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金庸书里的恶人轻易就能遁入空门洗白会给人一种拧巴的感觉?

回答
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之所以引人入胜,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笔下人物的复杂性与人性挣扎。然而,当书中的恶人轻易就能遁入空门,“洗白”得过于轻松时,确实会给读者带来一种“拧巴”的感觉。这种拧巴感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源于多方面的原因,以下将详细展开分析:

一、 动机与后果的失衡:过轻的代价与过重的罪恶

罪行的沉重性: 金庸笔下很多反派人物并非小偷小摸之辈,他们往往犯下了滔天罪行,例如:
杀戮无数: 如慕容复的野心与手段,可能间接或直接导致了无数生命的消逝;段延庆的残忍与血腥,其罪行罄竹难书。
阴谋诡计与残害忠良: 岳不群为了一己私利,可以出卖门派、陷害弟子、与魔教勾结。
人伦败坏: 例如一些以残害亲人或恩师为乐的角色。
破坏武林秩序: 挑起门派纷争,制造血案,扰乱江湖安宁。

“遁入空门”的“免费”洗白: 相比于这些罪行的严重程度,选择出家成为僧人,似乎成了一种过于“简单”的解脱方式。他们只需剃度,念几句经文,便可以换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道德光环,仿佛过去的罪孽都能被佛法一笔勾销。这种“代价”与“罪恶”之间的落差,显得极不相称。读者会觉得,罪恶的痕迹不应该如此轻易被抹去。

二、 对“善”与“恶”定义的模糊化:降低了道德的门槛

佛法的误读与简化: 虽然佛教强调慈悲、宽恕与救赎,但“遁入空门”并非意味着过去的罪恶瞬间消失。真正的解脱需要长久的修行、忏悔与对自身恶行的深刻反思。金庸的书写中,有时过于强调了“放下”的简单性,而忽视了罪行背后对他人造成的伤害是难以弥补的。
道德的“降维打击”: 当一个犯下严重罪行的角色,仅仅通过一个仪式性的举动就“升维”到具有超然道德地位的僧人身份,这无形中拉低了“善”的标准。读者会质疑,难道只要躲进寺庙,过去的所有恶行都可以被“容忍”或“遗忘”吗?这似乎是对受害者及其家属的不公,也削弱了读者对行善的动力和对恶的警惕。

三、 叙事上的“便捷”与人物弧光的“欠缺”

故事的“终结符”: 对于一些作者来说,“遁入空门”可能是一种解决人物去向的便捷方式。当一个角色在故事中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或者其行为难以在世俗社会中得到解释时,出家可以有效地将他们“隔离”出主要叙事线,避免了后续的法律追究、社会惩罚或更复杂的心理刻画。
缺乏深刻的心理转变: 很多时候,这些角色出家并非源于真正觉悟,而是出于逃避现实、寻求庇护,甚至是另一种形式的“隐居”。如果作者没有深入挖掘他们内心的挣扎、真实的忏悔过程以及对过往行为的深刻反思,那么这种转变就显得 superficial(肤浅),缺乏说服力,也让人物弧光显得不完整。一个好的故事应该展示人物如何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或者如何通过漫长而艰辛的努力去赎罪,而不是简单地“换个身份”。

四、 对读者情感共鸣的冲击:失望与不解

正义感的挑战: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然会代入人物,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断。当一个作恶多端的角色轻易得到“解脱”,而那些善良正直的人却可能遭受不幸时,读者的正义感会受到挑战,产生一种“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的无奈感。
对“英雄”的期待落空: 读者往往期待在武侠世界中看到英雄的崛起与坏蛋的覆灭,或者至少是坏蛋得到应有的惩罚。当恶人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遁入空门,这种对“英雄式结局”的期待便落空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拧巴”。

