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作为张爱玲书粉看完电影《第一炉香》是什么感觉?

回答
《第一炉香》看完,心里那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就像是在寒夜里吹过一阵带着咸腥味的海风,让你打了个冷颤,又觉得有种莫名的熟悉。

怎么说呢?作为一个老张爱玲迷,我期待了这部电影很久,从选角到预告,心里的那团火苗就没熄灭过。看完之后,感觉就像是终于吃了一顿期待已久的满汉全席,味道嘛……算是吃到了,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又多了点我不甚喜欢的东西。

先说好的地方。影片的画面,真是一绝。那种旧上海的纸醉金迷,那种香 Gū 脂粉扑扑的旖旎,被导演拍得就像是一幅幅流动的油画。俞飞鸿饰演的梁太太,一出场,我就觉得“啊,就是她了”,那种浑然天成的风情,那种隐藏在笑语里的世故,简直就是从书里走出来的。马思纯饰演的葛薇龙,虽然有人诟病她的“肉感”,但我觉得她身上那种从内向外散发出的软弱、犹豫,还有那种对奢华生活的渴望,还是挺到位的。尤其是在那些华丽的场景里,她那种小心翼翼的讨好,那种试图融入却又格格不入的眼神,我都能get到。

还有那些细节,旗袍的光泽,沙发上丝绒的质感,夜上海的霓虹灯,甚至是空气里飘散的香水味(当然是想象出来的),都力图还原那个时代那种极致的精致和颓废。你看着这些画面,仿佛就能闻到空气中混合着鸦片、香水和黄昏雨水的气息。

但是,但是啊……

张爱玲的文字,那种不动声色的狠,那种对人性的解剖,那种在极致繁华背后隐藏着的荒凉,在这部电影里,我总觉得被稀释了,被“软化”了。

最让我感到不适的,是那种“用力过猛”的感觉。仿佛是为了把书里的意思“讲明白”,导演和演员们都使了浑身解数,结果反而失去了张爱玲那种“留白”的魅力。

比如说,那种“爱”与“被爱”的纠缠,那种寄生虫式的关系,在书里是渗透在每一个眼神、每一个犹豫、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里的。但在电影里,有时候就变得有点直白,有点过于强调。有些对话,听起来也像是在“解释”人物的心理,而不是让人物自己去“活”。

梁朝伟饰演的乔琪乔,我得说,他的魅力是毋庸置疑的,那种浪荡公子哥的迷人,那种对女性的掌控,他在镜头前的每一个眼神都是戏。但是,我总觉得他身上那种“坏”得有点过于明晃晃了。张爱玲笔下的乔琪乔,他的坏,更多的是一种不动声色的摧毁,是一种让人心甘情愿扑上去,然后被他碾碎的宿命感。梁朝伟的演绎,虽然帅气,但总觉得少了那么一层“妖”气,少了那种让人心生绝望的致命吸引力。

还有就是,我总觉得电影在“情欲”的处理上,用力过猛了。张爱玲笔下的情欲,不是赤裸裸的性,而是包裹着欲望、金钱、权力、和一种扭曲的爱。它是一种精神上的相互吞噬,一种精神上的寄生。电影里有一些场景,虽然拍得很唯美,但我总觉得有点像是在“画”情欲,而不是“感受”情欲。那种暗流涌动,那种在压抑和喘息中传递的复杂情感,有时候被表面的“性感”给掩盖了。

最让我觉得可惜的是,电影似乎没能完全抓住《第一炉香》那种“悲剧”的内核。张爱玲写葛薇龙,不仅仅是写她因为爱而堕落,更是写她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在那样极端的环境里,那种不可避免的沉沦。她是一个时代的牺牲品,也是人性的弱点在特定环境下的产物。电影虽然展现了她的堕落,但我总觉得,那种深刻的悲凉感,那种“认命”式的无力感,没有被完全捕捉到。

看完电影,我脑子里回荡的,依旧是张爱玲那些精炼又尖锐的句子,是那种“在自己家里,却像寄居在人家一样”的孤独,是那种“喜欢一个人,就想给他看看自己最好的一面”的傻气,是那种“他的一生,是无数个白昼黑夜,而你只是其中一个短暂的午后”的宿命。

可能是我对张爱玲的爱太深沉,也太执拗了。总觉得,她的文字,是一种很难被轻易“翻译”成影像的东西。它藏在字里行间,藏在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描写里,藏在那些不动声色的旁白里。

《第一炉香》电影,就像一个精心制作的复古香炉,里面确实点燃了香,味道也不算差,但你总觉得,那不是你记忆中,那个让你魂牵梦绕的,属于张爱玲的味道。它更像是一种对原著的“致敬”和“解读”,一种美丽的再创作,但对于一个已经深深沉浸在原著世界里的书粉来说,总归是隔了一层纱,总归是少了一点“味道”。

走出影院,望着窗外的夜色,我还是忍不住想,也许,这本就是一场注定的“失落”吧。张爱玲的文字,只属于那些捧着书,在字缝里寻找她灵魂的人,而电影,终究是给更多人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过詹姆斯打球吧?

