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导理解的器械格斗:
打架就是一招一式,
我用技巧能绝对克制力量,
兵器就要近身拆招,
而现实中的器械格斗:
力王遍地,隔着护具人都给你打死,头盔都给你打凹进去,刀刀杀父仇人剑。
无拍启动,你接都接不到
近身就搅在一起了,根本看不清动作
因为剧组有个职务叫武术指导。
这剧的武指对物理压根没有概念。
全剧的高潮就是巷战那段吧?
各种短兵破长柄重武器。
说实话,我看他拿短刀架大刀的时候我自己心里都是一哆嗦。
好家伙,甭管人家砍你哪,能躲过去算你本事大,躲不过去,用短刀接和用肉胳膊接,没啥差别。
甚至十指连心啊,尤其从那个自行车后座上的残疾人手里抢过来的那个环。
我一直担心一刀给环砸变形了,那个环,护手的地方看上去也是开刃的。
这重刀一刀砸上去,砸,不是砍,一刀砸上去。
环那个护手里面如果也是刃,不是先给自己指头切了?
想想我就觉得幻肢疼。
但凡上过初中,应该知道杠杆原理吧?
咱就不说什么高深的技法,就最后那仨老头拿的大刀,手在刀身中段,力臂算短的吧?至少也是两倍的力量,加上武器的自重,最少也得是抹平身体差距,然后两倍的力量抡上去。
结果这廖凡竟然架住了?
这可真是。。我打个比方,这就相当于,我和你,咱俩体重都是100公斤,我卧推100公斤,你卧推200公斤,因为你卧推力量是我的两倍,所以我推不动你。
就离谱。
这压根就不合理,同样是人,我有一定力量基础的情况下,完全推不动,纹丝不动,那只有一个可能,对面不是人。
至少不是普通的,正常的,受物理规律限制的人。
但可能有些人就觉得这就是传武吧。
因为这不是那种自带高压电,一碰人就飞的传武,所以一定是真的。
但是他妈传武也得讲基本法啊,重兵器重量带杠杆,力量得多弱才能让一个手上套个环或者拿把短刀,力臂短的约等于没有的人直接接住?
有觉得这很科学的同学,可以做个实验,你就双手,拿一块3厘米厚的钢板,直臂平举,让你媳妇拿个。。不用太重,8磅锤吧,抡圆了瞄准钢板来一锤,你胳膊不动,我敬你是条汉子。
什么?你说你没练过所以不行,但是师父练过所以行?
这武练的是打击方式,根本上还是脱离不了打击距离,打击角度,杠杆原理,甩鞭效应,武学是物理攻击,不是魔法也不是修仙。
你说你没有媳妇?
那没事了。
徐老师最大的问题,练剑不打剑,练拳不打拳。说是说哪怕看起来再笨都要还原实战,但是这个实战很明显违反战术反应,比如长柄对短兵,长的那方应该是控距游斗,但是徐老师就很喜欢听劲拆招。后来我看了中国功夫史的访谈才意识到,徐老师眼中的实战就是这个样子的,他在访谈中这样讲。咏春有一套让功力不强的人用的打法,叫吃位。虽然反应慢但是根据祖师的经验,我能算出来你下一个动作大概去哪。这里暴露了徐老师讲手武术的本体,格斗有这么简单就好了,但是人太复杂了,人会害怕,看到来拳会眯眼,会仰头,会背身想逃,这种理想化的武术,跟空手夺刀之流一样,是拿生命开玩笑。顺便徐老师还说了一个有趣的理论,拳王在厉害,犯规就不行了,这些犯规的动作很多都是传统武术的东西,这句话实在是厉害,加上道士下山里面的太极拳是要无名指练强,现在练法已经失传,一时间,擂台保护论 掏裆插眼论 传武失传论 三合一就问你牛不牛比。 顺便徐老师还提到了,日本剑道是唐代流传下来的唐的剑法。为了寻仇我看了他一堆访谈。徐老师的问题是,想要表达技术,但是没有实战经验。卖只是一个实战的名,他也只有一个名而已
说句实在话,徐老师的理论其实不能算到任何一种武术流派里面,他是纯粹的天桥底下说书人流。
谢邀
因为本来就很假啊
比如朴刀那场,在实际战斗中,朴刀绝对不是咏春蝴蝶刀可以挡住的,这么大的刀砸下来,靠伸直的两只手就能接下那真是麒麟臂了。同样朴刀比对方武器长,反而舞个大回旋跳过去跟人短兵器近身,那纯粹是电影里方便主角取胜的动作。现实中有点力气的人就是毫无套路纯粹抡圆了乱砸,拿短刀的也不敢凑上去,哪个动能不是短刀能架住的,没全架住就劈脑门上了。如果你仔细观察也可以看出,朴刀根本没往主角身上招呼,都是在劈主角的刀,角度上来看,主角就算没接住,朴刀也劈不到他的身上。这就是电影里为了好看而设计的动作了。
还有这玩意,电影里倒是体现了一点武器的长度优势,主角试图短刀斩腿但是由于对方兵器太长,根本够不到对方的腿。实战中的话这样砍空人就已经死了,因为弯腰斩腿必须把头伸出来,在电影里也可以看到主角斩腿时对方大刀的刀刃就在他头顶悬着不动,实战的话就可以直接落下取对方首级了,电影里必须要输,这才只能举着大刀在对方头顶硬是不动。传统技法中要是这样下三路够对方腿,必有一手护着头。当然对方要这么大刀,一只手护头也一样一下砸死,挡不住。短兵器打长兵器必须近身,所以主角冲上去贴身架起对方大刀,然后反砍。如果实战对方两手被架起是可以出脚的,一脚踹开对方,拉开距离再战,电影里只能站着不动被打到。
三尖两刃刀的尖本来就是可以锁拿对方兵器的,锁住对方刀一拧对方兵器就得脱手,但是在电影里只能被对方反锁近身,卖血躺地。长兵器都各种放弃长度优势跟短刀玩贴身卖血送人头
最后说说大铡刀,用这种兵器的就是过去所说的庄稼把式功夫,乡下村民碰到盗匪用来自卫的功夫,特点就是用随处可见的器具作为兵器,铡草的大铡刀,打谷粒的连枷,还有用钉耙和板凳做兵器的。但是这种大铡刀,这么重的玩意,主角就一门心思非要锁住才能打得过,还临阵换兵器,我还真不信练了几十年的兵器不用了临时换个没用过的就能打赢。对付这种特重武器躲开就完了,实在不行削他手指,啪叽就砸他自己脚面上了,这么重的玩意非要锁住不是死心眼么?
