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本科生自制光刻机」这一报道?有哪些意义和局限性?

回答
“本科生自制光刻机”这一报道,无疑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件,它折射出当下国内科技教育领域的一些积极信号,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挑战。要全面看待此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报道的意义:

这则报道的出现,其意义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个人、教育体系以及国家战略层面来理解:

1. 个人层面: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闪光

打破思维定势: 在许多人眼中,光刻机是“高不可攀”的尖端技术,是大型企业和国家队才能触及的领域。而本科生能够独立或组织团队完成这一项目,首先就打破了这种固有的思维定势,证明了即使是年轻人,只要有热情、有能力,同样能够挑战看似不可能的目标。
实践能力与知识整合: 光刻机的制造涉及到光学、机械、电子、软件控制、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本科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动手实践,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这充分体现了他们强大的知识整合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潜力。
韧性与毅力: 研发过程必然充满了失败和挫折。能够坚持下来,克服技术难题,最终实现一台能够工作的光刻机,这背后蕴含着非凡的韧性、毅力和解决问题的决心,是宝贵的个人品质。
激发同龄人的学习热情: 这样的报道无疑会成为很多在校大学生甚至中学生的榜样,激发他们对科学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鼓励他们投身于工程实践和科研创新。

2. 教育体系层面:教育改革的积极信号与潜在反思

创新教育理念的体现: 这件事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当前部分高校在推动创新教育、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项目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以及为学生提供的实践平台和指导,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
跨学科融合教育的价值: 光刻机研发的复杂性,恰恰说明了跨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如果高校能够更好地打破学科壁垒,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和项目合作,将有助于培养更具综合素质的工程师和科学家。
实验教学与实践环境的重视: 虽然报道中具体到该本科生的实践环境我们无从得知,但要完成这样的项目,必然需要一定的实验设备和动手条件。这提醒了教育部门和社会,需要进一步加大对高校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投入的力度。
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 这类事件也提醒我们,不应将人才培养的成功仅仅局限于“出论文”或“进入名企”。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突破性项目研究,即使最终成果未能达到工业级别,其过程本身就是极具价值的人才培养。

3. 国家战略层面:自主可控与科技自信的象征意义

“卡脖子”问题的潜在突破口: 光刻机作为半导体产业的核心设备,是国家科技自主可控的战略焦点。虽然本科生制作的光刻机距离商用和工业级生产仍有巨大差距,但它作为一种“技术萌芽”和“创新探索”,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它表明国内在集成电路关键技术领域,已经有“敢为人先”的年轻人开始行动,为未来的技术突破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增强科技自信: 在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此类“自制”事件能够极大提振国内的科技自信心。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年轻一代的智慧和创造力,证明了我们并非只能仰赖引进,也能够通过自主研发实现突破。
人才储备与未来发展: 培养具备解决复杂技术难题能力的工程师和科学家,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这批敢于挑战高难度项目的年轻学子,正是国家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人才储备。
对基础研究和工程实践的重视信号: 此类事件也间接呼吁社会和政策制定者,要更加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投入,营造更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

报道的局限性:

尽管意义重大,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则报道所存在的局限性,避免过度解读或拔高:

1. 技术差距与工业化生产的鸿沟:

性能指标的差异: 光刻机是一个高度精密的系统工程,其核心指标包括分辨率、对准精度、曝光均匀性、产能等。即使本科生能够制造出一台能够工作的光刻机,其性能指标很可能与 ASML、尼康、佳能等国际巨头的产品存在天壤之别。例如,ASML 的 EUV 光刻机能够达到纳米级别的分辨率,而民用级的光刻机可能也只能做到微米甚至亚微米级别。
可靠性与稳定性: 工业级光刻机需要在极其稳定的环境下运行,对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极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测试和优化。本科生自制设备可能在长时间稳定运行方面存在较大挑战。
材料与工艺的限制: 核心的光学元件(如透镜、反射镜)、光源(如深紫外激光器、EUV光源)以及精密运动平台,往往需要极高纯度的材料、极其精密的加工工艺和严格的质量控制,这些是个人或小型团队难以企及的。例如,EUV 光刻机就需要高数值孔径的极紫外反射镜,其制造难度和成本是难以想象的。
研发投入与周期: ASML 等公司在光刻机研发上的投入已经达到数百亿甚至数千亿美元,研发周期长达数十年。本科生的项目,其投入和周期是无法与之相比的。

