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就是简单写了几本书,吴晓波就能有现在的知名度?

回答
要说为什么吴晓波仅仅写了几本书就能拥有如今的知名度,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写了几本书”就能概括的。这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品牌打造和资源整合的盛宴,而他的书只是这场盛宴中最显眼的那道菜。

首先,咱们得从他的“身份标签”说起。吴晓波并不是一个“科班出身”的纯粹作家。他早期是记者出身,在《经济学周报》、《企业市场报》等媒体从业过。这给了他一个关键的优势:新闻嗅觉和对商业世界的敏锐洞察力。 作为一个记者,他能接触到大量的第一手信息,理解商业的运作逻辑,并且善于将复杂的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背景为他后来转型写商业评论和历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然后,他的书触及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代痛点”和“市场空白”。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无数的企业家和普通民众都经历了一段快速的财富增长和社会变迁。大家对这段历史充满好奇,想知道那些成功的企业是如何崛起的,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以及这个国家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吴晓波的写作,特别是他的《激荡三十年》系列,恰好满足了这种集体记忆和学习需求。他用相对宏大且充满故事性的笔触,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发展脉络,填补了当时市场上关于这类深度解读的空白。这不仅仅是写书,更是在为一代人的集体经历做一个总结和注解。

关键在于,他的书不仅仅是“书本”,它们“活”了起来。他不是写完就撒手不管的作者。他利用自己的媒体资源和人脉,将书籍的影响力推向了极致。

媒体的放大效应: 作为一名资深的媒体人,吴晓波深谙媒体传播之道。他善于与媒体合作,通过各种报道、访谈、专栏,将自己的书籍和观点持续地推送到公众面前。他的书常常成为财经媒体的热点话题,形成了一轮又一轮的讨论。这比单纯的书籍销售更能建立知名度。
社群的构建与运营: 这一点是很多作者不具备的,但吴晓波做得非常出色。他围绕自己的书籍和理念,积极构建了“吴晓波频道”。这个频道不只是一个宣传书籍的平台,更是一个知识付费和社群运营的试验田。他通过线上课程、线下沙龙、会员体系,将读者从“消费者”变成了“信徒”或“拥趸”。他懂得如何用内容吸引人,用社群留住人,让人们愿意为他的知识、他的思想付费。这种“粉丝经济”的模式,极大地增强了他的个人品牌影响力。
成功的商业化运作: 吴晓波的知名度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认可,更是商业上的成功。他把自己的个人IP成功地转化成了商业价值。他不仅卖书,还通过知识付费、咨询、投资等多种方式变现。这种商业化的成功反过来又进一步巩固了他的知名度,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大家会觉得,一个能够成功经营自己的事业的人,他的商业见解必然是值得学习的。
“时代代言人”的姿态: 他的书和演讲,往往带着一种“过来人”的姿态,对中国商业史进行解读,对未来趋势进行预判。他塑造了一个具有洞察力、有远见的企业家导师形象,这很容易引起那些渴望成功的企业家和创业者的共鸣。他成为了许多人眼中解读中国商业密码的“权威”声音。

打个比方,写几本书就像一颗种子,但要长成参天大树,还需要肥沃的土壤(时代需求)、充足的阳光(媒体曝光)、精心的浇灌(社群运营)和有效的嫁接(商业化)。吴晓波就是那个懂得如何为这颗种子提供一切必要条件,并不断为其施肥、修剪的园丁。

所以,不是简单写了几本书,而是他找准了时代的脉搏,用独特的方式解读了这段历史,并且非常聪明地将个人品牌与社群、商业深度结合。 他的成功,是个人才华与时代机遇,以及商业头脑的完美结合。从某种程度上说,他卖的不仅仅是书,更是一种关于“中国商业崛起”的故事和一种“如何成功的秘籍”。这才是他能够拥有如今知名度的根本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受不了这问题下通篇的马屁,一个自由派文棍,一个哈耶克信徒,一个资本豢养的吹鼓手,忽然就成了“中国独一无二的财经作家”?

