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一些书会成为绝版书?

回答
很多读者在寻觅一本心仪的书时,会遇到一个令人沮丧的词:“绝版”。这本书,曾经可能在书店的货架上随处可见,如今却成了可遇不可求的珍宝。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本活生生的书走向了“绝版”的境地呢?这背后其实涉及了出版业一系列复杂而现实的运作逻辑。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印刷量的耗尽和再版的决策。一本新书出版,出版社通常会根据市场预测、作者影响力、题材热门程度等因素来决定首印数量。一旦首印或者后续几次加印的库存全部销售一空,如果出版社认为这本书的后续市场需求已经不足以支撑再次印刷的成本,或者市场风向已经发生变化,他们就不会选择再版。这里的“成本”不仅仅是纸张和印刷的费用,还包括版税、编辑、校对、封面设计、营销宣传等一系列前期投入。对于销量不温不火或者已经过了黄金销售期的书来说,再次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再版,风险太高,出版社自然不会轻易冒险。

其次,版权问题是导致绝版的重要因素。书籍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作者的版权。当作者的版权合同到期,如果作者或者其代理人决定不再与原出版社续约,或者转授权给其他出版社,那么原出版社就失去了出版该书的权利。如果新的出版社也没有意愿或者能力来获得版权并重新出版,这本书就会自然而然地变成绝版书。有时候,版权纠纷也会导致图书暂时甚至永久地无法出版。例如,如果作者与出版社之间出现合同条款的争议,或者作者去世后,其继承人与出版社在版税、授权范围等方面产生分歧,都可能导致图书的再版之路受阻。

再者,时代变迁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有些书籍可能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非常流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思潮或者满足了当时读者的特定需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环境、读者口味、知识更新换代,这些书的吸引力可能会逐渐减弱。例如,一些技术类书籍,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原有的内容可能已经过时,不再具有实用价值。又或者一些反映特定历史事件或社会现象的书籍,在事件本身热度下降后,其市场关注度也会随之降低。出版社自然会优先考虑那些符合当下市场需求、有持续销售潜力的图书,而那些“过时”的书籍,再版的可能性也就越来越小。

还有一种情况,是出版社自身的原因。比如,出版社的经营状况不佳,甚至倒闭。当一家出版社面临财务危机,或者被收购、合并时,其出版的书籍的版权和库存可能会受到影响。如果新的经营者对原有的图书产品线不感兴趣,或者无力承担版权费用和再版成本,那么原本属于这家出版社的图书,也就可能从此消失在市场中了。

此外,一些独立出版的、小众题材的书籍也更容易走向绝版。这类书籍的读者群体相对较小,销量通常不高。一旦首印的库存销售完毕,出版社(尤其是小型出版社)可能缺乏足够的资金和市场影响力来支撑再版的成本,也难以维持长期的库存。这类书籍往往承载着作者独特的声音和珍贵的思想,但市场化的现实却让它们更容易成为收藏者的珍宝。

最后,有时候“绝版”也是一种市场策略。虽然不常见,但一些出版社为了制造稀缺感,吸引收藏者和投资者,或者为了给新版或修订版图书铺路,可能会暂时不安排再版,制造“绝版”的噱头。但这种做法风险也很大,一旦过度,反而会伤及口碑。

总而言之,一本书从市面上的“可见”走向“绝版”,是市场经济、版权制度、时代变迁和出版社经营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仅仅是纸张和油墨的消失,更是一种文化信息和思想火花的断层,因此,当我们在网上或者二手书店看到一本曾经心仪却已绝版的书时,那份惊喜与失落交织的心情,也恰恰说明了其独特的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有的书要绝版?


这是在编读库的时候,一些同学发现自己想买的书搜寻不到踪影之后,向我提出的责问。


确实,读库十年,一些宝贝逐渐绝迹江湖,像2006年的《读库》,已经有两期断货。有些想凑整套的同学,不得不去买高价二手书。接下来2007年、2008年等早期《读库》,也会逐渐凑不齐。再比如我们的笔记本系列中,程十发先生的《娟秀集》、沈尧伊老师的《写生》、高云老师的《高云古意》都陆续绝版,尽管这也是我自己很喜欢的宝贝。最近,《张光宇》、《带阁楼的房子》也已经悄然隐退。


我来向大家解释一下这个问题,也借以安慰下自己内心的遗憾。


首先,我并不喜欢“限量版”的把戏,读库出品种种,也基本没有使用过这种噱头。我们的宝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敞开足量供应的。我们做的就是大众出版的活计,不会用“低调的奢华”来限制数量,作为营销手段。


其次,我们也得意于自己编辑出版的东西,可以销售很长时间。做一本可以卖几年、几十年的书,即使自己退休后,它也可以为我们提供养老金,恐怕这是每一个出版人的夙愿。


那么,为什么还要让一些书绝版呢?