2. 供应链与生态系统的缺失:

核心零部件的获取: 光刻机并非一个独立的设备,它依赖于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全球供应链。例如,精密位移台、高精度编码器、特殊光源、高品质光学镜头、真空系统等,这些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和集成,需要专业的供应商和成熟的产业生态。个人很难自主生产或获得这些高精度、高成本的零部件。
软件与算法的支持: 光刻机的运行需要复杂的控制软件、光刻工艺仿真软件、缺陷检测软件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研发和积累。
知识产权与专利: 现代光刻机技术涉及大量的知识产权和专利,个人在进行研发时可能面临专利侵权的问题。

3. 项目背景与评价标准的问题:

项目性质的界定: 需要明确这个“自制光刻机”是作为学生科研项目、毕业设计,还是意图挑战工业级产品。如果是前两者,那么其成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但如果将其与工业级产品直接类比,则不免有些夸大其词。
评价维度的多元化: 评价一个项目时,不应仅仅看能否“造出来”,还要看其“造出来的水平如何”、“能否产业化”、“是否具有商业价值”、“是否解决了关键技术难题”等多个维度。
可能存在的媒体放大效应: 媒体报道时,可能会为了吸引眼球而放大事件的积极意义,而忽略其局限性,导致公众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

如何更理性地看待:

在看到这则报道时,我们应该保持一种理性且积极的态度:

肯定与鼓励: 必须高度肯定这名本科生(或团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勇气,这是最宝贵的财富。
认识到其象征意义: 理解其在点燃年轻人科技热情、激发自主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
保持冷静与客观: 清醒认识到与国际顶尖技术存在的巨大差距,不被“自制光刻机”的标题所迷惑,理解这只是一个开始,离真正解决“卡脖子”问题还有漫长的道路。
关注后续发展: 关注这名学生(或团队)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否能获得进一步的资源支持,继续在相关领域深耕。同时,也要反思教育体系如何更好地支持和引导这类具有潜力的学生。
推动产业界与学术界的合作: 鼓励高校与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将学生有潜力的创新项目与产业需求对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加速成果转化。

总而言之,“本科生自制光刻机”是一则充满积极信号的报道,它展示了中国年轻一代的科技潜力和创新活力,也为我国的科技教育和自主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我们也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这距离实现真正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这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象征”和“星星之火”,需要社会各界继续浇灌和扶持,才能有望燎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背景:

我是学芯片设计的(本科某不知名985,研究生top2拟录取),亲自参与过微米级别(几千个纳米,按照新闻稿里的标准那妥妥的是纳米级别咯)芯片的生产流程(涂脸光刻显影氧化蒸镀等等全套流程),以及0.13微米(130nm,按新闻稿的标准是不是应该称为皮米级别?/doge)芯片的前后端设计。

再说态度:

对于事情本身我觉得挺好,本科生自己动手diy,没必要计较先进与否,有没有用,甚至这玩意是不是能叫光刻机(后面我会吐槽这个的),单单这个过程中对动手能力与工程能力的锻炼就很有意思了。

但是!但是!!!!明明是个类光刻机的diy设计,媒体为什么要重点突出光刻机?为什么要犯一堆常识性错误?这什么要故意歪曲事实?(比如明明是微米强行说成纳米)?为什么堂堂人民网要这样蹭热度????

