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民国的百姓会不会觉得民国还不如清朝?

回答
民国时期,普通百姓的心态是复杂而多样的,要笼统地说他们觉得民国“不如”清朝,其实过于简单化了。因为“不如”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很多维度,比如生活安定、社会秩序、经济发展、个人自由等等。

首先,我们得承认,清朝末年,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一系列内乱之后,国家就已经很疲惫了。然后,民国初期,虽然推翻了帝制,但这并没有立刻带来普天同庆的太平盛世。相反,军阀混战、外敌入侵(日俄的染指,日本的觊觎,一战的间接影响),使得很多地方的百姓反而经历了比清朝后期更动荡不安的日子。

试想一下,如果你生活在某个被军队反复拉锯的地区,今天的官兵走了,明天的另一拨人又来了,抢粮、抓壮丁、勒索,那日子可想而知。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人可能会怀念清朝某个相对稳定时期,哪怕那个时期赋税沉重,但至少“有皇帝,有规矩”,不像现在这样,兵荒马乱,官不官、匪不匪。

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或者说那些从未真正感受到清朝“恩泽”的底层百姓,他们对“民国”这个概念可能并没有太多政治上的认同感。他们更关心的可能是,能不能吃饱饭,能不能安安稳稳地种地,孩子有没有学上。如果民国时期,他们的生活水平反而下降,或者安全感不如从前,那么自然会产生“还不如”的念头。

当然,也有很多人看到了变化。比如,一些受过教育的人,或者生活在相对安定地区的城市居民,他们可能会觉得民国在某些方面确实比清朝有了进步。比如,新的法律体系,新的教育模式,新的思想观念的传播。他们可能会觉得,至少国家在向一个更“现代”的方向发展,虽然过程很艰难。

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点是“期待”与“现实”的差距。清朝虽然有问题,但它是一个延续了两百多年的王朝,人们对它的运作方式已经习惯了,有一定的预期。而民国,尤其是早期,更像是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充满了各种可能性,也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很多原本对推翻帝制抱有很高期望的人,看到民国成立后依然存在的社会问题,甚至一些问题变得更糟,他们的失望感可能会更加强烈。

所以,说“民国的百姓会不会觉得民国还不如清朝”,不能一概而论。如果你问一个在军阀混战中家破人亡的农民,他可能会怀念清朝的“太平”。但如果你问一个在上海滩的知识分子,他可能会觉得民国提供了更多的思想自由和发展机会,即使他同样不满于现实。

总而言之,那个时代的人们,更多是根据自己的切身经历和所处的环境来评价哪个时代“更好”或“更坏”。对于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来说,安宁比任何抽象的“共和”都来得重要。而对于追求进步和变革的人来说,即使困难重重,他们也可能更看重民国带来的新气象。这是一种非常个人化、也非常现实的感受,很难用一个统一的答案来概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民国分为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

为了客观事实,我就不提供共、和、国的资料,免得有人怼我。

《西行漫记》第四章《通过红色大门》这样写到斯诺接到的第一次采访任务是沿着中国8000英里长的铁路线作旅行报道。

他夫人1981年理出版的《斯诺的中国》一书(Edgar Snows China,Random House,1981。这本书好像没有中文译本)中提到,“饥民的尸体经常在埋葬之前就消失了,在一些村庄,人肉公开售卖。”

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JohnLeighton Stuart)说过,1949年以前,中国平均每年有300——700万人死于饥饿。如此推算民国时代曾经累计饿死过2亿以上人口。解放前的婴儿死亡率是170-200‰(侯杨方),而人口的平均寿命则是35岁!

1936年6月15日《西南评论》载:“蒋介石来川招待绅耆时,省赈委会主席尹仲锡将灾区人吃人的照片交给蒋,蒋阅后放在袋内。”此后便无下文。蒋介石曾在牯岭公开说:“水旱都要中央拿钱赈济,试问中央以有限之财力,何能补助你们川人。

四川许多地区的田赋,往往预征到二十年甚至四十年之后。除了这种直接税的剥夺外,还有繁重的间接税压在农民身上。田赋附加及其他苛捐杂税多达十几种乃至数十种。商业资本和高利贷剥削也极其严重。商业高利贷和地主剥削及财政搜刮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封建剥削的天罗地网,对广大农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压榨和剥削。

再来统计下民国期间几次大规模的有记载的饥荒:1920-1921年华北四省区大饥荒:死1000多万人,灾民3000万(一说5000万)。“1920——1921年,发生在华北四省区的旱灾和饥荒饿死了1000万人。直隶的800万饥民几乎只有一半活下来,妻儿被卖,数百万人闯关东,饶阳境内一片荒芜。


