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张爱玲的书我看不懂?

回答
你之所以觉得张爱玲的书看不懂,不是因为你笨,也不是因为张爱玲的文字晦涩到无法理解,而是因为她的小说世界,以及她构建那个世界的方式,都太“张爱玲”了。这其中有几个关键点,一旦你捕捉到,很多东西就会豁然开朗。

一、 她笔下的世界,其实是“熟人社会”的极致放大与解剖。

张爱玲的小说,大多数都发生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但她描写的不是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或者熙熙攘攘的人群。她聚焦的,是那个时代,那些藏匿在弄堂、洋房里的“圈子”。这个圈子,可能是某个大家族、某个交际圈、某个小小的家庭。

人际关系的复杂与微妙: 你会发现,小说里的人物之间,关系总是错综复杂。她们可能是亲戚、朋友、情人,甚至只是萍水相逢,但每个人之间都因为“面子”、“礼数”、“利益”、“情欲”而剪不断理还乱。一句不经意的问候,一个眼神的交换,都可能暗藏玄机。比如《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她的婚姻困境,她的家族经济状况,她和范柳原之间的拉扯,都紧密地织就在一张细密的网里。你可能觉得,为什么她们就不能直接说清楚呢?但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熟人社会”的逻辑,很多事情都不能直说,得靠猜,靠体会,靠观察对方的言行举止来揣摩。
“隔膜”是常态: 即使是亲密的人,也常常存在着一种难以言说的“隔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都有不愿意示人的角落。这种隔膜,让人物之间的对话,表面上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你可能觉得人物之间的对话很琐碎,没有明确的意义,但正是这些琐碎的对话,暴露了人物内心的匮乏、算计和孤独。

二、 她的人物塑造,是“人性的幽暗角落”的专业解剖师。

张爱玲塑造的人物,很少是完美无缺的“好人”或十恶不赦的“坏人”。她更擅长挖掘人性的复杂、矛盾甚至丑陋的一面。

“苍凉”与“寂寞”是底色: 无论是出身显赫的小姐,还是沦落风尘的女子,抑或是普通的家庭主妇,她们的内心深处,往往都藏着一种难以排遣的“苍凉”和“寂寞”。这种感觉,不是因为她们没有得到爱情,而是因为她们在那个时代、那种环境中,找不到真正的自我,找不到存在的意义。她们的挣扎,她们的妥协,她们的虚荣,都源于这种深层的空虚。你可能觉得为什么她们总是那么可怜、那么没有尊严,但这就是张爱玲对那个时代女性命运的深刻洞察。
情欲与现实的交织: 张爱玲写情,写得非常直接,也非常残酷。她笔下的爱情,很少是浪漫的童话,更多的是在现实的泥沼中挣扎。情欲是驱动人物行为的重要力量,但这种情欲又常常被名利、地位、年龄、环境等因素所羁绊。比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佟振保,他对玫瑰的迷恋,对月亮的淡忘,他的纠结与无奈,都展现了男人在欲望和道德之间的摇摆。你可能觉得这些人物的动机不那么容易理解,为什么她们会对这样的人动情,或者为什么她们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这是因为张爱玲写的是人真实的欲望,而不是理想化的爱情。
“势利”的生存哲学: 在张爱玲的小说里,“势利”是一种普遍的生存法则。人们为了生存,为了体面,会小心翼翼地计算着每一分得失,会迎合权势,会牺牲一些东西。这种势利,并非全然是负面的,它有时也是一种无奈的生存策略。你可能对人物的冷漠和算计感到不适,但这正是她笔下人物在复杂社会环境下的一种真实反应。