五、 历史与文化的复杂性:过度简化了“出家”的意义

现实中出家的严肃性: 在现实生活中,出家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考察、修行和发愿。它并非简单的退隐,而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追求。
文学中的浪漫化与脸谱化: 在文学作品中,尤其是武侠小说中,“出家”有时会被过度浪漫化和脸谱化,成为一个符号化的结局,失去了其应有的厚重感。

举例说明:

例如,《天龙八部》中的段延庆,作为四大恶人之首,残暴不仁,野心勃勃,一心想复辟大理国。然而,在最后他失去了争斗的欲望,在不确定自己的儿子是否健在的情况下,选择出家为僧。虽然这可以理解为他晚年的一种解脱,但考虑到他之前的种种恶行,这种结局依然会让一些读者感到不适,觉得他所造成的伤害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补偿。

再比如,《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为了《辟邪剑谱》,可以不择手段,出卖令狐冲,与魔教勾结,最后自宫练剑而亡。他这种极端的伪君子形象,一旦落入其他作品的叙事框架,如果轻易被写成一个“悔过自新”的出家僧人,那种对比会更加强烈,也更容易引起“拧巴”感。

总结来说,金庸书中恶人轻易遁入空门会给人“拧巴”的感觉,是因为这种情节在动机与后果、善恶定义、叙事逻辑以及读者情感共鸣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它简化了复杂的道德困境,削弱了罪恶的惩罚性,并且未能提供一个令人信服的人物弧光。这并不是说佛教的救赎意义是错误的,而是说在特定的文学语境下,这种处理方式可能未能达到让读者信服和认同的效果,反而暴露出创作上的某种“偷懒”或对人性复杂性的忽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换个思路就行。那并不是洗白,或者说恶行一笔勾销。而是受苦。

萧远山慕容博相当于在少林无期徒刑了。

扫地僧管着,他们翻不出浪花。

之前扫地僧还把他们各打的气绝一次。

而且补丁打的很完善,萧远山慕容博练少林武功30多年。导致他们每天都会受到少林武功的反噬,每天正午疼痛难忍。

他们面对的是个无解题目,如果剩下的日子不钻研佛法化解反噬,就要每日受苦。

如果专心钻研佛法,化解反噬,那剩下的日子就真的只能学佛经了。

等于死刑体验+无期徒刑。


随后田伯光

被不戒和尚切了一半,再也不能采花。

从此被不戒和尚这个特难伺候的带在身边。比坐牢还难受,之后不戒老婆也是个狠角色。

田伯光要等到不戒夫妇老死才有可能解脱。

切一半+被两个脾气较为恶劣的人看管一生。比现实中强奸犯的惩罚厉害多了。


裘千仞也是一样,被一灯带在身边没有自由。还得一直忍受自己的杀意。痛不欲生,甚至要求过一灯砍了自己双手,甚至杀死自己。

后来和金轮法王大战,重伤后还吊着一口气,一定要见瑛姑才死。简直有种被佛门深度pua的感觉。

真心比死刑犯更惨。死刑犯也就吃一粒花生米而已。


对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的理解是。

对于真心放下屠刀,大彻大悟的人来说,就算下十八层地狱,也如同登临极乐。

毕竟那是赎罪,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对于只是想成佛免除罪孽的人来说,成佛比下十八层地狱还可怕。

