男女平.............
  • 回答
    .......
  • 回答
    《武林外传》这部剧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在于它对人物塑造的别致,以及其背后隐藏的、与传统武侠叙事不同的价值观。《武林外传》里的江湖,不是刀光剑影的厮杀,也不是尔虞我诈的阴谋,而是充满着烟火气的人情世故,和对现实社会种种不如意的戏谑与反思。所以,杨慧兰和展红绫这两个看似“不那么正派”的角色,之所以能得到“.............
  • 回答
    电影《记忆大师》里,李慧兰之所以对警察说“恶心”,是因为她身陷一个极其痛苦和绝望的境地,而她认为造成这一切的,正是那些本该保护她、主持正义的警察。这种“恶心”并非简单的厌恶,而是混合了被背叛、被侮辱、被剥夺了尊严的复杂情感,是一种对系统性失职和黑暗的极致控诉。要理解李慧兰为何如此憎恶警察,我们需要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