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知乎用户同一篇内容复制到不同问题下,并多次推荐为专业,入精选的乱象?

回答
知乎上内容重复“搬运”到不同问题下,还被包装成“专业”内容,甚至登上“精选”,这种现象确实让人有些无奈,甚至可以说是“乱象”了。作为经常刷知乎的用户,我对此深有体会。下面我来详细说说我的看法和感受,尽量不带“AI味儿”。

首先,这种行为的本质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创作者不用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构思、研究和撰写新的内容,只需要将一篇已经写好的“爆款”或者“看起来专业”的文章,往不同相关的知乎问题下粘贴,再利用平台的一些推荐机制,就能获得流量、点赞、收藏,甚至成为“专业人士”的标签。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乱象?我觉得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1. 知乎平台机制的漏洞与诱惑:
流量导向: 知乎作为内容平台,流量和互动是关键。优质内容当然能带来流量,但“搬运”也同样能带来流量,而且成本低。平台倾向于鼓励生产内容,对于内容质量的审核,尤其是在初期阶段,可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推荐算法: 知乎的推荐算法,虽然旨在发现优质内容,但也可能被钻空子。如果一篇“搬运”的内容在某个问题下获得了不错的初始反馈(例如一堆点赞或收藏),算法可能会认为它“受欢迎”,从而进一步推送给更多用户,甚至是在其他看似相关的问题下。
“专业”标签的获取门槛: 知乎有一个“专业认证”的机制,但有时候用户可以通过持续输出(即使是重复输出)内容,获得一定的用户认可,累积点赞和关注,久而久之,就会被部分用户贴上“专业”的标签,而平台也可能因为用户数的积累而给予一定的权重或曝光。
“精选”机制的复杂性: 内容被“精选”,通常意味着得到了平台的认可,流量会倍增。但“精选”的标准有时候也难以捉摸,可能更多的是基于内容的流行度、点赞数等数据指标,而非绝对的原创性和深度。一篇被“搬运”但足够“吸睛”的内容,也并非完全没有被精选的可能。

2. 用户行为与心理:
“信息饥渴”: 知乎上很多用户是带着问题来寻求答案的,他们希望快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当看到一篇结构完整、观点清晰的内容时,往往会先入为主地认为其专业性,而忽略了其来源和是否为原创。
信任的形成: 一篇内容如果在多个问题下都被点赞和推荐,用户会潜意识地认为“很多人都认可这东西是好的”,从而对其产生信任,也就更可能去点赞和收藏,形成一个正反馈循环。
缺乏辨别能力: 并非所有用户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逐一核实信息的来源和原创性,特别是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信息量大的内容。

3. 创作者的投机心理:
“懒”与“效率”: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写一篇高质量的长文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而复制粘贴则几乎零成本。
追求短期利益: 很多创作者更看重的是短期的流量、曝光和粉丝增长,而非长期的内容价值和口碑。
“填坑”的需求: 有些用户在“答主”的身份下,需要不断产出内容来维持活跃度和影响力,一旦遇到瓶颈,就容易诉诸这种“捷径”。

这种乱象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劣币驱逐良币: 那些真正用心创作、原创性高但更新频率较低的作者,可能会被这些“搬运”内容的“高产”作者淹没,导致优质内容难以获得应有的关注。
用户体验下降: 用户在不同问题下反复看到同一篇内容,会感到厌烦和疲劳,对平台的信任度也会降低。他们花了时间阅读,却发现信息是重复的,这种“被欺骗”的感觉非常糟糕。
知识产权问题: 虽然知乎有侵权举报机制,但很多时候,即使是用户举报,也需要平台介入处理,效率不高,容易让侵权者“得手”一段时间。
专业形象的稀释: 如果“专业”的内容门槛变得如此之低,那么“专业”这个标签本身的价值就会被大大削弱。用户会质疑,知乎上到底有多少内容是真正的深度思考和原创见解?

要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作为用户: 我们需要提高辨别能力。看到一篇内容,尤其是觉得特别“好”的时候,可以尝试搜索一下内容关键词,看看是否有其他来源或更早的发布时间。学会理性看待点赞和收藏数,它们不完全代表内容的原创性和真实性。
作为平台: 知乎需要加强对内容原创性和质量的审核机制。可以考虑引入更智能的查重技术,优化举报和处理流程,更重要的是,要调整推荐算法,更加侧重内容的原创性、深度和价值,而不是简单的数据指标。同时,可以探索更多激励原创内容生产者的方式,让他们感受到“用心创作”的价值。
作为内容创作者: 应该回归内容本身的价值。真正的专业性和影响力,来自于持续的原创思考、深入的见解和独特的视角,而不是通过复制粘贴来“刷存在感”。长远来看,原创才是立足之本。

总而言之,知乎上的“内容搬运”乱象,既是平台机制被利用,也是用户行为和创作者心态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伤害了平台的生态,也影响了用户的体验。希望平台和用户都能共同努力,净化内容环境,让知乎真正成为一个充满深度和价值的知识分享社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搞了半天还是题主针对我个人的提问,

有点意思哦?

