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一些一流的动画制作公司会挑选一些平庸的漫画进行动画化呢?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为什么一些在行业内享有盛誉、技术精湛、资源雄厚的一流动画制作公司,有时会选择改编一些在原作漫画读者看来可能“平庸”的作品呢?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商业、市场、创意和战略考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 商业与市场考量:

IP的潜在价值与市场空白:
“平庸”是相对的: 所谓“平庸”,往往是相对于那些已经名声大噪、被誉为“神作”的作品而言。但即使是相对“平庸”的漫画,也可能拥有一个忠实的、数量可观的粉丝群体。动画化能够进一步扩大这个粉丝群体,提升IP的整体商业价值。
填补市场空白: 大型动画公司往往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和目标受众。某些题材、风格或叙事方式的漫画,即使在漫画领域并非顶尖,但在动画市场可能存在空白或需求未被充分满足。例如,一部设定新颖、但叙事节奏稍显拖沓的漫画,在动画化时可以通过节奏调整和视觉呈现来吸引更广泛的观众。
“低成本,高回报”的潜力: 相较于改编那些已经拥有庞大粉丝基础、可能需要投入更多资源来满足粉丝期待的顶级IP,改编一部相对“平庸”但有潜力的作品,可能意味着更低的版权费用、更少的粉丝对改编的苛责,以及在成功改编后相对更高的回报率。这是一种风险控制策略。
版权库的充实与多元化: 动画公司需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版权库,以应对市场变化和未来发展需求。即使某些漫画 currently 表现平平,其独特的设定、人物或世界观也可能成为公司未来创作其他作品(例如游戏、真人剧)的基础,或者为公司积累不同类型作品的改编经验。

挖掘潜在爆款:
“黑马”效应: 动画化是放大漫画魅力的绝佳手段。许多原本名气不大的漫画,在经过精良的动画制作、优秀的声优演绎、成功的宣传推广后,可能会“一飞冲天”,成为新的热门IP。这就像在一片种子田中,虽然有些种子看起来普通,但经过悉心培育,总能发现隐藏的“高产作物”。动画公司往往拥有这种“选种”和“育种”的能力。
对原作细节的挖掘与升华: 一流的动画制作公司拥有经验丰富的导演、编剧和制作团队,他们能够从相对“平庸”的漫画中挖掘出其独特亮点,通过对剧情的优化、人物弧光的强化、视觉风格的创新等,将原作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甚至超越原作。

二、 创意与艺术考量:

艺术家的独立性与探索性:
对“平庸”的重新定义: 动画公司内部可能存在不同口味和审美的创意团队。一些“平庸”的漫画,可能在某个特定创意人员眼中,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深刻的思想内涵或极具吸引力的视觉风格,即使这些特质尚未被大众广泛认知。
实验性项目与新风格的尝试: 有时,动画公司会选择一些非主流或实验性的作品进行动画化,以此来探索新的动画风格、叙事手法或技术应用。这有助于公司保持创新活力,引领行业潮流,而不是仅仅跟随大众。
支持原创与新人: 一流的动画公司也肩负着扶持漫画产业发展、培养新锐创作者的责任。选择一些有潜力但尚未成名的漫画家作品进行动画化,是一种对原创漫画的支持,也是发掘未来大师的途径。

制作团队的发挥空间:
“留白”与“再创作”: 相较于已经拥有固定形象和粉丝期待的顶级IP,改编一些相对“平庸”的作品,可能意味着更大的创作自由度和发挥空间。制作团队不必过于受限于原作的框架,可以更大胆地进行剧情改编、人物塑造和视觉风格的创新,从而展现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挑战与成长: 对于经验丰富的制作团队而言,将一部原本不那么出彩的作品打造成一部成功的动画,是对他们技术、创意和管理能力的极大考验,也是公司内部技术和艺术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

三、 战略与长期发展考量:

