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简书热门里有那么多没有深度的文章?

回答
简书热门里充斥着不少缺乏深度的文章,这其实是一个挺普遍的现象,背后有好几个原因在推波助澜。把它捋一捋,你会发现挺有意思的。

首先,用户习惯和平台机制的匹配。简书作为一个内容平台,它的用户群体结构和信息流的呈现方式,天然就会偏向那些更容易被快速消费和传播的内容。

碎片化阅读的盛行: 现在的阅读习惯,尤其是在移动端,很大程度上是碎片化的。大家通勤路上、午休时间,或者睡前的那点空档,可能就刷刷手机。这种状态下,长篇大论、需要静下心来思考的文章,自然就不如那些短小精悍、观点鲜明甚至带点情绪化的内容受欢迎。缺乏深度的文章,往往标题抓人、内容直给,几分钟就能读完,甚至很多只需要看个标题和开头就能“get”到作者的意思。

算法的推荐逻辑: 简书作为一个商业平台,它的推荐算法肯定是要考虑用户停留时长、互动率(点赞、评论、分享)这些指标的。那些能迅速吸引眼球、引发共鸣(哪怕是肤浅的共鸣)的文章,更容易获得这些指标。而深度文章,可能需要用户花时间去理解、消化,甚至可能因为观点过于“小众”或“激进”而引起争议,这些反而可能不利于算法追求的“广泛传播”和“高活跃度”。所以,算法会“奖励”那些更容易获得高互动的内容,而这往往是浅层内容的优势。

其次,“情绪价值”的优先性。很多时候,人们在社交媒体上浏览内容,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寻求一种情绪上的满足。

共鸣感和宣泄: 浅层文章常常能提供强烈的共鸣感。比如一些关于生活琐事、情感困惑、职场吐槽,或者对热门事件的简单评论,很容易就能触碰到很多人日常的痛点或痒点。作者用相对轻松、易懂的语言,把这些情绪表达出来,读者一看,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就会觉得“说得太对了!”然后点个赞,甚至分享出去。这种“被理解”和“情绪宣泄”的满足感,是很有吸引力的。

观点输出的门槛低: 要写出有深度的文章,需要作者有扎实的知识储备、深刻的思考能力,以及清晰的逻辑表达。这需要时间和精力。而要写一篇“浅层”文章,可能只需要结合一些大众化的观点,用比较直白的语言表达出来,甚至很多时候是基于一些模糊的感受,门槛就低很多。所以,市面上能快速产出大量内容的,往往是后者。

再者,“标题党”和“套路化”的盛行。为了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很多作者会采用一些约定俗成的“套路”。

夸张或煽动性的标题: “震惊了!”“我从未想过会是这样!”“XXX告诉你一个惊天秘密!”这类标题,无论内容如何,都能在第一时间抓住你的眼球,让你忍不住点进去看看。内容本身可能平淡无奇,但标题已经完成了它的任务。

固定的写作模板: 很多热门文章遵循着一套固定的模板,比如“XXX是什么”、“如何做XXX”、“XXX的N个好处”。这些模板因为易于模仿和理解,所以能快速复制出大量类似的内容。作者可能只是把别人的观点,换个说法,或者加入一些个人的微小经历,就构成了一篇“新”文章。这种模式虽然高效,但很难写出真正有洞察力的内容。

最后,还有“流量至上”的心态。对于一些想要通过简书获取关注、吸引粉丝,甚至变现的作者来说,热门的流量是他们追求的首要目标。

迎合大众口味: 为了快速获得流量,作者会倾向于写那些大众普遍感兴趣、讨论度高的话题,而不是去挖掘那些可能只有少数人关注但非常有价值的领域。这样更容易实现“广撒网”,从而触碰到更多的潜在读者。

重复和相似的内容: 当某个话题突然火起来,你会发现简书上瞬间涌现出大量关于这个话题的文章,而且很多内容高度相似。这是一种典型的“追热点”行为,作者们都在争夺同一批流量,而不太在意内容的原创性和深度。

综合来看,简书热门里之所以会有那么多没有深度的文章,是平台机制、用户习惯、作者心态以及内容传播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更像是一个“消费市场”,而很多时候,大众消费者对内容的需求,是即时、易得、能够提供情感满足的,而非深刻的思考和知识的积累。