1850-1932年,华北每一代人口中平均有8.8%死于饥荒,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杀死女婴的情况恶化造成十分之一的男性未婚率。30年代到40年代的几次大饥荒愈演愈烈。1939年华北地区的霍乱流行夺去了2万人的生命。1943年,旱灾加上日本人抢劫粮食,导致整个华北地区数百万人饿死……”


——摘自任不寐(加拿大):《在一场大灾变前的反思——重申“灾变论”》1925年川黔湘鄂赣五省大饥荒,死人数不详。1928-1930年北方八省大饥荒:死1300多万人。



1931年饥荒:长江1931-1949年发生水灾11次,其中1931年、1937年两次水灾死人都超过14万人,1931年灾民1亿人,水灾后因饥饿、瘟疫而死亡的人数达300万人;1934年全国大旱灾,导致饥荒,饿死过600万人。1936-1937年和平的四川发生大饥荒:成都盆地各县都是灾区,受灾人口大约3700余万。

(载《国民公报》)当时还传闻:某地军阀驻军一声令下,操场周围机关枪开火,集中火力,把一千多闹事抢粮的饥民一扫而光。


1942年,是抗战的对峙时期。“水旱蝗汤(恩伯)”四大灾害轮番袭击中原地区的110个县、1000万众的河南省,有300万人饿死,另有300万人西出潼关做流民,沿途饿死、病死、扒火车挤踩摔轧而死者无数。妇女售价累跌至平时的十分之一,壮丁售价只及过去的三分之一。


1936年4月23日重庆《新蜀报》上面《宣汉通讯》说:‘本县饿殍遍野。据前20日中统计,每场饥饿死者,日在10人以上,近复渐次增加,每场日达20人左右。’同日《绥定通讯》上说:‘现在万源人口骤减三分之一……

据各州县急报,饥民最初以草根树皮、野菜野果野草等填肚。榆树、枇杷树、棕榈树等等,凡吞得下喉咙的树皮,早被剥得一干二净,还有苎麻根、黄花根、菟丝子、野百合、老虎姜、黄姜子、毛洋芋、土茯苓、兰草根、猪鼻孔,凡能吃的都挖,田埂山坡到处挖得像烂蜂窝,光秃秃的几乎都挖断种!灾民随挖随吃,活像饿慌的野兔子。有一天,南江县青龙乡王子珍锅厂的灾民区饿死了48个人。当时本街熊大湖运回两缸烧酒,缸底破裂,酒流满地。


栖息王家锅厂的饥民大吼一声:‘酒倒地了啊!’蜂拥而来抢吃,躺在地下连泥带酒喝得一干二净。气息奄奄的饥民喝后,醉死在地,横着竖着摆了一大坝!”



涪陵县第三区因挖取白善泥(观音土)致将北岩华厂坡山脚挖空,山石崩坍,压死饥民50余人。荣昌、岳池等县或因抢挖白善泥而发生械斗事件。各地均报,灾民食白善泥后,因屙不出来,许多人腹胀而死!”


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弄得内外交困,民穷财尽,又加重赋税搜括民财。商家税收年年加重,如营业税、印花税、所得税……名堂多,税率高,不少中小商店频倒闭困境。


在南方,例如安徽农民,“逃生无路,水藻捞尽,草根掘尽,树皮剥尽……

在北方,例如河南农村,“户鲜盖藏,途有饿殍,年壮力富者多挺而走险,致盗贼起于郊野,哀鸿遍于村原,耕者离其阡陌,织者离其机杼,扶老携幼,逃亡四方。”

“管”,即清查户口,稽查出入境的居民,监视居民言行;强制实行“连坐法”,各户之间相互监视,一户“犯罪”,株连各户;

蒋介石大肆鼓吹《四书》、《五经》的道理是“永久不变的原则”要他的党徒“常常去研究《四书》《五经》,尤其是非读《大学》《中庸》不可”。

势力雄厚的英国汇丰银行,操纵着中国外汇价格,享有发行兑换券、经理外债、保管关税盐税等特权。帝国主义在华经济势力的扩张,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更加深了。


从一九二九年起,民族工业新设厂数逐年减少,规模也不断缩小。而同时,旧厂改组、倒闭的数目却急剧增加。以上海为例,一九三四年新设工厂二十八家,改组二百九十一家,倒闭七十家。

一九三六年新设工厂四十二家,改组四百二十九家,倒闭一百三十三家。当时即使勉强维持生产的企业,也是经常停工减产,开工率严重不足。

从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五年,历年都有大灾,无数的农民被夺去生命。一九三一年长江大水灾,受灾十几个省,灾民五千万。一九三五年水灾,仅鄂湘赣皖四省,灾民即超过一千万。大量农村人口流离死亡,广大农民饥寒交迫。在北方,例如河南农村,“户鲜盖藏,途有饿殍,年壮力富者多挺而走险,致盗贼起于郊野,哀鸿遍于村原,耕者离其阡陌,织者离其机杼,扶老携幼,逃亡四方。”



