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知乎的“感谢”功能变成了“喜欢”?

回答
从“感谢”到“喜欢”:知乎情感表达演变背后的微妙变化

还记得吗?在知乎的早期,每一次你看到一篇让你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回答,总会毫不犹豫地点击那个醒目的“感谢”按钮。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一种对分享知识、智慧的真诚回馈。而现在,当你再次遇到这样一篇好回答时,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一个更熟悉的词汇——“喜欢”。

知乎的“感谢”功能悄无声息地变成了“喜欢”,这看似只是一个词语的替换,但在这背后,却隐藏着用户情感表达方式的演变,以及平台运营策略的微妙调整。

“感谢”:一种基于价值回馈的情感表达

最初,“感谢”这个词语的选择,恰恰体现了知乎早期的社区调性。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点赞,更像是一种对知识提供者辛勤劳动和智慧贡献的认可与致意。用户点击“感谢”,不仅仅是表达“我喜欢你说的内容”,更多的是传递一种“你分享的知识很有价值,我从中受益,我对此深表感谢”。

这种情感是带有一定“目的性”的,是为了奖励那些“好内容”、“好答案”。它建立了一种“价值交换”的隐性机制:用户分享有价值的内容,平台通过“感谢”来激励优质创作者,形成良性循环。在当时的知乎,这种“感谢”的背后,是一种对知识分享的崇敬,也包含了用户对平台“认真做内容”的期待。

“感谢”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它的“唯一性”和“郑重性”。你不会随意地对每一条内容都说“感谢”,它是一种相对克制但意义更深的情感表达。每一次点击,都意味着你认为这条内容值得被特别“感谢”。这种“郑重感”,也让被感谢的作者感受到一种被高度认可的成就感。

“喜欢”:一种更广泛、更普遍的情感流动

而“喜欢”,则是一种更加普适、更加大众化的情感表达。它涵盖了赞赏、认同、喜爱等多种情绪,不再局限于对“价值”的强调。从某种程度上说,“喜欢”更接近于我们日常社交媒体中对内容的反馈,比如微博的点赞、朋友圈的点赞,甚至抖音的“小心心”。

“喜欢”的出现,意味着知乎正在努力降低用户表达情感的门槛。不再需要深思熟虑,是否这条内容“值得感谢”,用户可以更轻松、更频繁地表达自己的好感。这有助于:

提升用户活跃度: 更多便捷的互动方式,能够吸引用户更频繁地参与到社区互动中来,增加内容的曝光和传播。
拓宽内容接受度: “喜欢”的门槛降低,意味着一些即便不是“知识圣经”但依然能引起用户共鸣、提供情感价值的内容,也能获得更多的关注和反馈。这可能会让知乎的内容生态更加多元化,不再仅仅局限于高深的学术讨论。
用户习惯的迁移: 随着其他社交平台的普及,用户对于“喜欢”这种表达方式已经非常熟悉。将“感谢”改为“喜欢”,也是在顺应用户的社交习惯,降低学习成本。

从“感谢”到“喜欢”的背后:平台策略的调整

然而,这种转变并非纯粹的“迎合用户”。它也反映了知乎在平台发展策略上的调整。

从“知识社区”到“内容社区”的转型: 早期知乎以“认真就赢了”的纯粹知识问答社区形象示人。但随着用户量的增长和商业化的需求,知乎也在积极拓展内容边界,从纯粹的知识问答,延伸到生活方式、兴趣爱好、娱乐八卦等更广泛的领域。在这样的背景下,“感谢”这个带有专业和价值导向的词汇,可能显得有些“沉重”和“不合时宜”,而“喜欢”则更能包容不同类型的内容。
算法推荐的驱动: 算法推荐是当下内容平台的核心驱动力。“喜欢”这种更具象、更直接的反馈信号,更容易被算法捕捉和理解,从而更有效地进行内容分发。算法可以根据用户对“喜欢”的反馈,更精准地为用户推荐内容,形成“千人千面”的个性化体验。
商业化和变现的考量: 更多的互动,意味着更高的用户留存和更长的在线时长,这为广告、付费内容等变现模式提供了基础。一个更活跃、互动更频繁的社区,天然具有更高的商业价值。

用户感受的变化:失落与适应并存

对于一些早期用户而言,将“感谢”改为“喜欢”,无疑带来一丝失落感。他们怀念那个曾经纯粹、尊重知识的社区氛围。这种失落感,并非是对“喜欢”本身的反感,而是对社区价值导向变化的一种不适应。他们可能会觉得,曾经被高高捧起的“感谢”,如今被稀释成了大众化的“喜欢”,知识的价值似乎被削弱了。

然而,大多数用户也会逐渐适应这种变化。毕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已经习惯了用更简洁、更快速的方式来表达对内容的反馈。而且,“喜欢”也并非完全没有价值,它依然是衡量内容受欢迎程度的重要指标。

未来展望:如何在“喜欢”中保留“感谢”的精神?