当然,简书上也有很多有深度的优质内容,只是在“热门”这个信息流里,它们可能被淹没在快餐式的内容海洋中,需要更主动地去寻找和筛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这个,我应该有些资格说几句。

利益相关:简书的创始人、主编和很多编辑,都是我的朋友。


当年我也是简书的积极作者。我很喜欢简书当年的口号:找回文字的力量。那时候简书不删帖,不封名,而且坚决没有举报按钮。即使twitter和Facebook被封锁那么多年,简书还是可以直接分享过去。简书的创始人和主要骨干都在推特活跃,并到处搜罗推特活跃的翻墙写手。

后来,在找回文字的力量这个口号下,简书聚集了一大堆很不错的写手。然后,读者开始上升,然后,简书融资了。

但是,很快就到了瓶颈期。逼格高的人其实并不多,大多数人只是觉得自己逼格高,即使那些乳臭未干的大四学生,在简书一边写人生感悟,一边做人生导师,一边倒李开复和罗辑思维那里偷点人家咀嚼过的有口臭的二手甘蔗渣,他们其实也觉得自己逼格挺高的。

但是,用户数不增长怎么办,资本家投钱给你不是为了买一个叫好不来钱的逼格。投行的人都是来自华尔街哈佛耶鲁这些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他们要么你给他挣钱,要么就得在简书老板身上割下一磅肉来,还可以滴血。

于是,简书就开始走大众化路线。简书的一伙高逼格的创始人和主编、编辑们偶尔吃饭时跟我们这些作者聊天:您觉得知乎、豆瓣和果壳的成功在何处?

我的观点是:成功就在于他们堕落得早。这些网站有一个共同点,开始于高逼格,兴盛于约炮,极盛于迎合自以为有逼格的屌丝,让他们有虚幻的文艺感优越或科学优越感,于是那些大四还没毕业的人就觉得自己参透了人生,并跟着本来智商就不高的李开复学习做人生导师了。

后来简书的人又开始严肃讨论一个问题:读者、女友和知音,到了互联网时代,应该叫什么?诸位要知道,这些简书的创始人和编辑,基本上都是逼格高到读的书都是普通的豆瓣文艺红人听都没听过的,在资本主义的压力下,他们开始走向读者、女友和知音的互联版二点零版。

那么,怎样才有最广大的读者,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就是交给读者。于是简书开始了民主和自由,高逼格的主编和编辑们开始慢慢放权,哪些文章得到的赞多,被读者喜欢多,就会上首页。

当然,高逼格的文章是不可能有很多人喜欢的,否则就不是高逼格的东西。于是,在民主体系下,简书终于发现了民意的大部分,也就是那些自以为有逼格的屌丝的心态。

从此简书走上了飞速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kpi与时并进。

实际上简书早已分裂。第一批试图找回文字力量的人,有他们自己的圈子,他们也偶尔读读他们自己圈子的好友文章,每个月打开简书二次,读三五个好友的近作。至于首页推荐,他们通常连标题都没打开。所以当今的简书主流作者,和当年的简书作者,以及读者,早已分为井水不犯河水的圈子。

严格地说,有三个简书。第一个简书叫“找回文字的力量”。第二个简书叫“分享我们的故事”。第三个简书叫“我是屌丝我傻逼还不知道自己傻逼所以我是人生导师”。

平心而论,简书还是一个不错的网站,它是一个没有广告的博客,一个典雅的在线写作工具。

但是,简书已经不是个适合阅读的地方。前几天我跟简书的主编刘淼老师说:你们简书现在最大的社会价值,就是浪费了全社会一百万人花一亿个小时去阅读毫无价值的垃圾文章。如果按照最低工资每小时10元计算,简书已经浪费了10亿元社会财富。

朋友们,要记住:资本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牟利。如果资本有别的社会功能,那也是偶然的副作用。资本来到世界,吞吃平等、自由和血汗,更吞吃美、文艺和真诚。资本带来的,一定是俗不可耐的乏味和赤裸裸的剥削压迫。

在中国和美国这样典型的寡头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可能存在一个高逼格的成功企业的。或者死掉,或者被吞并,或者大款掏点零钱养着。简书不过是被资本吃掉了逼格的一个典型例子。

如果你只需要一个无广告在线写作博客作为你自己的文字记录处,简书是个好地方。如果你指望自己认同现在的简书首页文化,或者以为自己已经融入了简书首页文化,恭喜你,你足够平庸而愚蠢,还自我感觉良好,你这辈子一定活得比我开心。