按道理来说影视作品里的打戏不应该较真,实战都不好看,奥运击剑比赛不是内行有几个人能看清楚正常速度下发生了啥的?都得靠慢动作回放才能搞明白啥情况。这种太高端的没练过的人真看不明白,这拍出来谁看?想要好看都得假打。但是槽点就是徐浩峰你拍电影就拍电影吧,宣发非要搞个还原真功夫的噱头,那就是找喷了
因为完全不符合力学原理啊!!!
徐浩峰可怕在四点:1.不懂“功夫”。2.不懂最基本的“力学”。3.他以为他懂 4.他买通稿让广大群众以为自己错了!
以上四点,一条比一条可恶。
这是被广大媒体吹爆的一场战斗,就是《师父》中的巷战。
里面,廖凡一开始用八斩刀,最后变成一对鸳鸯钺
这玩意拿在手里,对面刀什么的一滑溜,你的手就废了,更不要说攻击距离堪比指虎。握钺后,手不能左右横向移动,黑柄中心为杠杆支点,都不用兵器,小姑娘都可以轻易撅开。
用这么短的刀身和钺,去撬去扛人家的长兵器……
相当于什么呢,我用筷子去夹你双手握着的大笤帚。
如果说廖凡身法了得,一寸短一寸险,避开对手的所有攻击这片子还有可取之处。可这硬刚……就十分搞笑了。也可能徐浩峰想说明:师父的力量是普通武夫的二十倍,大概是龙珠第一部里桃白白的实力(可以用舌头杀特种兵)。
第二:一寸长一寸强。日本剑道书中有一条核心思想:3年刀不如1年枪(枪是冷兵器之王哦),三寸刃抵得上一年功。武士发展到十七世纪后期已经习惯以野太刀傍身了。而且在战斗中,刺要比一切花里胡哨的动作都管用,这也是为什么全世界军队曾经都要学拼刺刀,却不佩戴八斩刀的原因。片中一堆无用的喂招,实战中一个小混混拿个军刺往你肚子上直接扎过来看你用那俩小刀怎么架!(可以用舌头架,徐浩峰电影里的台词都不像是地球人正常的对话)
我个人打拳击为主,实战中打体重差不多的女队员(我点反应人家正儿八经打),要比打男队员辛苦得多……因为臂展差了十几公分(体重差不多的女生要比男的臂展明显长),我纯拿点不压上去,就这一只手几公分能把我憋屈死。要是实战中对手比我多三十厘米的臂展,这比赛可以不用打了。所以你们会看到奥运打拳击的都是一群瘦长条子,泰森也是多少年偶尔出一个的(他有别的天赋加成)。
总之怎么打都行,至少得符合力学原理!!
徐浩峰的电影,给人最大的感觉,
就是两个演员不是真的在打,而像是两个武馆里的武师在向学生示范动作
现实当中真要打架,不会像他拍的那样
其实《师父》已经是徐浩峰电影里打戏感觉比较真的一部了,耿良辰和杀手街斗的那段还是比较好的
我第一次看徐浩峰看的是《箭士柳白猿》,完全看傻了
大家都知道我国武打片起源于香港,香港动作片,无论是以袁和平为首的写意派还是以刘家良为首的写实派,都非常看重打戏的连贯性
两个演员打起来,动作要非常快,衔接要迅速,给观众一种即时制战斗的感觉
所以我第一次看到徐浩峰特有的回合制战斗的时候,整个人完全懵了,不知道他在拍啥
徐浩峰是个彻头彻尾的另类,我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归纳他到哪一类,
他在动作设计方面其实挺有想法,但是把想法付诸实践后总是显的有些奇怪
总的来说,我觉得他身为动作导演,功力不大行,他没能将自己想表达的武术之美传递给观众
甄子丹说过:“我们不是拍电影的武师,我们是懂功夫的电影人”
个人觉得,徐浩峰还是个拍电影的武师,他距离电影人还有差距
廖凡和宋洋也不是什么专业动作演员,很多动作演起来是有些不大对头的
甄子丹练了三十多年的武术,为了拍《叶问》,他练了9个月的咏春
廖凡不是武行出身,拍《师父》只练了2个月的咏春,最后效果其实已经不错了,你不能指望太多
徐导这人还有个毛病,喜欢当历史发明家:
我在看《倭寇的踪迹》的时候,他给宋洋整了把“戚家刀”
这刀的设计可以说是惊掉了我的下巴,外表上看就是一把普通的长刀,但是刀身不开刃,只在刀尖一掌处开刃,离敌人远时就握着刀柄去戳人,离敌人近了就用手攥着刀身当匕首来用
我查了一堆资料,都没能找到这个刀的记载。。。。
而且这玩意也不好用啊,刀柄这么长的匕首用起来肯定很费劲啊,而且就算刀身不开刃这tm也是铁打的呀!!!!!不嫌硌手啊????这场戏拍下来不知道宋洋的手还在不在。。。
而且别说这种直接握着刀身的握法,我们国家的环首刀,尤其是那种没有装护手剑格,只在尾部缠了一层布皮或者绳子来当握把的刀,你突刺的时候一个不当心没握住尾部,手直接滑到前面的刀刃上去,很容易割伤自己,像电影里这样直接攥着刀身。。。我滴妈,以铁的摩擦系数,宋洋的握力是得有多大才能保证自己的手不会滑到前面的刀刃上去。。。。。。。。
我要是想要做一个远近皆宜的兵器,我为什么不找一根圆圆的铁棒,在铁棒前面装一把可拆卸的小刀,敌人远我就突刺,敌人近了,我就把小刀卸下来当匕首用,不比这玩意儿性能好啊
或者我直接像日本人那样随身一把长刀一把短刀不更省事吗?
