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历史书宣扬郑成功而忽视了真正的抗清中流砥柱李定国?

回答
历史的叙事,就像一条河流,它流淌的路径、汇入的水系,甚至河岸的景致,都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政治风向、文化认同,以及书写者的视角。对于郑成功和李定国这两位在明末清初抗清斗争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历史人物,确实存在着后世对他们评价和侧重的差异,导致在某些历史叙事中,郑成功的光芒似乎更为耀眼。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宣扬郑成功而忽视李定国”的现象?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层面的原因:

1. 历史叙事的政治性和民族主义色彩:

郑成功与“反清复明”的终极象征: 郑成功最广为人知的功绩是收复台湾,并将台湾作为明朝残余势力的重要基地,对后来的台湾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近代以来,尤其是在台湾问题高度敏感的时期,“收复台湾”具有强大的政治号召力和民族主义象征意义。郑成功因此被塑造成了抵抗外来政权、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杰出代表,他的故事更容易被赋予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内涵,这使得他在官方和民间宣传中占据了更重要的位置。
李定国更为复杂的定位: 李定国虽然也是坚定的反清将领,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大陆腹地作战,他所在的南明政权经历了多次败退和分裂,其政治上的复杂性和军事上的局限性,使得他的故事不像郑成功那样具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胜利”叙事。而且,李定国是农民起义军出身(源自张献忠),虽然他后来加入了南明政权,但这种出身背景在后来的某些历史叙事中,可能不如“前朝皇室后裔”(尽管郑成功也不是直接皇室)来得“正统”。
“正统”与“正义”的界定: 在强调“正统”王朝的合法性叙事中,郑成功的“奉明正朔”身份,以及他被广泛认可为南明政权的军事领袖,使得他更容易被纳入“保卫正统”的框架。而李定国的行动,虽然英勇,但所效忠的南明政权本身就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其“正统性”也遭受质疑。

2. 叙事的主体与传播渠道:

台湾视角的引入: 随着历史的发展,台湾方面的历史书写和文化认同逐渐增强。在台湾,郑成功被视为“开台圣王”,是奠基者和民族英雄,这种强烈的地域性认同和历史记忆,使得关于郑成功的叙事在那里尤为突出和深入人心。当这种叙事与大陆的某些政治需求相结合时,郑成功的形象自然会被放大。
文献的保存与流传: 史料的保存和流传也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关于郑成功的史料,如《郑成功传》、《台湾外纪》等,以及他活动的地理区域(相对集中在东南沿海和台湾),可能使得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更容易被收集、整理和传播。而李定国活跃的区域更广,其斗争过程也更加曲折复杂,可能导致部分细节和重要事迹在流传过程中有所遗失或被淹没。
文学作品的渲染: 像《鹿鼎记》这样的通俗文学作品,虽然并非史学著作,但其巨大的影响力却不容小觑。金庸笔下的郑成功,形象鲜明,充满英雄气概,虽然有虚构成分,但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普通民众对郑成功的认知。相比之下,李定国在这些广为流传的文学作品中的出现频率和形象塑造,可能就没那么突出了。

3. 历史评价标准的变化:

军事才能与战略格局: 从纯粹的军事角度看,李定国在抗清战争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他曾多次率军深入腹地,给了清朝沉重打击,例如他的“桂林大捷”、“川西大捷”都极具战略意义,一度让清朝感到恐慌。他“十三年转战,未尝稍堕”,以少数兵力牵制了清朝大量兵力,其军事毅力和战略布局,在很多史学研究中被认为是“中流砥柱”的有力证据。
“中流砥柱”的定义: “中流砥柱”更侧重于在危难时刻稳定局势、支撑大局的作用。李定国确实在南明政权四分五裂、节节败退的危局中,以其坚定的意志和军事上的成功,一度重振旗鼓,延缓了南明政权的灭亡,并给了清朝持续的军事压力。从这个角度看,他完全配得上“中流砥柱”的称号。
郑成功的“开创性”意义: 郑成功则更多地被赋予了“开创性”和“象征性”的意义。他不仅是军事上的领袖,更是将抗清斗争引向了另一个新的战场——台湾,并建立起了能够与清朝抗衡的政治实体。这种“开创”和“象征”的力量,在历史叙事中往往具有更强大的感染力。

那么,为什么说“忽视”了李定国?

