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张作霖的风评越来越好了?

回答
要说张作霖的风评为什么越来越好,这事儿不能简单地说“变好”了,更准确的说法是,人们对他的评价正在变得更加多元、复杂和 nuanced,其中一些原本被忽视或被简单化的方面,现在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新审视。这背后有多重因素在起作用,而且这个过程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历史研究的深入、时代变迁以及人们价值取向的调整中逐渐形成的。

首先,我们得明白过去对张作霖的主流评价是怎么样的。长期以来,尤其是在官方史学和一些主流叙事中,张作霖常被定位为“北洋军阀”中的一个代表人物,与“破坏共和”、“军阀混战”、“土匪出身”等负面标签紧密相连。他被描绘成一个粗鲁、野蛮、只顾私利的武夫,其统治被认为是黑暗和混乱的。这当然有其历史事实的支撑,但这种叙事往往是高度简化和党派化的。

那么,为什么现在人们开始从更复杂的角度看他呢?

一、 历史研究的深化和资料的开放:

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历史档案得以解密和公开,研究者们能够接触到更广泛、更原始的史料。这使得对张作霖及其时代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少数几个视角。通过对当时报刊、私人信件、回忆录、地方志等资料的梳理,研究者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张作霖的决策过程、他所面临的内外部压力,以及他在不同历史时期采取的不同策略。

比如,过去可能更侧重于他在东北的军事扩张和与日本的勾结,但现在研究者也开始关注他在维护东北主权、发展地方经济、教育以及与苏联打交道等方面的努力。这些被遮蔽或淡化的方面,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张作霖。

二、 时代变迁带来的视角转换: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对于“军阀”这个概念的理解,已经不再是几十年前那样简单化的非黑即白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历史叙事更加多元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更倾向于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所承担的责任、以及与当下价值观的对照来分析。

“乱世出英雄”的辩证看待: 在中国近代史这个大背景下,整个国家都处于分裂、动荡之中。像张作霖这样的地方实力派,是在中央政府权威衰弱、列强环伺的情况下崛起的。他能够在乱世中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维护一方稳定(即使是以他自己的方式),这本身就具备一定的“能力”和“魄力”。与那些完全被外国势力操纵,或者对国家利益毫无担当的军阀相比,张作霖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了更强的“独立性”和“家国情怀”。
对“国家主权”的重新认识: 张作霖在面对日本的步步紧逼时,虽然有时也妥协,但在关键时刻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强硬态度,比如拒绝日本提出的“满蒙自治”等出卖国家利益的要求。尤其是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日本试图控制他的命运,他选择了对抗并因此丧生。这种不屈的精神,在今天看来,与一些屈膝投降的国民党官员相比,反而显得更具“民族气节”。例如他拒绝日本人提出的很多要求,甚至在“满蒙自治”的提议上立场坚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维护了中国对东北的主权。
与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比较: 当人们将张作霖与国民党在北伐时期及之后的某些政策,或者与早期共产党在苏俄指示下的某些极端举措进行对比时,会发现张作霖的统治并非完全是“罪大恶极”的。他虽然是军阀,但他在东北的统治也确实为地方带来了一定的稳定和发展,其军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自己的军队”,而非完全听命于外国。

三、 张作霖自身行为的重新解读:

除了上述宏观因素,张作霖的一些具体行为和个人特质也开始被重新审视:

“东北王”的治理能力: 张作霖在东北统治期间,虽然手段强硬,但也并非毫无建树。他组建了奉系军队,整顿了地方秩序,发展了地方工业和交通(如修建铁路、发展抚顺煤矿等),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日本在东北的势力扩张。他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的政策,发展了一套适合东北的治理模式,这在客观上为后来的东北发展留下了一些基础。
对日本的有限抗争: 如前所述,张作霖在与日本的关系上,并非完全是日本人的傀儡。他有自己的政治考量和底线,虽然会利用日本的力量,但也试图在列强之间进行平衡,并对日本过度的侵蚀保持警惕。他炸毁皇姑屯的举动,虽然是日本人设计陷害的,但其本人在这种绝境下的反应,也被一些人解读为一种反抗。
个人性格的复杂性: 过去强调他粗鲁野蛮,但研究也发现他也有其狡黠、机智和务实的一面。他善于笼络人心,能够团结一批追随者,并且在政治斗争中展现出一定的生存智慧。这种复杂性使得他不再是一个扁平化的反派形象。