《师父》里有没有这种魔幻的东西我不是很清楚,请懂行的朋友赐教
徐导当编剧行,当武术指导总觉得怪怪的。。。。。。
------分割线------
谢谢大家的赞,决定加更一波,
我理解有些人比较喜欢这种武打风格,我不跟你们争
也请你们理解,有的人就是偏爱《叶问》和《卧虎藏龙》那种,就是为了好看,不在乎真不真实
既然电影是个批判自由的商品,那么大家都求同存异一下比较好
丑功夫俊把式的道理大家都懂,没人会说《东邪西毒》和《卧虎藏龙》是真功夫
但是丑功夫不一定是真功夫。。。。。
我想说的话,其实很多答主都已经点明了,徐导是个拧巴的人,他既想走写实派的路线,但却又加了很多不切实际的东西进去,最后有些两头不讨好,
不单单是武戏,文戏里也有让我有些觉得不对劲的地方
耿良辰在片头说了这么一句话:
"比武的秘诀是。。头不躲,腕子细脖子粗,是手快还是脖子快?“
乍一听觉得挺有道理,但是仔细一想不对啊。。。。
在拳击和自由搏击里面头部闪避可是基本功啊!
梅威瑟和安德森席尔瓦表示不服。。。。想跟耿先生切磋切磋,看看是耿先生的手快,还是他们的脖子快(笑)
------12/17更新-------
有些人啊,稍微说他们几句就急了,
题目问的是《师父》打戏的真实性,
我回答了,我指出了徐导动作设计方面的不合理性,
然后这帮人就开始抬杠所有动作电影的真实性了,合着就是不能说徐浩峰不行是不是?
行,竟然你诚心诚意地问了,不更新一波说不过去
跟现实百分百一样的动作电影确实不存在,但是比徐浩峰拍的真的那可多了去了
《谍影重重》第一部
谍影第一部里杰森伯恩和cia杀手的单挑的这段堪称写实向动作打戏的典范
《边境杀手》
《边境杀手》的枪战场面是我看过的最符合现实的枪战场面
《铁雨》
韩国动作片的典范,朝鲜杀手的格斗场面颇为经典
《红海行动》
蒋璐霞和恐怖分子飞机上的这段打戏非常棒
《长安十二时辰》
大唐cqb堪称经典
前面的不多做评价
最后一段巷战的打戏部分,有些人非要吹捧徐浩峰说是为了彰显天津武行都是骗子,啥也不懂啥也不会,那这一段不是高手打骗子,是傻子打骗子
长了脑子的武师不可能拎着短刀进巷子跟人打巷战
越外行的人越觉得窄巷限制长兵器发挥,其实只要不是窄到比你肩宽还窄,窄的你只能侧身过巷子,那巷子越窄长兵器虐短兵器越像是虐傻子,双方臂力相等,我往前一递,你一架,我再抬起来一劈,你左右是没地方躲的,只能被我硬砸,我的长兵器(带重刀头枪头的惯性武器)砸两下子你手就麻了,而且事实上长兵器使用者一般臂力是远大于短双刀的,就巷战第一幕那个关刀抡起来砸八斩刀那段。。。。现实里十四岁孩子都能给三十岁武师抡一个大跟头,电影里八斩刀动都不动,这大概是什么力量差距呢?如果拿关刀的那个是我(炸锅厨师),那八斩刀那边可能是绿巨人,至少也得是个世界级举重选手,或者相扑大关级往上的,才能这么大的差距
力量差距说完了再说回武器,短兵器讲究的是脚,弱点也是脚,你要靠脚步灵活去绕人家才能打出效果,而且因为武器长度的关系,对方打你的脚你是不可能防守得住的,弯腰去防守可太弱智了,从被砍断腿变成把脑袋送到人家刀口上,所以一开始关刀就拖在地上来回划拉廖凡的膝盖和脚腕,我想不出他除了转身就跑退出巷子还有什么办法让自己不变成瘸子
偶然间看到 @重案组之虎 的答案,觉得很好,结果不出所料,评论区又有人说答主不懂传武。
我忍不住「口出狂言」了。
不是我搞地域对立,但一个北方人,如果自己熟练的是北方体系,不如就好好讲那些体系,形意、八极、八卦,要拍出来也很帅气又有诗意。
最怕就是又带着自己的情结和偏见,又要不懂装懂,还要误导观众,这下我无法接受。
电影好不好看,各花入各眼。反正《師父》属于我人生中看过的武打/武术片中,以排行在最低位来说,估计不是冠军也是亚军。
我一直强调,对徐导不满的是以假乱真误导大众。你说明这东西是假的就行了:「因为我希望在电影中用一种写意的方式表达,所以创建了一种虚构的咏春,还请大家不要把它跟真实的咏春混为一谈。」
当然,拍电影讲噱头,没人会这样说。
都是标榜真功夫,这可以理解。
那就好好做资料搜集,好好呈现出像样的咏春。
但徐导的问题,又真不单跟咏春有关。
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他整个拳理都是错的。
先撇开他练过武和所谓的文人身份。金庸老师没有练过武,小说中有很多设定和描写就合乎真实武术理念。
尤其后期的《独孤九剑》,无论在虚构武侠世界,还是搬到真实,都是上乘武学。
又比如李安导演,首次真正拍武打应该是《卧虎藏龙》。李老师是妥妥的文人了吧,但我在电影院看《卧虎藏龙》的时候,非常的惊喜。
在浪漫的竹林之战外,一些武术理念,有板有眼。余秀莲的朴实,玉娇龙的花巧,还有李慕白的剑术,该轻灵时轻灵,该迅猛时迅猛。哪怕演员们都不是练武出身,看着依然不会出戏。
甚至讲个「半路出家」的冯德伦,他第二次执导的《精武家庭》,打戏不少。演员中除了吴彦祖和黄秋生有练武经验,其他都不关事的啊。拍出来的效果居然很不错,招式、节奏、气氛和剧情,都在一个平衡点上。
而为什么这些「文人」和「过期小鲜肉」(冯德伦老师对不起了),都拍的出有一定实感的打戏,「文武双全」的徐浩峰却不行呢?