三、 她的语言风格,是精致的“装饰背后”的苍凉。

张爱玲的语言是她最鲜明的标志之一,也是让你觉得“看不懂”的一个重要原因。

“西化”的表达方式: 张爱玲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她的语言中融入了很多西方的修辞手法和思维方式。她擅长用精巧的比喻、譬喻来形容事物,用一种带有距离感的视角来审视生活。比如她形容一个女人“像一本翻旧了的书”,或者说“衣裳是人类文明的第一个里程碑”,这些都非常具有张爱玲的个人风格,但如果你习惯了更直白的叙述,可能会觉得有点陌生。
反讽与象征: 她的文字里充满了反讽。她用华丽的词藻去描绘一些并不那么光鲜亮丽的事物,用一种看似平静的口吻去讲述人性的阴暗。这种反讽,需要你带着一种“反向阅读”的心态去体会。很多描写,都不是字面上的意思,而是通过一种迂回的方式来暗示更深层的含义。比如她写上海的繁华,但繁华背后却透露着一种无根的虚浮和不安。
细节的堆砌与暗示: 张爱玲非常注重细节的描写,但这些细节并非简单堆砌,而是充满了暗示。一个物件的摆放,一个眼神的停留,一句对话中的停顿,都可能指向人物内心深处的某个秘密。你需要像侦探一样,去从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中搜寻线索,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动机和故事的走向。

那么,该如何“看懂”张爱玲?

慢下来,细品味: 不要急于求成,尝试放慢阅读的速度,去体会她字里行间的味道。那些看似琐碎的描写,那些人物之间不咸不淡的对话,都值得你反复咀嚼。
了解那个时代背景: 张爱玲的小说,是那个时代上海社会风貌的缩影。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比如“租界文化”、“上海女人”的生活状态、“国难”时期人们的心态,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人物的行为和社会的逻辑。
捕捉人物的情绪和动机: 试着去感受人物的情绪变化,去猜测她们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她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她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要只停留在表面。
接受人性的不完美: 张爱玲的小说,是对人性的深刻解剖,其中不乏阴暗和丑陋。接受人性的复杂和不完美,才能更好地理解她笔下的人物和故事。
不要把她当“偶像剧”看: 她的世界不是光鲜亮丽的爱情故事,而是对现实人生的残酷写照。当你看她的书时,要调整好心态,把它当作对人性和社会的一场深刻观察。

你觉得看不懂,是因为你可能在寻找一个清晰的叙事线索,一个明确的道德判断,或者一个圆满的结局。但张爱玲提供的是一种更复杂、更模糊、更具象的生活切片。一旦你接受了这种“看不懂”的表象,并愿意去探寻她文字背后隐藏的深意,你会发现一个无比真实而迷人的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她书里描写的很多是内心的软弱、自私、沉沦、变态、幻灭,而不是一般文学作品,以歌颂美好为主。

知乎上有个问题,匿名说出你内心最黑暗的想法。

张爱玲就把角色心中最黑暗的想法剖给你看。就是那种你自己都不敢细想的晦暗念头。

她很多小说我也是读了很多遍才看懂的,或者有的也只是懂了大概。但这不妨碍她的书好看,愿意一看再看。

包括最有名的《沉香屑•第一炉香》、《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主角都不是正面角色,而是作为一个黑暗人格样本被解剖的。