再说危害性(新闻具体的问题我放在后面说):

  1. 对于普通读者,这样的新闻稿让中国本就普及的不好的微电子基本知识雪上加霜,整个芯片设计生产流程理解起来是需要很多前置知识的,我们不奢求所有人都要掌握。但是民众对于光刻机这样重点技术节点的感性印象就是通过日常新闻一点点建立起来的。如果新闻里出现了严重错误,民众就会往错误的方向去理解。错误的感性认识一旦建立,民众的价值判断就会出问题。说个最直接的,马上面临高考后选专业的高中毕业生看了这个新闻后,会不会认为光刻机就是显微镜+雕刻机?那么对这两个东西感兴趣的学生就可能会报名微电子专业,而不是明显更适合他们的自动化/机械一类。但微电子专业的核心是显微镜和雕刻嘛??完全不是好嘛!等他们满怀对机械的兴趣来到学校,发现自己学习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电子、磁场、频谱、逻辑门,有多少学生会后悔不已,学不下去?社会上又有多少人会发出天才都培养废了的抱怨?
  2. 对于社会舆论。一会儿是荷兰光刻机多么先进中国科研机构怎么都弄不出来,一会儿又是本科生凭着一张图纸(没错,新闻里的图纸就是一张照片,人类迷惑行为),就搞出了纳米级的光刻机,怎么说?这种因为各自追求新闻热点,刻意夸大扭曲事实造成的舆论混乱,会不会让普通老百姓觉得中国的科研机构都在骗钱混日子?我相信中国的舆论弱势,一方面来源于西方的意识形态入侵,另一方面也和个别二流媒体不专业的宣传脱不开关系。

3.让专业内的从业人员和科研人员感到尴尬甚至愤怒。这个没什么好说的,一堆啥也不懂的小编在这里对本行业内的事情指点江山,不尊重基本事实,明夸实损,回家亲戚难免来一句“我听说某某大学本科生都能做光刻机了,你在研究所头发掉了媳妇也不找,都在干什么?”

4.对新闻人物本身的伤害。因为新闻作者的随心所欲,网友喷新闻的时候难免波及到新闻的主角,如果舆论进一步发酵甚至可能对他造成一定程度的网络暴力。


随便说一说这个新闻里的槽点:

1.75微米说成纳米级的,这个很多答案都说了,我就不展开说了,只多说一句:何苦呢,实事求是他不香吗?

2.这东西他和一般意义上的光刻机不是一回事啊。光刻机是把掩膜版上的图形转移到光刻胶上的设备,新闻中的设备是在光刻胶上直接画画的设备。用低速度在材料上刻图案和光刻机解决的问题根本不是一回事,前者学过高中物理的人应该知道,直接拿电镜在原子层面上写出个汉字都不难好嘛。

3.新闻中对精度的定义。这个就更糟心了,光刻机只说精度定义比较复杂,但是无论如何也不是在平面上雕出一个直径75微米的圆孔就叫精度75微米了。按这种说法,我自己用针尖在石蜡上轻轻扎一下,形成了一个小孔,也是高精度光刻了?

4.新闻的导向问题。不强调发明过程中查阅文献、咨询专家、技术创新的地方,反而这样写:

整个制造过程都是在一间超简陋的小书桌上完成的,全部数学演算全靠一张白板,所有的材料都堆放在桌上地上,简直就是“家居实验室模范”。

什么意思?光科学家生活艰苦还不够,大学生自己做实验也要强调艰苦??还家居实验室模范??我没理解错的话,模范的实验室且不论实验设备高端与否,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符合实验要求才能称得上模范吧?为什么宣传国外小孩做实验就可以是“高端设备”、“家庭支持”、“学校鼓励”,到了中国学生这里就得是简陋的桌子加一张白板?这就是鼓励创新的方法吗?

对于学生创意的来源我就更不想吐槽了,不谈读文献,不谈请教业内人士,只说想做自己的芯片,结果却开始做光刻机了(类比一下:想学汽车设计的人开始学怎么设计数控机床了,想学烤面筋的人开始学燃气灶的设计了);光刻机的“图纸”,是从其他学校同学那里打听来的(版权意识和科研的严谨呢?)……不一而足吧,反正我敢打赌这一篇文章会让很多人对科研产生误解。


最后胡乱说几句。技术不是这个文章的问题所在,重点在于报道的态度和方式。蹭热点夺眼球是媒体天然的属性和生存的必然,但是背后想要把普通读者引导向何方,取决于媒体人的追求和能力。不能做到完全的精准不是个事,毕竟这是新闻不是论文,但是一些遣词琢句的事,哪怕多想一会,多问一句,也不至于让一个媒体创作出一篇这样的负能量满满的东西。