在这里我又不得不稍稍认真而深入的说一下。
这张剧照相信大家都有看过。就像 @塔罗魔法师磨兄 和我一起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忍不住一直吐槽的其中一点,不是演员,而是导演的分镜。
这马步一看就露馅了,甚至其实廖凡整个肢体都是比较僵硬的。不是咏春不咏春,压根就非武术高手。
比如上图这样,省去了下盘这容易露馅到让人出戏的元素,从師父半身凝神看着对手,镜头慢慢右移,当中也包括了蒋雯丽紧张的神情,再到严阵以待的对手,然后对手上前,镜头就跟着他左移。
又比如上面几张。一般武戏,除了上半身也拍到大腿位置,是很正常的做法。因为这个距离,能捕捉到所有的上肢动作,加上这里的短兵器,也挺合理。
但问题是,这种拍法多见于处理洪金宝成龙甄子丹李连杰这些内行上。本片演员肢体太过于僵硬,这样拍就会被观众看到,他不是高手吗,怎么看起来姿势怪怪的。动作和姿势设计是一个问题(这问题还不是一般的大),但我们还是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拍。
比如游戏中常用到的背后镜位(忘了正式称呼),这种角度也是武打戏常见的。这角度更能遮掩演员武技上的稚嫩,并把重点落在对手反应上。比如上面耿良辰的对手由经验丰富的熊欣欣演出,就绝对能胜任这事。
一些类似的分镜,甚至可以让武替去做,只拍到手的招式,或者特写步法腿法等。
但徐导偏不。他一方面要让大家清清楚楚的看到他设计的武打招式多么牛批,一方面要让大家看到他教演员的能力多么强大。
好吧,反正电影是挂你名的...
另外,善用快镜慢镜也是弥补演员能力的常用技巧。
大家看港片武打好像打了鸡血,现在很多人都知道了,那是因为有「偷格」。这玩法能让甄子丹李连杰这些动作本来就很快的演员看起来像无影手,也能让不会武术的演员看起来比较厉害。
慢镜就可以侧重对手的反应,主角的表情,兵刃的特写等等。
是的,这次我主要不是来骂这部电影(和它的导演)的,因为另外两个答案已经骂够了(其实还没)。所以上面我是反过来,用「怎么补救演员身手不过关」这个方向来展开的。
因为:
这些统统是可以由导演去决定的。
在这里我又要把自己的拙作拿出来了。
家暴现场 https://www.zhihu.com/video/1451257628387569664这个去年初我跟太太拍的视频,之前只是排练了三次,每次30-45分钟。然后正式拍摄就1小时15分钟左右。
https://www.zhihu.com/video/1451258505349468161上面这些是未经精剪的片段。
排练 https://www.zhihu.com/video/1451259494446096384然后上面的就是在家里其中一次排练完,就试试分镜和招式的视觉效果。
把这些放上来,也不怕被大家见笑。只是想说,招式啊分镜啊剪接啊什么的,我不是随口说说,而是有投放过心思在其中的(顺带一说其实我最初接触的相关项目是写过一堆原创配乐)。
拍打戏,在知乎上当然有比我厉害不知道多少倍的高手,比如很有名的 @翻拍小分队 ,比如 @孙宁同学 等。
我很喜欢玩这个,但平日不能总抓人陪我玩,我自己的精力也主要放在实战武术上,所以,也单单只是玩玩。
可是,以一个能邀请这么多好演员的导演,是不是能拍得更好呢?文戏让演员自己多发挥?武戏找专业人士多协力(比如请教武术家招式理念,打戏设计找龙虎武师多沟通)。
打戏拍出来这么假,我深信导演是要负全责的。
就算不用「向全国人民谢罪」,甚至也不用向咏春练习者谢罪,但以传武练习者的身份招摇撞骗,在我眼中是说不过去的。
延伸阅读(就是图一我在评论区提到的答案):
我是武者麦斯,灵性健身与极简武学创始人。想看更多健身和防身武术干货,可以关注我的知乎和公众号【极简武学】和【优约客】。有问题也欢迎私信。
徐导的电影“师父”,在电影史上,有两部电影和他是绝配。
三部电影都犯了一模一样的错误。
那两部和师父一样的电影,一个是“真人版狮子王“,一个是真人版的歌剧“猫“。
三家的制片人,都跟下了降头一样,犯着一模一样的错,结果给观众添了堵。
假在拧巴。
徐导演想拍功夫片,更想拍“真功夫片”,想拍出和成龙,李连杰这类传统武行的花架子武打,谍影重重动作电影里的剪辑式武打,乃至金庸这类真气武侠式武打不一样的路子。
过去的武打戏,花里胡哨的好看,但是不真。
于是徐导演就想拍出又真实又好看的武打戏。实在好看不了,那就真实第一。
但是离开这这三类以后,电影圈里没有路了。
走投无路的徐导,最后选了一条新路子,国术➕日本剑戟片。
国术这个概念,和传武一样,已经彻底成为一种神话,成为“骗人的勾当”了。
五连鞭马保国,就是实例。
可惜遇人不淑,徐导演的武术知识,来源就是马保国这类的国术大师。
因为从来没有上手真正打过,只有所谓的点到为止,和喂招比划。
一帮人拿着不知所谓的规矩,套路吹逼。
徐导就真的相信了。然后把那一套搬上了大荧幕。
大家觉得假,但是徐导就觉得真。
电影里的那一套,是徐导百分百复制的。
和现实里的国术一比对,完全一致,吹上天去,实际难看的要死。
真实性,美观度,一个没有。
说说国术为什么假。
第一个,内劲。
很多国术大师,拳谱上,写着练出内劲。
内劲这个东西,说穿了就是金庸的真气那一套。
中医里的经络,被一帮人搞来练武术。
第二,反应。
国术里面有很多理想化的情景预设。
比如别人一拳打过来,我怎么架过去,然后怎么反击。
听起来很好,实际都是狗屁。
1.人的反应速度是有极限的。
0.15秒,这是人的生理反应极限,没有比这个快的。
要是再加上动作,还要更慢。
所以别人一出拳,你就完美的想好怎么应对,怎么处理,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预判。
预判这个东西,是概率学的东西,有对有错。
最经典的就是守门员扑点球。
有扑对方向的,有扑错的。
但是在国术大师那里,都是成功防住的对面进攻方向的。
失败的例子,没有一个。
最后一个训练。
拳击运动员,拿什么训练???
