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既然网文最终的出路即是影视化,能否用编剧的角度来构思网文?

回答
当然可以!从编剧的角度构思网文,不仅能提升网文本身的质量,更能为日后的影视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是事半功倍。这就像在建造一座房子,好的地基(网文)决定了上层建筑(影视)的高度和稳固程度。

下面我将从编剧的视角,详细讲解如何构思一部具备影视化潜力的网文,并提供具体的思考框架和技巧:

一、 核心理念:从“读者”到“观众”的视角转变

传统的网文创作,更多的是服务于“读者”的阅读体验,注重文字的描绘、情绪的渲染、节奏的掌控。而从编剧的角度构思,则需要将“读者”的视角切换到“观众”的视角。这意味着:

视觉化思考: 脑海中要不断浮现画面感,想象文字如何转化为镜头语言。
听觉化思考: 考虑对话的韵律、场景的音效、甚至音乐的渲染。
情感共鸣的构建: 不仅是文字上的煽情,更是通过角色行为、冲突推进来调动观众的情绪。
叙事效率: 影视有时长限制,需要更精炼、更直接的叙事方式,避免过于冗长的铺垫和细节。
结构与节奏的优化: 影视的节奏比网文更重要,需要精心设计“钩子”(hook)、“高潮”(climax)和“转折”(twist)。

二、 构思步骤与关键要素(编剧视角)

以下是按照编剧的思路,对网文构思的详细拆解:

1. 故事内核与主题的确立(如同电影的“概念”与“主题”)

“一句话卖点”(Logline): 这是最基础的,用一句话概括你的故事,包含主角、目标、阻碍和 Stakes(利害关系)。
编剧思考: 这句话能否立刻吸引人?它是否足够新颖且有普适性?例如:《哈利·波特》:“一个孤儿发现自己是巫师,被召唤去魔法学校学习,并必须对抗企图统治魔法世界的邪恶巫师。”
核心冲突与主题: 你的故事最根本的矛盾是什么?它想探讨什么样的人生哲理或社会议题?
编剧思考: 观众看完后会思考什么?这个主题是否具有深度和多义性?例如:《肖申克的救赎》的主题是希望与自由,但也可以是体制的腐败、友谊的力量等。
故事类型与风格: 是奇幻、科幻、都市、悬疑、爱情?风格是写实、魔幻现实主义、黑色幽默?
编剧思考: 目标观众是谁?什么样的风格最能展现故事的魅力?如何通过视觉和听觉语言来强化风格?

2. 人物塑造:有血有肉的角色,是影视化成功的一半

主角(Protagonist):
动机(Motivation): 他(她)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内在驱动力是什么?(例如:复仇、保护、成名、生存)
目标(Goal): 他(她)最终想要达成什么?这个目标是否清晰且有吸引力?
弱点与缺陷(Flaw): 这是让角色立体、可信的关键。弱点会带来冲突,并推动角色成长。
成长弧线(Character Arc): 主角在故事中会有怎样的变化?是变得更强大、更成熟,还是堕落?
编剧思考: 观众能与主角产生共情吗?他(她)的行为逻辑清晰吗?他(她)的弱点是否会制造有趣的情节?
反派(Antagonist):
动机: 为什么他(她)是反派?是否有自己的“正义”?
能力与资源: 他(她)能给主角带来多大的威胁?
与主角的对比: 反派的动机、价值观是否与主角形成鲜明对比?
编剧思考: 反派是否只是一个“坏人”,还是一个复杂的个体?一个好的反派,甚至比主角更出彩。
配角(Supporting Characters):
功能性: 每个配角在故事中扮演什么角色?(例如:导师、盟友、阻碍者、提供信息)
独立性: 配角是否也有自己的小故事、自己的动机,而不仅仅是主角的附属?
编剧思考: 配角是否能丰富主角的侧面?他们之间的互动是否能制造新的冲突或推动剧情?