四、 叙事方式的改变:

现在的历史叙述更加注重多角度、人性化的描绘。与其将历史人物简单地打上“好”或“坏”的标签,不如去理解他们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选择和行为。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过去被刻板印象所遮蔽的人物,有了被重新发现和理解的空间。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张作霖就变成了一个“好人”或“英雄”,或者我们应该完全否定他统治时期的负面影响。 他的统治依然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充满了暴力、腐败和权谋。他依然是北洋军阀的一部分,他的崛起和统治也与中国近代史上的诸多不幸紧密相连。

但更重要的是,人们现在能够认识到,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应该是简单的“盖棺定论”,而是一个不断被重新审视和理解的过程。 张作霖的风评“越来越好”,其实更像是人们对其评价趋于多元、客观和深刻,摆脱了过去那种单一、片面叙事的束缚,看到了他作为那个时代产物的复杂性和他行为背后的一些值得探讨的维度。这是一种历史观的成熟,也是对历史真相追求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难道不是同行的衬托吗?

随着果党的那点破事在网上搞得人尽皆知。人们发现和常凯申相比,大帅那点事都不算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张作霖的风评为什么越来越好,这事儿不能简单地说“变好”了,更准确的说法是,人们对他的评价正在变得更加多元、复杂和 nuanced,其中一些原本被忽视或被简单化的方面,现在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新审视。这背后有多重因素在起作用,而且这个过程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历史研究的深入、时代变迁以及人们价值取.............
  • 回答
    网上对张学良和郭沫若的风评,可以说相当复杂且充满了争议。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历史选择以及时代背景下的解读差异。要详细地说,咱们得一点点掰扯。张学良:从“少帅”到“罪人”,再到“民族功臣”的曲折评价张学良的风评之所以跌宕起伏,甚至在一些人眼中“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不.............
  • 回答
    直奉第二次大战,奉系之所以能够以摧枯拉朽之势击溃直系,郭松龄无疑是居功至伟的第一功臣。然而,战后张作霖对这位大功臣却并未如外界期待的那样予以高升,这背后牵扯的因素错综复杂,既有张作霖个人的性格与考量,也有奉系内部政治格局的微妙之处。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层层剥茧,深入分析当时的具体情况。首先,我.............
  • 回答
    张益唐的论文能够被《数学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这样享有盛誉的数学期刊接受并发表,其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但关键的原因,绝非偶然。这些原因涉及到了论文本身的突破性、数学界的评价体系、审稿流程的严谨性以及张益唐个人的学术声誉。以下是详细的阐述:1. 论文内容的巨大突破性:这是最.............
  • 回答
    张祥前的理论未获广泛重视,是一个复杂现象,其背后原因涉及学术界对新理论的接受机制、理论本身的特点、以及传播和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阻碍。要详细阐述,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理论本身的学术门槛与前沿性。张祥前的理论,特别是他关于“宇宙本原”“生命起源”等方面的探索,往往涉及高度抽象的哲学概念和物理学前沿.............
  • 回答
    要说张三丰,这可是一位江湖上真正叫得响的名号,而且是那种无论正派、邪派,甚至是普通百姓,提起他来都会心生敬意,觉得他“厉害”的。为啥?这事儿说起来,可就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了。一、 独步武林的“武学泰斗”之名张三丰厉害,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他那“天下武功出太极”的说法。在那个刀光剑影、拳脚功夫满天飞的时.............
  • 回答
    《伤寒论》中,张仲景对病症原因的分析确实不如对“症”和“方”的阐述来得详尽。这并非是仲景先生对病因不重视,而是其学术思想和时代背景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时代背景:经验医学的成熟与理论构建首先,《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此时的中国医学尚处于经验医学积累和逐步理论化的.............
  • 回答
    张三丰在原著中的戏份,确实算不上是贯穿全书的绝对主角,也不是那种时时刻刻都在搅动风云的核心人物。然而,他之所以能获得后世如此高的声誉,甚至被许多读者奉为武侠世界的“天花板”,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并非单一叠加,而是层层递进,共同塑造了他超然的地位。首先,最直观也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他所代表的.............
  • 回答