国术大师拿什么训练???
一个是跳绳,跳格子练步伐。
一个固定的步伐。
一个练习打和被打,练习躲拳。练习摔跤。
大量的营养餐补充,身体壮实抗揍。
摔跤的,双手提着30斤重的壶铃,锤铃,举过肩膀,来回甩动,练习肩背腰臂的力量。抱着40公斤的橡胶人倒摔。
另一边,有传武的,也练习膀子,一样的训练目标,拿的是一根木棍。
说练习横劲。
你要说拿木棒练习,有没有作用,必然是有作用的。
但是效果比起举壶铃的效率,效果,必然差了一大截。
另一个养尊处优,没有受过抗击打训练,一个比一个瘦。
这两类人,谁有真功夫???
这个展示,是骗人的。
你仔细看,就能看出来,对手打徐导只出了一招,然后不动了。
而且往往是单手。
但是徐导在演示制服别人的时候,是双手齐上,且用了两招以上的然后制服对面了。
别人只用一只手,打一招,你用两只手齐上,而且用两招。
现实中,大家的反应都不会差太多。
你能打一招,我也能打一招。
一招换一招,才是正常的。
你徐导呢?
别人一招,
你两三招就出来了。
最后补充一下。
徐导和传武圈,文化人居多。
文化人写的东西,虚构想象为主。
那么多写小黄文的,难道个个都是91的大佬???
多数都是瞎编乱造的。
国术的写法,一拳过来,怎么怎么接。怎么怎么化劲,听起来都很高深。
给您打一比方,你就知道多荒谬了。
一样的道理么。
做不到的事,吹上天,那也是做不到。
摆摆架子,让徒弟轻飘飘的拳头,变个方向,80岁的老人都可以做到。
但是25岁小伙子,势大力沉的一拳,照着眼睛打过来???
大师们接住了没有???
最后不还是,年轻人不讲武德,然后带着黑眼圈跑了。
国术大师们宣传的东西,接化发,和贴吧里的滑铲笑话不是一模一样???
老虎扑过来,我一个滑铲,从老虎身下划过去,用刀子给老虎开膛。
和别人一个拳头打过来,我侧身一躲,手怎么怎么一接,怎么化力。
不是一套说辞么???
滑铲老虎你们当笑话。
国术大师的接化发你们怎么当真了???
欺负人的块头没有老虎大,比虎好欺负???
“传统国术“这个东西,因为有了传统,二字,似乎就有了不败金身。
来来回回一句老祖宗的东西,要珍惜。
三跪九叩,也是老祖宗的东西,你们怎么不学???
忤逆父母要杀头。
杀良冒功也是老祖宗的东西,你们学么???
糟粕就是糟粕,去芜存菁,适合时代才是进步。
《师父》获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动作设计奖
据介绍,电影《师父》凭借它零威亚、零替身、零特效的“真武侠”打动评委会,颁奖现场给出高度评价:“徐浩峰身兼作家、导演、编剧、武术指导等多重身份,对于武侠文学和传统武术的深刻理解,让他的作品独树一格,师父对于拳法与兵器的巧妙诠释,即使是熟悉武侠功夫片的影迷也会大开眼界。”
我不懂武术功夫,没什么发言权,只是喜欢看功夫动作电影而已
具体电影是否贴近真实,我一个廖凡巷战视频和B站的评论供参考
https://www.zhihu.com/video/1138471428025294848传送门: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3566462
0730补充:
再补两个视频,真假客官自行判断
电影故事背景发生在民国时期的天津武林,判断真假,就要与当时的武术风格进行比较
清末民国动作电影出名的那几部叶问霍元甲黄飞鸿等等
如果把真实度打分的话,电影师父比如60分,那黄飞鸿就是30分,霍元甲叶问呢,50还是70?
题外话:看了很多ufc格斗街头打架视频各种动作电影,还是最喜欢黄飞鸿那种飘逸美感的假,O(∩_∩)O哈哈~
https://www.zhihu.com/video/1139530322403377152 《师父》幕后制作特辑 https://www.zhihu.com/video/1139530387054231552完整版: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zI0MTIzNzc1Mg==.html?spm=a2h0k.11417342.soresults.dtitle
0815 再补个民国时期的武术视频,大家自行判断
民国时期天津武馆的武术功夫究竟是怎样的呢?
