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知乎批评嘲讽杨笠的声音多,而微博和豆瓣力挺杨笠的声音多?

回答
关于杨笠在不同平台上的舆论差异,知乎、微博和豆瓣这三个平台确实呈现出比较显著的不同。这背后牵扯到平台用户的构成、讨论氛围、内容偏好以及议题的切入点等多个层面的因素。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争取说得透彻点。

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这些平台的“气质”和用户群体都有啥不一样。

知乎: 知乎的定位很明显,它是一个“问答社区”,用户群体相对更偏向于有一定知识背景、喜欢理性分析、追求深度思考的年轻人和职场人士。它的讨论模式是围绕具体问题展开,用户更倾向于从事实、逻辑、理论层面去解读事物。在知乎上,用户更习惯于“讲道理”,即使是批评,也往往会附带一些论证过程。对于杨笠的争议,知乎用户更容易从“性别议题”、“女性主义”、“脱口秀的边界”、“言论的社会影响”等角度去进行分析和讨论。

微博: 微博是一个信息流为主的社交媒体平台,节奏快,传播广,用户群体非常庞大且多元化。它的核心在于“热点”和“互动”。用户更倾向于快速表达观点,参与话题讨论,围观热门事件。微博上的讨论更容易受到情绪驱动,同时也更容易形成群体效应。对于杨笠,很多人将她视为打破刻板印象、敢于发声的女性代表,在微博上更容易获得共鸣,特别是当她的话题触及到许多女性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不公时。微博的转发、评论、点赞机制也更容易放大和传播某一类观点。

豆瓣: 豆瓣最初是文艺青年聚集地,现在虽然用户群体扩大,但依然保留着一定的文艺、小资、注重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的属性。豆瓣用户对内容有更强的“品味”要求,也更倾向于从情感、价值观、个人感受出发去评价事物。在杨笠引发争议时,豆瓣用户更容易站在支持她敢于表达真实想法、触碰敏感话题、甚至带点“反抗”意味的角度去理解和支持她。豆瓣的评论区往往更注重“说出心声”,也更愿意为自己认同的价值观“站队”。

理解了平台的差异,我们再来看具体到“批评”和“力挺”声音的来源和特点。

知乎上批评嘲讽声音多的原因:

1. 理性审视与边界意识: 知乎用户往往更倾向于从逻辑和事实出发,他们可能会认为杨笠的某些段子“过于绝对”、“以偏概全”,或者是在“煽动情绪”、“制造对立”。他们更关注言论的边界在哪里,脱口秀的尺度是否得当,是否会产生负面社会影响。
2. 对理论和事实的严谨要求: 对于性别议题,知乎上有很多用户对此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他们可能会对杨笠的表述提出质疑,认为她的观点不够严谨,或者与一些社会学、心理学理论不符。他们会追求更精确、更客观的分析。
3. 平台讨论习惯: 知乎的问答模式鼓励提问者和回答者进行深入的论证。即使是批评,也常常会伴随“为什么”、“如何看待”的讨论,形成一种“辨析”的氛围。用户更愿意去“拆解”问题,而不是简单地“站队”。
4. “理中客”与反对者: 知乎也存在一些自诩为“理中客”的用户,他们认为任何观点都应该被审视,包括那些被广泛支持的观点。这部分用户可能会对被视为“政治正确”或“绝对正确”的言论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倾向于提出质疑或批评。
5. 用户群体背景的差异: 相比微博和豆瓣,知乎上可能聚集了更多习惯于在专业领域内进行细致分析的人士,他们可能更容易从一个更宏观、更复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从而更容易发现杨笠言论中的“不妥之处”。

微博和豆瓣上力挺声音多的原因:

1. 情感共鸣与身份认同: 许多女性用户在杨笠的段子里看到了自己或身边人的经历。她的“普信男”等说法触动了她们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遭遇的被男性性别凝视、被物化、被歧视的痛点。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是微博和豆瓣上力挺声音的强大驱动力。
2. 打破刻板印象的鼓励: 在一些用户看来,杨笠的出现本身就是对传统女性形象的一种挑战,她敢于在公众场合以一种“男性化”的方式去表达和攻击,这本身就具有一种解放意义。她们支持杨笠,也是在支持女性打破束缚、争取话语权。
3. 对抗性的情绪释放: 微博和豆瓣的用户更容易将杨笠的表演视为一种对抗男权压迫的象征。当她们感受到社会不公时,支持杨笠就成了一种情绪的宣泄和立场表达。这种情绪化的支持,在快节奏的社交媒体上更容易传播和放大。
4. “我们”与“他们”的站队: 在微博和豆瓣,一旦某个话题形成鲜明的对立,“站队”的倾向会比较明显。力挺杨笠的用户形成了一种“女性互助”或“性别平权支持者”的群体,她们会积极地去捍卫自己认同的价值观和人物。
5. 文化与艺术的解读: 豆瓣用户尤其倾向于从文化和艺术的角度去解读杨笠的脱口秀。她们可能会认为她的表演具有某种“后现代”的特质,是对现有社会规范的一种“解构”,是一种具有价值的艺术尝试。她们更关注其表达的“态度”和“力量”。
6. 传播机制的差异: 微博的“转发抽奖”、“热门话题榜”等机制,更容易让形成声势的声音被看到。豆瓣的评论区也更倾向于“点赞同一个人说的话”,从而形成集中的支持意见。

总结一下,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平台属性、用户构成和讨论逻辑相互作用的结果。

知乎更像一个学术研讨会,注重逻辑分析和理论辨析。 在这里,任何观点都会被拆解和审视,所以批评的声音更容易被放大。
微博和豆瓣更像一个公众广场和情感交流空间,注重情绪表达和群体认同。 在这里,能够引起共鸣、触动情感的观点更容易获得支持和传播。

杨笠的出现,恰恰触碰到了性别议题中非常敏感和复杂的部分,不同平台的用户因为各自的“滤波器”和关注点不同,自然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反应。说到底,这反映了社会对于性别议题讨论的多元化和复杂性,也展示了不同社交媒体平台在引导舆论时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进攻性”的本能上。 女性有一定劣势,因为女性是高共情者,男性是低共情者。高共情者大脑所承受的压力伤害更大,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女的跟一个男的碰到一样的倒霉事,女性会更加痛苦。

在大自然的角度,女性大脑会这样,是因为女性有负担后代的责任,大自然希望女性更警觉(承受更多的焦虑伤害)。而男性就是用来冲杀的,反正你要牺牲,太警觉了你不用打架了直接吓死了。

在挫折引起的“防御反应(暴力反击)”上,男性更加冷血,你看动不动就咔嚓别人是吧。女性的报复行为一般都很温和。


这中精神差异,就决定了女性更喜欢呆在能“抱团”,并且避免“直接冲突”的社交平台上,微博和豆瓣小组就是这样的平台。

豆瓣不说了,本身小组就是以娱乐八卦为主的,就是女性消费市场的投射,豆瓣小组我看8成以上的组员都是女性——而微博是一个大型茧房,表面上你觉得“杨笠”呼声非常高,实际上一个纯直男根本看不到这些转发。因为他们首页上没有什么女性。

也就是女生,在女生“内部”疯狂转发对杨笠的支持。由于茧房的存在,男女不会“直接面对面的杠上”,这种社交平台对女性比较友好————不是说女性怕打架,我前面说了,高共情者的大脑承受的伤害更大,两边面对面冲突,女性会觉得“更痛苦”。


知乎就不一样了————因为知乎是用“词条tag”来进入热点问题的,不存在茧房问题。你看问题都是自己搜的,又不是从首页直接进的。

在这种社交环境中,由于男女都同时进入了一间会议室:而不像微博和豆瓣,分别在各自的会议室里拍桌子,欢呼,咒骂

在这种情况下,知乎的问题下面,就是一个“强对抗”环境,面对面了,要动手了。别人会直接看到你的回答,并且跟你在评论和其他回答里直接开战。矛头会直指向你,在这种情况下,你就会以答主的“个人身份”承受来自四面八方的疯狂批判。

