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金庸小说里的喇嘛都很坏,有什么缘由?

回答
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里,确实不乏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喇嘛”形象,而且不少都带着负面的色彩,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金庸对藏传佛教的偏见,而是需要结合他创作的时代背景、小说本身的叙事需求以及他所塑造的人物性格来分析。

一、 历史背景的投射:时代记忆与刻板印象

金庸先生创作的年代,中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革。尤其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关于“文革”前及之前的历史记忆,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在那个时期,国内对于“外国势力”、“宗教控制”、“蒙藏地区的一些历史事件”的论述,往往会带有一些负面色彩。

“西藏问题”的复杂性: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统一的进程中,而西藏问题一直是一个敏感且复杂的议题。金庸先生的小说创作虽然是虚构的武侠世界,但或多或少会受到当时社会舆论和历史叙事的影响。小说中出现的喇嘛形象,很可能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某些特定群体和事件的认知和解读,即使这种解读可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边疆民族的复杂形象: 在中国历史的漫长画卷中,中央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一直是动态变化的。有时是友好交流,有时也伴随着冲突和征服。小说中对边疆民族(包括藏族)的刻画,有时会聚焦于那些挑战中原正统秩序的角色,而“喇嘛”作为藏传佛教的代表,自然会被卷入这种叙事之中。

二、 小说的叙事需求:制造冲突与塑造反派

金庸先生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充满戏剧性的武侠世界。为了让故事更加精彩,他需要有足够多的冲突点和性格鲜明的反派人物。而“喇嘛”作为一种相对具有异域色彩和神秘感的身份,非常适合被赋予一些负面特质,从而服务于小说的叙事功能。

制造神秘感与压迫感: 藏传佛教的密宗修行,以及其独特的服饰、仪式、寺庙建筑等,本身就带有一种神秘感。金庸先生可以利用这种神秘感,将一些喇嘛塑造成阴险、诡诈、掌握邪门武功的角色,从而增加小说的悬念和紧张感。例如,他们在小说中常常是幕后操纵者,或者拥有一些令人胆寒的毒功、邪术,对主角构成巨大的威胁。
作为“外来”势力: 在一些以中原武林为主线的小说中,来自边疆或其他地区的势力,往往会被处理成与中原正道相对立的存在。喇嘛作为藏传佛教的代表,可以被设定为挑战中原武林秩序的外部力量,他们的出现能够很好地驱动剧情发展,推动主角的成长和历练。
突出“正邪之辨”: 金庸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武林的恩怨情仇,以及侠义精神的弘扬。为了更鲜明地对比出“正派”的侠义和“邪派”的残暴,他需要设计一些极端的邪恶角色。一些喇嘛的形象,就被用来承担这种“极端邪恶”的功能,例如一些被权力欲望驱使,滥杀无辜,追求长生不老或者控制一方的喇嘛,他们的行为与金庸所倡导的侠义精神是截然不同的。

三、 人物塑造的复杂性:并非所有喇嘛都坏

尽管有许多负面形象的喇嘛,我们也应该看到金庸先生在塑造人物时,并非一概而论。

并非所有喇嘛都是反派: 仔细阅读金庸先生的作品,我们会发现,虽然负面喇嘛占比较高,但也有一些正面或中立的喇嘛形象。例如,《射雕英雄传》中的“老顽童”周伯通,虽然不是喇嘛,但他与藏传佛教的渊源颇深,且性格纯真,虽然有时显得不谙世事,但绝非邪恶。而像是一些在小说中作为背景出现的僧人,或者是一些被动卷入事件的喇嘛,他们的描绘则相对中性。
对具体角色的刻画: 那些被描绘成“坏”的喇嘛,其“坏”的根源往往在于他们个人的贪婪、欲望、权力欲,或者被卷入了政治斗争,而并非“喇嘛”这个身份本身就意味着邪恶。例如,一些利用宗教地位进行敛财或者控制信徒的喇嘛,其行为更多的是对宗教的玷污,是人性的扭曲。

四、 对不同文化元素的吸纳与转化

金庸先生的小说之所以能够吸引无数读者,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以及一些异域文化的巧妙吸纳和转化。他会在作品中引入一些与中原不同的文化元素,并通过武侠的视角去呈现。