https://www.zhihu.com/video/11454562434171125761.徐导演见过真东西,但是他没练过真东西。把式活演与用差别多大,凡是修行过武技或格斗的人,都清楚
2.风格趋近于传说演义,更多是还原一个若有若无的架子。若真有陈识,真有这么一战,他断不可能活着离开,所以巷战只是为了推动剧情,并不是剧情引导巷战,根子里就已经假了
3.或许是想表现天津武行只剩下揣着蠢规矩的讲手键盘侠了———江湖套路齐备,花架子足,事实上连兵器怎么用都不会了,身子也空了。唯一一个能取陈识性命的反而是个瘸子拳师,他怎么瘸的?恐怕也是因为天津武行容不得真把式吧,所以我理解为一种极深的讽刺
4.假作真时真亦假。郑老爷子的军官徒弟才是真正的武行人做派,能装尽量装,要动手前先动脑子,想尽一切办法钻空子占便宜。但是他却被认为不是武行人。而天津武林挂着武行的招牌,实则行的是江湖事,所以才有诸多的傻规矩,还要弄什么围堵决斗,能不假么?要是真打,两杆竹枪陈识就死了,死了还得让人骂:谁让你破了规矩
5.说到底,还是玩儿什么民国武士南遁的梗,却对北方大马进刀,长枪硬弓抱有浪漫的幻想。结果搬弄咏春不成,连八卦的真东西也给搬弄丢了
6.不懂武术兵击的人会觉得惊为天人,练家子却明白,徐导说的很多东西都对,只不过都是浮皮潦草的基本功,不值得一吹。他的纪录片里太多东西眼界窄,仿佛一些技击技巧只有我中华武学鳌头独占,实际上各国的闪击听劲儿都一样的………只不过有一些东西我们挖掘的深点儿,有一些东西外族挖掘的深点儿而已
7.往真了拍国家让播么?无盾无甲的游场底子,说板砖破武术一点都不是夸张,谁要是见过百人以上的械斗板砖满天飞谁就会有深刻的体会,冷兵器时代的武技,没落是有必然性和逻辑性的
8.没有于老爷子撑着,徐导的东西……只剩下故事性和装腔作势了。但是电影么,爽片就完了
主角拿把小刀防守姿势先摆出来,然后你看准点往我刀上砸,还得到点收着劲,不然劲使大了再闪了我手腕子。
记住要回合制,主角进攻的时候你不要乱动,就算主角漏出来空档也不要一刀砍下去削掉他半个脑袋。拿着乱比划就行,实在不行就扎好马步别乱动,等着主角近身出连招。
无论你拿着多长的武器,横过来,别伸老远杵着,当短棍使,拿杆尾巴推主角。要不然主角近不了身怎么出连招。
师父算可以了,《倭寇的踪迹》还要假。
估计就是传达一种精神和思想,招式在徐皓峰老师那里并不重要。内行看门道嘛,廖凡杀出重围那一段里,不是说留下功夫,掌握多少就看天津门派自己了,基本就是一个人身上划两刀这样。
——————7.25更新——————
随便和大家说两句,其实呢,我觉得大家反对我的分析我是没意见的,毕竟看个电影嘛,我也不是专业影评家,不过有不少朋友和我强调这是徐导刻意营造的真实打斗。咏春八斩刀我也是练过的,虽然没提着刀上街和人对砍过,但是和是兄弟带着护具拿着木头刀比划还是比划过的,包括和长兵器(六点半棍)也比划过。电影里的北方刀我不评论,但是针对《师父》的咏春刀法我说说我的看法(仅个人经验之道):
1.电影里六点半棍的那一段很好看,咏春棍法的还原度挺高。但电影里的八斩刀,基本就只是挂了一个咏春的名字,完全不是咏春八斩刀的路子。咏春八斩刀基本就是拳的延伸,咏春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如果你只是单一练习咏春这一门功夫,那么抛开咏春的理论体系是很难发挥出威力的。例如电影里廖凡多次使用弓步和弯腰拦截,这个在咏春体系里几乎是没有的,咏春的理论体系注定你用弓步效益是不高的。
具体拳理可以参考我的另一个回答
https://www. zhihu.com/question/3192 63134/answer/733353527?hb_wx_block=0
2.电影始终是电影,只能说导演可以让动作风格往上面靠,但不可能原汁原味还原。因为首先真实的械斗真的不好看,我相信你看一次就不会想再看电影了。其次,如果导演真的要原版还原真实械斗,不如让演员内穿护具实打实的打一次,这样一来演员的武术功底薄弱更加会凸显出来。最后,电影和真实械斗真的差太远了。
首先单刀看手,双刀看走这是最基本的原则,而步伐要玩的好必须建立在有良好的武术基础上。电影基本就是站桩玩刀。其次,八斩刀作为短兵,不仅需要严格的步伐,问刀、标刀这些放长击远的试探刀法连我这样的新手都一直用,因为实用啊,但不好看啊,两个人试探距离、套对方招基本这个过程占据了械斗一半以上的时间。最后基本一方砍到了第一刀后面就是连砍了,基本没什么美观动作,就是combo,电影的表现还是银幕化效果比较明显。
3.挟刀揉手看看就行了,别当真,没人会那么练。因为咏春拳法讲究追影不追形,所以靠黐手练习感应和贴身近打。刀法则相反,追形不追影,讲究放长击远,以点打点。你用拳法的练法练刀就是本末倒置。拳法的黐手好歹还有伏膀摊打四个手法互相配合,挟刀揉手就困刀一个刀法,两个人完全就是拼的反应。这样练反应是很难练出名堂的,即便是刀法练的很不错人一个失误也会被砍进来,所以运气成分大于训练本身效果。再者,我就算退一万步,你真的花了半年练出了无敌的感应,你会发现真的和人打没卵用,因为你无法近身,如果你能很轻松近身,那你用拳打出的效果还高于你只用一种刀法。所以你真的靠这练法和同样正常练刀的人相约一年后比划刀子,那在你失血过多前恐怕你唯一能装逼说的就是
——————原答案———————
谢邀。终于可以回答《师父》打戏的问题了。多图预警。
当时还在读研究生业余学咏春的我买了一张《师父》的电影票。尽管电影才是上映的第二周,但若大的影院只坐了不到10个人。看完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剧情、意境、影射都非常好,徐式江湖非常有意思,我个人给这部电影打分是8.5分。唯独打戏我是真的很难接受,尽管徐导标榜《师父》反映的是真实的武林,没有花架子,但这也不能成为全片动作戏业余的理由。
