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较知乎,豆瓣存在较多的唱衰《流浪地球》的现象?

回答
如何看待知乎、豆瓣上较多唱衰《流浪地球》的现象?

《流浪地球》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式作品,其成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也伴随着一些负面评价和唱衰的声音。在知乎、豆瓣等平台,确实存在不少对影片的质疑、批评甚至是否定。要深入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唱衰现象背后的可能原因:

1. 期望过高与落差感:
“开启中国科幻元年”的标签:《流浪地球》上映前,媒体和观众对其寄予厚望,认为它将“开启中国科幻元年”。当影片上映后,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和一定的艺术突破,但与一些观众心中“完美”的科幻作品相比,仍然存在差距。这种巨大的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容易引发失望和批评。
与好莱坞科幻的比较: 中国科幻电影尚处于发展初期,与拥有几十年成熟体系的好莱坞科幻相比,在技术、叙事、世界观构建等方面仍有改进空间。《流浪地球》自然会被拿来与《星际穿越》、《地心引力》等经典作品比较,一旦在某些方面稍显逊色,就容易被贴上“模仿”、“不成熟”的标签。

2. 叙事和逻辑上的争议:
硬科幻的边界与软科幻的渗透: 尽管《流浪地球》以其庞大的世界观和宏大的想象力著称,但在一些观众看来,影片在一些科学逻辑上存在硬伤或经不起推敲的地方。例如,关于行星发动机的推进原理、地球的流浪路线、某些救援行动的合理性等,都可能成为讨论和质疑的焦点。
情绪化表达与煽情: 有些评论认为,《流浪地球》在煽情和民族主义情绪的表达上略显夸张,缺乏更深层次的人物塑造和情感铺垫,导致部分观众感到不适或认为其“脱离现实”。
改编的局限性: 作为刘慈欣的改编作品,影片在保留原作精神内核的同时,也为了适应电影的传播而进行了一定的改编。一些原著党可能会认为改编不够忠实,失去了某些精髓,从而产生不满。

3. “审丑”心态与逆反心理:
“反高概念”的倾向: 在一些网络文化中,存在着一种“审丑”或“反高概念”的倾向。当一部作品被过度吹捧,成为“全民焦点”时,总会有一部分人出于某种心理,想要找出其不足之处,表达不一样的声音,以显示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或与众不同。
平台文化与话语权: 知乎和豆瓣作为知识性社区和影评社区,汇聚了大量对电影有一定了解和研究的观众。在这里,批评和质疑是常态,是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的一部分。对于一些相对不那么“完美”的作品,很容易成为这些平台上的讨论热点。

4. 营销和舆论的过度解读:
过度的宣传导致“反弹”: 影片上映前的宣传确实非常到位,甚至有些过度强调其“中国科幻里程碑”的地位。当观众带着过高的期待走进影院,如果影片未能完全满足这些期待,就容易产生“反弹”效应,导致一些原本可以接受的小瑕疵被放大。
公关和“水军”的疑虑: 虽然缺乏直接证据,但在一些热门话题下,观众也常常会怀疑是否存在“水军”或“洗地”的行为。这种不信任感也会加剧对不同声音的关注。

5. 艺术品味的差异:
大众化与专业性: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评价标准是多元的。有些观众更看重影片的视效和故事的震撼性,而另一些观众则更关注其思想深度、人物刻画和艺术表达。对于《流浪地球》,不同群体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解读和评价。
个人价值观的影响: 影片中所传达的集体主义精神、牺牲精神等,也可能与一部分观众的个人价值观产生冲突,从而影响其评价。

二、 如何理性看待这些唱衰的声音?