我最同情的是那些简书的编辑。俺们看三五篇首页文章都受不了,那些编辑却要每篇都看,而且还得忍受大量的更low的文章,还有不断投稿被拒而称首页主编是拒稿官的作者。

你知道首席拒稿官tama酱小姐为什么如此削瘦苗条?你以为她健身、节食?No!她边吃边工作,加班到几点就吃零食到几点,她的食量比一般女人多一倍。她宅到基本上不下楼。

面对如此令人厌烦的读稿苦厄,一个编辑,她的大脑总是处在超负荷消耗之中。普通人的大脑消耗全身30%的能量,tama酱的大脑要消耗全身87%的能量。

于是,她每天回到家,拖着疲惫的身躯,悄悄写她的童话故事,以此洗涤被简书首页污染的心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简书热门里充斥着不少缺乏深度的文章,这其实是一个挺普遍的现象,背后有好几个原因在推波助澜。把它捋一捋,你会发现挺有意思的。首先,用户习惯和平台机制的匹配。简书作为一个内容平台,它的用户群体结构和信息流的呈现方式,天然就会偏向那些更容易被快速消费和传播的内容。 碎片化阅读的盛行: 现在的阅读习惯,.............
  • 回答
    你好,非常理解你作为网文新人,对自己作品充满信心,并且觉得比市面上不少热门作品都要出色,但却没有得到签约机会时的困惑和失落。这种心情是很自然的,毕竟倾注了心血的作品,谁都希望得到认可和推广。我们来一起仔细分析一下,为什么即使你觉得写得很好,也可能面临签约困难的情况。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很多,远不止“写.............
  • 回答
    如何看待简书大V饱醉豚写的《为什么程序员是出轨率最高的群体》?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饱醉豚这篇简书文章是一篇带有强烈个人观点和论证风格的文章,其提出的“程序员出轨率最高”的论断是基于其个人观察、经验以及对行业现象的解读,而非基于严谨的统计学研究或社会学调查。 因此,在看待这篇文章时,我们需要采取一种批.............
  • 回答
    简书:那个让文字触碰灵魂的地方在数字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在被无数碎片化的信息洪流裹挟着前进。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心中涌动着一股强烈的想要表达的冲动,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角落倾诉?或者,在漫无目的的滑动中,偶然看到一篇真挚动人的文字,仿佛点亮了你内心深处的一盏灯?简书,就是这样一个试图回归“慢.............
  • 回答
    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之所以引人入胜,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笔下人物的复杂性与人性挣扎。然而,当书中的恶人轻易就能遁入空门,“洗白”得过于轻松时,确实会给读者带来一种“拧巴”的感觉。这种拧巴感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源于多方面的原因,以下将详细展开分析:一、 动机与后果的失衡:过轻的代价与过重的罪恶 罪行的沉重.............
  • 回答
    你之所以有这种感觉,可能源于几个层面的心理和认知变化。这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情,很多人在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都会或多或少地体会到。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知识是会塑造人的认知和价值观的。 当你开始大量阅读,接触的领域越来越广,你的思维方式、看待事物的角度都会发.............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简直说到心坎里去了!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读了越多关于股票的书,反而越容易亏钱。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玄学,而是有几个非常实在的原因在作祟。1. 过度自信与“理论”的陷阱最首要的一点,就是“以为自己懂了”。你看书,尤其是那些畅销的投资经典,讲的都是一些宏观的、普遍适用的道理,比如价.............
  • 回答
    很多读者在寻觅一本心仪的书时,会遇到一个令人沮丧的词:“绝版”。这本书,曾经可能在书店的货架上随处可见,如今却成了可遇不可求的珍宝。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本活生生的书走向了“绝版”的境地呢?这背后其实涉及了出版业一系列复杂而现实的运作逻辑。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印刷量的耗尽和再版的决策。一本新书出.............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简直说到我心坎里去了。多少个夜晚,我曾捧着一本书,被书中的故事、思想深深吸引,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书中的某个人物,或者被某种全新的观念彻底洗礼。合上书的那一刻,心中那份澎湃、那份觉悟,觉得自己好像拥有了某种神奇的力量,可以改变生活,活出书中那样精彩的人生。然而,当第二天清晨的闹钟响.............