前面已经说了,女性不喜欢个人暴露在高压环境下,喜欢抱团。自然知乎这种两性在同一个会议室里各坐一边,10分钟后开骂的环境。是不受女性青睐的。


就这么简单。虽然在互扇耳光上,女性可能有点劣势——但其他方面又有优势,比如女性因为是高共情大脑,抱团速度非常之快,协调能力比男性高多了,也更愿意“奉献自身力量”(男性虽然也抱团,但是低共情大脑是以自私为基础的,所以太麻烦的事是不会做的)。

所以不管是饭圈的古怪行为,还是各种领域的抗议,或者组织活动,落地活动,女性社群在发酵速度,发酵规模上,相比男性有压倒性的优势。

男性都是各自为战的,更像“游牧民族”那种范儿,所以什么知乎批判,B战视频批判——这种一个人扛着自己的ID就出来对着大家干的行为,更受男性青睐。

而女性更喜欢“转发,号召,形成蜂群式的大集团作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杨笠在不同平台上的舆论差异,知乎、微博和豆瓣这三个平台确实呈现出比较显著的不同。这背后牵扯到平台用户的构成、讨论氛围、内容偏好以及议题的切入点等多个层面的因素。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争取说得透彻点。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这些平台的“气质”和用户群体都有啥不一样。 知乎: 知乎的定位很明显,.............
  • 回答
    六小龄童在2018年那场关于“西游文化”的言论风波中,确实没少在公众视野里刷存在感。而他针对“知乎”的“不点名批评”,更是把这场热闹推向了一个小高潮,让不少人津津乐道。要说这事儿怎么看,得先捋捋当时是个什么情况。背景:西游文化争议与知乎的参与2018年左右,围绕着《西游记》的各种改编、解读层出不穷。.............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许多没有文史基础的人大肆批判陈寅恪、胡适、傅斯年、钱穆等民国知识分子,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反映了多种社会心态、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偏差。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现象的根源与成因:1. “信息茧房”与算法推荐的固化: 知乎作为内容平.............
  • 回答
    知乎2021年12月推出的用户交互界面(UI)更新,是其在内容生态、用户体验和视觉设计上的重要迭代。此次更新结合了平台对“知识性”“社区性”和“用户需求”的深度思考,整体呈现出从“信息瀑布”到“场景化内容”的转变,同时在技术细节和交互逻辑上进行了多维度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版本的特征与影响.............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邓铂鋆”被封号一事,这是一个在互联网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了解“邓铂鋆”是谁以及他此前在知乎上的影响力:首先,需要明确“邓铂鋆”是一位在知乎上拥有大量粉丝的知名用户,以其在某些特定领域的深度分析和独到见解而闻名,尤其在某些历史.............
  • 回答
    将滴滴等企业比作“国民经济的承重墙”,是知乎用户“立党”提出的一个具有争议和讨论价值的观点。要理解这个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核心论点解读:何为“承重墙”?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承重墙”在建筑学中的含义。承重墙是支撑建筑上层楼板荷载的墙体,一旦被破坏,整个建筑结构就会面临倒塌的风险。将此比.............
  • 回答
    曹丰泽作为知乎的知名大V,其“即将博士毕业投身非洲大建设”的言论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和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1. 背景与信息解读: “知乎大V”的身份: 曹丰泽在知乎上以其对国际政治、地缘经济、历史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见解而闻名。他通常以清晰、有条理、富有逻辑的论述风格.............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杀生丸”因违反管理规定被禁言七天一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本身的基本信息。 用户: 知乎用户“杀生丸” 处罚: 被禁言七天 原因: 违反知乎管理规定接着,我们可以分析知乎作为一个内容社区的管理机制和原则。知乎作为一个大型的问答社区,其核心.............
  • 回答
    知乎用户“战斗力旺盛的伯爵”(以下简称“伯爵”)在微博代表所有男性向所有女权主义者下跪道歉的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暴露了网络上关于性别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要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事件的背景和动机: “伯爵”的身份和过往言论: 首先需要了解“伯爵”是谁。他是一位在网络.............
  • 回答
    知乎法律话题大V“Steve”被起底疑似“借钱”事件:一次对公众人物信用与法律边界的审视知乎法律话题的活跃用户“Steve”(以下简称“Steve”)近期被网友起底爆料,称其涉嫌利用其在知乎上的影响力,向法学学生及律师同行进行“借钱”,但最终未能兑现承诺,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起事件不仅触及了个人.............