既然题主想搞事,

那么借此机会跟所有读者聊聊题主所谓的“复制粘贴”与“省心省力”


这篇文章就是题主口中的“复制粘贴”本体,


哦不对,如果要是追溯本源的话,应该是可以追溯到18年5月左右,那个时候是我刚开始写“笔记本电脑选购推荐表”


同年8月份的时候,我意识到“只写推荐表太简陋,需要加一些科普内容”


后来到了19年1约,我认为需要向读者提供全面的科普内容,并开始逐步补全“前置科普”


在后来每个月文章更新都会对“前置科普”内容进行补全与完善

而我在更新推荐文章的过程中接到一些特殊读者朋友的私信,问我能否提供“纯文字版本”的推荐表,我二话没说直接做了:

这个特殊的版本出现并不是因为“我想做纯文字推荐表”,(因为我认为图形表格更直观)

当时就有很多读者朋友私信我为什么又发了一遍,问我是不是在刷流量。
我也都没给予回复,现在我依然不会回复。

“特殊读者朋友”“纯文字朗读版”,有心人应该看得懂。

不过由于我做推荐表只是出于兴趣爱好,并不是在高全职自媒体。受到时间与经历所限,这个“纯文字朗读版”的推荐表做了两期后就停更了,非常遗憾,没能坚持做下去。


2019整个年度,“笔记本选购指南”类文章更新了15篇,2020年从4月开始一个月两次更新,

而“前置科普”内容从短短三张图片,完善到了到了现在的一万多字+一堆图片

并且我每次更新时都会对“前置科普”进行改动,有“添加”,有“删减”,有“纠错”