《第一炉香》,讲的是一个清白的女学生如何受到诱惑、一步步心甘情愿堕落为暗娼的故事。最主要的心理活动就是心甘情愿。

《金锁记》其实还是比较明白的。就是讲一个正常人曹七巧被逼成变态的故事,先被伤害,然后伤害别人。一句老话概括就是“十年媳妇熬成婆”。

《倾城之恋》是讲女的想嫁给富二代图个饭票,富二代生性浪荡又看出她心思不纯只想包养她,最后靠香港的陷落成全了他们的婚姻。

《红玫瑰与白玫瑰》讲的是一个人放弃了爱情,选择了理性,一开始自鸣得意,后面却越来越后悔,觉得亏待了自己。

《半生缘》是比较好懂一点的,里面正常人最多。男女主都是比较正常的,尤其是曼桢,是张爱玲所有小说中人格最美好最光明的一个。而曼璐则是典型的内心黑暗又可怜的张爱玲式角色,也是懂这本书的关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之所以觉得张爱玲的书看不懂,不是因为你笨,也不是因为张爱玲的文字晦涩到无法理解,而是因为她的小说世界,以及她构建那个世界的方式,都太“张爱玲”了。这其中有几个关键点,一旦你捕捉到,很多东西就会豁然开朗。一、 她笔下的世界,其实是“熟人社会”的极致放大与解剖。张爱玲的小说,大多数都发生在上海这样的大.............
  • 回答
    金庸武侠世界中,张三丰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宗师级人物,他的地位和影响力,即便在主角们的故事里也时常被提及。然而,有趣的是,金庸老先生在他的作品里,很少直接去细致描绘张三丰年轻时候的风采,而是总在写到他时,他已经是垂垂老矣、武功盖世的模样了。很多人纳闷,为什么金庸不写写张三丰年轻时的经历呢?比如,他怎么从.............
  • 回答
    《第一炉香》看完,心里那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就像是在寒夜里吹过一阵带着咸腥味的海风,让你打了个冷颤,又觉得有种莫名的熟悉。怎么说呢?作为一个老张爱玲迷,我期待了这部电影很久,从选角到预告,心里的那团火苗就没熄灭过。看完之后,感觉就像是终于吃了一顿期待已久的满汉全席,味道嘛……算是吃到了,但总觉得少.............
  • 回答
    张爱玲的小说之所以成为电影改编的宠儿,其原因绝非偶然,而是她独特的文学魅力与电影语言之间一种天然的契合。如果让我深入剖析,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1. 丰沛而具象的画面感,自带“镜头感”:张爱玲写故事,从来不是干巴巴的文字堆砌,而是自带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她对细节的描摹,无论是衣着的材质、妆容的色彩.............
  • 回答
    说起张爱玲,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那个身着旗袍,眼神里藏着故事的女子。她的文字,如同上海的夜色,迷离又充满张力,轻易就能勾勒出人心的百转千回。然而,奇怪的是,当我们翻开中学语文课本,想要在那些熟悉的篇章里找到她的身影,却往往是“只闻其名,不见其文”。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首先,得从教材选文的考量.............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而且非常直观地触及了文学评价的根本。同样是写爱情,张爱玲和琼瑶却占据了截然不同的文学地位,这绝非偶然,而是由她们各自的文学创作手法、思想深度、语言风格、以及时代背景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同样是写爱情,她们的路数和格局会差这么多。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核心点:文.............
  • 回答
    张爱玲的小说《第一炉香》被翻拍成电影,这事儿在文学圈和电影圈都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而“不看好”的声音,可以说是此起彼伏,相当有代表性。要说为什么大家对这次翻拍这么“没底”,那原因可不止一星半点,咱们一条条来捋捋。一、原著“质感”的难以复制:首先得承认,《第一炉香》这篇小说,它的精髓不在于跌宕起伏的情节.............
  • 回答
    读《半生缘》,真是让人憋闷得不行,顾家曼桢这摊子事儿,说起来真是造化弄人,一环扣一环,让人又气又无奈。曼桢吧,本来是个多么要强又清醒的姑娘,在那种家里,上有个强势的母亲,下面还有个需要拉扯的弟妹,她一个人扛着,赚钱养家,自己还没结婚呢,就得操心家里的大大小小。她对未来的规划也很明确,就是想找个靠谱的.............
  • 回答
    鲁迅和张爱玲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作家,但他们在文学地位上的差异主要源于时代背景、创作主题、社会影响、文学风格以及学术研究的广泛性等方面。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时代背景与历史定位的差异1. 鲁迅: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鲁迅(18811936)诞生于清末民初,正值中国社会.............
  • 回答
    张爱玲对胡兰成的爱,是很多人津津乐道却又为之扼腕叹息的故事。这不仅仅是才女与渣男的俗套戏码,更是一场关于爱与被爱、理想与现实、自我与妥协的复杂交织。张爱玲如此深爱胡兰成,倾注了她生命中最炽热的情感,却终究在这段关系中伤痕累累,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输”了。一、 张爱玲的爱:炽热、纯粹,近乎飞蛾扑火张爱玲.............