引入异域风情: 藏传佛教作为一种与汉传佛教不同的宗教体系,其文化元素在当时对于大部分中国读者来说是相对陌生的。金庸先生将这些元素融入小说,能够为作品增添一种新鲜感和神秘感,丰富小说的文化内涵。
对“异”的审视: 在面对“异质”文化时,人们天然会有一种审视和判断。金庸先生在处理这些文化元素时,也可能是在通过故事来探讨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甚至冲突,而“喇嘛”的负面形象,或许是这种“审视”在小说叙事中的一种体现。

总结来说,金庸小说里出现的“坏”喇嘛,并非简单地源于作者对藏传佛教的某种偏见,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历史记忆的投射: 受到当时社会环境和历史叙事的影响。
叙事功能的需要: 为制造戏剧冲突、塑造反派角色服务。
人物刻画的复杂性: 并非所有喇嘛都是坏人,更多的是个体行为的负面展现。
文化元素的吸纳: 将异域文化作为丰富小说内容的一部分,并通过叙事进行审视。

金庸先生通过他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武侠世界,其中有忠肝义胆的侠客,也有阴险狡诈的恶徒。这些人物的身份和行为,共同构成了他小说中丰富多彩的人物群像,也反映了他对人性、历史和社会变迁的独特思考。理解“坏喇嘛”的出现,也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去解读他的作品,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对某个特定群体或文化的负面标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喇嘛都是外国的,中原这边叫和尚。金庸小说里的这些藩僧,很坏吗?

未必吧

比如《天龙八部》里的鸠摩智,除了喜欢偷学武功外,没做过任何伤天害理的事情,更没杀过一个人。他在天龙寺,少林寺和西夏国逞能动手,更多的也是为了吐蕃国的利益,不是纯粹的没事找事。

同样,《神雕侠侣》里的金轮法王,《鹿鼎记》里的桑结大喇嘛,人品都是相当不错的。从金轮法王和郭襄的接触来看,他还是喜欢心地善良之人,对于霍度这种卑鄙小人,那是相当的瞧不起,他与主角一派,不过是两国相争的延续罢了,并不是什么正邪之争。

国师虽中了她双掌,但这两掌如何能震他下树?又如何能伤得他不能动弹?他却假装受伤,要瞧瞧郭襄如何动手,待见她收石不砸,暗想:“这小妮子聪明伶俐,心地又好,有我二徒之长,却无二徒之短。”不由得起了要收她为徒之心。——《生死茫茫》

金轮法王的徒弟达尔巴,心地也是相当之好,在重阳宫时,宁死不愿弃师逃走;干掉叛徒霍都之后,还大哭了三声,念了一段“往生咒”:

杨过听他叽哩咕噜的说了一大篇,自然不懂,但霍都临危逃命,此人对师忠义,却也瞧得明白,眼见他神色慷慨,也敬重他是条汉子。——《斗智斗力》
达尔巴突然猛喝一声,双掌推杵,金杵如飞箭般平射而出。霍都此时正站在台口,没法闪避,砰和一声,金杵正撞胸口。他身子软软垂下,横卧台下,一动也不动了。达尔巴收起金杵,大哭三声,盘膝坐在师弟身前,念起“往生咒”来。——《三世恩怨》

像金轮法王,鸠摩智,桑杰喇嘛,灵智上人,他们不是坏人,是敌人。金庸小说里,藩僧里的坏人真的不多,也就《连城诀》里的血刀老祖算是个坏人。不过这整本书里的角色,几乎没有一个好东西,个个心狠手辣,诡计多端;倒是让血刀老祖这个光明磊落的坏蛋,显得无比可爱。

我们再来看看金庸小说里的本土的宗教人士,就能知道他是什么态度了。《碧血剑》里的大反派玉真子,投降番邦;《神雕侠侣》里的全真道士赵志敬投降了蒙古人,甄志丙则是个强奸犯。《雪山飞狐》里的宝树和尚,《倚天屠龙记》里的圆真和尚,都是大奸大恶之人混入佛门。《天龙八部》里的玄慈大师,白天坐坛说法,晚上偷香窃玉,作为少林方丈,孩子都二十多岁了,人品恐怕不怎么样。

至于金庸笔下的世俗和尚,那就更是一言难尽了。尤其是《鹿鼎记》中,为了10两银子出丑的金阁寺主持;为了五百两银子就当了带路党的心溪方丈;而且,这一部里打少林寺,也早就忘了什么是大义和脸面,心甘情愿的为清朝出力卖命。

