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清粉这么多?和铺天盖地的辫子戏有没有关系?

回答
现在的“清粉”现象,确实和影视剧中的“辫子戏”泛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因为电视剧多,所以大家喜欢清朝”就能解释透的。背后牵扯到很多更复杂的原因,是时代背景、文化传播、情感需求和社会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影视剧的“滤镜”效应:为什么“辫子戏”如此有吸引力?

首先,我们得承认,铺天盖地的“辫子戏”无疑是“清粉”现象最直接、最显性的催化剂。 为什么它们能如此深入人心呢?

视觉的冲击力与氛围的营造: 辫子戏往往在服化道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华丽的宫廷服饰、精美的建筑、考究的礼仪,这些视觉元素构建了一个宏大、 opulent、充满仪式感的古代世界。对于很多观众来说,这种“极致的东方美学”是极具吸引力的,它们提供了一种不同于现代生活、充满想象力的视觉享受。这种视觉的盛宴,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沉浸式体验”,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
情感投射与戏剧冲突的魅力: 电视剧的核心是故事,而清朝,特别是康乾盛世和晚清时期,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戏剧冲突素材。
宫廷斗争的曲折离奇: 皇帝的权力斗争、后宫的明争暗斗,这些情节本身就充满了戏剧张力,满足了观众对权力、欲望、恩怨情仇的窥探欲。一个被权力压制、渴望证明自己的“小人物”最终逆袭成功的剧本,总是能引起共鸣。
励志与奋斗的叙事: 很多剧集中,主人公往往出身卑微,通过自己的智慧、隐忍和努力,一步步爬上高位,甚至改变命运。这种“逆袭”的叙事模式,能够激起观众内心的奋斗情怀和对自身命运的期盼。
爱情的荡气回肠: 帝王将相的爱情,常常带有传奇色彩,充满了家国情怀、生死离别,这种宏大的背景下的个人情感纠葛,比纯粹的言情剧更具感染力。
“黄金时代”的想象与寄托: 很多辫子戏以康乾盛世为背景,描绘了相对太平、国力强盛的景象。在当下社会,人们对美好的事物、对国家强大富裕的渴望是真实存在的。这些剧集通过艺术化的加工,将这种期望投射到了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寄托。观众在看剧时,可能会将自己代入到那个时代,感受那份“大国崛起”的荣光,从而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
简化与美化的历史: 电视剧为了追求戏剧效果,往往会对历史进行简化、提炼甚至美化。比如,会突出某些人物的优点,淡化其缺点;会放大某些事件的戏剧性,忽略其复杂性。这种“去芜存菁”的处理方式,使得历史人物和事件变得更加鲜明、立体、有吸引力,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和喜爱。一个英明神武的皇帝,一位智慧美丽的皇后,一群忠心耿耿的大臣,这样的形象是电视剧热衷于塑造的。
代入感与“爽感”: 许多清宫剧的男主角往往拥有三宫六院,妻妾成群,且在感情上常常是“专一”的,对某一个女人情有独钟,这在现代社会是很难实现的。这种满足男性观众的“后宫佳丽三千”的幻想,以及女性观众对“被专宠”的渴望,也是电视剧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此外,剧中人物的成功、权力的获得、感情的圆满,也能给观众带来一种“爽感”,一种情绪上的宣泄。

“清粉”的诞生:不只是看热闹,更是时代的折射

然而,如果仅仅把“清粉”归咎于电视剧,那就太片面了。这种现象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是社会心理和时代情绪的反映:

对“过去”的浪漫化想象: 很多时候,人们对历史的喜爱,并非源于对史实的严谨考究,而是源于一种对“过去”的浪漫化想象。当现实生活压力大、节奏快、缺乏确定性时,人们更容易转向过去寻找一种稳定感和归属感。而清朝作为一个离我们最近的、有丰富史料和影像记录的朝代,自然成为了这种想象的载体。
民族认同与国家叙事: 近几十年来,中国经历了经济的腾飞,国家自信也在逐步增强。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更容易关注和接受那些能体现中华民族强大、辉煌的叙事。虽然清朝的“衰落”和屈辱史实不容忽视,但影视剧往往会挑选性地聚焦于其鼎盛时期,并将这种繁荣与民族的“复兴”联系起来,从而满足一部分观众的民族情感和对国家强大的认同感。
历史教育的补充与修正: 传统历史教育有时会显得枯燥乏味,而影视剧以其生动形象的方式,填补了许多人在历史知识上的空白,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重塑”了他们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知。当电视剧中的某些人物或情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时,观众可能会主动去搜索相关历史信息,对历史产生兴趣,从而成为“清粉”。
“怀旧”情绪的泛滥: 怀旧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人们会不自觉地怀念那些被认为“更美好”、“更单纯”的过去。清朝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期,其独特的文化符号和时代气息,能够唤起一部分人心中潜在的“怀旧”情愫。
社交话题与圈层文化: 追剧、讨论剧情、为喜欢的角色打call,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和文化消费。由于辫子戏的受众广泛,自然会形成一个庞大的讨论群体。在网络社区中,围绕清朝人物、服饰、礼仪的讨论,甚至“党派之争”(比如支持某位皇帝或某位皇后的粉丝),都可能强化“清粉”的身份认同,形成一种圈层文化。