1. 承认其合理性:
批评是进步的催化剂: 任何作品都不可能完美无缺,《流浪地球》也不例外。这些批评和质疑,特别是针对叙事逻辑、人物塑造等方面的讨论,有助于影片未来在创作上不断改进,推动中国科幻电影的进步。
尊重多元的观影体验: 观众的观影体验是主观的,每个人的喜好和关注点都不同。对于一些观众认为影片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予以理解和尊重。

2. 区分建设性批评与恶意攻击:
建设性批评: 有理有据地指出影片的优点和不足,并能提出改进建议,这是有价值的。
恶意攻击/杠精: 仅仅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进行人身攻击、情绪化谩骂,或者断章取义地放大影片的瑕疵,这种声音则不值得过度关注。

3. 看到影片的积极意义:
中国科幻的突破: 《流浪地球》在视觉特效、工业化制作、以及宏大的中国式科幻叙事上,都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为中国科幻电影树立了标杆。
激发民族自信心: 影片中展现出的中国科技实力和中国人民的牺牲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观众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这是其重要的社会价值之一。
推动科幻产业发展: 《流浪地球》的成功吸引了更多资本和人才进入科幻领域,对整个行业的生态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 保持独立思考,避免盲从:
不被群体意见裹挟: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容易被网络上的声音所影响。在看待对《流浪地球》的评价时,应该保持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
亲自体验是关键: 最好的方式是自己观看影片,然后结合各种评价,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 知乎、豆瓣等平台的特点与唱衰现象的关联:

高知人群聚集: 知乎和豆瓣都汇聚了大量具有一定知识背景和专业素养的用户,他们往往对作品有更高的要求和更深入的分析,更容易挑出影片的不足之处。
“毒舌”和“专业”并存: 平台上的评论风格往往更加直接、犀利,有时甚至带有戏谑和“毒舌”的特点。这种文化环境更容易滋生对热门作品的批评声音。
信息茧房与观点共振: 在这些平台上,用户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观点聚集,形成一定的“信息茧房”。一旦某个唱衰的观点被广泛传播,就容易引起更多具有相似观点的用户的共鸣,形成观点上的共振。
讨论的深度和广度: 相较于其他社交媒体,知乎和豆瓣的讨论往往更深入,更注重细节和逻辑。这使得一些在其他平台被忽略的影片问题,在这里会被放大和深入探讨。

总结来说,知乎、豆瓣上存在较多唱衰《流浪地球》的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既有影片本身在叙事、逻辑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也有观众期望过高、平台文化特点以及网络舆论环境的影响。

我们应该以一种开放和理性的态度看待这些声音,认识到批评意见的价值,同时也要看到影片的伟大之处和在中国科幻电影史上的重要意义。 重要的是要区分建设性的批评和恶意的攻击,并始终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网络上的声音所左右。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需要包容和鼓励,也需要批判和斧正,在各种声音的碰撞中不断成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我第一次看流浪地球的时候,也产生了几点不适。

1 角色们的台词很生硬,刘培强的演讲很没有说服力,韩朵朵的独白很尴尬。

2 关于科学常识方面的bug好多,地球被这么喷着不会散架?生态系统都被破坏了,行星发动机的能源从哪里来?木星爆炸的冲击力竟然没给地球留下大坑?刘启这都能活命?等等诸如此类。

3 角色们在那里做着拯救地球的事情,但我怎么觉得这不应该是他们能干的事情?


我看完以后,回去仔细思索了一下,才发现我的不适感从哪里来。

1 台词为什么尴尬?因为是他们讲的是中文,不是英文。刘培强的演讲内容,其实和《独立日》老美总统的演讲内容没有什么差别,我觉得前者尴尬就是因为前者是用中文说出来的这些话。韩朵朵的独白,是尴尬,但很符合她的设定年龄,很多日漫主角的独白其实更尴尬,但是他们讲的是日文。

2 星穿的bug也不少,光就掉进黑洞死不了,和用爱发电那些事就讲不清楚。

但是我看的时候,注意力却集中在剧情,没有发现那些bug,可以说我几乎是在观影前就为自己预设了一个立场——这个片子是我看不懂的,高大上的。

3 觉得角色们干不了这事。是因为没有熟悉的脸庞出现,对,就是没有老美人的参与,我的思维惯式似乎是,只有老美才能干得了这种事情。


我一直是很喜欢科幻片的,到目前为止,看过的科幻片起码有70部以上,当然,几乎都是老美出品。

我以前是不信什么文化侵略,潜移默化之类的理论的。在这次看了流浪地球之后,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已经被洗脑了。