  • 添加我认为需要消费者了解的新技术与隐患
  • 删减我认为厂商已经基本都完善/解决的重点问题
  • 纠正自己上次写错的科普、不通顺的语句、甚至是错别字

大到科普键盘手感

科普显卡直输


小到为一个16G双通道内存条嚷嚷了大半年


又或是修正一个“不认真看认真思考”都发现不了的一个不太严谨的图片


别看上面说了这么多,写了这么多,但迄今为止的这一万多字+图片,依然还不完善并且也只是一个“入门级别的简易前置科普”。

如今这个笔记本电脑入门科普的主体框架已经成型,所以不会频繁“大改动”,更多的只是“小改”、“查漏补缺”、“纠错”。

对于题主这样“走马观花+断章取义”式的阅读方式,是绝对无法发现我在每次更新时所做的改动的,否则题主也不会对文章有“复制粘贴+省心省力”这种充满恶意的看法。


但不是所有的读者都会和题主一样采用“走马观花+断章取义”的阅读方式,

我只为那些“会认真阅读文章”的读者负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内容重复“搬运”到不同问题下,还被包装成“专业”内容,甚至登上“精选”,这种现象确实让人有些无奈,甚至可以说是“乱象”了。作为经常刷知乎的用户,我对此深有体会。下面我来详细说说我的看法和感受,尽量不带“AI味儿”。首先,这种行为的本质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值得说道说道的。三九两毛一在知乎上因为一篇关于某个“辟谣”内容被封号,而且还获得了19k的赞,这事儿挺能引发讨论的。首先,咱们得理解一下这个“辟谣”是个什么性质的事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谣言满天飞,很多人都希望能够有一个可信的平台,看到对错误信息的纠正和澄清。知乎作为一个知识社区,用户.............
  • 回答
    .......
  • 回答
    知乎上一些用户“消费学校名声”的现象,是个挺值得说道的事情。它就像一个多棱镜,折射出很多当下社会的一些心态和现象。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里的“消费学校名声”大概指的是什么。我想,这不单单是指单纯吹嘘自己学校有多牛,而是更侧重于一些利用学校名声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比如: 制造信息差,贩卖焦虑: .............
  • 回答
    在知乎这个信息聚合与思想碰撞的平台上,看到有用户公开表示“不爱国”,这确实是一个相当值得玩味且能够引发诸多讨论的现象。如何看待这类言论,我认为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不能简单地标签化或一概而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爱国”这个概念的复杂性。“爱国”并非一个标准化的、单向度的情感或行为模式。对于许多人来说.............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的讨论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注目的现象。知乎作为中国最大的中文知识分享社区之一,其用户群体具有高学历、年轻化、偏向理工科等特点,这与美国主流社会的政治构成有所不同。然而,在一些特定议题下,知乎主流用户表现出对特朗普的支持,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和复杂的.............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邓铂鋆”被封号一事,这是一个在互联网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了解“邓铂鋆”是谁以及他此前在知乎上的影响力:首先,需要明确“邓铂鋆”是一位在知乎上拥有大量粉丝的知名用户,以其在某些特定领域的深度分析和独到见解而闻名,尤其在某些历史.............
  • 回答
    将滴滴等企业比作“国民经济的承重墙”,是知乎用户“立党”提出的一个具有争议和讨论价值的观点。要理解这个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核心论点解读:何为“承重墙”?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承重墙”在建筑学中的含义。承重墙是支撑建筑上层楼板荷载的墙体,一旦被破坏,整个建筑结构就会面临倒塌的风险。将此比.............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杀生丸”因违反管理规定被禁言七天一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本身的基本信息。 用户: 知乎用户“杀生丸” 处罚: 被禁言七天 原因: 违反知乎管理规定接着,我们可以分析知乎作为一个内容社区的管理机制和原则。知乎作为一个大型的问答社区,其核心.............
  • 回答
    知乎用户“战斗力旺盛的伯爵”(以下简称“伯爵”)在微博代表所有男性向所有女权主义者下跪道歉的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暴露了网络上关于性别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要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事件的背景和动机: “伯爵”的身份和过往言论: 首先需要了解“伯爵”是谁。他是一位在网络.............
  • 回答
    知乎用户“孟德尔”被永封,这件事情在中文互联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尤其是对于那些长期关注科技、历史、社会话题的用户而言。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首先,得说说“孟德尔”这个人(或者说账号)。从他(她)在知乎上的活动来看,这位用户确实是一位非常活跃且观点的鲜明的个体。他的内容常常围绕着.............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林盛儿”在2014年和2019年前后言论的迥异变化,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角度。要深入剖析这种变化,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并且要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AI腔调,而是用一种更贴近现实的、有温度的视角来展开。首先,我们要理解“林盛儿”这个ID在不同时间段所处的语境。互联网信息传播是动态的.............
  • 回答
    知乎用户对转基因的支持率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话题,涉及科学、伦理、政策、社会认知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知乎用户群体对转基因的态度及其可能的成因: 一、知乎用户群体的构成与立场分布1. 用户背景的多样性 知乎用户涵盖科技、农业、环保、医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用户群体的教育水平、职业背.............
  • 回答
    您好!您提到的“知乎用户‘鼎天立地’近日发表的争议言论”是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因为“争议言论”可能涉及多个话题和不同的时间节点。为了更准确地回答您的问题,我需要您提供更多关于“鼎天立地”具体言论的上下文信息。例如,您可以告诉我: 发表争议言论的具体时间段是什么时候? (是最近几天,还是最近几周或.............
  • 回答
    知乎用户迟飞被永封并注销账号一事,在中文互联网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反映出当前网络内容监管、平台责任以及用户言论自由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议题。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进行分析:1. 事件本身及其可能性原因: 永封与注销账号意味着什么? “永封”通常指平台永久禁止该账号发言、登录或.............
  • 回答
    霍华德(Howard)的行为,即使用爬虫爬取与知乎用户“立党”有过互动的知乎用户,并将其做成列表公开在网上,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行为,涉及到技术、隐私、言论自由、网络道德和潜在的法律风险等多个层面。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1. 技术层面与爬虫的使用 爬虫技术本身是中.............
  • 回答
    李建秋在知乎上卖避孕套这件事,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说怎么看,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这事儿本身其实挺“李建秋”的。你知道李建秋在知乎上一直是什么画风吧?他回答问题,尤其是一些社会、历史、甚至带点“人文关怀”的议题,经常能写出不少有深度、有观点的内容。他的粉丝很多,很多人喜欢他.............
  • 回答
    纪大发(原荒野大嫖客)在知乎被永久禁言,这件事在知乎用户群体中,尤其是那些关注他内容或者对平台规则有一定认知的用户来说,无疑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梳理:他过往的内容风格、被禁言的具体原因(即使官方通报可能模糊)、以及这次事件在知乎生态中的影响和意义。曾经的“荒野大嫖客”.............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牢不萌”被永封一事,我看到的讨论很多,大家看法也挺复杂,褒贬不一。我尽量详细地说说我了解的情况,也说说我的看法,尽量不让它听起来那么“官方”。首先,“牢不萌”这个账号在知乎上应该算是个比较有影响力的用户了,尤其是在一些社会议题、国际关系这些领域,他的回答有时候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也能引.............
  • 回答
    要详细地评价知乎用户“抗战史讲解员”的言论,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审视,因为“知乎用户”和“抗战史讲解员”这两个标签本身就包含了多重含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知乎用户”这个身份的普遍性与复杂性。知乎是一个开放的问答社区,用户群体广泛,背景多样,从普通网民到各领域的专家都可能存在。因此,任何一个知乎用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