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简爱》中女主长相平平能获得罗切斯特的爱情,而《飘》中郝思嘉却靠外貌和个性赢得白瑞德的爱情?

回答
这两部伟大的小说,虽然都讲述了女性角色与男性主角之间复杂深刻的爱情故事,但在她们获得爱情的方式上,却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路径,这恰恰是作者们高明之处,也折射出不同时代背景下,对女性魅力与爱情价值的不同侧重。

我们先来看看《简爱》。简·爱,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朴实而坚韧的力量。她的外貌,在小说中被反复强调,是“瘦弱”、“矮小”、“没有生动的肤色”、“没有美丽的头发”、“没有大眼睛”,总之,是“不被认为美丽”的。甚至,在遇到罗切斯特先生之前,她的人生仿佛也印证了她外表的普通——在盖茨海德的虐待,在洛伍德的贫困和压抑。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在外表上毫不突出的女性,却以一种近乎雷霆万钧的力量,敲开了罗切斯特先生的心门。

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关键在于简·爱内在的品质,以及她与罗切斯特先生精神上的深度契合。

首先,是精神上的平等和独立。罗切斯特先生是一个饱经沧桑、内心充满孤独和矛盾的男人。他聪明、有才华,但因为过往的经历和对人性的洞察,他对世俗的虚伪和浅薄深感厌倦。他需要的是一个能够理解他、与他平等对话的灵魂,而不是一个仅仅被他财富和地位所吸引的依附者。简·爱正是这样一个人。她没有因为自己的卑微身份而阿谀奉承,也没有因为罗切斯特先生的权势而感到自卑。相反,她在任何场合都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尊严。

在初遇时,简·爱敢于直视罗切斯特先生的眼睛,并且在他遭遇马匹跌倒时,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没有丝毫的怯懦或讨好。后来,她更是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时,勇敢地为自己辩护,质问他的傲慢和偏见。这种精神上的坚韧和对自身价值的肯定,深深地吸引了罗切斯特。他早已厌倦了那些只知道奉承和取悦的女性,他渴望的是一种真诚、不加掩饰的交流。简·爱就是他灵魂的镜子,照出了他隐藏的脆弱和渴望。

其次,是内心的热情和坚守。简·爱虽然外表冷静,但内心却燃烧着炽热的情感和强烈的道德感。她对爱情的渴望,不是占有,也不是依附,而是灵魂的结合。即使在得知罗切斯特先生已有妻子之后,她宁愿离开,宁愿忍受贫困和孤独,也绝不违背自己的良知。这种对道德原则的坚守,对真挚感情的追求,反而让罗切斯特先生更加确信,简·爱是值得他去爱,也值得他去尊重的女人。他的爱情不是建立在占有欲上,而是建立在对简·爱品格的欣赏和对她内在灵魂的认同上。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灵魂的共鸣和吸引。简·爱和罗切斯特先生都有着相似的孤独和受伤的灵魂。他们都曾经历过不公平的对待,都在寻找一个可以慰藉彼此灵魂的港湾。简·爱对艺术、对自然、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她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她那隐藏在朴实外表下的智慧和热情,都让罗切斯特先生看到了一个与他内心世界遥相呼应的存在。他能够在她身上找到一种难以言喻的熟悉感和归属感,仿佛他们早已在灵魂深处相识。

所以,简·爱赢得罗切斯特的爱情,并非因为她拥有“倾国倾城”的容貌,而是因为她展现了比外貌更耀眼的光芒:独立的人格、坚定的信念、燃烧的激情和深刻的灵魂共鸣。罗切斯特先生爱的是她的全部,爱的是那个在逆境中不曾屈服、在诱惑前不曾动摇的简·爱。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飘》中的郝思嘉和白瑞德。这又是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

郝思嘉,她的美丽是无可置疑的。从小说开篇,作者就用大量的笔墨描绘了她“桃子般粉红的脸颊”、“如同绿宝石般的眼睛”、“纤细的腰肢”等等,她的美貌是她最直接、也最有力的武器。而她的个性,更是如同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热情、张扬、任性、甚至有些狡黠和不择手段。

那么,为什么白瑞德会被这样一个女人所吸引,并且最终爱上她呢?这其中,她的外貌是敲门砖,但她独特的个性和生命力才是吸引白瑞德的核心。

首先,郝思嘉的生命力与白瑞德的叛逆和不羁相呼应。白瑞德本身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男人,他藐视传统,蔑视那些道貌岸然的上流社会,他对生活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追求。他看到了南北战争带来的社会巨变,他看到了那些所谓“绅士”们的虚伪和无能,而郝思嘉,这个南方庄园里骄傲而充满活力的女孩,也同样蔑视着那些繁文缛节和虚假的礼仪。她身上那种生命蓬勃的野性,那种为了生存而不惜一切的韧劲,恰恰是白瑞德内心深处所欣赏和认同的。