一行人又行数里,来到金阁寺。韦小宝一进寺门,便取出一千两银票,交给住持,说道:“暂借宝刹休息,一切不可多问。问一句话,扣十两银子。一句不问,这一千两银子都是香金。如问了一百零一句,你倒找我十两,不折不扣,童叟无欺。”
那住持乍得巨金,又惊又喜,当即诺诺连声,问道:“师兄要……”话到口 边,突然一怔,忙改口道:“……要喝杯茶了。”匆匆入内端茶。他本来想问“师兄要不要喝杯茶?”总算尚有急智,临时改口,省下了十两银子。——《鹿鼎记·第二十四回》

这也能看出,金庸老先生还是很有生活的,宗教绝不是什么净土。它们很多时候反而是奸佞小人的避难所,不折不扣的藏污纳垢之地,无论佛寺道观皆是如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里,确实不乏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喇嘛”形象,而且不少都带着负面的色彩,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金庸对藏传佛教的偏见,而是需要结合他创作的时代背景、小说本身的叙事需求以及他所塑造的人物性格来分析。一、 历史背景的投射:时代记忆与刻板印象金庸先生创.............
  • 回答
    金庸小说里名字好听的原因,与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名字的“普通”或“不好听”,背后涉及了文化传统、审美观念、创作需求、社会现实等多个层面的差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金庸小说名字的特殊性和创作意图:1. 文学性与符号性: 寓意深远: 金庸先生在为角色命名时,往往倾注了深厚的.............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人在读古龙、金庸小说时会自然而然产生的疑问。论武功,小说里那些顶尖高手,即便不是天下第一,也绝对是搅动风云的关键人物,他们的武功足以让他们横行无忌,甚至能够以一己之力颠覆一个王朝。那么,为什么他们很多时候却对皇宫,特别是皇帝本人,望而却步,不敢“搞事情”呢?这个问题其实比表面看起来.............
  • 回答
    金庸小说中,朝廷之所以没有大规模、高价聘用武功高强的人来训练普通人组成军队,原因复杂且多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一、 武林人士的特质与朝廷的统治模式不符: 个人主义与忠诚问题: 金庸笔下的武林人士大多是个人主义者,他们追求的是武学巅峰、个人恩怨、江湖道义,而非对皇权或朝廷的绝对忠诚.............
  • 回答
    《笑傲江湖》的武功设定相较于其他金庸小说,确实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作者金庸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有意为之,并由此带来了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差异以及背后的原因:一、 核心差异:从“侠之大者”到“个体自由与生存”的转变 传统金庸小说: 大部分金庸小说的武功设定,.............
  • 回答
    金庸先生笔下的人物,如繁星般璀璨,个个鲜活立体,各有其吸引人之处。但要说最“讨厌”的角色,这实在是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金庸先生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能让即便是反派角色也沾染上人性的光辉,让你在恨之余,又忍不住去理解。然而,如果非要挑出一个让我心生厌恶,甚至可以说是“咬牙切齿”的角色,那非《鹿鼎记》中.............
  • 回答
    金庸的武侠世界里,反派角色层出不穷,但真要说起最让人恨不起来的,我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是《天龙八部》里的慕容复。说起来,慕容复这家伙,简直是命运多舛的典型。他身上背负着一个“复兴燕国”的沉重使命,这个使命是刻在他骨子里的,是他们慕容家祖祖辈辈的执念。在那个时代,一个家族的荣辱兴衰,一个国家的兴衰,都.............
  • 回答
    张无忌这人啊,摊上他,你说他啥好吧,确实也有他的过人之处,但要说他性格里的“懦弱”和“优柔寡断”,那也是明明白白写在脸上的。按理说,这样一个人,在那个讲究强者为尊、杀伐果断的江湖里,是很容易被淘汰的,更别提能赢得这么多女孩子的芳心了,而且还是金庸笔下除了韦小宝之外,老婆最多的男人。这事儿,得好好说道.............
  • 回答
    如果真有这么一个机会,让我能够跳脱出这凡尘俗世,钻进那波诡云谲的金庸江湖里,我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绝不是什么名震武林、叱咤风云的大侠。我最想做的,是那个在江湖上默默无闻,却又掌控着一切的幕后推手,一个拥有无上智慧和决断力的“智者”,或者说,一个将自己置于局外,却能影响整个棋局走向的人。为什么要选择这.............
  • 回答