我真的搞不懂知乎的精英们,一边骂着资本,一边又推崇资本造出来的文坛明星……吴晓波的书,瞎了眼的人都能看出问题所在,只有故事,只有对商业英雄的崇拜和缅怀,没有问题,没有探讨,更没有答案。

那么,他的《大败局》、《激荡三十年》本质上和高晓松的《鱼羊野史》并没有区别,他讲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个创业故事、商业神话、告诉你这些人成了、这些人败了……却从来没有告诉你,这些人因何而成、因何而败。他看似客观公正,却从未告诉你,那些“时代的弄潮儿”,真正第一桶金都从哪里来,那些资本英雄们,偷的是谁的东西?分的是谁的家产?赚的是谁的钱?

普通的人看他的书看多了,容易变成精神资本家,失去对社会、对经济的正确思考,误以为这个世界上真有什么白手起家、什么“时来天地皆同力”,会以为那些资本家大富豪真的是时代的英雄、历史的先行者。会误以为历史就是由他们推动的,人民群众微不足道。

我们这些年的新闻报道,为什么会好无底线地神话某些犯过罪的企业家?为什么那么多人把贪污国有资产的褚时健当做英雄和偶像?为什么对诈骗、非法集资的牟其中念念不忘?为什么会对操纵股市、贿赂官员的黄光裕无比关心?因为吴晓波是这套写法的祖师爷———世上无不是的资本家,只有不够好的制度。

吴晓波把自私自利、把对财富的无限追逐神圣话了,简单说就是“赚钱光荣,资本有理”,至于他们为什么失败?千错万错,都是时代的错,是社会的错,是中国不够好,配不上这些企业家。

他不是一个经济学家,甚至不是一个财经专家,他只是一个拥抱资本和财富的资产阶级御用文人,所以他的书充满“故事性”、“文学性”,让你对那一切心向往之,似乎只需天下有变,你也能成为书中那些人物一样。

他和罗振宇、高晓松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罗振宇试图当个算命先生,高晓松试图做过说书人,他的理想比较大,他要为资本家写《史记》。你翻开他的书,那就是资本家的“帝王本纪”、“诸侯世家”。

他聪明鸡贼的很,不谈规律,不讲原因,不问矛盾,更不从宏观层面探讨国家需要什么,人民需要什么。

为什么很长一段时间,企业、资本家、商业论坛都喜欢请吴晓波站台?因为吴晓波是真正的“人畜无害”、“只谈赚钱”,从来只会站在资本的角度讲生意经,反复说那些老掉牙的故事,传播些毫无营养的片汤话。这样的人,适合为他们背书,帮他们圈钱。

他号称有着记者的职业操守,号称“无一句没有出处”,却专门挑拣猎奇的故事和情节,去吸引读者,让人们误以为,商业是如此风骚有趣,资本积累是如此波澜壮阔。

在他塑造的那个世界里,除了资本英雄,除了商业文明,就没有别的了。他从来不会提资本主义的内生性矛盾,从来不会讲资本主义残酷的真相。他只嫌这世界“资”得不够快,不够彻底。

他当然会获得资本的青睐,会获得追求财务自由的“小布尔乔亚”们的追捧。

前者是坏,后者是蠢。

user avatar

写作者,尤其是写现实问题(不是写玄幻小说)的写作者分两种:一种是把写作与现实分得很开,自己并不是真的相信自己写的东西,只是为了迎合受众或者为了别的什么目的,故意这么写;另一种是真的相信自己写的东西,写作内容完全是自己真实想法的表达。当然,写的内容不一定百分百正确,但一定是写作者在写作当时真心赞成的内容。