首先,作为动作指导徐皓峰在《师父》中还没成熟。根据徐导电影的采访以及逝去的武林里的自述,大致可以推断出徐导是练过一段时间的功夫,只不过水平如何……我估计以业余练拳的条件最多最多可能只能到开个小武馆寒暑假带带小朋友锻炼的水平吧。而徐导偏偏在剧里还当动作指导。正所谓术业有专攻,一没有扎实的国标武术训练基础,二没有专业电影动作指导跌打滚爬多年的配招经验,仅凭业余练拳对武术的理解是很难配出好动作的,即便配出好动作,也很难指导演员去完成。正如这部电影,虽然动作设计拿了奖,可是演员对动作的完成度真的不高。动作电影的动作某种程度上就是动作指导对武术的理解,肢体只是一种语言,袁和平、洪金宝、程小东等等都是习武多年,又在电影圈琢磨多年才能打造出可以经典二十年的名场面。
其次,整个剧组里几乎没有一个科班出生的从事武术行业的演员。花絮里说了廖凡、宋洋都属于临时突击的。撇开武术是不是花架子不谈,一个习武超过十年以上的人光是打斗时的气场就和普通人不一样。廖凡的演技非常犀利,文戏中目光如炬,一举一动都有一种隐匿的宗师感,但是一到打戏就全没了。我反复看过《师父》里的所有打戏,最后发现廖凡在打戏中呼吸非常的急促,以至于做不到传统练武之人的凝神敛气,所以一到打戏整个人的气场就散了。这里放两组剧照一目了然:
关于气场问题,再摆两张图。
图一是当时我们市为了宣传地方拳种阳湖拳拍的电影现场。右边为已故明星午马老师,午马老师并不是科班出生,可以看到即便架子摆到位了依然缺一丝练武之人的气场。下图为阳湖拳的老师傅,和午马老师年龄相近,是个标准的练了一辈子乡头土拳的老师傅。在07年的时候因为车祸小腿被撞断成三截,腰也因此落下毛病,但是一旦摆起架子,哪怕只是抬个手,气场依然很足,有种凛气。
同样是拿起兵器,廖凡虽然表情到位,但总觉得眼神里没有练武之人的凝聚力。兵器是练武之人最大的保障,武器在手应当有傲视天下的自信。通俗点就是廖凡虽然长相狂野却没有真正舔过血的真血性。有没有杀气看眼神就能知道。
另外,一个剧组里能有一个科班出生的武术运动员,其实无论你是不是标榜徐式江湖都可以带动整部片子的动作质量。演正派:“主角好功夫,好厉害!!!”,演反派:“反派好强,主角能打败他,牛逼!!!”。因为武行的人对于动作细节的把控高过业余的人太多了。业余的人也许临时突击半年动作戏也能做的大差不差,但是细节上总给人一种粗糙的感觉。以同样徐导的《箭士柳白猿》为例。柳白猿的打戏明显比《师父》更为精彩,因为请了已故的功夫明星于承惠老爷子。如下面视频就是个非常好的例子,同样是枪术对决,套招基本都设计的一样,但于承惠老爷子一看就是练家子。无论是压枪花,还是盘步都非常的标准。因此动作设计可以简单、真实,但不能忽略武术本身需要的基础和素质。
枪术对决 https://www.zhihu.com/video/1134411704212455424同样是搭手,柳白猿里的划勒巴子,练过咏春的都看得出这基本就是套的咏春的黐手。于老爷子应该是没练过咏春的,但同样对戏精彩程度却一点不输武行对手。因为于老爷子的武术积淀在那里,对功夫的理解,出手的力度速度把握都太到位了,所以一段打戏就被他打的赏心悦目。相比之下廖凡的挟刀揉手虽然动作也到位,却感觉少了那份出手的自然,也是因为武术根基太薄的原因。
廖凡——挟刀揉手 https://www.zhihu.com/video/1134450014909706240
还有同样是空练的套路,廖凡的步伐、呼吸、架子和于老爷子比明显一个是赶工训练一个是正儿八经的练武多年的。
廖凡vs于承惠 https://www.zhihu.com/video/1134413677775208448所以从电影角度来说,合格的动作指导、有武术基础的演员最起码得有一样才能保证动作戏能合格。梁朝伟一样没有武术基础,同样是集训一年,但是因为有吴斌老师带领一大帮武师做武指,又有科班出身的张晋,多年舞蹈基础的章子怡,所以反而打戏也很出彩。比起师父徐导的箭士柳白猿我个人非常喜欢,感觉是徐皓峰在导演路上的进步作品。剧情、动作都更好。
最后摆一段终极对比,论证一下演员的重要性。同样是女性耍太极,分别上一段以颜为首的杨天宝,打女出身的惠英红,科班出生的陈咏霞配上较为原始粗糙的动作射击,以及正儿八经太极拳传人、老拳师陈立清老师生前影像。
杨天宝——太极:从零开始 https://www.zhihu.com/video/1134419592599384064
确实比较假,但是其实假在哪里,并没有人说清楚,因为太多的人都在回答影片中的动作逻辑与现实有什么不同,但是没有谈到为什么导演会设计这些动作,如果只以一句“装逼”来概括一个人的创作,实在是有些以偏概全。
那场巷战之所以假,是因为导演暗搓搓地放了一个规则进去,使得一场明明可以很自由的战斗,变成了“较技”。
如果看作较技,你就能看懂导演的思路。导演曾说,他挑中廖凡是因为廖凡神似李小龙,,或许也因为如此,他给廖凡安排了一场与李小龙《死亡游戏》类似的闯关。但是剧情上的薄弱点就在于,敌人为什么不一拥而上?为什么选择一个巷道,并且一个一个上去与主角打?这其实是一个来自《死亡游戏》的bug,因为在李小龙最初的设想中,塔的原型来自佛教的“七级浮屠”,爬塔是因为塔顶有宝箱,塔中的守卫是在守护宝箱,而每一位守卫都代表着一种武术或格斗风格。总体而言,《死亡游戏》是象征大于现实,是李小龙对自己武术和哲学的展示,在剧情上当然是很……简单粗暴的。
徐导的思路很清楚,这条巷子也和《死亡游戏》一样,是一个展台,死亡塔的展品是“截拳道”,而这条巷子的展品就是“八斩刀”,所以整个过程绝不可能真实。这种模式不是不好,在《一代宗师》中就用过,叶问的“过三关”也很出彩,而整个“过三关”看似是叶问的“考试例题”,实际上却是对咏春拳的展示。
《死亡游戏》用的是老套路:一开始对方先占上风,然后我反败为胜;《一代宗师》用的是略装逼的套路:我边打边给你介绍。
徐导比较节约时间,不跟你多逼逼,这武器什么特点你也甭问,怎么个用法我也不说,我和他在干什么你自己搭眼看。
这就很难受了,因为太隐晦了,鬼知道你想干什么啊?