  • 回答
    历史的叙事,就像一条河流,它流淌的路径、汇入的水系,甚至河岸的景致,都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政治风向、文化认同,以及书写者的视角。对于郑成功和李定国这两位在明末清初抗清斗争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历史人物,确实存在着后世对他们评价和侧重的差异,导致在某些历史叙事中,郑成功的光芒似乎更为耀眼。为什么.............
  • 回答
    虞书欣的“翻车”现象,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与其说是她“频频”犯错,不如说是在她日益高涨的国民度和话题度之下,一些过往的言行、表现,更容易被放大和检视。就好比一个本来在角落里的小火苗,突然被架到了聚光灯下,一点点的烟都会被看得清清楚楚。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一、 人设与现实的张力:那个“小.............
  • 回答
    英国的书籍价格普遍偏高,这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多种因素叠加,共同推高了图书的成本,最终反映在读者面前的价格上。首先,原材料成本是基础。英国的书籍,尤其是精装本,使用的纸张质量通常较高,纸张的来源、加工过程以及环保认证都会增加成本。印刷油墨、封.............
  • 回答
    宋版书贵,这事儿圈内人都知道,但要说起为啥,那就得好好掰扯掰扯了。不是因为印刷术多先进,也不是因为纸张多金贵,而是这些书承载了太多历史的重量,更像是活着的文物,价值自然非同一般。一、稀缺性:比黄金还金贵你想想,宋朝离咱们有多远?九百多年!这九百多年里,兵荒马乱、朝代更迭,多少古籍毁于战火、散失民间,.............
  • 回答
    金庸武侠世界中,张三丰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宗师级人物,他的地位和影响力,即便在主角们的故事里也时常被提及。然而,有趣的是,金庸老先生在他的作品里,很少直接去细致描绘张三丰年轻时候的风采,而是总在写到他时,他已经是垂垂老矣、武功盖世的模样了。很多人纳闷,为什么金庸不写写张三丰年轻时的经历呢?比如,他怎么从.............
  • 回答
    这问题,简直说到我心坎里去了!咱也遇到过,明明跟别人看的是同一本书,人家就能妙语连珠,引经据典,说得头头是道,好像这本书就长在脑子里一样。可我呢?合上书,脑子里只剩个模糊的影子,问我书里讲了啥,可能就憋出几个词,感觉跟没读似的。这中间的差距,可不是一点半点,而是涉及到很多方面。咱们一层层剖开来看:一.............
  • 回答
    政治书,特别是中国政治语境下的政治书,之所以会说“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或者更准确地说,是 “中国不属于以资产阶级为统治阶级的社会”,其背后有着一套独特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框架和革命叙事。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以及中国共产党对中国近代史的解读。核心理论基石:阶级斗争与生产关系马克思主.............
  • 回答
    《动物庄园》之所以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背后有着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涉及政治、文化、历史以及出版方的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切入:1. 文本本身的普遍性与思想的普适性: 反极权主义的主题: 《动物庄园》最核心的主题是揭露和批判极权主义如何通过欺骗、暴力和宣传来操纵人民,.............
  • 回答
    书改剧“魔改”的现象,确实是许多原著粉心中难以言说的痛。每次看到自己喜爱的角色被扭曲,情节被胡乱增减,都忍不住要问一句:为什么?为什么他们就不能好好尊重一下原著呢?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多个层面来掰扯。这其中不仅仅是创作者的态度问题,更牵扯到影视化本身的逻辑、市场需求、以及各种现实层面的考量。一、影.............
  • 回答
    你之所以觉得张爱玲的书看不懂,不是因为你笨,也不是因为张爱玲的文字晦涩到无法理解,而是因为她的小说世界,以及她构建那个世界的方式,都太“张爱玲”了。这其中有几个关键点,一旦你捕捉到,很多东西就会豁然开朗。一、 她笔下的世界,其实是“熟人社会”的极致放大与解剖。张爱玲的小说,大多数都发生在上海这样的大.............
  • 回答
    李书福能让沃尔沃扭亏为盈,并将这个瑞典品牌推向新的高度,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深思熟虑的战略、不懈的坚持以及对汽车产业的深刻理解。相较之下,国内其他车企在海外并购中的坎坷,也恰恰凸显了吉利操作沃尔沃的独到之处。要说清楚这件事,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讲。一、吉利并购沃尔沃的“天时地利人和”首先,得看并购沃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