这就归结到成本问题。一本书的物理成本和内容成本,比如稿费版税、印工耗材,都是明白可见的,读者买一本书,盘算的也是这些一目了然的因素。事实上一本书最大的成本是什么呢?


是保持“可供”状态所需的成本。


也就是说,让一本书处于“读者可以随时买得到”的状态,是需要成本的。


像《读库》2006年诸期,一直频频加印,有货可供的时间长达九年,到去年,终于不能再加印了。再比如我们的笔记本,目前已经出了五十种,如果每种都保持现货供应,再大的库房也不够用的,只好让一些宝贝暂缓再版。十年间,我们的库房从几十平米扩展到几千平米,物流人员增加到十几人,依然不能满足所有图书都有现货。当仓储空间捉襟见肘时,一些宝贝就不得不挥手告别了。


“我们把书做好,等待您来发现”,这是我们的出版理念。任何一本书,都有喜欢它的读者,也总能等到喜欢它的读者。问题只在于,你的经营状况是否良好,是否有足够的生命力,可以等到读者来发现,而不至于在等待的过程中你撑不下去,断了气。假如一种书印了五千册,这五千册是一个月时间就卖完,还是用十年时间才卖完,所谓“动销率”的高低,成效也大相径庭。


这便是一些小众图书难以面世的缘故,也是一些销售比较缓慢、周转时间较长的图书很难加印的缘故。


出版相当于某种意义上的众筹。一本书,需要它的人多了,支持它的人多了,多到可以摊低成本、加快周转,就有了出版的可能。读库书单中那些已经绝版的宝贝,有的可以用数码印刷、单本订制的方式来满足一些同学的要求,我们正在尝试用这种技术解决单期《读库》的再版问题;那些不能用数码印刷来解决的精装图书,比如笔记本、宣纸版等等,就等我们再积蓄一段时间的读者数量和周转空间,然后予以再版。