英语才有科幻感、未来感,老美的脸和人才能拯救世界,老美的思维必然是先进的,这些竟然不知不觉变成了我的思维惯式。

真是细思极恐。。。

user avatar

豆瓣粉的G点很简单

如果想在豆瓣得高分,简单——拍《乡村教师》。

剧本改编梗概如下:

开头镜头快速切换:中国游客在欧美奢饰品商店买买买,CCTV报道GDP世界第二,人民群众喜迎油价上涨。

一个德国小伙却在油土鳖看到了中国偏远山村孩子贫困的生活,看到了希望工程。

然后切换一帮权贵有在天上人间花天酒地,一个穿军服的拿一大沓钱扇小姐们美丽的小脸蛋,而他的随从却作风正派一脸厌恶,这个随从由吴京扮演,叫冷风。

冷风去厕所举报,然而举报电话录音立马传到了上司的手里,上司设局杀了冷风。

冷风死了的消息传到了家乡小山村后。与其有家族矛盾的村支书赵四兴奋带人的开着拖拉机拉着冷风的大着肚子的媳妇去计生办打二胎,然而出现医疗事故母子双亡。冷风的大儿子冷心成为了孤儿。

一个小男孩跪在坟前,这是一个远镜头。用山村美丽的自然风光衬托冷心悲惨的生活。一个德国小伙走进画面,走到了冷心的身边。抚摸着告诉他: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就是电影开头的那个德国小伙,来山村支教了,起了个中文名字叫李宝库

下面主要剧情就是李宝库在山村受到以村支书为首的封建恶势力下的各种欺压,甚至贪污了希望工程专项资金,村民是麻木胆小怕事唯唯诺诺。李宝库的工资被拖欠,不得已给德国的家人打电话要钱。

重要的g点剧情来了,李宝库母亲在当地公众面前讲述李宝库和山村孩子们的现状后,德国人民泪流满面踊跃捐款。这时候需要煽情的背景音乐。

李宝库拿到钱后,全都给孩子们买书买笔,还给村里打了口井。然而李宝库积劳成疾口吐鲜血时日无多。

夕阳照进了教室,李宝库孩子们讲力学三大定律,孩子们奋笔疾书。太阳落下了,宝库倒下了。

外星飞船来了,接下来是好莱坞式的桥段。山村的村民们慌乱无助,赵四被吓尿了裤子。冷心英勇的站了出来,用德语在外星人面前讲述了力学三大定律拯救了地球。

外星人走了,夜色中孩子们埋葬了李宝库。天色黎明,慢慢亮了起来,一轮朝阳出现在了西方。

user avatar

快别抬举知乎了,知乎的电影话题,就是个小而精的豆瓣,规模没有豆瓣大,极端程度可不小。电影大V,个顶个都是逆向民族主义者,还有创始人站台。对国产电影只有谩骂,没有批评。甚至《流浪地球》上映之后,某人都没意识到,历史的车轮已经碾了过来,还在混淆谩骂与批评,说什么“我不喜欢不能批评的东西”。

那么为什么,你现在看到,知乎普遍叫好《流浪地球》呢?那是因为知乎不光有电影话题,还有其他话题,其他话题的热心知友,把电影大V给扒皮了。特别是最近,某电影大V拍了个大烂片,其他电影大V报团给他洗地,多少知友,冒着被封号的危险,去揭露他们的谎言。这才换来了现在这样,一个勉强能看的讨论氛围。

所以,不要指望什么“青天大老爷”,还是要指望各大网站互相竞争,比如我今天因为这个答案被知乎封号了,可以去豆瓣吐槽。这样才能保证咱们的言论自由。

user avatar

刨除一些其他因素(如资本、水军等等已经有人分析过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两个网站成员侧重有不同,简单说就是:知乎重发展,豆瓣多文青