成佛后寿命无限,成佛后被佛光庇佑,成佛后六根清净四大皆空。

这相当于无穷无尽的折磨。类似无间地狱。虽然成佛,但没有佛性,等于被禁锢在佛国,永世不得超生。

甚至想要自虐回味一下活着的感觉,都因为佛光庇护而无法做到。

类似之前那个点击按钮,立即获得100w,但是会被关在一个空间10亿年。随后清除记忆,回到现实的漫画。

现在是,你放下屠刀,你当年罪孽清空。但是你得成佛,六根清净四大皆空无数亿年。

成佛的恶人大呼上当,早知道还不如去地狱走一遭,再入轮回,重新做人感受贪嗔痴。

就算入饿鬼道畜牲道啊修罗道,也好过成佛后什么都干不了,保持拈花一笑的状态无数年。

user avatar

那是你不了解现实世界

金庸这个事是很写实的,现实社会就是这样

而且你也没观察到核心重点

核心根本就不是出家就能洗白

而是要有第一,有个牛掰人物或牛掰门派庇护

第二,找个掩人耳目的说辞。这种说辞包括但不限于出家改过自新这种方法


第一才是根本,第二只不过是让这洗白这个事有个合理性找个理由的说辞罢了

而现实世界里,出家这么严重的先承认以前做错了,又要服从寺庙戒律的洗白,反而是少的

所以需要出家这么严重才能洗白,反而是金庸的书对于洗白过于严格了


你看金书里谢逊是拜在少林寺辈分最高的三大神僧门下,跟方丈一辈的

如果没有这个地位,你让他去一所随便的小庙出家试试,别说随便的小庙,就是做个少林寺普通弟子,信不信分分钟有人灭了他

慈恩拜的是南帝门下

假设他不能用武功,随便拜在一个小庙下边,死一千次了吧

谁会去洗白他

田伯光,虽然是不戒的弟子,但庇护者是魔教圣姑加衡山派,还有令狐冲这个人人都要利用的天生大棋子背书

就那还有很多人不承认他的洗白


所以对于洗白

投靠了牛掰的白平台,背后的力量才是第一重要的

至于出不出家根本不重要

白平台想洗白一个人有一万种方法

出家只是金庸故事情节里总要出现和尚才总爱用的一种手段罢了

user avatar

题主还是太年轻了。

如何才叫消灭恶呢?将做坏事的人杀死,恶就不存在了吗?干坏事的人就会变少了吗?

恐怕并非如此。

金庸武侠世界里是如何除恶呢?做坏事的人反省了,不做坏事了,可能还会去阻止别人做坏事。他们好好地活着,传出去江湖上依旧响当当,特别是不做坏事改做好事这个事情,令一些跃跃欲试做坏事的人听了也觉得闻风丧胆。最终达成的社会效益,远远比单纯杀死一个物理的人“以恶止恶”要好的多。这个呢,也暗暗契合了马克思主义,消灭剥削并不是杀死剥削者,而是解放大家,使得阶级消失,人人平等。否则,恶人杀好人,好人杀恶人,必然是生生不息的,特别是人性如此复杂,所谓善恶的评判标准往往是屁股坐在哪里决定的,并无绝对。

例如裘千仞杀死瑛姑的儿子这件事情吧,裘千仞以为那是段皇爷的儿子,他将孩子打成重伤,是为逼段皇爷出手救治消耗功力,从而消除其对欧阳锋的威胁,以达成联手欧阳锋抢夺九阴真经的目的。从欧阳锋所在的阵营看,这无疑是一件消耗甚少、危险甚小而好处甚多的好事。段智兴选择放弃孩子,保存实力对付欧阳锋,导致孩子死了,对瑛姑而言,当然是一件大恶,瑛姑因此也恨段皇爷,但她自己出轨在先,心有亏欠,何况在那个年代,妃子出轨别说是私生子,连本人都要杀头的,段皇爷不作追究,仅仅放任一个受伤的孩子死了,已经算是天大的恩赐了,故而瑛姑自己跑沼泽地里独居去了,大理皇宫她再也待不下去。那段智兴放弃救孩子就是作恶吗?如果他真的救了孩子,伤了实力无法对抗欧阳锋,那欧阳锋夺走了九阴真经为祸武林,甚至带西域兵入侵中原,必将带来生灵涂炭,到时候可就不是死一个孩子的问题了。段皇爷身为一方帝王,从全局出发大义灭亲,是为大善,绝非为恶。