培养新兴IP与品牌建设:
“孵化器”模式: 一些动画公司可能将改编这些“平庸”漫画视为一种“IP孵化”战略。通过动画化的成功,将这些漫画打造成新的热门IP,从而为公司带来长期的商业利益和品牌影响力。
构建多元化的作品线: 大型动画公司不会只局限于制作少数几个头部IP的动画。他们会构建一条多元化的作品线,涵盖不同类型、面向不同受众的作品,以分散风险并抓住不同细分市场的机会。改编一些“平庸”漫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手段。

人才培养与技术积累:
新人导演或制作人的机会: 有时,公司会把一些相对“边缘”的作品交给新晋导演或制作人负责,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为公司输送未来的核心人才。
积累特定类型作品的制作经验: 即使某部作品改编后反响平平,其制作过程中积累的关于特定题材(如科幻、奇幻、历史等)或特定视觉风格(如水彩风、复古风等)的经验,对公司未来制作同类型作品仍然具有宝贵的价值。

四、 其他可能因素:

版权获取的便利性: 有些漫画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例如作者名气不大、公司战略调整等)版权价格较低,容易获取。
内部资源匹配: 公司可能恰好拥有某个制作团队擅长特定风格或题材,于是会寻找与之匹配的漫画进行改编。
单纯的“喜欢”: 虽然商业因素是主导,但也不排除在众多作品中,某些作品的创意或艺术性打动了公司内部的关键决策者,即便其市场前景并非一片光明。

总结来说,一流动画制作公司选择改编“平庸”漫画,并非单纯的“饥不择食”,而是基于对IP潜力的挖掘、对市场空白的填补、对创意边界的探索以及对公司长远发展的战略布局。他们拥有将普通种子培育出参天大树的能力,这种能力本身就是其“一流”价值的体现。

当然,也存在一些情况下,动画公司的选择确实可能存在失误,导致改编效果不佳,或者未能充分发挥原作的潜力。但总体而言,他们的决策往往是经过深思熟虑,在商业利益、艺术追求和市场风险之间寻求平衡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除了极少数特例,他们普遍没得选。

对于改编作品来说,通常流程是企划方(一般是出版社)判断可以立项制作动画,然后拉一票公司成立制作委员会。

动画公司本身只是被雇佣来打工的。

在制作委员会里的每家企业——出版社、碟片商、音乐公司、唱片公司、模型厂商乃至其他各种千奇百怪的企业....

从话语权上都要高于动画制作公司。

以您提到的《鬼灭之刃》为例,作为《周刊少年jump》的知名作品,集英社为了宣传自家作品投入资源进行动画化。

动画制作公司Ufotable并不是业内大厂,他们是没有选择作品的权利的。

Ufotable不做,自然会有别的公司接单。

整个动画行业只有东映、日升等极少数的头部大厂,才能自己选择具体作品。

能被动画化的漫画,多少都会有可取之处,毕竟企划方的钱又不是白来的。

一般拿个「××大赏提名」「××角色票选入围」「单行本销量卷均××名」「SNS软件传播度第××名」等普遍不成问题。

毕竟动画化本身只是个广告而已。

更何况真正愿意接这些漫改订单的,往往都是出于商业因素,收钱干活罢了。

制作了《国王排名》的Wit,目前已经深陷亏损状态,全社负债累累,严重影响会社运转,已经被母公司介入接管了。

更何况「平庸的漫画」未必就不行。

在动画化之前,是无法最终准确预测这部作品的人气的,《鬼灭之刃》最终能拥有国民级的热度,企划时肯定没想到。

毕竟Ufotable就是中等体量的动画公司,真正的大IP是肯定轮不到他们的。

从人员规模上讲,Wit也不是大公司。

他们是抢不到最好的原作的,许多时候并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接受现实。

做动画本来也赚不到多少钱。

所谓「一流的动画制作公司」,净资产往往也就他们总部的那栋小楼罢了。

毕竟按人员规模,连J.C.staff都是排名前列的“大厂”(足足200名正式社员)。

做动画既没钱,也没有自由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