3. 剧情结构与情节设计:让故事“动”起来

三幕式结构(ThreeAct Structure)的灵活运用: 这是影视叙事最常见的基础,也是网文可以借鉴的。
第一幕:铺垫与引入(Setup & Inciting Incident):
介绍世界观与主要角色: 通过视觉化的场景、简练的对话来展现。
事件触发点(Inciting Incident): 一个关键事件打破了主角平静的生活,迫使他(她)踏上旅程。
编剧思考: 这个“钩子”能否迅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世界观的介绍是否过于冗长?
第二幕:发展与冲突(Confrontation & Rising Action):
系列挑战与阻碍: 主角不断面对困难,学习、成长,并逐渐接近目标。
中点(Midpoint): 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可能是主角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或失败,改变了故事的走向。
第二幕的低谷(Lowest Point): 在高潮前,主角可能遭遇最大的挫折,几乎绝望。
编剧思考: 情节的递进是否合理?冲突是否层层升级?是否设计了意想不到的转折?
第三幕:高潮与结局(Resolution):
高潮(Climax): 主角与反派(或最大的阻碍)进行最后的决战,故事达到最高潮。
结局(Resolution): 故事收尾,展现主角的变化和故事的主题。
编剧思考: 高潮是否够精彩、够震撼?结局是否令人满意,是否呼应了主题?
关键节点设计(Plot Points):
伏笔与呼应(Foreshadowing & Callback): 在前期埋下的线索,在后期得到解决或展现其重要性。
转折(Twists): 意想不到的情节反转,让观众感到惊喜或震惊。
悬念(Suspense): 让观众对后续情节产生好奇和期待。
编剧思考: 这些节点是否能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它们是否服务于人物成长或主题表达?
场景设计(Scene Design):
视觉化与动作化: 每一个场景都要想象成可以拍摄的画面。角色的行为、表情、环境的细节都很重要。
信息传递: 场景不仅仅是背景,更是传递信息、推动剧情、塑造人物的重要载体。
编剧思考: 这个场景能拍出什么样有趣的画面?角色的对话是否可以转化为动作?

4. 世界观构建:细节决定成败,但要服务于故事

可行性与逻辑性: 无论多奇幻的世界,都要有其内部的逻辑和规则。
编剧思考: 这个规则对观众来说是否容易理解?它是否会限制或拓展人物的行为?
视觉化元素: 一个好的世界观,应该有足够多的视觉化符号,方便影视改编。
编剧思考: 世界观的建筑、服饰、科技、魔法系统,是否具有独特的视觉风格?
与主题的关联: 世界观本身是否能够反映或加强故事的主题?
编剧思考: 例如,一个压抑的社会环境,可以衬托主角对自由的追求。

5. 对话设计:简洁、有力、富有信息量

“说人话”: 避免过于文学化、晦涩的语言,更接近真实人物的说话方式。
潜台词(Subtext): 角色的言外之意比直接说出来的内容更重要。
编剧思考: 观众能否通过角色的语气、表情、肢体语言来解读潜台词?
推动剧情: 对话不应只是闲聊,而要用来传递信息、暴露人物性格、制造冲突。
角色“嗓音”(Voice): 每个角色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说话方式和用词习惯。
编剧思考: 听这段对话,你是否能分辨出是谁在说话?

6. 节奏与情绪把控:牵引观众情绪的缰绳

起承转合: 故事的节奏要有变化,有紧张刺激的部分,也有舒缓思考的部分。
情绪曲线: 设计角色的情绪起伏,以及观众的情绪跟随。
编剧思考: 如何通过剪辑、音乐、镜头语言来控制节奏和情绪?网文中的铺垫和抒情是否可以转化为视觉或听觉上的“留白”或“情感爆发点”?

三、 具体的构思技巧与方法

从编剧的角度构思网文,可以运用以下一些技巧:

1. 场景优先原则: 在构思情节时,首先思考“这个场景会是什么样子?角色会在做什么?发生了什么事?”而不是先写大纲。
2. “Show, Don't Tell” (展示而非告知): 不要直接告诉读者角色有多厉害,而是通过他的行为来展现。
举例: 不要写“他是个勇敢的人”,而是写“面对巨兽,他毫不畏惧地冲上前去,用血肉之躯挡在了队友面前。”
3. 动作场景的设计: 无论是打斗、追逐还是任何需要肢体表现的场景,都要提前构思好动作流程和视觉效果。
编剧思考: 这个动作场面是否有独特性?它是否能展现角色的能力和性格?
4. 镜头思维: 想象故事是如何被拍摄的。
特写(Closeup): 表现人物的微表情、关键道具。
远景(Long Shot): 展现宏大的世界观或场景。
推拉镜头(Zoom In/Out): 强调重要细节或制造压迫感。
主观镜头(PointofView Shot): 让观众身临其境。
5. 声音设计: 思考场景中的声音元素。
环境音效: 鸟鸣、风声、城市的喧嚣。
特殊音效: 魔法的光效声、武器碰撞的声音。
配乐: 音乐在烘托情绪、渲染气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6. “钩子”的运用: 在每个章节的结尾,或关键情节点,都要设计一个能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的“钩子”。
7. 情绪爆发点: 在关键时刻,设计角色的情绪爆发,可以是哭泣、呐喊、愤怒,让观众能够感同身受。
8. 留白与想象空间: 有时候,不必将一切都解释得清清楚楚,留一些空间给观众去想象,会更有魅力。
9. 反套路思考: 在熟悉套路的基础上,尝试进行一些反转,让故事更具新意。
10. 反复打磨: 好的故事是改出来的,从编剧的角度,你需要不断回看、推敲,打磨人物、情节、对话。