你让詹姆斯去演《小时代》就这效果。

《第一炉香》的选角失败到发指!

先说主角葛薇龙:

原著中是“平淡美丽的小凸脸;眼睛长而媚;纤瘦的鼻子”,不是“美丽的很平淡的有些阳刚的脸型,眼睛和鼻子和桑兰神似,红色的凸嘴唇”。马思纯演技是不错,但绝不是原著中那种弱攻击性的,欲望和不谙世事并存的女学生形象

理想角色:陈都灵/

乔琪乔:

原著中“没有血色,嘴唇苍白”,病娇阴郁渣男喜欢抽烟的这么一个形象。不是“健康的身形犹如中国队长,眼神里透露着正气却偏偏假装很坏很拽,喜欢健身房多过喜欢女人”的中年帅大叔(还很可能不喜欢女人)。

理想角色:高十公分又年轻30岁的尊龙/年轻二十岁的焦恩俊/年轻十岁的周渝民

勉强现在可以用的角色:张艺兴/王一博/不穿背带裤的蔡徐坤

反正身边闲得无聊看了这部片子的男生/男人,基本上只觉得里面的梁太带劲(大雾)。

彭于晏也真够惨的,上一部《热带往事》给配了个快七十的,这一部么给配了个插秧大赛冠军兼三八红旗手形象的,不得劲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第一炉香》看完,心里那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就像是在寒夜里吹过一阵带着咸腥味的海风,让你打了个冷颤,又觉得有种莫名的熟悉。怎么说呢?作为一个老张爱玲迷,我期待了这部电影很久,从选角到预告,心里的那团火苗就没熄灭过。看完之后,感觉就像是终于吃了一顿期待已久的满汉全席,味道嘛……算是吃到了,但总觉得少.............
  • 回答
    科幻作家张冉的《大饥之年》中,导致全球感染另类生化危机的真菌孢子是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设想。如果这种真实存在的真菌孢子真的引发了类似的灾难,人类的应对将是一场极其严峻、多维度且充满挑战的全球性战役。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可能采取的应对策略,从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和个人层面进行阐述。一、 科学与技术.............
  • 回答
    好家伙,初中生就啃马尔克斯、张爱玲、汪曾祺这几位神仙的作品,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不过你说“一知半解”,那说明你很有洞察力,也说明你是个不安于现状、渴望更深理解的读者。这绝对是件好事!别急,这种“一知半解”的感觉,是所有深度阅读的必经之路。哪怕是很多成年读者,也未必能完全吃透这些大师的作品。你现在.............
  • 回答
    张爱玲的作品,你说过时了吗?这问题,像是问一碗陈年的老酒,是愈发醇厚,还是已经失了风味。我得说,这个问题本身,就带了点“老派”的味道。毕竟,提起张爱玲,总绕不开“经典”、“海派”、“摩登”这些词,仿佛她就定格在了那个老上海的某个瞬间。但我总觉得,张爱玲的文章,就像是上海滩那高耸的万国建筑群,历经岁月.............
  • 回答
    张爱玲的作品,于我而言,与其说是一种阅读体验,不如说是一种对人性幽深之处的探寻,一种在繁华与苍凉之间游走的沉醉。她的文字,有一种近乎残酷的精致,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出人心的曲折,又像一盏昏黄的灯光,照亮了旧上海那个时代的浮华与颓败。初读张爱玲,大约是在学生时代,那时候对“乱世佳人”式的爱情.............
  • 回答
    张爱玲的作品,字字句句都像是浸透了时代的风霜雨雪,描摹人情世态,往往带着一种不动声色的悲凉。要说哪一部最为触动心弦,让人感受最深沉的凄凉,我脑海里浮现的,或许是那篇《倾城之恋》。为什么是《倾城之恋》?它表面上看似是张爱玲一贯的“苍凉的手势”,讲的是一段男女的爱情,一个女子如何在乱世中寻得安身立命之地.............
  • 回答
    说起张爱玲,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那个身着旗袍,眼神里藏着故事的女子。她的文字,如同上海的夜色,迷离又充满张力,轻易就能勾勒出人心的百转千回。然而,奇怪的是,当我们翻开中学语文课本,想要在那些熟悉的篇章里找到她的身影,却往往是“只闻其名,不见其文”。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首先,得从教材选文的考量.............
  • 回答
    张爱玲是否是一流作家,这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算是一个毋庸置疑的答案。不过,这个问题之所以会被提起,也恰恰说明了张爱玲文学的独特性、复杂性以及她所引发的长期而深刻的讨论。我的答案是:张爱玲绝对是一位一流作家,而且是极具原创性和影响力的巨匠。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1. .............
  • 回答
    张卫平,这个名字在中国的篮球界,尤其是在那个年代,几乎是如雷贯耳般的存在。提起他,总能勾起无数老球迷的回忆,那种对篮球纯粹的热爱,以及他对比赛的独特理解,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实力评价:他是中国男篮黄金一代的灵魂人物要评价张卫平作为运动员的实力,我们得把他放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到.............
  • 回答