知乎这里凡事讲究“发展就是硬道理”,虽然这里各帮各派五花八门,但在发展追求上是相当统一的。大家看不上对方的观点,往往都是认为:你这种思想行为等等,阻碍了发展。

这种发展思想很容易得到一个观点:不如谁,那就努力赶超谁,而且经过努力一定可能追上赶超。这是一个基本思想,这种思想下,各行各业都会如此归纳。电影也是如此,不如好莱坞不要紧,但一定要努力追赶,一旦追赶上一点,就值得肯定庆祝。


豆瓣有相当一批文青。文青很容易有一种感情:对于现有格局缺乏打破的信心。这就导致对强者媚而难超,对弱者悯而不扶。羡慕崇拜强者,但始终没有一种我也可以做到这种信念;怜悯同情弱者,但没有一种扶持他们让他们也变强的举措。

正因为对强者的这种态度,所以一旦自觉把自己定位在弱者的时候,压根不相信自己可以赶超,甚至有这种念头就会觉得是一种错误。具体到电影上,当国产电影要追赶好莱坞,会被觉得是一种痴心妄想;真开始拉近距离了,觉得这简直是一种犯罪。


这么说有点远,举个更容易接受的例子就明白二者差别了。就国内来说,西藏是相对发展较为落后的。知乎上提到西藏,往往说的重点在哪里?我们修了青藏公路,我们修了青藏铁路,我们有对西藏地区的人才培养计划,有扶贫措施,这些做了会让西藏发展更好。目前做的有没有不好?有。这些不好指的是还不够对症,对于西藏发展促进还不到位等等。这就是发展派的思维

而文青思维呢?对于诵经的喇嘛、挥鞭的牧人、匍匐的朝圣者很容易无比拔高,认为这是灵魂的净化,但是对于西藏的建设,人才的培养往往忽视甚至鄙视。更愿意见到一个诵经拜佛的藏人,而不是一个努力学习成为医生、战士、商人、工程师的藏族同胞。他确实有悲天悯人的感情,但是从骨子里,没有认为这些不如自己的藏人应该和自己一样,相反,他们只需要保持自己的原生态就可以了


同样,套用到电影上,文青给自己的定位也就是去搞点民族原生态东西作为艺术电影才是我们该做的事,学好莱坞?有病吧。但常混知乎的人都知道,拒绝发展在这里,恰恰是原罪。

user avatar

我只讲我自己的看法。

流浪地球是写给我们这帮子理工科直男的情书(并不是我把其他性别,性向,专业踢出在外,实在是我不清楚其他人的想法,没法代表他们说话),那股子重工业朋克风糊你一脸,既然是情书那怎么抒情呢,简单,那句各种语言汇成的再见太阳系,那句去你的木星,点燃木星足以让我们热泪盈眶。

我们没那么多花前月下,不是上山,就是钻隧道,不是猫在工厂里干机械就是瘫在电脑椅子上做码农。

过往的中国电影压根就不搭理我们,一个个叽叽歪歪,婆婆妈妈,扣扣搜搜,我们不是霸道总裁,也不是啥小清新,看那玩意浑身不自在。

谢谢战狼,谢谢红海行动,谢谢药神,也谢谢流浪地球,至少他们心里有我们,至少我们有了另一个去电影院的理由(之前都是陪老婆孩子看)。

至于说豆瓣,我一直都瞧不上他们,理由很简单,三观不正,聊不来。这东西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三观不合,你把嘴皮子磨破了也聊不到一块去,再者说了,豆瓣只是打分平台之一,仅供参考,老百姓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

user avatar

谢邀


这算是跪久了站不起来的一个后遗症吧!


不只是国产科幻电影,在国家的很多领域都有这么一群人唱衰。


J20出来的时候

哎呀!好丑,发动机硬伤。

J20表示有隐形功能的时候

哎呀!人来美帝几十年前就有了,才出来有什么好吹的。

瓦良格改装成辽宁舰的时候

哎呀!一个二手航母!

国产航母下水的时候

人家美帝都核动力了!