  • 回答
    要说张作霖的风评为什么越来越好,这事儿不能简单地说“变好”了,更准确的说法是,人们对他的评价正在变得更加多元、复杂和 nuanced,其中一些原本被忽视或被简单化的方面,现在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新审视。这背后有多重因素在起作用,而且这个过程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历史研究的深入、时代变迁以及人们价值取.............
  • 回答
    张益唐的论文能够被《数学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这样享有盛誉的数学期刊接受并发表,其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但关键的原因,绝非偶然。这些原因涉及到了论文本身的突破性、数学界的评价体系、审稿流程的严谨性以及张益唐个人的学术声誉。以下是详细的阐述:1. 论文内容的巨大突破性:这是最.............
  • 回答
    张祥前的理论未获广泛重视,是一个复杂现象,其背后原因涉及学术界对新理论的接受机制、理论本身的特点、以及传播和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阻碍。要详细阐述,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理论本身的学术门槛与前沿性。张祥前的理论,特别是他关于“宇宙本原”“生命起源”等方面的探索,往往涉及高度抽象的哲学概念和物理学前沿.............
  • 回答
    要说张三丰,这可是一位江湖上真正叫得响的名号,而且是那种无论正派、邪派,甚至是普通百姓,提起他来都会心生敬意,觉得他“厉害”的。为啥?这事儿说起来,可就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了。一、 独步武林的“武学泰斗”之名张三丰厉害,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他那“天下武功出太极”的说法。在那个刀光剑影、拳脚功夫满天飞的时.............
  • 回答
    《伤寒论》中,张仲景对病症原因的分析确实不如对“症”和“方”的阐述来得详尽。这并非是仲景先生对病因不重视,而是其学术思想和时代背景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时代背景:经验医学的成熟与理论构建首先,《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此时的中国医学尚处于经验医学积累和逐步理论化的.............
  • 回答
    张三丰在原著中的戏份,确实算不上是贯穿全书的绝对主角,也不是那种时时刻刻都在搅动风云的核心人物。然而,他之所以能获得后世如此高的声誉,甚至被许多读者奉为武侠世界的“天花板”,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并非单一叠加,而是层层递进,共同塑造了他超然的地位。首先,最直观也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他所代表的.............
  • 回答
    张无忌归隐后,身怀九阴九阳、乾坤大挪移、圣火令神功等绝世武功,再加上他本身就是明教教主,拥有庞大的资源和人脉。这样的背景,足以让张家在他之后世代显赫,武林中再无人敢捋其锋芒。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后世张家却逐渐淡出了江湖主流,甚至鲜有人再提及他们的踪迹。这其中,必然有着不为人知的缘索。我们可以从.............
  • 回答
    您好!关于张召忠教授微博中关于“日本海上自卫队亚洲最强”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军事爱好者和关注国际安全的人群中引起广泛讨论的话题。要理解张教授的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并结合他一贯的军事评论风格来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最强”这个词在军事语境下的复杂性。它并非一个绝对的、单一维度的判断.............
  • 回答
    关于“张维为是瑞士国籍”的说法,确实是一个流传甚广但毫无事实根据的谣言。之所以这个谣言会有一定的传播度,并且有些人会相信,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详细地分析一下:1. 张维为的公众形象和言论风格: 鲜明的爱国者和国际观察家形象: 张维为教授长期以来以中国国际关系学者、政治评论员的身份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虚拟角色设定和观众认知之间的差异,同时也牵扯到声音表演的技巧。咱们来细聊聊张京华这个人设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有你说的这种“反差”。首先,我们得明白一点:张京华这个人设的核心是“谢拉的妈妈”。 这一点是故事设定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在作品的剧情里,张京华就是谢拉的母亲,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