四、 网文影视化的常见“坑”与应对

从编剧角度构思,也能更好地规避网文影视化过程中常见的“坑”:

前期过于冗长,后期节奏失控: 编剧思维要求从一开始就注重叙事效率和节奏感,而非仅仅堆砌细节。
人设崩塌或功能单一: 配角需要有自己的动机和故事,而非仅仅是推动主角剧情的工具人。
特效依赖过强,剧情空洞: 好的故事,即使没有炫目的特效,也能吸引人。编剧思维更注重故事本身的力量。
改编幅度过大导致原著党不满: 从一开始就用视觉化的思维构思,更能保证改编的顺利进行,减少不必要的改动。
台词尴尬、不自然: 提前构思更生活化、更具潜台词的对话。

总结

从编剧的角度构思网文,本质上是一种结构化、视觉化、情感化的创作思维。它要求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未来被拍摄成影像”的预设,并将这种预设融入到人物塑造、情节设计、场景构建和对话撰写等每一个环节。这不仅是对网文本身的提升,更是为未来的影视化之路铺平道路,让你的故事有机会以更生动、更具冲击力的方式触达更广泛的观众。

最后,记住,成为一名好的网文作者,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模仿优秀的影视作品的叙事技巧和编剧手法,将它们内化为自己的创作能力。祝你创作顺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你跟马亲王不是一路人,别想多了。

很多著名作家到一定程度以后,在写书之前影视版权什么的都谈好了,他们写完了书的同时,版权也就卖出去了。相比于卖书带来的收入,影视剧版权才是大头。但客观来说,很多影视化的小说阅读体检并不佳,单纯想着靠写影视化的小说来挣钱,实在是想多了。

关于这一点,其实编剧汪海林早就介绍过。在上世纪90年代以及本世纪初的时候,随着影视市场的繁荣,出现了很多专写“影视书”的作者。何谓“影视书”呢?就是从剧情、结构、篇幅等等方面,都按照适合影视化改编的路子去写小说,博的就是个出版之后能改变成影视版权。

结果呢?最后能卖出去的其实没有几个。

影视改编固然是小说挣钱的一个出路,但是很多人压根就不知道这背后的难度有多高。

我给你算一笔账吧。

中国每年出品的电视剧大约是几百部,电影也是几百部,加起来也就是1500~2000部左右。

这里面,原创的剧集大约能占到50%以上。剩下的50%改编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直接来自于行业内的名家作品。只有剩下不到20%的作品,会来自于一些热门的网络小说、畅销小说等,而这里面来自网文的就更少。具体的数字我没有查过,但是根据我的估计,每年上映的网文改编的影视剧应该不超过100部。(这里的网文还包括了诸如豆瓣阅读等其他网络文学平台的作品)

从根本上说,超长篇网文是不适合改编为影视剧的。电影就不说了,电视剧方面,即便能找到适合改编的本子,如果按一部网文改编剧60集来计算,按当下的成本则意味着至少需要3~5个亿的投资。

你可以想一想,就算是再财大气粗的影视公司,面对几个亿的投资,也会仔细掂量一下该投什么剧吧?你写一部小说,就是敲敲键盘的事,但是对影视公司来说,你每天敲出来的那五六千字要拍出来,至少都需要几百万的成本。

所以啊,即便是你一开始就冲着影视化的方向努力,最终作品能卖出版权的概率也是微乎其微。

更何况,对于影视公司来说,购买版权最重要的(并不是唯一)考量因素就是作品的影响力。如果你的作品影响力足够,即便是《三体》、《流浪地球》这种都能给你改编出来。但如果你的作品本身就没啥知名度,你就是写的影视化,影视公司也没有购买的理由。

所以,先把作品写好,能把稿费和打赏拿到手在说。不要没学会走就想着跑,否则很可能是读者不爱看-作品数据差-影视公司不买这样的恶性循环了。

user avatar

本来这个问题我是找了一些稿费截图和数据比例来说明的,但写到一半,感觉被问题误导了。

这就不是一个谁钱多,谁钱少的问题。

谁告诉你的订阅稿费收入赚不了多少钱,高收入作者都是IP改编收入!?