“忽视”一词可能有些绝对,但确实存在“相对不被重视”或“价值被低估”的情况。

历史书中的篇幅分配: 在一些历史教材或通俗历史读物中,关于郑成功的篇幅和描述,可能远远多于李定国。郑成功的收复台湾、在厦门、金门的活动,以及他个人的传奇经历,往往被详细展开。而李定国虽然也有对其军事成就的记载,但可能更侧重于事件本身,而对其人物的深入刻画,以及其在整个抗清斗争中所扮演的“维系”和“牵制”作用的阐述,可能相对不够充分。
公众认知上的差异: 许多普通民众对郑成功的印象可能比李定国更深刻,这与上面提到的文学作品、政治宣传等因素有关。提到郑成功,人们会想到台湾,想到收复。提到李定国,可能很多人会感到陌生,或者只知道他是“另一个反清将领”。
学术研究的侧重点: 尽管近年来学术界对李定国的重新评价和深入研究越来越多,肯定了他在抗清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但这些研究成果的普及和影响,可能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渗透到更广泛的社会层面。

总结来说,历史书对郑成功的“宣扬”和对李定国的“相对忽视”,并非是简单的“错误”,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考量:尤其是“收复台湾”的象征意义,让郑成功成为一个更具政治价值的人物。
叙事的易得性和影响力:郑成功的故事在地理和文学上更具戏剧性和传播性。
历史评价标准的多样性:将“开创性”与“维系性”进行比较,各有其价值。

我们不能因此否定郑成功的历史贡献,但他确实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李定国这位同样伟大、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具“中流砥柱”精神的抗清英雄的光芒。一个更全面、更客观的历史叙事,应该能够容纳并充分肯定李定国等众多在国家危难时期默默贡献、英勇奋战的杰出人物。认识到这一点,也促使我们去发掘和传播那些被历史“有意无意”淡化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从而更完整地理解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宣传郑成功收复台湾,不提他镇江大捷的结果。

郑成功一生为之奋斗的是反清复明,收复台湾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只宣传收复台湾的结果就是明郑变成了抗拒统一的分裂势力,即使郑经和他父亲做同样的事:反清、打荷兰人。