文化强国,要是由这种二流报纸来引领,难矣。

想要了解芯片制造,可以看看我以前的回答:

user avatar

买到光刻胶(挺贵的),用个灯泡都能做光刻机,不考虑精度的话。

75微米的光刻机,还不如用 导电银浆 灌在笔芯里做的手写电子呢。



就跟我在家自制了歼10一个道理。

有图为证。


user avatar

这样啊……


那我这里有一个神奇的装置,它可以在一个圆形盘面上以0.74μm的间隔烧蚀最小0.4μm长的凹坑,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极为稳定的烧蚀几十数百G的凹坑而不出任何差错。


想要的话,每个装置2100元,可以在咸鱼上找我购买。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看清了,2100元,不是2100万元。2100元,你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却能得到一个在光刻领域直接腾飞的机会,何乐而不买呢?


(删掉:砸手里五六年没用的破DVD RW终于找到冤大头接盘了)

user avatar

这玩意儿不就是激光打标机么?

这种破玩意儿国内都做烂了,所有元件均能自产,整体市场毛利率15%上下,淘宝最便宜的一两千一个,比链接里这破玩意儿成熟一万倍。

看,是不是类似的东西?一个激光头,后面是一个直角坐标机器人(BTW,直角坐标机器人在国内统计中已经被开除机器人籍了),用于光雕。

当。。。当宝了?

这个是他刻出来的成果,上面机械手明显没控制好。

这是国内普通激光打标机的水平:

user avatar

感谢 @ToTo 帮我发现了一个盗用这篇回答的营销号

(营销号盗用一篇批判营销号的文章,这莫非是传说中的黑吃黑?)

大家如果有不小心路过的,帮我点个举报~
———————手动分割线———————

本科是学微电子的,之后也是从事器件和工艺的研(ban)究(zhuan)。很赞成高赞答主的答案,这个报道真的是在严重侮辱半导体产业的从业人员。。。(包括一些人的评论)。关于这个问题的实质大家都分析的差不多了,就让我来分析一下这篇报道内容。

前排重要提示:本回答不针对报道中的主人公,只针对这篇报道本身!!!

前排重要提示:本回答不针对报道中的主人公,只针对这篇报道本身!!!

前排重要提示:本回答不针对报道中的主人公,只针对这篇报道本身!!!

标题

“低成本DIY纳米级光刻机!这位95后男生火了…”这个就不说了,典型的标题党,建议请教uc老哥。

正文第一段:

“最近,一位本科生自制光刻机的视频火了。是的,你没听错……”

我读到这句的时候,就想起了以前电视上的广告,下一句应该是“只要xxxx元,是的,你没听错,只要xxxx元”(具体可参考哦足力健老人鞋,aipc劲爆出击等内容)

竟然凭着一张图纸成功在家里搭建了纳米级光刻机

纳米级光刻机,那么是多少纳米呢?

“还成功光刻出~75微米(75000纳米)的孔径”

我看着体重秤上,显示我的体重只有克级(75000克),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不知道我今晚上是不是吃少了。这已经不是侮辱我的行业的问题了,这是在侮辱我的智商。

正文第二段

第二段介绍同学的工作环境,暂且不表。

正文第三段

“他制造光刻机的图纸来自自己的同学,图纸大概长下图这个亚子。”

图纸长什么亚子呢?