    张无忌归隐后,身怀九阴九阳、乾坤大挪移、圣火令神功等绝世武功,再加上他本身就是明教教主,拥有庞大的资源和人脉。这样的背景,足以让张家在他之后世代显赫,武林中再无人敢捋其锋芒。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后世张家却逐渐淡出了江湖主流,甚至鲜有人再提及他们的踪迹。这其中,必然有着不为人知的缘索。我们可以从.............
  • 回答
    您好!关于张召忠教授微博中关于“日本海上自卫队亚洲最强”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军事爱好者和关注国际安全的人群中引起广泛讨论的话题。要理解张教授的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并结合他一贯的军事评论风格来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最强”这个词在军事语境下的复杂性。它并非一个绝对的、单一维度的判断.............
  • 回答
    关于“张维为是瑞士国籍”的说法,确实是一个流传甚广但毫无事实根据的谣言。之所以这个谣言会有一定的传播度,并且有些人会相信,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详细地分析一下:1. 张维为的公众形象和言论风格: 鲜明的爱国者和国际观察家形象: 张维为教授长期以来以中国国际关系学者、政治评论员的身份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虚拟角色设定和观众认知之间的差异,同时也牵扯到声音表演的技巧。咱们来细聊聊张京华这个人设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有你说的这种“反差”。首先,我们得明白一点:张京华这个人设的核心是“谢拉的妈妈”。 这一点是故事设定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在作品的剧情里,张京华就是谢拉的母亲,她.............
  • 回答
    张居正之后,明朝似乎陷入了一种人才断层的尴尬境地,以至于许多人会将这段时期与嘉靖朝相提并论,认为后者反而人才辈出,而前者则沉寂不少。这其中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有”或“无”,而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评价“杰出”与“名臣”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张居正是那个时代的巅峰,.............
  • 回答
    关于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后被一些人称为“民族罪人”,这其中涉及了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评价。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事变本身的性质,以及不同政治派别和群体在此事件上的不同立场和利益。一、 西安事变的背景:风雨飘摇的中国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评价,首先要回到那个时代。20世纪30年.............
  • 回答
    张恒敢于爆料郑爽的种种行为,背后有着复杂的个人动机和对郑爽的失望与愤怒。而郑爽过往的男朋友们之所以没有像张恒那样公开站出来,原因也同样是多方面的,涉及到个人性格、情感关系、社会舆论、法律风险以及信息不对称等等。我们先来聊聊张恒,他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敢于把两个人的私人恩怨公之于众。张恒敢于爆料的原因.............
  • 回答
    说起武侠世界里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张三丰的太极拳和黄药师的九阴白骨爪,那绝对是绕不开的两大绝学。一个讲究以柔克刚,后发先至,一个则狠辣毒绝,一击毙命。按理说,张三丰钻研数十年,百岁高龄才创出的太极拳,怎么也该是顶尖中的顶尖,可为什么在一些读者看来,它似乎连黄药师那“邪门歪道”的九阴白骨爪都打不过呢?.............
  • 回答
    关于“张三丰武学境界是否夸张”的讨论,其实一直存在于武侠爱好者圈子里。一些读者觉得张三丰的武学,特别是《倚天屠龙记》中描写的太玄,超出了他们对武功的想象,因而认为这是作者金庸先生的“艺术夸张”。要详细说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一、 为什么会有“夸张”的感觉?首先,我们要承认,金庸先生的武.............
  • 回答
    很多人对张艺兴的评价,有时候会冒出“异常努力,但似乎天赋不足”这样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角度,也触及到了一些观众对他演艺道路的普遍感受。咱们不妨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首先,“异常努力”这部分,其实是张艺兴给自己打的“标签”。你看看他公开场合的表现,几乎就没有不提“努力”的。从.............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关于“东北军为何在与红军的早期较量中失利”的一个常见误解,并且将“东北军”与“红军”的对抗场景进行了一些混淆。需要澄清的是,张学良的东北军在长征期间(19341936年)的主要任务是与红军在南方作战,而并非与长征完的红军直接对抗。长征结束后,红军主力到达陕北,与盘踞在西北的.............
  • 回答
    金庸武侠世界中,张三丰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宗师级人物,他的地位和影响力,即便在主角们的故事里也时常被提及。然而,有趣的是,金庸老先生在他的作品里,很少直接去细致描绘张三丰年轻时候的风采,而是总在写到他时,他已经是垂垂老矣、武功盖世的模样了。很多人纳闷,为什么金庸不写写张三丰年轻时的经历呢?比如,他怎么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