……

从未卖出过版权的新人总觉得版权收入高,应该以卖版权为主。

但绝大多数卖出过版权的网文作者,只会将版权当成一种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额外收入。

订阅,才是网文的根基。

除非你是‘唐家三少’‘天蚕土豆’‘猫腻’‘天下霸唱’。

不要说刚入门的网文新人,上述这四个人,哪怕对许多大神作者同样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

如今能在网文中站在顶点的‘老鹰吃小鸡’‘爱潜水的乌贼’‘会说话的肘子’。

他们三位都是以订阅稿费收入作为核心收入来源,哪怕他们都已经以极高的价格售出过作品版权。

……

前两天在群里闲聊,有个小伙伴说他书友群里有个盟主也想写网文,但总是拿着十几章开头跑来问自己能不能月入五千,如果写下去最后有没有希望改编影视剧。

另一个小伙伴说最近有个新人不知从哪找到他联系方式,天天问起点作者是不是没有版权。

我忍不住吐槽了一句,你们这还好,只遇到一个两个,我在知乎上天天都能看到一大堆这种问题。

他们两个面面相觑,尽皆无语,最后默契的岔开了话题。

今天遇到的这个问题就更吓人了,直接问能否从编剧的角度来构思网文?

这完全是颠倒了顺序。

所谓的影视改编,是你先有了成绩,先有了名声,先写好了故事,然后才会被人看中买下版权。

如果人家想要专业的影视剧本,那为什么不直接去找专业的影视编剧?

你以编剧的角度写网文,你的书名甚至都不会出现在影视改编方的预选目录中,你拿什么卖版权?

如果你确实以影视改编为目标,可以。

都市题材,刑侦题材,现实题材,谍战题材,这些都是跟影视剧具有很高重合度的题材。

甚至包括一些仙侠作品,架空历史作品,同样也受改编的青睐。

但是,这依旧改变不了,你首先作为一个故事,一部小说的品质,才是决定能否改编的关键因素。

然而即使合适的题材,也只是提升被选中的几率,最终的决定权永远都不会放在你的手里。

……

如果你一门心思就是想把自己的作品搬上大银幕,讲真,背着稿件一家家影视公司上门投稿,缠着制作人抱大腿都比跑来写网文更现实一些。

网文市场中,绝大多数的版权运作只会发生在上层作者之间。

你想玩版权运作,可以,你先爬上去!

爬上去才有入场券!

不要说什么公不公平,市场运作中只会看中价值。

电子订阅稿酬是中低层作者收入的绝对支柱,这部分稿费,多的也能有十几万,几十万。

甚至许多大神级作者的作品本身就不适合改编,他们的稿费收入也依旧能远超一线城市薪酬标准。

……

这个问题的关键点不在于哪一种稿费更高,哪一种稿费更低。

你看这成龙,吴京赚钱多,就觉得动作明星将会成为演员这个职业的主体,难道不觉得荒谬么?

何为主,何为次,何为先,何为后!

如果没有订阅成绩,在网文这个行业中你就根本不可能存在进行版权运作的可能性。

如果连这个问题都想不清楚,你可能还没踏上赛道就已经自绝于网文了。

……

最后提一嘴,

网文中确实存在以版权改编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作者,但想走这条路,请参考传统作家。

这其中绝大多数作者是因为因缘际会,最终才确立了这样的发展方向。

他们要么是偶然一部作品被投资方看中,要么是经过常年累月积累起了深厚的人脉和成熟的作品。

亦或者一部分主旋律现实题材作者通过网文平台进入了作协,进入了传统作家的领域。

但不会从一开始写书时就想着,写网文就是奔着要卖影视版权去的,都是时运所牵,莫要强求。

user avatar

你不能因为饭的终点是屎就直接吃屎吧?

user avatar

不要走火入魔,兄弟。

你可以借鉴剧本的一些特点,比如把小说中的对话安排得像台词那样更有节奏感。

你也可以借鉴影视的特点,让自己的描写更生动,更有画面感。

但不是让你直接去写剧本,只是借鉴吸取其长处。

另外,推荐题主看一部作品(但你不一定找得到,因为是二十多年前我读高中那会儿在《楚天都市报》的连载上看到的),好像叫做《两弹一星内幕》。里面的对话就很有台词的感觉,场景之间的转换很像影视剧里面的“转场”。

你要是找得到可以看看,自己体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