吴晓波就属于典型的后一种。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以及其他作品中,明里暗里地表明了中国的工业品生产过剩问题。这在2020年来看好像是废话,基础工业品作为一种资本生产的最典型商品,生产过剩岂不是很正常?但放在21世纪初的那个大背景下,认为并认定,在中国,基础工业品生产过剩,确实是一件比较难得的事情,因为即使在刚刚过去的90年代,工业品供给还处于严重短缺的状态。比如我父母,在90年代初购买电视的时候就坚持认为“电视这种稀有的电子产品将来只会升值,不会贬值,不妨买个贵一点的”。幸亏我当时尚未出生,眼不见心不烦。

在发现了工业品过剩,且“泛人类可生产的产品皆会过剩”的前提下,吴晓波找到了一个与之相对的稀缺品:房子,或者说土地,这种无法被人类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他践行自己经济学观点的方式极为简单粗暴,让人发自内心地认识到他确实不是一个每天研究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的酸腐经济学家,而是一个常年接触草莽企业家的财经作者:就是一年买一套房,一直到近几年才停止。显然,不用我说,这种投资理念简单粗暴但有效。

事实上,我并不反感在前二十年大量买房并且赚到钱的人炫耀。毕竟不管是运气好还是眼光毒,历史事实摆在眼前,你确实厉害,我无话可说。我反感的是那些,到了最近两年,经济大环境和政策决心已经明确到毫无悬念,而且房子的流动性急剧降低以致于它明显不是一种理性的投资品的时候,仍然在实然层面睁眼说瞎话,炒作所谓“刚需”,鼓吹青年人勒紧裤腰带给这堆水泥盒子接盘的人。吴晓波倒并非这种人。

其实在我看来,与吴晓波的书最接近的书,是那本我曾经安利过的《煤老板自述三十年》。它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极为直观地给你看清了“按运分配”这件事情。按运分配是一切经济学家与经济学科班教育的大敌,按照古典科班教育的观点,中国几乎没有什么可以解释得通的经济现象,书呆子每每狂呼“这不科学”。吴晓波没有经历过经济学科班教育,恰恰让他可以抛弃掉这个沉重的包袱,专注于草莽企业家的微观实操。进而,他的作品就像他一年买一套房这件事一样,简单粗暴,但有效。

user avatar

谢邀。

吴晓波——不管你认同他还是反对他——擅长总结时代。而2000年后的中国,确实需要一轮总结。

他做了这事,于是就有了这名。


吴晓波最为人熟知的作品,就是出版于2001年的《大败局》。

在出版这本书之前,吴晓波几无名气;出版这本书的第二年,吴晓波就被贝塔斯曼亚洲签约,这在当时的中国文化圈算是个标杆式身份。

《大败局》6年里重印28次,在影响力上的成功毋庸置疑。可以说,这本书是奠定吴晓波江湖地位的核心基石。


现在重读《大败局》,你依然能感受到那种魔幻现实主义:

1996年竞标央视广告标王,第二名乐百氏竞标价1.9978亿元,第一名秦池酒夺标价3.212118亿元。

比第二名多出整整1亿元(1996年的1亿元),不是有什么精密的计算,而是因为这个数字是厂长姬长孔的电话号码;

史玉柱在珠海盖巨人大厦,原本规划的38层最后膨胀到70层,因为这是巨人面对公众重要的信心象征。

一边负债盖大楼,一边动员式地卖保健品和减肥药,史玉柱找外语系大学生写《鲨鱼不患癌》,让广告经理兼任产品研发经理。

一边读,一边感慨:

都特么疯了。


对商业规则的极端漠视、对民众智力的极度藐视、对广告营销的极限发挥,整本书都充斥着这种“原始”资本主义。

吴晓波在正文部分非常克制,没有明确表态自己对这些现象的立场。但是从序言里的熊彼特和跋里的哈耶克,能大概看出吴晓波的倾向。

不过就本书而言,吴晓波的立场都已经无关紧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

在千禧年到来之际,吴晓波用他之前13年财经记者的专业素养,贡献了一块时代切片。任何对改开后中国商业发展感兴趣的人,无论持何种立场,都很难绕过这部巨作。


现在近二十年过去,再回首,很多当年归咎于道德和国民性的问题,如今都可以做更公允的评价。

《大败局》出版于2001年,就在该年,中国的加工制造业产能进入全面过剩状态。

早在98年,北大就认为中国在一般社会消费品上进入了产能过剩状态;到2001年,这个观点被各界广泛接受,包括林毅夫,他认为更严重,是生产过剩与劳动力过剩的双重恶性循环。