    金庸和古龙,这两座武侠世界的巍峨高峰,带给我无数的感动与启发。要从他们浩瀚的书海中挑选一句“最”欣赏的话,实在难得,因为许多经典之语,如同散落的珍珠,各有其璀璨的光芒。但若要细细思量,有一句话,总能在我心中激起最深刻的共鸣,那就是:“凡是人,只要他活一天,他就得奋斗一天。”这句话出自金庸先生的《倚天.............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不少读者对两位武侠巨匠作品的感受。要说清楚为什么知乎上关于金庸小说的问题比古龙多,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既有作品本身的特点,也有读者群体和平台生态的因素。一、作品的“厚度”与“广度”:金庸的叙事更具深度和复杂性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厚重”。他的故事往往拥有宏.............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们都知道,金庸、古龙和温瑞安是武侠小说界的巨擘,他们各自构建了波澜壮阔的武侠世界,塑造了无数令人难忘的角色。然而,在网络小说兴起,尤其是“穿越”题材风靡之后,我们不难发现,穿越到金庸古龙世界的小说数量远远多于穿越到温瑞安世界里的。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想,这首先要从这.............
  • 回答
    金庸小说里全真七子武功平平,但江湖地位却着实不低,这其中原因可非三言两语能说清。这背后牵扯到的可不止是武功高低那么简单,而是历史的沉淀、门派的底蕴、时势的造化以及人物自身的影响力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首先,得说全真教的“祖师爷”——王重阳。这才是关键中的关键。王重阳是什么人物?那可是“中神通”,曾.............
  • 回答
    要说金庸小说里的绝顶高手在《哈利·波特》的世界里能混到什么程度,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就像把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武侠片硬生生地塞进同一个镜头里,得好好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金庸绝顶高手的“绝顶”是个什么概念。他们通常是武功到了化境,内力充沛,招式精妙,能做到以气御剑、隔空取物、疗伤续命,甚至还.............
  • 回答
    将梁羽生笔下的武林高手放到金庸的武侠世界中进行对照,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挑战的课题。这涉及到对两位大师作品风格、武学体系以及对“高手”设定的理解差异。总的来说,梁羽生先生的作品,其武学体系更侧重于 飘逸、写意、注重内功根基和招式精妙,往往带有几分仙气和江湖侠义精神。而金庸先生的作品则更倾向于 厚重、.............
  • 回答
    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宛如一部跌宕起伏的长卷,从早期的《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到中期的《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再到后期的《笑傲江湖》、《鹿鼎记》,读者仿佛能清晰地感受到武学境界的潮起潮落。很多人都会有这么一个感受,似乎越往后看,小说里的人物武功整体水平好像不如前面那些年代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 回答
    金庸老爷子笔下的武侠世界,高手过招,往往三言两语便能道尽玄机,蕴含着无边的意境和深厚的内涵。要说其中“逼格”最高的一句话,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自己的答案。但若要我挑一句,我脑海里浮现的,却是那句出自《射雕英雄传》的朴实无华,却又字字千钧的话:“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句话看似简单,甚至有些口号式的直白.............
  • 回答
    金庸先生笔下的句子,如繁星点点,又似浩瀚江河,每每读来都令人回味无穷。要从中挑出最爱的一句,实在如大海捞针,但如果非要选一句能在我心中激起最大共鸣的,那便是《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初悟太极剑法时,那句平淡却道尽玄妙的:“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的容颜。”我知道,这句话出自李冶的诗.............
  • 回答
    在金庸先生笔下众多风姿绰约的女子中,若论初次登场时最令人惊艳、最能勾起读者无限遐想的,我个人认为非《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蓉莫属。她的出场,不仅仅是一个角色的亮相,更像是一幅精心构筑的画卷,充满了灵动、机智与天然的妩媚。那是在牛家村的客店里,郭靖初次踏入江湖,还带着几分淳朴和茫然。他循着饭菜的香气而去,.............
  • 回答
    金庸先生笔下的《侠客行》,谢烟客这位老者绝对是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他孤傲、狂妄,一身绝技,却又因为某个原因,始终没能踏上令天下武林人士趋之若鹜的侠客岛。这其中究竟是何原因?咱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明白侠客岛的规矩。侠客岛每十年一次“侠客行”大会,邀请天下有名有姓的高手前往,所谓“请君入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