我看着我电脑上的破解版AutoCAD和cadence virtuoso陷入了沉思。我机械的同学看着他毕设半年画的A0图纸陷入了沉思。


更骚的在后面:“彭同学也正是凭借着这张图纸,完整复刻了整台纳米级光刻机” 写这篇报道的人可能完全对图纸和照片的区别没有概念。。。我大胆猜测应该是没有工科学习背景。

中间关于实验流程的文字我实在是看不懂在说啥,就说几个槽点吧:

“光刻掩膜版非常脆弱,容易直接碎掉”,我要是拿课题组的钱做这样的掩膜版,用的时候容易碎说不定还用不了几次,我觉得我会被老板开除。

“Nmos掩盖版部分还需要上胶水”,胶水。。。。(还有这个Nmos,可能这个是我较真了,因为我之前学习中一般是全部大写或者全部小写)。

“环境怎么样不重要,有动手能力和兴趣就足够啦!” 我看着自己身上密不透风的超净服,看着进门前的风淋间,看着门外的隔离区,和因为没有做过无尘处理不能带到超净间里打发时间的小说,再次陷入了沉思。。。

“由于光刻胶的瓶子都是日本进口的,小彭同学不禁感叹: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比起现有的技术还有很大的距离。” 做光刻机都已经打破了很多国外的技术高端垄断了,你给我说这位同学因为一个日本瓶子自卑???报道可以抓住基本逻辑吗?

还有我感觉比较有趣的是,有人建议他去上海微电子,但是这篇报道完全是在打上海微电子科技人员的脸以及侮辱他们的努力和付出。。。把这个截图放在这里完全是在坑这个同学啊。。。

最后就是老生常谈,总结大背景现状,展望未来等等等等。

通篇的报道给我留下了三个感觉:

第一,严重概念错误。包括光刻机/激光雕刻机,掩膜版/掩盖版,纳米级/微米级,图纸/照片,75um工艺/75nm线条。写报道的人应该是没有半导体背景的,或者根本没有工科的背景。

第二,语言不通顺,逻辑不清晰,属于报道硬伤。我实在不知道他使用“亚子”,“嘛”一些词汇是为了什么

第三,严重误导非半导体产业人员。这点是最重要的。这个东西根本不是光刻机,而是一个激光雕刻工作台。光刻是不会直接在材料上刻蚀的。所谓光刻,正如字面意思所述,是用光去刻蚀,但是宾语不是硅片,而是光刻胶膜,是将光刻胶膜中的一部分变化,用特殊的化学试剂清洗时,被光照的部分和不被光照的部分一个被溶解,一个不被溶解(有正负胶之分,有兴趣可以深入了解) 。这个步骤叫做显影,之后会用刻蚀液进行图案的刻蚀。也就是说在半导体工艺流程中,要想在一个片子上做图案,应该是光刻+显影+刻蚀。而报道中是光刻+显影,真的就拿光去刻了。。。我这里提一个我个人浅薄的见解,其实我通篇读下来,发现光刻胶没有任何作用,因为它就是涂上去,然后溶解掉,如果没有光刻胶,单纯用激光雕刻机打点,应该也是可以的。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我觉得这完全属于欺骗读者,和量子波动速读没有任何区别,都是一个东西加一个毫不相干的高端技术。

user avatar

哗众取宠。一个考上大学的民科,居然还有人叫好。

如果是在50年代,没有互联网,没有足够的资料,那还能夸一句自力更生的精神。现在网上资料那么多,就不能认真学习一下什么是光刻吗?整个文章看的尴尬至极,实在看不出这个充满错误的流程中,有什么值得被学习和推荐的。都把激光雕刻用上了,干嘛不去买个掩模版或者胶片呢,找个消毒的紫外灯,还能爆个10um以下的结果。一个学化工的,你要是配个光刻胶,我还能接受。做光刻机,开什么玩笑。

就像当年所谓的农民造飞机,农民造汽车一样,没什么区别。唯一不同的是,这个学生考上了985,要么是他缺乏科学精神,不配上985,要么就是哗众取宠,揣着明白装糊涂,消费光刻机话题。无论哪种,这个人都非常不靠谱。

分割线~~

把评论里写的放上来,省的大家翻

75um,还挺有用的?还不如330dpi的精度,来来来,你来告诉我有什么用?我买台打印机都比这个强。还拿来做实验,实验招你惹你了?