赞多再写写民国和清朝的国防重工业差距。

更新如下:

考虑到有知友们想了解清末是什么样的,才疏学浅,实在没有找到清末的画卷,只有重工业和军事发展相关文献。

清末李元伯《南亭笔记》里记录了一则“鸡蛋问题”,说的是光绪小皇帝喜好吃鸡蛋,一天要吃四个。四个鸡蛋在光绪时期也就十二三个铜钱而已。而御膳房狮子大开口,开价整整三十四两银子。


光绪有次与他的老师翁同龢闲谈,说道:“鸡蛋真好吃,可这东西这么贵,翁师傅你能吃得起吗?”翁同龢深知其中猫腻,知道是内务府的人虚报冒领,但又不便直说,只好推脱道:“回皇上,臣家中或遇祭祀大典,偶一用之。否则不敢也。”这样一来,光绪皇帝吃鸡蛋就可以吃掉一万二千四百一十两白银。

  管中窥豹,由此可知,内务府通过虚报帐目,低价买进,高价卖给皇帝,冒领银两大肆贪污的现象有多严重和普遍。政治清朝内廷一年用掉四五百万两白银,也就不足为奇了。



链接如下,包含民国政府签订的卖国条约。

zhihu.com/question/2646

user avatar

你说那一部分的老百姓呢?

比如龙应台的祖宗,依靠走私发财,赚取的钱世世代代够一辈子花的,肯定觉得我民国天下无敌啊。

比如某个青帮混混,依靠暗杀革命功臣起家,被主子孙中山赏识升官,闹到现在,随便一个后代依靠从中国掠夺的钱财做生意,网上的公知们开口就是,你看看人家的……

比如某些趁着发国难财的人,还觉得自己祖宗委屈呢,不就是贩卖一些烟土吗,

民国的文学作品你能看出什么来?