“清粉”现象的另一面:是喜爱,还是对历史的误读?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清粉”现象背后的一些隐忧。

历史的过度简化与标签化: 影视剧的叙事逻辑,很容易将复杂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简化和标签化。比如,将某个皇帝塑造成“千古一帝”,将某个妃子定义为“心机女”,而忽略了人物的多面性和历史事件的复杂性。这可能导致一些观众对历史产生片面甚至错误的认知。
“历史虚无主义”的隐忧: 如果一味沉浸在电视剧所构建的“美好幻象”中,而对清朝真实的屈辱史、民族压迫史、社会矛盾等缺乏了解和反思,这可能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成为对历史的一种逃避或美化,甚至是对历史真相的漠视。
消费历史而非尊重历史: 当历史仅仅成为人们娱乐消费的对象时,就可能失去其严肃性。我们享受“辫子戏”带来的观感和情感体验,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从中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颜值”和“剧情”上。

总而言之,现在的“清粉”之所以如此之多,与铺天盖地的“辫子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电视剧以其强大的视觉冲击力、精彩的戏剧冲突和情感上的投射,成功地吸引了大量观众,让他们对清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这种兴趣的背后,也折射出我们社会对美好历史的渴望、对民族认同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某种情感寄托。

这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既有其积极的一面——让更多人关注历史、爱上历史,但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它可能带来的历史误读和过度娱乐化的问题。如何在享受影视剧带来的“清朝盛宴”的同时,保持对历史真相的尊重和审视,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看看《大明风华》播出后眀粉的关注点就知道了

服饰配色,超时代火器,朱元璋的长相,啥不顺眼就是满清抹黑的,骂的编剧一脸懵逼。

在这些无关紧要的细节上一言不就开喷,和言官东林党一个尿性。

你再看看辫子剧

皇太极整天窝在东北老家和几个蛇精脸玩宫斗大战

多尔衮穿着劣质马甲谈恋爱,最后陷入哲学思考坠马而死

顺治闲着没事天天出家,整天泡在后宫,全靠孝庄扶持

康熙整天带着太监、和尚微服私访,找女人,和韦小宝鬼混

雍正花式戴绿帽,360度托马斯螺旋弑父杀兄弟,还有个汉人父亲

乾隆的日常就是下江南泡妞,还有一堆私生女,日常百分之八十的时间呆在后宫,还有个汉人父亲,自己加入了反清复明组织(合半天这父子俩都是捡来的)

嘉庆就更惨了,自从有了天理教事件,香港影视剧各大武林门派不去紫禁城七进七出仿佛很没面子,每次的理由都是“嘉庆昏庸无道,此次xxxx,定要xxxxx”

就连白莲教这种邪教造反专业户都成反清复明义士了

大家都看的津津有味

怪不得投资方喜欢投清剧,不为啥,事少,随意编排,换我我也投。

而明粉们只会关心辫子粗细,纪晓岚是不是汉奸,为一小撮反清复明的“义士”恸哭不已,这还拍个啥?