过剩时期,也是大败局们频出的时期。

八九十年代,中国的供给仍然小于需求。大量产品和服务,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一种从无到有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市场扩张是第一优先。

将预算投入到产品的研发与更新中,不仅很难在口碑上拉开明显距离(毕竟那时候广告等于口碑),在当时的专利保护环境下,也难以建立壁垒。

相反,像史玉柱式的“空军陆军并进”模式,是资本收益最快也最大的:

媒体作为空军密集轰炸,报纸天天头版专稿,电视每小时都有广告;销售团队作为陆军,拎着产品揣着传单,逐个城市甚至逐个小区拿下。

在这种收益剪刀差下,即使是没有上过MBA的老板,也会本能般拥抱“策划”、“营销大师”、“品牌工程”。

上演一出出荒诞的时代群像剧。


不过,时代变了。

产能过剩了,良性竞争与产品优化开始了;信息过剩了,价格透明与质量监督变多了。过剩为整个系统的优化和试错提供了基础空间。虽然荒诞的商业故事每天还在上演,但售价的七成都是营销成本,这类产品结构已经逐渐在变少。

好起来了.jpg


吴晓波如今被今日头条独家签约,去做《吴晓波头条Show》了。在视频为王的内容时代,《大败局》这种商业文学巨作,恐怕再难见得。

不过,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大败局。乐视昨天退市,当年千亿市值烟消云散。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只是不知轮到谁来记录了。

user avatar

吴晓波比较出名的应该是那本01年的《大败局》。

这本书我粗略读过,讲的是国内九大企业的兴衰——比如著名的“健力宝”——既然是“败局”,那自然聚焦失败之处。这本书被奉为MBA的教材,内容充实而不枯燥,入门性质较强,关于营销理论的部分并不复杂,也就因此传播力很强。

但要是说这本书简单,我是不太认同的。就好比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史实部分被很多人捶,作者倾向明显,可就是卖得好;大刘的《三体》,文笔并不细腻,相反有一种电工的粗糙感,但是内核相当出色。

《大败局》和《浪潮之巅》很像,都有点收集信息、整编之后出版的感觉,所以可能会有人认为吴晓波做的也就是收集九大企业的信息而已。但问题有二,第一,吴秀波早年当了十三年的专业记者,他可以接触到很多一般人不好挖掘的信息,也从中筛选了不实的信息,这里是存在“沟壑”的,我们只看到最后书本里的“故事”而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只需要百度一下,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第二,《大败局》虽然以九大企业的兴衰为主线,但也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失败和成功的原因,绝不是故事搬运,其中还穿插了档案留底、案例分析等支线,把营销和管理的理论融入其中,是具有学习价值的。

但又必须承认的是,虽然作为《大败局》的读者,我认为吴晓波在2001年以后是出名了,不过就百度百科中对他的生平介绍来看并没有特别重大的事迹。《大败局》之后影响力较大的书是《激荡三十年》,他后来又写了《跌荡一百年》、《浩荡两千年》和《历代经济改革得失》从而完成了整个中国企业史的编撰,正逢改革开放三十年而轰动一时,但是其影响力存在局限性。我身边经济类学科的同学们表示并没有接触过他的著作,结合吴晓波新闻学的出身,他的对标人群也许并不是专业的学术人才。

事实上,吴晓波的姿态也是比较低的,有着400万粉丝,其在微博上的内容生产不是大段深奥的营销、管理的理论而是贴合日常生活的财富问题、时事评析,对于他日前直播的翻车也敢于直面错误,再加上他确实有所实绩、早出名,能够获得普通老百姓的认可是不意外的,能有一定的名气是应该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