再回到电影。

吴京《战狼2》里,弹簧床挡火箭弹,一水的各科高人表示这种操作多扯淡。

《速度与激情8》里,脚踢鱼雷的时候,又表示这操作碉堡了。

《战狼2》票房口碑双升的时候,这群人没有任何自豪感,大有精神支柱快崩塌的丧心感。


如今《流浪地球》又是一个口碑爆棚的电影,这群人没什么喷点,只能扎堆从吴京下手。

殊不知,没有吴京,《流浪地球》可能就夭折了。


每个时代都会有这样的人,默默无闻,一身恶臭。

user avatar

其实无论百分几,我都无所谓,我只想问一下,前阵子我打开豆瓣短评,手指都划酸了,一眼看过去不是一星就是两星,你告诉我这是百分之二?好一个百分之二。不要跟我扯什么权重,真要算权重,你们还有什么脸拿百分之二当幌子?

有人总拿百分比说事,什么只有百分之二,不能代表大众。我真是无力吐槽,短评和长评的第一个,去看看,即使反对大于支持,也是屹立不倒(刚上映前后那阵比现在还恶心)。无论是装“客观”一星还是无脑打一星,只要长期被人看见,人家的目的就达到了,反过来说什么这些人是少数,你们为什么老抓着少数不放,小心眼。

真的是呵呵。

大部分人都有从众倾向,本来想打4星,一看喷的人那么多,得,“理性”一把,打三星吧,不然你以为人家花钱图个啥,不就图带带一帮不怎么会独立思考的人的节奏。

我恶心豆瓣不是因为打一星,因为很正常,top1还有不喜欢的呢。我是恶心豆瓣的机制,把跪着的人抬高,试图拉着其他半跪的人跪回去。不要告诉我什么“赞美批评”那一套,前排要是个3星长评我绝对不说啥,明显资本请来几个装跪的,还真有一票“理客中”就能跟着跪下去,还以独醒自居,我真的是看一个笑一个,想起初中那会我还认为党国威武,并自以为傲呢。真的怀疑这帮智障是小学没毕业,还是智商没长进过。

其实也能理解,跪下去是比较难站起来,惭愧来说,本人也是花了不少时间,前几年才算是慢慢站了起来(西方几十年如一日的文化入侵不是说说而已)。但是,豆瓣这种打着理客中的幌子,让少数几个小丑招摇过市疯狂带节奏的行径,着实让人恶心。

以前我觉得豆瓣还可以,至少每上映一个电影,豆瓣评分都能给一个参考,准确率还是可以的,防止踩雷。反而知乎让我觉得太装逼。

但这几年在我心中反转了,我总结了一下

1:知乎再装逼,好歹还算客观,屁股决定脑袋的人,早就被踩下去了。

2:国产这几年各个行业两开花,以前咱不行,豆瓣评论的不是西方韩国日本,就是中国烂片,也不碍什么事。现在咱慢慢行了,恨国党们的精神支柱眼看要没了,一个个坐不住开始出来带节奏,而豆瓣却对这种风向视而不见,总感觉有点用名声换流量的意思。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已经习惯在知乎看影评而不是豆瓣了。也许是从我发现豆瓣小组那一天开始吧,豆瓣小组,真的是神一般的存在,从bbs天涯猫扑帝吧等一路过来,我真怀疑是不是随着几大论坛的没落,垃圾全倒豆瓣去了,就没见过这么脏的。有的人也许是看见流浪地球讨论区的操蛋样,气不过之下有点失了智。兄弟,淡定,去逛逛豆瓣小组,尤其娱乐板块,你会平静的,就像我,我刚从电影院回来那天打开流浪地球评论区,一股熟悉的味道扑面而来,恍惚间我以为我点错,点到鹅组去了~

最后,我想说,随着国力的增强,国家必然会带着人民一点点站起来,未来类似的事情会越来越多。就豆瓣这种风气,赶紧凉凉算求。毕竟我始终坚持认为——

爱党无罪!

爱国高尚!

历史始终是由人民群众和英雄书写的,而不是酸腐文人和跳梁小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