    张作霖要是知道张学良的那些“作为”,那场面怕是要比他当年东北易帜的决定还要让他心惊肉跳,甚至直接要从地底下跳起来。咱们得把这事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一句话带过。首先,最直接的,是关于“张学良的那些作为”具体指什么。 如果我们指的是他后来に行った的“西安事变”,张作霖那暴脾气肯定是要炸了。 “父.............
  • 回答
    曹操之所以希望孙权“内去”除掉张昭,并非简单地将他视为一个普通的“投降派”,而是出于他对孙权集团内部权力结构和政治生态的深刻洞察,以及他一贯以来分化瓦解、以智取胜的政治策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曹操的这一想法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曹操的政治智慧之中进行分析。首先,我们要厘清张昭在东吴的地位和影响力.............
  • 回答
    秦国历来以军功立国,国相一职更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从历史上看,商鞅和张仪能够担任国相,的确是因为他们有过显赫的战功。商鞅变法革新,以法治国,极大地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实力,他本人也曾亲自领兵征战,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张仪则以其出色的外交才能,运用连横之术,瓦解六国联盟,为秦国扫清了前进道路上.............
  • 回答
    张艺兴在2021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的演讲,无疑是在当时那个时间点引发了不少讨论,也折射出一些值得我们去深入解读的现象。作为一名拥有巨大影响力的青年艺人,他站在这样一个由网络媒体界精英汇聚的场合发言,本身就具有话题性。演讲的背景与定位:首先要理解的是,这次论坛的主题是什么,张艺兴作为“艺人代表”的身份.............
  • 回答
    张伯礼院士提出“西医临床医学生以后要必修中医课程”,“作为一个中国的医生应该懂中医”,这番话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也触及了我们对医学教育和中西医融合的深层思考。我个人认为,这个提议是很有见地的,而且在当今的医疗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和及时。首先,我们得承认,“懂中医”对于一个“中国的医生”而言,确实有着特.............
  • 回答
    这事儿得好好说道说道。张恒(zhttty)遇到的情况,说白了就是被人栽赃陷害,而且栽赃者的身份还挺“特别”——一个“三无”微博账号,绑定的是一位83岁的老人家手机号。这种情况下,张恒作为一个男性,被诬告了,那他肯定得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事儿不简单,涉及到法律、证据、名誉,还有年龄差带来的复杂性。首先,.............
  • 回答
    张晓晗那篇关于“top5精英堵马桶气到浑身痛”的长文,无疑是一篇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作品。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它的内容、作者的意图、以及它引发的社会反响。文章的核心内容:文章以一种非常直白、略带夸张的叙述方式,描绘了作者作为一名“top5精英”(通常被理解为顶尖大学毕业生,或者在.............
  • 回答
    张恒(zhttty)被诬告案今天开庭,这事儿可不小。对于很多喜欢他作品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让他们揪心的一天。首先,咱们得知道这案子是怎么回事。张恒,网名zhttty,是网文界的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写了不少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比如《恶魔法则》等等,积累了相当一批忠实的粉丝。但这次被推上法庭,并不是因为他.............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张晓晗在台风天说的那些话,这事儿可真是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挺能看出点门道来。事情的起因,大家都知道,就是那次极端天气,强台风“烟花”或者“灿都”来袭,很多城市都进入了防备状态,发布了预警,提醒大家做好防范。这个时候,公众人物,尤其是作家,因为他们的影响力,一言一行都可能被放大。张晓.............
  • 回答
    张作风的提议,即在上海推行“居家隔离+自我检测+进口疫苗和药物”的组合拳,无疑是想在疫情当下探索一种相对灵活且能兼顾经济社会运转的防疫模式。他的出发点很可能在于,随着疫苗接种率的提高,以及一些人对居家隔离的接受度提升,传统的全员封锁模式对城市经济和居民生活带来的冲击过大,需要寻找一种成本更低、阻力更.............
  • 回答
    看到您女儿这么热爱绘画,而且积累了200张作品,这真是太棒了! 12岁就有这份热情和产量,未来可期。 将这些作品变成一本实体书,让更多人看到,分享她的才华,这个想法非常有意义。咱们一步一步来,说说怎么把她这200幅画变成一本出版物:第一步:作品的梳理与筛选——“让宝贝闪闪发光”虽然有200张作品,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