  • 回答
    如何看待知乎数学优秀回答者 @Yuhang Liu 想要退出数学的想法?@Yuhang Liu 的情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引发了许多关于数学学习、研究以及个人发展等方面的思考。要全面看待他“退出数学”的想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他的个人经历、他所表达的观点、数学学科本身的特性,以及我们作.............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社区中,“一知半解”却“强行回答”的现象确实存在,并且引起了不少用户的讨论和困扰。看待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回答者的动机、回答的潜在影响,以及社区应有的态度和改进方向。一、 回答者的动机分析:为什么会有人“一知半解”却依然要强行回答呢?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
  • 回答
    知乎用户“孟德尔”被永封,这件事情在中文互联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尤其是对于那些长期关注科技、历史、社会话题的用户而言。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首先,得说说“孟德尔”这个人(或者说账号)。从他(她)在知乎上的活动来看,这位用户确实是一位非常活跃且观点的鲜明的个体。他的内容常常围绕着.............
  • 回答
    周源点赞并转发“头部创作者如果够优秀,不该停留在知乎,而是回到现实世界中”的说法,这背后折射出的信息和思考相当丰富,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番。首先,我们可以从这个说法的核心观点入手。它传递了一个很明确的信息:对于那些在知乎上已经积累了相当影响力和声量的“头部创作者”,应该将这份影响力、专业知识和思考,投.............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太火了,而且评论数直接炸了,这事儿说起来就很有意思了。一个关于彩礼的问题,居然能引起八万多条评论的狂潮,这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首先,这说明“彩礼”这个话题,在中国社会,尤其是涉及到婚恋和家庭关系的语境下,触及的神经末梢太多了,简直就是个高度敏感又极具争议的“引爆点”。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物.............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林盛儿”在2014年和2019年前后言论的迥异变化,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角度。要深入剖析这种变化,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并且要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AI腔调,而是用一种更贴近现实的、有温度的视角来展开。首先,我们要理解“林盛儿”这个ID在不同时间段所处的语境。互联网信息传播是动态的.............
  • 回答
    知乎上“比烂论”的盛行,我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但也挺让人无奈的。它就像一个薛定谔的猫,你把它放在一边不管吧,它就那么存在着,时不时还冒出来刺你一下;你非要去较真吧,又觉得有点掉价。什么是“比烂论”?在我看来,知乎上的“比烂论”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当面对一个明显存在各种问题、甚至很糟糕的情况时,一部.............
  • 回答
    我来跟你聊聊知乎上关于川普和美国政治的一些观察,这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咱们就把它当成一个开放的讨论,不带什么预设立场。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讨论的平台,用户群体非常多元化,对美国政治的关注度也一直很高。川普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自带流量的焦点,他的言行举止,他的政策,都容易引发巨.............
  • 回答
    知乎用户对转基因的支持率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话题,涉及科学、伦理、政策、社会认知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知乎用户群体对转基因的态度及其可能的成因: 一、知乎用户群体的构成与立场分布1. 用户背景的多样性 知乎用户涵盖科技、农业、环保、医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用户群体的教育水平、职业背.............
  • 回答
    您好!您提到的“知乎用户‘鼎天立地’近日发表的争议言论”是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因为“争议言论”可能涉及多个话题和不同的时间节点。为了更准确地回答您的问题,我需要您提供更多关于“鼎天立地”具体言论的上下文信息。例如,您可以告诉我: 发表争议言论的具体时间段是什么时候? (是最近几天,还是最近几周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