徐导倒也不是一点没露消息。
主角逃跑前找的理由是什么?“来了那么久,还没跟天津的高手较量过。”对方承诺道:“我一定让你看够北方的刀。”但是后面又赶时间,想先杀了,说“下辈子我还你。”然后主角借口要传刀法,跑了,对手笑道:“南方人,不可信。”
什么意思?南方人不可信,但我们北方人守信,之前本来赶时间,想说下辈子还你,但你既然跑了,那咱们也不赶时间了,今天就让你跟天津的高手们较量,下辈子也不欠你了。
所以整场巷战就围绕两个字,导演的设计思路也围绕着这两个字,“较量”。
这就是徐导的局限处,他想表现的不是实战,而是“较量”,所以主角即使知道对方最终是要杀自己也不伤人性命,因为这就是“规矩”,较量,不伤人性命。
因此,所有人的动作逻辑都理得通了,他们所有人都在跟主角“较量”,而较量是有规则的,这个规则是隐含的,甚至也许只隐含在导演的脑子里。
这个规则是什么?这就说到背景了,各家的武术都不一样,甚至武器的形制都不一样,那究竟怎样才能公平竞技?必然有一个通用的竞技方式,而徐导在影片的开头就为我们揭示了这一方式:挟刀揉手。
所以巷战中无论什么兵器,他们的打法说到底还是挟刀揉手那一套,长的也揉手,短的也揉手,劈砍不用全力,因为只要兵器碰到一起,接下来肯定是要磨来磨去拼力学的,这么一来,大部分武馆都吃亏了,因为从耿良辰的战绩看,在挟刀揉手这类比武中,八斩刀有着天然的优势。
从这个角度看就能明白为什么八斩刀能大杀四方。
关刀为什么输?这种磨来磨去的比法,关刀能赢就见鬼了。关刀上来磨,只需要使八斩刀的手腕一活,关刀就给偏过去了,而关刀笨重,变向来不及,肯定输的,所以干脆认输了。
岳飞刀、三尖两刃刀显然也不适合这种比武,八斩刀双手一攻一架,这边跟它架住了,另一只手就来进攻了,此时,腾不出手要挨打,腾出手来,对面手上还有刀。
之后的长杆双手武器都是这么败的,因为这类武器根本不适合与八斩刀用这种较技方式较量,用不适合的武器打不适合的比赛,这没法打,相当于叫一个练跆拳道的打拳击比赛,这要能赢,只能说本事太大了。可以说主角是胜之不武,因为这种较量形式对他太有利。
之后出现一个不是拿长杆兵器的了,手拿单刀了,但没用啊,你这系上红绸子,也还是长杆兵器的用法啊,甚至还不如带杆子呢,杆子好歹还能挡刀。
前面靠规则欺负完人了,终于来了个合规则的兵器,单锋剑,两个人正儿八经开始挟刀揉手了,直到这局才终于打了个有来有回,这局应该才算真正是对面技不如人。
其实前面一直说那些双手持握的兵器在挟刀揉手这类较技方式上天生不如八斩刀,但怎么战身刀就能压着八斩刀打呢?
因为战身刀的特殊性,战身刀立起来就是一面盾,这刀一压下来,必须双刀才接得住,不是因为重,而是一把八斩刀锁不住这么大的刀,必须有两个力点才能完全撑住,如果就用一把刀撑,战身刀顺势从另一侧压过来,就是一把大铡刀,如果是长杆兵器,好歹还能削手,这战身刀那么宽,手也削不到,所以八斩刀对上战身刀,是腾不出手攻击了,只能被压制。
这里就要说说子午鸳鸯钺的特殊性了,它在这种较量中简直是开挂一样的存在,因为它天生就能用两个力点,变化多端,一只手就相当于两把刀,跟它挟刀揉手,主角两把刀才能架住一把子午鸳鸯钺,最后是讨巧,不架兵器而架手,因为手也只有一个力点可用,这才赢了瘸武师,所以瘸武师赞主角好功夫,主角赞子午鸳鸯钺好兵器,用了它,就能仅用一只手架住战身刀,另一只手腾出来,那就还是前面欺负长兵器的打法。
所以说到底,这场打斗为什么假,因为是有隐藏规矩的较量。因为是较量,所以要一个一个上,所以认输就不打了,所以系鞋带也得等着,所以转个三百六十度你也得等他转,所以全是两种武器磨来磨去,而主角拿规则压人,自己还开挂,这还打个鬼。这也是为什么导演并不介绍每一种刀的名字和用法,因为不能介绍,我要跟你说这个重劈砍,那个重突刺,这个那个可以重击,结果我在这给你看挟刀揉手,看挟关刀揉手、挟岳飞刀揉手、挟三尖两刃刀揉手,我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吗?
假是假在这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