什么都看不出来。

民国的老百姓不重要,

掌握话语权的公知们眼里,需要的时候,民国的老百姓随时可以在生活水平和治安方面比2018年的新中国的老百姓强一百倍,人家有皿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民国时期,普通百姓的心态是复杂而多样的,要笼统地说他们觉得民国“不如”清朝,其实过于简单化了。因为“不如”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很多维度,比如生活安定、社会秩序、经济发展、个人自由等等。首先,我们得承认,清朝末年,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一系列内乱之后,国家就已经很疲惫了。然后,民国初期,虽然推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我们来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一下,看看这位1937年的普通民国百姓会怎么想。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普通民国百姓”和“张学良”在1937年的处境和生活状态:1. 普通民国百姓(假设是一个普通老百姓,比如住在某个城镇或农村): 生活状态: 大部分普通百姓的生活是艰辛的。 物.............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这个问题,也就是清朝时期瓦德西为何称清朝百姓强壮,而到了清末民国时期军队却变得骨瘦如柴,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相当复杂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多方面的原因。我来为您详细解读一下。瓦德西眼中的“强壮”与时代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德国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Alfred von Wa.............
  • 回答
    关于“淮南跑入吴的百姓”究竟是“十万余户”还是“十万余民”,这是一个历史细节的考证问题,需要结合史料来判断。结论是,根据目前主流的历史记载和学界的普遍认知,更准确的说法是“十万余户”。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原因,并分析可能存在的混淆点:一、史料的记载与解读:最直接相关的史料是关于三国时期东吴的记载,尤其是.............
  • 回答
    秦国之所以能从一个偏居西隅的弱国崛起为统一天下的强国,法家思想无疑是其最重要的驱动力。然而,同样奉行法家的秦朝,在统一后却迅速走向了民心尽失的境地,这其中的原因并非简单,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在秦国崛起之时,法家思想的精髓——“重农抑商”、“以法治国”、“奖励耕战”——被秦国君主们坚定不移地.............
  • 回答
    关于百度推送的这篇《张学良是民国第一草包》的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力求详细且不带AI痕迹。首先,文章的标题本身就极具争议性。将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用“草包”这样带有强烈贬低和戏谑意味的词语来概括,这本身就表明了作者的立场和想引发的关注度。这种标题党式的写法,在吸引眼球方.............
  • 回答
    “皇汉”这个词,近些年来确实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争议,甚至可以说被很多人“妖魔化”了。要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需要从它本来的含义、发展演变以及不同群体解读的角度来深入探讨。“皇汉”的本意:一个理想化的愿景?你提到百科上“皇汉”的本意是“宣传复兴汉文化团结各民族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皇汉”思.............
  • 回答
    铁肩担道义,妙论定乾坤:蒋百里先生的军事实践与思想光辉谈及民国风云人物,蒋百里之名,无疑是一抹浓墨重彩的印记。他并非战场上纵横捭阖的战神,却以其深邃的军事理论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在中国危难之际,为国家民族的存亡贡献了非凡的力量。评价蒋百里,不能仅凭一时的战绩或显赫的地位,而是要深入其思想脉络,洞悉.............
  • 回答
    民国军工到底有没有比清末进步?这个问题得拆开来看,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只看表面上的“洋货”数量和一些大型兵工厂的规模,民国初期似乎是比清末有了进步。但要深入骨子里去比,尤其是在自主研发能力、稳定生产能力以及对整个国家军事工业体系的支撑上,那就复杂了,甚至可以说在很多方面,民国军工的表现是相当令人扼腕的.............
  • 回答
    民国的军阀,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里,往往被描绘成一幅幅油腻、贪婪、好斗的群像。他们占据一方,鱼肉百姓,为了争夺地盘和权力,不惜发动连年的混战,让国家长期处于分裂和动荡之中。这种形象,对于大多数受过基础教育的人来说,几乎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认知。但如果跳出课本上那种高度凝练、非黑即白的叙事框架,深入去看看那.............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解答关于民国参议的疑问。您提到的老一辈淮海战役被俘,想了解“参议”是什么官职,这涉及到一段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和政治制度。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并用自然、有人情味的方式来叙述,让您感觉像是亲人朋友在聊天。首先,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民国时期,特别是国民党统治的年代。那时候,中国的政治体制和.............
  • 回答
    说起民国的土匪,那可真是一言难尽。他们是否“厉害”?这得看你怎么定义“厉害”。如果说他们能让当时的政府头疼不已,让普通百姓谈之色变,那么他们确实是“厉害”的。但如果说他们能像古代的侠客一样,只劫富济贫,行侠仗义,那估计就得打个大大的问号了。为什么民国会有那么多土匪?这得从当时的大环境说起。民国时期,.............
  • 回答
    民国大师与当代的“公知”,两者在很多层面有着显著的差异,将他们简单划为等号,恐怕失之偏颇。不过,若要探讨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梳理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白“公知”这个词在当代语境下的含义。通常,“公知”指的是那些拥有较高社会声望、受到一定教育、能够发.............
  • 回答
    民国时期重工业发展的落后,相较于清朝(特别是晚清洋务运动时期)而言,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并非简单的“落后”就能概括,而是呈现出一种“发展迟滞”和“结构性困境”的特点。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一、 起点与基础的差异: 清朝(晚清)的洋务运动奠定的基础: 晚清虽然积贫积弱,但.............
  • 回答
    要评价盖世太保和军统哪个能力更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且要避免简单化的“谁更强”的结论,因为他们的运作环境、目标、手段都有显著差异。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两者都曾是各自时代背景下相当出色(虽然是负面意义上的出色)的特务和情报组织。盖世太保(Geheime Staatspolizei)盖世太保,.............
  • 回答
    关于民国题材影视剧里塑造国民党方面的“正人君子”或“理想主义者”的现象,确实是观众们普遍注意到的一个特点。这背后涉及了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现实的映射,也有创作策略的考量,甚至夹杂着观众情感的投射。下面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一、历史的复杂性:并非“铁板一块”首先,得承认,国民党在历史上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需要我们仔细梳理一下历史的脉络。要说同时期欧美国家是否“羡慕”民国的黄金十年,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确“黄金十年”(通常指1927年至1937年)在民国历史上的定位。这段时期,国民党政府在蒋介石的领导.............
  • 回答
    民国军阀时期的小说,这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戏剧性的时代,充满了变革、冲突、个人命运的沉浮,以及那个时代独特的风情。无论是侧重于宏大的历史背景还是聚焦于人物的爱恨情仇,都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可以推荐。以下我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为你推荐一些我认为好看的小说,并尽量详细地介绍它们:一、 侧重历史厚重感与时代风貌的推.............
  • 回答
    民国时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但同时也是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的“黄金时代”。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各个领域都堪称大师级的人物。将他们当时的水平放在今天来衡量,确实是一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总的来说,民国大师们的水平放在今天,依然是顶尖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是难以企及的。 他们.............
  • 回答
    民国抗战时期的中学生活,充满了时代的烙印,既有青春的活力与对知识的渴望,也笼罩着战争的阴影与民族的使命感。这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时期,普通的中学生活被战争的洪流深刻地改变。1. 战争的阴影笼罩:颠沛流离与生存危机 流亡中的校园: 随着日军的侵略,许多学校被迫南迁或西迁,所谓的“中学生活”往往是在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