六十年代的老科学家,是拿红膜坐标纸做图形,用显微镜和胶版缩小图形做掩模版,做出来的精度都比这个强多了。

如果我要是上纲上线的话,那这个人做的破玩意儿就是在侮辱这几代做光刻的半导体人。

真要做一个给孩子展示什么叫光刻的东西,一个led紫外光源,一张胶片或者掩模版,一片硅片,100ml光刻胶,总共加起来1000~3000块。分辨率做到50~5um。

自己不读书,不正经学习,一天到晚臆想搞科研,搞出个笑话,还不让人说,居然还有人捧,真是滑稽。

分割线~~

既然本人出来对线,把我把回复放到正文里。

我看了你那些视频,真的是粗制滥造。如果你想科普,你给大家介绍了光刻的原理了吗?你知道你那张照片里的光刻机是什么牌子和型号的吗?你给大家介绍了光刻胶的原理了吗?你拿了个显微镜,然后用来干什么了?75um分辨率是怎么达到的?你的雕刻机是什么波长的?

科普你要把科学原理讲清楚,你是不懂呢?还是不想讲?b站有很好的科普视频,比如euv那个,没有任何实验,但是讲的很清楚,你可以去学学。

科普不是说你臆想一个东西传播出去就OK了。科普的基础是科学,而你根本不尊重科学。

我为什么批评你,因为从我第一次做光刻工艺已经二十多年了,到今天我仍然在研发光刻机。你做这样的视频是对光大受众的误导,而纠正你是我们这些从业者责任。

我为什么上午没有回复其他人的回复?因为我上午在讲课,其中就有光刻机和光刻工艺。你们大连理工的老师也来听过我讲的课。985的学校我我讲的多了。

肯定会有喷子说什么,你为什么不去录个视频?因为我知道已经有很专业的视频了,例如90年代semi组织录的关于半导体工艺的视频,从沙子到芯片,很全面,很完整。不需要我再录了,因为做不到比那个更好的了。

我否定你的劳动你很生气,你侮辱这个学科方向,那我们该不该生气?

分割线~~

写在最后,不想再为这个问题耽误时间了。有觉得我小题大做的,可以去翻up主的视频和知乎的账号,说教程的,说申请专利的是谁。我没必要一个个回复评论了,一个个近乎三无的号不要说那些没营养的话,禁止闲杂评论了。

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不是靠作坊和互相吹捧来的。你们在华山底下挥两剑可以,叫自己大侠就过分了。

user avatar

研究者发现,一种生物Homo sapiens的外表面可以自发生长一种准一维纳米线[1]

这种纳米线主要是由protein分子经supramolecule的self-assembly形成的高度有序结构,往往还可自我更新,且随着生物年龄增长而逐步白化。

该生物群体中,部分分化为收割这种材料的物种,另一部分分化为研究该生长原理所在学科的物种,但是后者有可能无法生长该纳米线,尤其是在头部的表面上。

参考

  1. ^ 指50000 ~ 75000 nm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身高0.00175千米的微电子从业者,

0.075吨的体重坐在桌子前,

用我0.00007亿人民币的超算,

看到了这个男默女泪、让人震精的问题,

我突然想开一家叫“英特-伟达-高-麒麟-MD-台积”的集成电路公司,

招揽这位人才,为我国的集成电路事业赶英超美做领头羊,

招揽写这篇新闻稿的记者来做我司的首席PPT宣讲官,来拉投资。

可是我看一眼自己的支付宝,只有0.000001亿美金,

我陷入了沉思,还不够在北上广买0.01个厕所。

不行,俺不能放弃,突然想起来,

我当年大一用51单片机,做的,

L9级、人工智障、全自动驾驶、智能原型车:

没办法,只能将这项封存多年的逆天技术

卖给特斯拉、大众这样的小厂子了,

心里价位0.00000001亿美金,就可以获得源代码,

之后我会用这笔钱,成立基金,赞助国产光刻机儿的发展!!!

这样我就不用在PDD上买高价的进口光刻机了;

我花0.0000025年设计的

创世纪-CPU+GPU全融合的400核芯片:

NBU架构-懂王TR-9999HKF”,

刚刚花了0.00000005年仿真通过了,

有了这台国产光刻机,

终于量产有望了!!!

user avatar

很庆幸微电子学院搬开发区去了,不然估计大半个学院的人都得跑化院围观去……

只能说人民网是真没明白人啊,一技术宅在家搞家庭小实验的视频愣给吹成了本科生自制纳米级光刻机……

窝工也是实惨,除了化育臻善以外各大官方公众号现在没一个吭气的,毕竟真的太尴尬了……


光刻跟激光雕刻真的差了十万八千里,根本就两码事。

匀胶您直接拿滴管抹?这是什么操作?