希望这个回答可以让一些同学满意。


读库微信号:dukubook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读者在寻觅一本心仪的书时,会遇到一个令人沮丧的词:“绝版”。这本书,曾经可能在书店的货架上随处可见,如今却成了可遇不可求的珍宝。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本活生生的书走向了“绝版”的境地呢?这背后其实涉及了出版业一系列复杂而现实的运作逻辑。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印刷量的耗尽和再版的决策。一本新书出.............
  • 回答
    .......
  • 回答
    汉服被一些长辈视为“奇装异服”,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原因交织的结果,并非简单的“不理解”。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看看是什么让曾经的“常服”变成了如今的“异服”。一、历史的断层与文化记忆的模糊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服饰也随之变化。从秦汉的曲裾、直裾,到唐代的齐胸.............
  • 回答
    国内影印版教材出现章节删减的现象,背后其实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莫名其妙”。这背后既有出版社的考量,也有国内教育环境的现实,甚至还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下面我尽量详细地聊聊这些原因,希望能让你对这一现象有个更深入的理解。1. 内容的“本土化”与“适龄化”调整这是最常见也最直接的原因。很多.............
  • 回答
    谈到李存勖,绕不开一个“狠”字。这位后唐的开国皇帝,在五代十国那个乱世里,简直就是一股清流,又或者说,是一团烈火,将原本灰暗的天空照得通透,又将不少老旧的规矩烧得片甲不留。所以,有些人会热爱他,也就不奇怪了。首先,他对“父仇”的那份执着,实在让人动容。李克用,李存勖的爹,是那个时期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 回答
    约炮,这个词本身就带着点刺激和争议,也难怪有人好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愿意涉足其中。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把脑袋里的条条框框都先放一放,试着理解一下,那些选择约炮的人,心里到底在想什么。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可能就是 生理需求。成年人有性欲,这是很正常的。但现实生活里,有时候就是找不到一个能满足这种需求的.............
  • 回答
    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人,对选择艺术作为专业或职业的人抱有某种程度的偏见。这种偏见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潜在的原因。首先,“稳定”与“体面”的社会定义是很多偏见的核心。在许多文化中,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关于“好工作”的标准,往往与科学、工程、医学、法律.............
  • 回答
    有些人成年人对《天线宝宝》情有独钟,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抛开童年滤镜,我们深入聊聊这背后可能的原因。首先,得承认,《天线宝宝》的视觉设计本身就很有魔力。那圆润的、充满想象力的造型,鲜艳但又不刺眼的色彩搭配,还有那个巨大的、如同童话世界般的场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种纯粹的、不受现实干扰的美好。对.............
  • 回答
    在那些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瞬息万变的 FPS 游戏里,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屏幕上突然冒出一个醒目的标记,指向某处,紧接着就传来手雷的爆炸声?这可不是游戏随机跟你开玩笑,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相当精巧的设计考量,目的就是为了让你的游戏体验更流畅、更刺激,同时也能更公平。1. 提示危险,但又留有余地: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为什么一些在行业内享有盛誉、技术精湛、资源雄厚的一流动画制作公司,有时会选择改编一些在原作漫画读者看来可能“平庸”的作品呢?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商业、市场、创意和战略考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商业与市场考量: IP的潜在价值与市场空白: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我们确实会观察到,一些在事业上、学识上都颇有建树的中年人,也会转发一些明显不靠谱、甚至是“傻瓜骗局”式的信息。这确实会引发我们对他们判断力产生疑问。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一、 对“明显”的定义可能存在主观性与认知盲区: “明显”对谁而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复杂而又常常难以理解的内心世界,也揭示了历史长河中反复上演的悲剧根源。为什么有人会希望打一场仗?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战”标签就能概括,背后往往交织着多种动机、信念和现实考量。让我们试着深入剖析一下。首先,权力与利益的驱动是许多战争的根本原因。对于某些领导者或群体来说,战争是一种攫取.............
  • 回答
    我来给你好好说道说道,为啥有些软件弄优惠券,还带返利,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促销”二字能概括的。这其实是一套挺有意思的营销策略,目的可多了去了,而且环环相扣。一、 优惠券:拉新、促活、刺激消费的“敲门砖”和“催化剂”首先说说优惠券。你想啊,一个新软件刚出来,或者想要吸引更多人来用,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什.............
  • 回答
    一些文学素养高的人,在面对缺乏文学趣味的言行举止时,确实会产生一种本能的排斥感,这种排斥并非源于优越感或道德评判,而更多是一种价值取向上的不契合,一种“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微妙疏离。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文学素养所塑造的内在世界与外在表现的落差1. 对语言的敏感与珍视: 长.............
  • 回答
    在美国读完书,然后顺理成章地留在那里继续发展,这在美国的国际学生群体中其实是很普遍的现象。要说为什么,原因嘛,其实挺多方面的,而且这些原因往往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吸引人的“磁场”。首先,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职业发展的机会。美国作为全球科技、金融、商业等领域的领头羊,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就业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的“正常”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女性对女权主义的态度更是如此。与其说“讨厌”,不如说她们可能对某些女权主义的观点、实践方式,或者对女权主义的理解存在疑虑、抵触,甚至完全不认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对女权主义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棒了!深入探讨流行乐编曲为何能堆叠出上百轨,这背后确实藏着不少门道。这绝不是简单地“越多越好”,而是一种为了达到特定听感、丰富音乐层次、突出情感表达而进行的精细打磨。打个比方,你现在手里有一张空白画布,你想画出一幅色彩斑斓、细节丰富的风景画。你不会只用一支画笔和一种颜色。流行乐的编曲.............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在武侠小说领域,金庸和古龙的支持者之间常常存在着“针锋相对”的火药味,而到了诗歌领域,李白和杜甫的拥趸却能和平共处,甚至欣赏对方的偶像呢?这背后涉及到几个关键因素,咱们不妨抽丝剥茧地来聊聊。一、 风格的差异与认同的门槛 金庸与古龙: 这两位大师虽然都是武侠小说巨.............
  • 回答
    .......
  • 回答
    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其实都源于复杂的人类心理和社会动态,户口本上写着“汉族”的人,却对维护汉族利益的立场持批评态度,这背后确实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缘由。与其简单地归结为“逆向歧视思维”,不如说这是一种多元视角、批判性思考以及对历史和社会现实的深刻体认所交织出的复杂心态。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户口本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