其次,郝思嘉的聪慧和顽强是她吸引白瑞德的资本。虽然她有时任性妄为,但她的聪明是毋庸置疑的。在战争的摧残和生活的压力下,她没有像许多南方女性那样沉沦,而是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不屈的精神,一步步地站了起来,重建了自己的生活。她敢于打破常规,甚至去经营生意,去为塔拉庄园而奋斗。这种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这种强大的生存能力,让白瑞德看到了她身上那种真正的价值。他不喜欢那些柔弱、只会哭泣的女性,他需要的是一个能够与他并肩作战、甚至能够挑战他的女人。

再者,白瑞德在郝思嘉身上看到了与众不同的“真”。在那个伪善的南方社会里,郝思嘉的虚荣、她的任性、她的现实,反而显得格外真实。她不会假装自己是圣人,她有自己的欲望和野心,并且毫不掩饰。白瑞德看穿了那个社会的虚伪,他也能看穿郝思嘉的伪装之下那颗炽热而真实的内心。他对她的爱情,是一种对“真实”的欣赏,是对那些被压抑的生命力的渴望。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白瑞德对郝思嘉那种“掌控”的心理。白瑞德是一个极具洞察力的人,他早早就看出了郝思嘉对阿什利的情感是一种不成熟的迷恋,也看出了她身上那种对权力和金钱的渴望。他喜欢挑战,喜欢征服。他看到了郝思嘉身上的缺点,也看到了她身上巨大的潜力,而他,也愿意去引导、去塑造她。他的爱,带着一种欣赏,也带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掌控欲。

总结来说,郝思嘉之所以能赢得白瑞德的爱情,是她那惊人的美貌为她打开了机遇之门,但真正让她被白瑞德爱上的,是她那与生俱来的生命力、在困境中展现出的聪慧与顽强、以及那份不加掩饰的真实。白瑞德爱的是那个在乱世中闪耀着独特光芒的郝思嘉,那个敢于挑战命运、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女人。

所以,简·爱赢得爱情靠的是灵魂的吸引与精神的平等,而郝思嘉赢得爱情则更多的是外貌的资本与个性的张扬。两者所代表的女性魅力和爱情价值,在不同的背景下,展现出了不同的风采,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们对女性力量和爱情本质的深刻理解。简·爱的爱情是一种内在的升华,而郝思嘉的爱情则是一种命运的纠缠与激情的碰撞。这正是这两部小说能够跨越时代,依旧触动人心的魅力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在飘里,郝思嘉最后没有和白瑞德在一起吧。

最后的结局是白瑞德对郝思嘉失望了,离开了郝思嘉,然后郝思嘉决定要去追他。这是一个开放结局。

飘的主线是南北战争,赞美的是顽强的生命力,靠自己改变自己生活,而不是爱情啊。

现代人就是爱情小说看多了,然后觉得每本书都是赞美爱情。

简爱是爱情小说。

飘是战争历史小说,顺便谈一下恋爱。

user avatar

小说,是人写的,不是纪实新闻报道,不要当真了!!!

现实无一不是暴露人性的本质!

爱情也一样,逃不脱人性的本质,不要因为女作者天马行空的想像,就误以为是现实真实的上演……

user avatar

美国人和英国人,至少在二战前根本是两个世界的人,他们的文学作品也完全是两种。

罗简,是英式爱情,郝白,是美式爱情。

美式爱情很简单,男的要帅,要活络,有钱没钱,没关系,有教养没教养,没关系。女的都是傻白甜,从漂到泰坦尼克都一样。美式爱情就是要干柴烈火,奋不顾身。背景要乱,越乱越干柴烈火。因为美国是二战以后才发迹的。美国文化是突发式的,没有历史的,他们的文学也是那种最直接的情绪爆发。

英式爱情不是那样的,英式爱情讲究冲破隔阂,这和中国的文学路线比较像。这种可以是罗密欧朱丽叶那种门第,也可以是傲慢与偏见那种阶级的差异,在简爱里,同时是身份和门第。这种隔阂,是不可以用其他的东西冲淡的,比如我虽然是奴隶,但是我艳冠不列颠,这样隔阂就不是隔阂了,可以被冲淡了,就没有戏剧张力了。尤其是这些女性作家的作品,男主通常都是庄园主,也就是现在的霸道总裁类,英式霸道总裁,一般都美女见惯了,开始着重内心。而美式的爱情作品的男主,大多是军官,游商,都是人帅口才好,这样子的人,也不会去体会内心,当然是脸美奶大放得开最好。

应该说,美国文学才是异类,英法俄中,大致上相同,除了民族性的部分。他们著名的爱情故事大多是由隔阂造成的开端,而多以悲剧结尾。就算是简爱和罗切斯特,除了天降横财,几乎都差不多算低保户了。