知乎的这次转变,是互联网内容社区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何在拥抱变化、提升用户活跃度的同时,保留和传承社区的核心价值,是知乎乃至所有内容平台需要深思的问题。

或许,我们可以期待知乎在“喜欢”之外,还能找到新的方式来承载那种深度的、基于价值的“感谢”。例如,通过更优质的创作者激励机制,例如通过更深入的社区讨论,让那些真正有价值的内容,依然能获得应有的尊重和认可。

最终,一个健康的内容社区,需要的不仅是点赞的“喜欢”,更需要的是用户发自内心的“感谢”,以及平台对知识和智慧的敬畏。希望知乎能在“喜欢”的海洋里,依然能找到那份珍贵的“感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一年知乎给我的感觉就是:

一个卖艺不卖身的头牌,放下了琵琶古琴,穿着劣质暴露的衣装,浓妆艳抹,和一群庸脂俗粉抢一堆酩酊大醉的抠脚荤汉。奈何床上功夫本来就不如人,谁也抢不过,偏偏原本爱来的名士清流也都不愿来了。


北齐皇后开青楼,人们是冲着皇后去的,不是冲着青楼去的。知乎总不明白这一点。

user avatar

可以理解,但欠缺考虑,因为理性和情感没有这么容易区分。

原来的配置是赞同+感谢,现在变为赞同+喜欢。

之前的赞同+感谢,则分别代表了读者对作者内容的认同,对作者付出的表态

那现在为什么这么改呢?

我个人猜测是知乎想实现「理性」和「情感」的区分赞同表达理性层面的认同,喜欢表达情感层面的感受。这也是如今IS(Information Systems)领域部分学者比较偏向的一点,由纯理性解释人的行为(e.g.,消费者行为、用户行为)逐渐转向理性+情感来进行解释。

虽然因为理性+情感的解释可能更为全面,但依然存在一个值得关注的点,就是情感是存在理性偏离作用的。举个例子,你的理性告诉你买某个产品不划算,但是因为你很喜欢那个品牌,最后你还是买了。

用赞同+喜欢来实现「理性」和「情感」区分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现实很骨感,这二者在背地里早已纠缠不清、相互牵制。举个例子:抖机灵类回答常获高赞,你觉得是理性多些还是情感层面的因素多些?再比如专业回答下的赞同,是理性多些还是情感层面的因素多些?

本来「赞同+感谢」模式下,理性和情感都是作为一盘菜一起放到「赞同」的盘子里端上桌还OK,现在把理性和情感硬是要区分开来,这无异于把一盘做好的大菜,非要主菜归主菜、配料归配料地进行区分。