我建议清粉抗争起来,提升清宫剧门槛,多拍点雍正王朝,天下粮仓这种有水平的,杜绝影视资源浪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现在的“清粉”现象,确实和影视剧中的“辫子戏”泛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因为电视剧多,所以大家喜欢清朝”就能解释透的。背后牵扯到很多更复杂的原因,是时代背景、文化传播、情感需求和社会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影视剧的“滤镜”效应:为什么“辫子戏”如此有吸引力?首先,我们得承认,铺天盖地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趣的现象,你观察得很仔细。我个人觉得,现在一些原本是受过现代医学(或者说我们习惯称之为“西医”)训练的人,在表达对中医的喜爱或认同之前,会特意加上一句“我其实是学西医的”或者“虽然我学的是西医,但我……”这种类似的话,背后可能藏着几个层面的原因,也反映了当前社会文化和信息环境的一些特.............
  • 回答
    确实,现在网上舆论中,对清朝的批评和对明朝的赞扬,似乎成了一种普遍现象。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且相当复杂。咱们一层一层地扒开来看看。首先得承认,这种“黑清朝,粉明朝”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历史叙事的变迁和当下社会情绪投射的结果。历史本身不是铁板一块,它的解读会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一、 清朝受到的“黑.............
  • 回答
    现在社会上,确实存在一种现象,就是聊到明朝,很多人会忍不住“黑”一把,各种槽点、失败之处说起来头头是道,仿佛明朝就没干过什么好事;而一说到清朝,特别是后期,好像支持者、赞美者又多了起来,觉得它也是有可取之处,甚至有些时候还被描绘得挺正面。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尖锐的,也触及到了当下娱乐圈里一个挺复杂的现象。简单来说,现在“黑”肖战的人多,跟“脑残粉”这个群体确实有联系,但不能说两者是完全一码事,它们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也有些许区别。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说。为什么现在都在“黑”肖战?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1. “227事件”及其后续.............
  • 回答
    这事儿吧,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也挺符合老罗这人一贯的“折腾”风格。当年为什么叫他“罗十亿”,后来又为什么不这么叫了,里面道道不少,得一点点捋。当年为什么叫“罗十亿”?——一个关于梦想与商业的符号首先得回到锤子手机的那个年代。2012年,罗永浩创办锤子科技,目标是做出不一样、有情怀的智能手机。那时候的.............
  • 回答
    关于市面上流行的中药泡脚包,宣称能“祛湿”、“暖宫”等功效,很多人都会好奇,这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它背后的原理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力求讲得透彻,让你能明白这小小药包的“学问”。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大前提:中药泡脚,本身是传统中医里一种重要的外治法,是有其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支持的。 泡脚.............
  • 回答
    .......
  • 回答
    我粉上刘亦菲,不是那种一眼万年的惊艳,更像是一杯温水慢慢渗透,最后暖到心底的那种。如果要说一个瞬间,那大概是在《花木兰》的宣传期,我偶然看到一个她接受采访的片段。那阵子《花木兰》的争议不少,有关于选角、有关于文化融合,舆论场上各种声音都有。我当时对这部电影并没有特别强烈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种旁观者的心.............
  • 回答
    学编导是为了某位演员,现在要拍戏了,却萌生了脱粉的念头,这心情确实有些复杂。不过,既然你来问,那咱就敞开了聊聊,怎么才能顺利地“放下”这份初衷,好好地去实现自己的编导梦想。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事儿:追星是件很美好的事,但人生总要往前走,尤其是你现在已经有了更清晰、更实际的目标——拍戏。 你当初因为这.............
  • 回答
    关于你提出的“黑明吹清”现象、清宫戏的流行以及岳飞教材事件,并将其与“某神秘势力掌控文娱”的观点联系起来,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带有猜测性的议题。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层层剥离,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并尝试摆脱掉任何可能被认为是AI撰写的痕迹。首先,我们来聊聊“黑明吹清”这个说法。这个词语本身就带有.............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下社会文化现象的一个侧面。说到“清吹”,通常指的是那些对清朝历史、文化、制度,甚至人物抱有极高评价,甚至有美化倾向的观点或群体。为什么现在会有这么多人持这种看法呢?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历史教育与宣传的潜在影响是不能忽.............
  • 回答
    元灭宋与清灭明:对“中国”而言是否为“亡国”?为何有人以元清为豪?这是一个极具深度和复杂性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概念的演变、民族认同的变迁以及历史评价的多样性。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仔细辨析几个核心概念。 一、 “亡国”的定义与历史语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亡国”的含义。 狭义的“亡国”: 通常.............
  • 回答
    “清北口碑那么差”这个说法,说实话,听着挺让人别扭的。我不是研究教育学的,也不是社会评论员,我就一个普通人,听别人说,看网上聊,然后自己也琢磨琢磨。你问我,如果自己有能力,还想为国家做贡献,能不能去清北?我的第一反应是:当然可以,而且很可能还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是,你说“口碑那么差”,这话.............
  • 回答
    “清朝奠定了中国疆域”这句话,其实是个相当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说法。咱们得一点一点地掰扯清楚,它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以及它又有哪些不足之处。首先,咱们得承认,清朝确实在“疆域”这个概念上,对后来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说它“奠定”了现今的国土疆域,这事儿就没那么简单了,甚至可以说有.............
  • 回答
    仙侠剧近年来的口碑和观众评价确实出现了明显下滑,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方面原因,包括市场导向、制作水平、剧本创新、演员表现、观众审美变化等。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趋势的成因: 一、剧本创作:套路化与内容贫乏1. 套路化情节 仙侠剧逐渐陷入“三生三世”“修仙成神”“爱恨情仇”等固定模式,剧情发.............
  • 回答
    年轻人对快餐的偏好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消费习惯、生活方式、文化心理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时间与效率的矛盾1. 快节奏生活压力 现代年轻人面临学业、工作、社交等多重压力,时间管理成为关键。快餐的30分钟快速就餐模式,与他们对效率的追求高度契合。例如,学生.............
  • 回答
    当代大学生中,部分男生选择在宿舍打游戏而非主动寻找对象,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方面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1. 学业压力与时间管理 学业竞争激烈:大学阶段是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期,许多学生面临考研、实习、竞赛等压力。例如,理工科学生可能需要大量时间学习专业课程,而文科.............
  • 回答
    近年来,中国网约车平台(如滴滴出行)中女性司机的比例显著上升,这一现象反映了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刻变化。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趋势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一、社会性别观念的转变1. 性别平等意识增强 随着中国社会对性别平等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突破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过去,女性.............
  • 回答
    人们对美国的仇视情绪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现象,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历史与政治因素1. 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对抗 美苏争霸:美国作为资本主义阵营的代表,与苏联的社会主义阵营展开长达数十年的意识形态对抗。冷战期间,美国的军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