而美国文学不一样,美国文学鼎盛的时候,正是这个年轻的民族最为朝气的时候,一切都欣欣向荣,一切都蓬勃发展,而且还没有二战以后那种完全资本主义化的冗余,美国文学的恋爱都是俊男美女,干柴烈火。霍桑的红字,也是美女加情人的组合,经典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的廊桥遗梦,也是美女加情人。美国文学里的爱情就这么简单直接,看一眼就干柴烈火,那么问题来了,不是美女和个性,哪能看一样就干柴烈火呢,像简那种高贵的品质,连面试都没那么有把握测试出来,何况男女见面。。。

user avatar

我看完简爱的第一反应就是不相信,心想绝对掺杂了作者个人情绪,于是去搜了作者生平,好家伙,果然。

2021.12.28补充说明:我想大多数人是没有懂我的意思,作者本人是在做家教的时候爱上了有妇之夫,也就是书中的罗切斯特原型,原型对她并无意思,而且原配夫人发现之后就斩断了他们的联系。

再看看书中怎么写罗切斯特的,瘸了瞎了,最终和简爱在一起了。难道不足以说明这是作者个人情绪的表现?书中原配夫人是个疯子,被火烧死,还不够说明作者对原配夫人有多恨?

人应该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不是在这里片面的抓着我的一个观点来抬杠。

现实里作者没有和罗切斯特原型在一起,也没有一大笔钱,所以她在书中给了简爱一个相对较好的结局,懂我意思吗?

2021.12.30更新:我们不能用我们现代的眼光来思考一本书的内容,而是应该结合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生平去考虑作者创作的动机。

简爱和斯嘉丽都生活在默认女人应该作为男人附属品的时代,尤其是简爱,当时的英国人极其重视嫁妆,女性婚后根本没有人权,越多嫁妆越受欢迎。哪来的那么巧,流浪后收容她的刚好是她的远方表兄妹?(经评论指出错误,后半部分已删去。)家庭教师在当时等于仆人,地位低下,按她书里那个态度早就被开除了。再说说现实里的三姐妹,从小贫寒,缺少营养,不可能有一个很好的容貌,勃朗蒂本人36岁才嫁出去,还跟父亲决裂了,感觉也不是什么好人家。

你说她们热爱文学吧,去学法语,法语没学好,勃朗蒂还对罗切斯特的原型产生了非分之想。

书里的简爱法语好,文学素养高,是个勇于反抗个人内在修养大于外在容貌的小个子女生,突然获得了叔叔遗产后,还是要嫁给又老又瞎的罗切斯特,这不是很奇怪吗?

五千英镑是什么概念呢?

佳人蓓尔的原型,这位黑白混血的小姐较勃朗蒂出生早半个多世纪,叔祖父是当时英国法律界的二号人物,她当时一年的零用钱是30磅10先令,对于上流社会的淑女来说已经是很够用的了。叔祖父去世后给她留下了每年100磅的年金和500磅的遗产。

算上通货膨胀,即使是在五十年后,五千英镑也是一笔平民难以想象的巨额财产,文中没有交代叔叔的职业,按理来说叔叔那么富有,多少会带动周围亲戚,这笔巨额财产本身就是一个无法解释的bug,令人难以信服。

反正我看到这段的时候我就觉得很不真实。(经评论指出错误,已删去。)

斯嘉丽到了后期已经经济独立了,白瑞德的爱情对她来说是锦上添花,他比她有钱,她可以过豪华的生活,但也是可有可无,即使白瑞德不跟她结婚,她也可以自己养活自己。

一个从小备受欺凌,营养不好估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容貌平平个子矮小的女人,给了书中的自己一个好的结局;

一个喜欢和南盟老兵玩耍的任性的贵族大小姐,将自己的个人经历与时代故事结合写出了一部旷世奇作。

现实里有很多“简爱”,但却不一定能遇到罗切斯特,上了年纪的有钱男人精明的很,漂亮的女孩子又一大把,谁能保证人家一定能看上你呢?

中国有一个可以和斯嘉丽做对比的没落旧贵族—完颜立童记

同样都是美丽的没落贵族小姐,斯嘉丽去护理病人,给梅兰妮接生,光脚干农活,生啃带土的红薯,杀北贼,开厂做生意,独自驾马车出行,与厌恶的北方人谈生意

完颜立童记呢,一味的守着昔日的旧东西,等着溥仪来娶她,最后一个人孤零零的在养老院吃饺子噎死了。

斯嘉丽如果是王敏彤这个心态,估计早就凉凉了,杀北贼?怕是看到臭气熏天的伤病员就捂着鼻子跑了吧。

所以我说啊,读者们能不能不要把重点放在女性的外貌上,一个女性空有美貌,而没有守护美貌的能力,是很危险的,会遇到很多垂涎美貌但却不想付出的老男人,跟这种人玩是玩不过的,只有提升自己,美貌才会升值,成为附属品而不是唯一选项。

user avatar

跟长相无关,跟现金流有关,Scarlet是因为Tara。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