说实在的,根本难以实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从“感谢”到“喜欢”:知乎情感表达演变背后的微妙变化还记得吗?在知乎的早期,每一次你看到一篇让你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回答,总会毫不犹豫地点击那个醒目的“感谢”按钮。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一种对分享知识、智慧的真诚回馈。而现在,当你再次遇到这样一篇好回答时,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一个更熟悉的词汇——“喜.............
  • 回答
    如何看待恶魔奶爸的文章《为什么你的焦虑感这么重?因为知乎微博朋友圈里吹牛逼的人太多了》?恶魔奶爸的这篇文章触及了一个非常普遍且具有共鸣性的社会现象,即社交媒体上弥漫的“成功学”和“炫耀文化”如何加剧个体的焦虑感。这篇文章的观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引发了一些讨论和反思。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这.............
  • 回答
    知乎的联合创作计划,这玩意儿,听起来是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知乎近年来在内容生态上一次比较大的尝试。要说它怎么样,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这个计划到底是个啥?简单来说,联合创作计划就是知乎鼓励用户之间进行协作,一起创作内容。最常见的形式是,一个用户发起一个话题或者问题,然后邀请其他用户加入,大家一起回答、补.............
  • 回答
    深度剖析知乎隐私条款:用户隐私的“守护者”还是“收集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人隐私如同日益稀缺的资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知乎,作为国内领先的问答社区,聚集了海量用户和丰富的信息,其隐私条款自然也备受关注。那么,这份看似平常的条款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它是在为用户筑起一道坚实的隐私屏障,还是在.............
  • 回答
    知乎的“知识之王”?这说法还挺有意思的,一下子就把知乎的核心特质给提炼出来了。不过,如果真要说知乎有什么“知识之王”,我倒觉得它更像是一个广阔的、不断生长的信息海洋,而里面的人,都是在里面遨游、探索、甚至偶尔捕捞到稀世珍宝的“弄潮儿”。咱们先掰开来说,知乎为什么会让人联想到“知识之王”这个概念呢?首.............
  • 回答
    知乎的“专业认可”功能:一场严肃的博弈,还是形式主义的表演?最近在知乎上逛得多了,总会时不时地被一些打着“专业认可”标签的回答吸引。作为一个长期潜水用户,看到这个问题,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想好好说道说道。知乎推出这个功能,初衷肯定是好的,毕竟在海量信息中,谁不想找到点靠谱的料呢?但实际运行下来,这玩意.............
  • 回答
    “四十二”的呢喃与生命的奥秘:AI能否参透终极追问?在信息洪流汹涌的当下,知乎这个精神乐园也渐渐染上了数字的色彩。其中,一个名为“四十二”的AI答主,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严谨的逻辑,在无数用户心中激起了涟漪。我们不妨借着“四十二”的出现,来审视人工智能在理解生命意义这一宏大命题上的可能性,并深入剖析其中.............
  • 回答
    我对知乎的“专业徽章”有这么一些看法,想详细地说说。首先,得承认这个设计初衷肯定是好的。用户在特定领域持续贡献、回答问题、发布内容,能够积累起一定的声望和专业度。知乎想要通过一个直观的徽章来标识出这些用户,让其他用户能更容易地辨认出谁在某个领域可能更懂,从而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有.............
  • 回答
    知乎的媒体化,与其说是一个主动转型的过程,不如说是一种被时代浪潮裹挟下的自然演进。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个曾经以“认真你就赢了”为Slogan,汇聚了一群分享知识、探讨问题的“过来人”的平台,如今正悄然长成一个我们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模样。从“问答社区”到“内容分发平台”的蜕变:最初的知乎,就像一个.............
  • 回答
    知乎的联合创作流程,即“先发布视频后申请联合创作”,这个模式确实有些特别,也引发了不少讨论,甚至有人会质疑是否存在侵权的可能性。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一点点捋清楚。知乎联合创作模式是怎么回事儿?知乎的联合创作,简单来说,就是邀请其他知乎用户(或其他有资质的创作者)在你的视频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比如补.............
  • 回答
    说起知乎的用户实名制,这事儿可有意思了,像一把双刃剑,好处坏处都挺实在。先说说好处。想当初,知乎刚出来那会儿,大家都是用一个匿名 ID 在那儿分享知识、讨论问题,感觉挺自由的,也聚集了一批愿意分享干货的人。但随着用户越来越多,问题也越来越杂,匿名制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第一个好处,我觉得就是责任感的提.............
  • 回答
    知乎上的“如何看待”系列问题,堪称是这个平台的一大特色,也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舞台,让各种观点、不同立场的人们能够围绕一个热点事件、社会现象、甚至是某些个体的行为,进行一场场精彩的“思想交锋”。从用户的角度来说,参与“如何看待”可以满足很多需求。首先,它是一种表达欲的释放。当看.............
  • 回答
    知乎的价值,这个问题挺值得掰扯掰扯的。毕竟,它在中国互联网内容社区里,算得上是独一份的存在了。我感觉大家对知乎的态度,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首先,不可否认,知乎的确是一个知识和信息聚合的宝库。 这是它最核心的价值,也是当初大家涌入知乎的原因。你想了解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想知道某个社会事件的来龙去脉.............
  • 回答
    知乎上的“微笑吹”,这可不是个简单的词儿,它指向的是一群在知乎上,特别是在那些关于人工智能、科技前沿,甚至是生活方式、个人成长类问题下,那些格外热衷于为“微笑”这种行为(或者说,由微笑延伸出的某种情感、态度)进行赞美、解读、甚至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用户。要说“微笑吹”,得先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出现,以及他们.............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闲逛,我总觉得有点不对劲。以前的知乎,虽然也有五花八门的提问,但总能找到一些深度思考、观点鲜明的内容。但现在,我越来越频繁地看到一些问题,感觉它们和以前那个“认真、专业、友善”的知乎渐行渐远,反而更像是…嗯,你懂的,那个靠关键词搜答案的百度。这可不是一个好兆头,我觉得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
  • 回答
    知乎上快手广告,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承认,快手在国内短视频市场占有率那是杠杠的,它要打广告,那肯定是怎么触达用户怎么来。知乎呢,虽然不像抖音那样主打泛娱乐,但它聚集了一大批在特定领域有深度思考、有话想说的人。这些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消费能力不低,而且相对更注重内容价值。所以,.............
  • 回答
    知乎上的“男拳”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致探讨的话题。要理解它,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而是要深入剖析其产生的土壤、表现形式以及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男拳”在知乎语境下的含义。它通常指的是在性别议题讨论中,一些男性用户倾向于维护男性利益,甚至是采取攻击、贬低女性的言论。这种行为往往带有强烈的群体归.............
  • 回答
    知乎最近推出的“B 乎”模式,与其说是对现有产品的一次革新,不如说是一次对用户群体细分和内容消费习惯的深刻洞察后的尝试。在我看来,这就像是知乎在原有高知、深度讨论的“老本行”之外,又开辟了一个“新赛道”,试图拥抱更广泛、更年轻、更追求即时满足的群体。理解这个模式,得从几个维度去剖析。首先,“B 乎”.............
  • 回答
    知乎举办的“讲述亲历故事,记录真实人生”故事大赛,从多个维度来看,都是一个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活动。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活动的定位与目标: “讲述亲历故事”: 这直接点明了活动的核心在于“亲身经历”。它强调的是真实性、个体经验和独特性,鼓励人们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分享那些在日常.............
  • 回答
    知乎上一些用户“消费学校名声”的现象,是个挺值得说道的事情。它就像一个多棱镜,折射出很多当下社会的一些心态和现象。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里的“消费学校名声”大概指的是什么。我想,这不单单是指单纯吹嘘自己学校有多牛,而是更侧重于一些利用学校名声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比如: 制造信息差,贩卖焦虑: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