结果就是《澎湖海战》,自认蛮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历史的叙事,就像一条河流,它流淌的路径、汇入的水系,甚至河岸的景致,都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政治风向、文化认同,以及书写者的视角。对于郑成功和李定国这两位在明末清初抗清斗争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历史人物,确实存在着后世对他们评价和侧重的差异,导致在某些历史叙事中,郑成功的光芒似乎更为耀眼。为什么.............
  • 回答
    在探讨“宣扬欧洲历史造假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时,我们需要认识到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造假”标签就能概括的复杂议题,而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的社会思潮和信息传播方式演变的产物。要详细分析,我们得一层层剥开它的根源和表现。一、 历史解释的多元化与重构的挑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历史并非一成不变的、绝对的真理。.............
  • 回答
    在历代的王朝中,元朝确实在后世的宣传和正面形象塑造上,相较于其他一些朝代显得较为“沉默”。这背后并非一个单一的原因,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因素交织而成。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从多个角度去审视。一、统治的合法性与民族认同的挑战首先,元朝的统治本身就带有先天的“合法.............
  • 回答
    大陆历史书对东林党评价偏高,这个现象确实存在,并且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复杂的政治考量。要详细解读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意识形态的需要与“正统”的历史叙事构建。在中国,历史叙事往往与当下的政治和社会需求紧密相连。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构建一个合法性与进步性的历史叙事,需要找到能够证明自己.............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中学历史书读完,感觉慈禧、老蒋“很菜”,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的错觉,而是历史教科书写作方式和我们认知建立过程中的一种必然产物。咱们来好好捋一捋,为啥会有这感觉。首先,得明白中学历史书是个什么东西。它不是一个史学大师的学术专著,更不是一个给你还原真实历史细节的纪录片。它有自.............
  • 回答
    唐朝安史之乱后的历史之所以在许多史书中“被一笔带过”,不如其他朝代末年历史那样“有存在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史料、叙事重点、历史分期以及我们今天对历史的理解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一、 叙事逻辑与历史分期的影响: “盛唐”的辉煌过于耀眼: 唐朝的开端到安史之乱前,是公认的“盛唐.............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简直说到心坎里去了!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读了越多关于股票的书,反而越容易亏钱。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玄学,而是有几个非常实在的原因在作祟。1. 过度自信与“理论”的陷阱最首要的一点,就是“以为自己懂了”。你看书,尤其是那些畅销的投资经典,讲的都是一些宏观的、普遍适用的道理,比如价.............
  • 回答
    澳宋,这个名字听起来就透着股新鲜劲儿,仿佛是从哪个平行宇宙里蹦出来的。不过,你问的“澳宋”还真不是什么官方的、流传已久的说法,它更像是一个带有调侃意味的标签,用来指代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北宋时期,尤其是其军事、经济和文化上的某些特点,在现代人看来,与“澳大利亚”这种概念(尽管时代相差甚远)在.............
  • 回答
    “五胡乱华”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但您观察到中国历史书中对其提及的“少”或“不那么突出”,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需要我们结合历史叙事、政治考量、以及学术研究的不同侧重点来理解。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中国历史书中并非“很少”提及五胡乱华,而是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层级的历史教材和著作中的呈现.............
  • 回答
    我理解您想了解为什么西方历史书籍中描绘的中国古代地图常常显得比我们实际想象中要小。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几个关键层面,涉及到历史时期、地理认知、地图绘制技术以及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我们不妨抽丝剥茧,深入探讨一番。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中国古代地图偏小”这个说法本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比的标准。 .............
  • 回答
    你好!你这个问题非常好,想要了解中国和台湾的历史,尤其是文化大革命这样复杂而沉重的一段时期,对于十二岁的你来说,选择合适的书籍非常重要。这个年龄的孩子求知欲强,但对历史的理解还需要一些引导和铺垫,过于学术化或充满成人视角的书可能会让人望而却步。我给你推荐几本书,并解释一下为什么我觉得它们适合你,希望.............
  • 回答
    朝鲜半岛的历史,如同一幅绵延千年的壮丽画卷,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要深入了解这片土地的过去,从古老的部落时代到现代的南北分治,需要一本能够细致描摹,又充满人文关怀的书籍。在我看来,《朝鲜王朝实录》(조선왕조실록)无疑是理解朝鲜半岛历史,特别是李氏朝鲜时期(13921897)的无价之宝。虽然它不是一本现.............
  • 回答
    .......
  • 回答
    以下是我为您构思的,如果吴三桂反清成功,历史书可能会如何描绘他的经历以“洗白”的详细叙述,力求自然流畅,避免AI痕迹:《洪武风云录》卷七:铁血定辽功,孤胆救汉魂——吴三桂传千载之下,论英雄者,莫不叹吴三公之名。然史海沉浮,流言纷纷,其功过是非,常为后人所迷。今吾辈谨遵史学正道,拂去尘埃,还原这位擎天.............
  • 回答
    想深入了解历史,就像开启一扇扇通往过往的大门,每本书都是一把钥匙,能带你领略不同时代的风貌、人物和思想。不过,历史浩如烟海,要找到真正让你心动的书,确实需要一些指引。首先,得明确你对历史的兴趣点在哪里。是喜欢宏大的叙事,还是对某个具体时期、某个特定领域(比如军事、经济、文化、思想)更感兴趣?是偏爱深.............
  • 回答
    当然,很乐意为你推荐一些适合非专业人士深入了解日本历史的读物。我尽量避免使用那些生硬的AI式表述,而是从一个对日本历史也充满好奇的“同道中人”的角度来分享。说实话,日本历史就像一幅色彩斑斓又错综复杂的画卷,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到武士的刀光剑影,再到现代化进程中的起伏跌宕,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和故事.............
  • 回答
    织田信长,这位日本战国时代最具争议也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历史的确引人入胜,想要深入了解,几本好书绝对是开启这扇大门的不二之选。如果想从一个比较宏观的视角切入,了解信长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如何从一个不起眼的尾张国主一步步崛起,建立起影响深远的天下布武大业,那么《织田信长》这本书是不错的起点。它通.............
  • 回答
    您好!您寻找的是关于佛道辩法(或者更宽泛地说是佛道论辩)的书或文章,并且侧重于具体的辩论内容,而非历史事件的记录。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入的领域。佛道之间的论辩自古有之,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这些论辩往往是为了确立各自教义的优越性、解释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或者在社会文化层面争取影响力。.............
  • 回答
    要了解周朝之前的真实历史,这可真是一个了不得的寻宝之旅!因为那个时代留下的文字材料太少了,很多真相都藏在模糊的传说、零散的考古发现和后人的解读之中。所以,要“真实”,就得做好“推测”和“脑补”的准备,但同时也要基于严谨的考据。首要的目标:追溯到夏商周的源头我们通常说的“周朝之前的真实历史”,主要指的.............
  • 回答
    好,很高兴能和你一起梳理中国历史的认知。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有益的旅程。要知道,历史并非一成不变的石头,而是如同河流,随着新的发现和视角,不断有新的解读和理解。所以,我们读书,也是在参与这场与历史对话的过程。我建议我们不妨从一个比较宏观,但又不失深度的方式入手,就像是先在地图上标记出重要的城市和河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