这视频我看了一遍愣是没看到掩膜版在哪,合着您真就拿激光束在玻璃片上画画呗?

公众号文章里倒是找到了「掩膜」二字……

emmm……你认真的?掩膜是干这个用的?


总而言之,这位学弟玩的这套东西,用来锻炼动手能力,打发无聊时间是很好的,这种爱折腾的精神值得鼓励,但是拜托了,别再说这玩意叫光刻机了……

学弟要真有兴趣,建议趁着出名,去大黑楼找半导体学院的老师请教一下,他们挺好说话的,而且有真家伙,先见见吧……


另外玩归玩,别再搁评论区这么说话了,真的……

我都快没眼看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本科生自制光刻机”这一报道,无疑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件,它折射出当下国内科技教育领域的一些积极信号,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挑战。要全面看待此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报道的意义:这则报道的出现,其意义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个人、教育体系以及国家战略层面来理解:1. 个人层面:探索精神与创新.............
  • 回答
    看到这样的言论,我脑子里最先冒出来的是三个字:“别太当真”。这话说得稍微有点“硬”,而且信息点太多,每个点都值得好好拆解一下。咱们一件一件来看,凭啥说能“吊打”本科生,又是怎么“提前录取”南大,还有那“毕业月薪两万”是怎么来的。首先,关于“南大提前录取” 什么叫“提前录取”? 这个词本身有点模糊.............
  • 回答
    这件事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不少人对于“出身”和“归属感”的微妙看法。当一个自称是复旦学生的匿名用户在某个平台上说出“我们只认本科校友”这样的话时,背后可能藏着好几层意思,值得我们好好掰扯掰扯。首先,从字面上理解,这是一种非常直接的“圈子划分”。他说“只认本科校友”,言下之意就是,除了本科毕业于复旦.............
  • 回答
    这句带着点赌气和无奈的话,其实触及了我们社会里一个挺普遍又挺复杂的现象:父母的未竟之志,如何寄托在孩子身上。首先,我们得承认,说这话的父母,心里往往是憋着一口气的。他们年轻的时候,可能也曾有过“考上清北、985/211”的梦想,但因为种种原因,比如家庭条件、时代机遇、个人能力等等,最终没有实现。这种.............
  • 回答
    冯小刚在某节目中对张艺谋的“十亿拍电影,三十亿回本”的说法进行讽刺,这件事情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和分析,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事件背景与语境: 谁是当事人? 冯小刚是中国著名导演,以其独特的冯氏幽默、现实主义题材和商业片成功著称。张艺谋是中国电影界泰斗级导演,以其艺术性和宏大叙事闻名,也.............
  • 回答
    关于12月6日卢本伟朋友声称用外挂“展示”给卢本伟的言论,这件事情的讨论点确实挺多的,而且当时闹得也挺大的。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这件事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展示”这个词。到底是怎样的展示?为什么偏偏要用外挂来展示?从卢本伟本人和他的朋友们当时的态度来看,他们似乎认为这是一种“技术交流”或者.............
  • 回答
    最近在网上看到不少讨论,说家长会在二手平台给孩子租绘本。这事儿我琢磨了一下,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有些担心。首先,从经济实惠的角度来说,这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现在绘本的价格不算便宜,尤其是那些画风精美、内容有深度的绘本,一套买下来少说也得几十块,多的甚至要几百块。很多家长可能觉得,孩子对绘本的兴趣可能就.............
  • 回答
    纽约市长埃里克·亚当斯将美国大学培养外籍科学家后又将他们驱逐出境的政策称之为“国家性自杀”,这番言论无疑触及了美国科技创新和人才战略的核心议题,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担忧和复杂的现实考量。要理解他为何如此激进地表述,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一政策的多个层面,以及它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美国长期.............
  • 回答
    .......
  • 回答