社会与人性都如此复杂,武断地从一己的善恶出发以杀人为手段除恶的话,就会变成另一种极端的恶。组织上的例子如明朝的锦衣卫,个人方面的例子如各种所谓替天行道的连环杀手。故而,恐怕是题主太年轻,认识不到这种复杂性,简单地非黑即白地看问题,才导致不能理解金庸武侠世界里的放下屠刀有多难,大恶之人遁入空门又有多难得;等长大了,有了更多的阅历,思考过了世间的百态,再去看那些人,也一样会跟着感动与感慨,甚至会觉得自己都跟着被救赎了。

小到一个普通的个人,倘若能及时幡然醒悟,放弃一种恶行恶习,使得人生更积极些,自身的存着对他人更有益处一些,也是善莫大焉,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立地成佛呢?它表达的是一种个人的成长,心智的成熟,人格的完善,认知的进化,是非得要实践、积累、思考、沉淀才会真正理解的事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宝贵产物。

金庸的小说之所以被广泛推崇,就在于其内核文化的高深与高级,金庸出身于书香世家,博览群书,且生于一个动乱的年代,亲身见证了封建、半封建半殖民地、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等的各种社会变化,而且他自己又有思索和才华,才能够写出那么多精彩的小说,跟现在那种年纪轻轻,博览一些书籍、看过一些影视之后就单纯从自身的脑洞出发写故事的人是不同的,作品的水平也是不同的。而当今那些故事写得好的年轻人,也莫不是广博见闻,到处借梗融梗,等于收集了前人的智慧经验,才加工诞生出带着自己的光辉的好作品的。这种理解他人而提升自己的能力,是人类最宝贵与强大的能力,而对普通人而言最宝贵的秘籍,恰恰是学校里的各种教科书,它们承载了千年的人类文明——年轻人莫要不识货,还需多潜心学习,尽快获得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开启自己的探索与实践才好。

user avatar

恶人要轻易洗白,不在于你做过多少恶,在于你强大不强大。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并不是普世价值,而是专门针对强大的恶人说的。

一个普通的连环杀人犯放下屠刀,等待他的不外乎还是枪毙。

但如果希特勒当年能放下屠刀,哪怕他已经杀了几百万犹太人,今天可能仍然是个伟人。

先教员把这个道理讲得很明白,建国后有老百姓质疑,有些国军将领以前和我们是有血海深仇的,怎么你不杀了他,还给这么高的待遇?道理很简单,人家投诚立功了。要是不投诚负隅顽抗,你得多死多少人?

他足够强大,强大到你惩罚他都要付出巨大代价。你就不敢轻易惩罚。

如果他能放下屠刀,你就是要感谢他。你就是要允许他成佛。

你试试不允许看看?你死得起那么多人吗?

世界上本没有道理,谁强谁就是道理。

user avatar

你觉得拧巴,是因为你忽视了小说和现实世界的基础设定就是不一样的,不能用现实对小说生搬硬套。

比如武侠的社会运行规律,像行军打仗为什么不合理、王元霸的财富为什么没啥用,就是因为武功在现实和小说中的威力有极大差距,权力和财富在武力面前不堪一击,普通人和高手的差距极度拉大,用现实社会去套就经不起推敲。

出家问题也一样。小说是上帝视角,读者明确知道当事人是不是真悔改,也知道这人会不会再作恶。对于真正悔改永不再犯的人,读者完全可以接受他遁入空门。如果现实中有一个按钮,按下去罪犯就会自动100%悔改,条件是免死,我相信很多受害者家属不会坚决反对按它。但现实没有读心术,你不知道这人是不是真悔改了,就算真悔改了也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再犯,出家免死就难以让人心服。你用现实去硬套拥有上帝视角的小说,那是你自己阅读态度有问题,和作者无关。

user avatar

贼秃贼秃,

不毒不秃,

不秃不毒

转秃转毒,

转毒转秃。

~出自宋.苏轼《问答录》

《水浒传》中引用

简单说,不够坏没有被佛门统战的价值;

入了佛门降伏不了贪嗔痴也只能做坏事(玄慈)。

就这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