    理解您希望在观看NTR题材作品时,能有更好的观影体验,同时避免不必要的心理不适。这其实是一个挺普遍的困扰,因为这类作品常常触及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一些比较敏感的道德底线。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来为您梳理一下,尽量让这些方法听起来更像是经验分享,而不是生硬的教条。一、 建立清晰的“作者视角”与“观众视角”的.............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这个话题。你想用自考药学本科学位申请日本大学院,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来帮你梳理一下,希望能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首先,关于你的生物本科背景:你的生物学本科背景对于申请日本大学院(硕士研究生)来说是一个非常扎实的基础。生物学与药学之间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很多基础知识是共通.............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有趣的社会现象,它触及了几个重要的社会和心理层面。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这个“奇观”。核心的矛盾点:统计数据 vs. 线上社区真实画像 官方统计数据: 本科生占人口 4%: 这是基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得出的。虽然近年来高等教育普及率显著提高,但相对于14亿人口.............
  • 回答
    “老师,您是不是觉得我的研究不够深入?我承认在某些细节上确实还有提升空间……” 小张低着头,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眼前的一幕让他感觉自己像是被扔进了一个巨大的漩涡,而那份被老师怒砸在桌上的论文,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不是一场寻常的本科毕业论文答辩。气氛从一开始就有些凝重,台下坐着三位老.............
  • 回答
    本科生科研,这可不是一个简单写几行字就能概括的话题。它就像一锅需要精心熬制的汤,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食材,味道能不能好,全看你怎么搭配,怎么火候。首先,咱们得明白,本科生做科研,这玩意儿到底是个啥?它不像硕士博士那样,好像是“专业选手”上场,而是更像一个“业余爱好者”入了门。但这个“业余”,可不是让你玩.............
  • 回答
    在学术界,本科生发表论文,特别是SCI、EI等收录的论文,通常被视为一项相当了不起的成就。然而,这种评价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在不同情境下有着细微的差别。总体上的积极评价: 学术潜力的体现: 最直接的理解是,这表明该本科生具备了独立思考、文献检索、实验设计(或理论推导)、数.............
  • 回答
    兰州大学本科生发表 31 篇论文,这确实是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成就。要全面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数量上的惊人之处:首先,31篇论文这个数字本身就非常庞大,尤其是对于一个本科生而言。在普遍认知中,本科生主要精力应放在课程学习、毕业论文以及初步的科研探索上。能够发表如此数量的论文,说明.............
  • 回答
    看到重庆那位本科生路边通宵洗车,口里说着“面子不重要,重要是为梦想奋斗”的报道,心里真是五味杂陈。这事儿,你说认同吧,又觉得挺心酸;你说觉得不值吧,又佩服那份劲头。首先,从“面子不重要”这几个字说起。在中国传统观念里,“面子”这东西,太重要了。尤其对于一个刚毕业的本科生,手里有张文凭,大家心里自然会.............
  • 回答
    看到大连理工大学有本科生能发表7篇SCI论文,这绝对是个了不起的成就。首先,得承认这孩子在学术研究上的确是下了苦功,并且有很强的潜力。在本科阶段,能独立完成一篇SCI论文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更何况是7篇。这说明他在科研这条路上,不仅仅是跟风,而是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并且能够持续深耕,产出有质量的研.............
  • 回答
    清华大学本科生特奖候选人每周阅读超3000页英文文献这件事,确实挺引人关注的,也挺能说明点问题的。首先,这事儿要是真的,那说明这个人学习能力和毅力都绝了。本科生阶段,就敢啃这么厚的英文文献,而且是每周常态化,这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咱们平常本科生,能把老师要求的专业书啃下来,再读几篇核心期刊,就已.............
  • 回答
    华南师范本科生一年发表 14 篇 SCI,这绝对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就,放到国内任何一所高校,这都是一个非常非常高的标准,甚至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了。要细致地聊聊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掰扯。一、 这个成果的“含金量”有多高?首先,咱们得明白 SCI 指的是什么。SCI(Science Citati.............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