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把高中学的哲学当做真理会怎么样?

回答
将高中哲学奉为绝对真理,这是一种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设想。在现实生活中,这样做的人可能不多,但我们可以通过分析高中哲学的内容、其教育目的以及“奉为真理”所带来的影响,来详细阐述这种状态可能出现的情况。

一、 高中哲学的内容及教育目的: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高中哲学通常涵盖哪些内容,以及它被教授的初衷。

基本哲学概念与范畴: 高中哲学通常会介绍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意识与物质、实践与认识、理性与非理性、必然性与偶然性、具体与抽象、现象与本质等。
哲学史的入门: 会简要介绍一些重要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如古希腊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古代哲学(儒家、道家、墨家等)、近代西方哲学(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和一些现代哲学思潮。
认识论与方法论: 强调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的辩证方法(如矛盾分析法、整体与部分、原因与结果等)。
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 很多国家的教育体系会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认识世界的主要框架,强调物质第一性,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以及事物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观点。
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 哲学也被用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价值选择、道德判断等问题,塑造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

高中哲学教育的目的,通常不是要让学生成为哲学家,而是:

培养批判性思维: 学习分析问题、辨别观点、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提供认知框架: 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解世界和认识事物的基本视角和方法。
激发思考热情: 引导学生对生活、社会、人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奠定人文素养: 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人文关怀。
服务于社会思潮: 在某些国家,高中哲学也承担着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任务。

二、 将高中哲学奉为“真理”的可能表现和后果:

如果一个人,特别是正处于世界观形成关键时期的高中生,将高中哲学的内容视为绝对、永恒、无懈可击的真理,那么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 极端化的思维定势与思维僵化:

教条主义: 将高中哲学中的某个理论(例如,某一特定哲学流派的观点、某种认识论方法)奉为圭臬,不容置疑。在遇到任何问题时,都试图套用这些概念来解释,而忽略了具体情境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思维定势: 遇到新信息或新观点时,会习惯性地用高中哲学中已有的框架去理解和判断,一旦发现不符合,就倾向于排斥或曲解,而不是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认知。
丧失灵活性: 世界是不断变化的,社会思潮也在不断发展。将高中哲学视为终极真理,会让人失去对新知识、新思想的开放性和接纳度,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时代。

2. 理论与实践脱节的认知偏差:

空谈理论: 可能会沉迷于哲学概念的思辨和辩论,但缺乏将这些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能熟练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社会问题,但无法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理想主义的幻灭: 高中哲学往往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强调对事物的客观认识和理性指导。如果将这些理想化模型视为现实的全部,当遇到现实世界的复杂性、非理性、甚至残酷时,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和幻灭感。
缺乏经验验证: 哲学知识虽然有其抽象性和思辨性,但其最终价值体现在对现实的解释和指导能力上。将高中哲学奉为真理,意味着拒绝通过实践来检验和修正这些“真理”,从而使其变得空洞和无力。

3. 固步自封与阻碍个人成长:

停止学习: 如果认为高中哲学已经包含了所有重要的真理,那么自然会停止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索,阻碍了个人在知识和思想上的成长。
难以与他人沟通: 哲学是开放的、多元的。如果只认同高中哲学中的一种视角,而排斥其他哲学思想,甚至其他学科的观点,将很难与拥有不同认知框架的人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自我封闭: 这种对“真理”的坚持,可能会导致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不愿意接受批评,不愿意反思自己的观点,最终限制了个人视野和格局。

4. 误解哲学本身的意义:

哲学并非科学: 哲学更多的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探究精神,它不提供像科学那样可以被量化、被实验反复验证的精确答案。很多哲学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是需要持续探索和辩论的。
哲学是开放的体系: 真正的哲学是开放的、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历代哲学家都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创新。将高中哲学视为“真理”,恰恰违背了哲学的开放精神。
高中哲学是入门: 高中哲学更像是哲学这片浩瀚海洋的浅滩,旨在引导学生入门,让他们了解哲学的存在和基本方法,而不是全部内容。

5. 潜在的社会影响(极端情况):

僵化思想的传播者: 如果这个人成为某个领域的领导者或有影响力的人物,他可能会将这种僵化、教条化的思维模式传递给他人,影响整个组织或群体的思想活力。
对社会进步的阻碍: 任何形式的僵化思想和教条主义都可能阻碍社会进步,因为社会进步往往需要不断反思、批判和创新。

举例说明:

假设某高中哲学课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并且将此奉为绝对真理。

可能表现:
当学习到某个抽象的数学定理或理论物理概念时,会本能地质疑:“这东西有什么用?有没有实际的实践意义?”而忽略了其理论本身的美学价值和对未来科技的潜在影响。
在讨论某个历史事件时,如果缺少直接的“实践”证据来支撑某个观点,就可能直接否定该观点,而忽视了文献、逻辑推理等其他认识途径。
当听到有人谈论某种超越现实经验的信仰或哲学观时,会直接斥之为“不切实际的幻想”,缺乏理解和包容。

后果:
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纯理论性的学科产生抵触情绪。
在面对一些需要高度抽象思维或理论推演的问题时,可能会感到困难。
难以理解那些在当时没有明显实践意义,但在后世却发挥了巨大作用的科学理论和思想。

总结:

将高中哲学的内容奉为绝对真理,是一种认知上的陷阱,也是对哲学精神的误解。这样做会导致:

思维的僵化与封闭:难以接受新事物,无法进行批判性思考。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空谈理论,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个人成长的停滞:停止学习和探索,视野受限。
对哲学本身的贬低:将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探索领域,变成了一套僵化的教条。

真正的哲学学习,应该是一种开放、包容、批判性的过程。 学习高中哲学,是为了获得一种思考的工具、一种认识世界的视角,是为了激发更深层次的思考,而不是为了找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终极答案”。将高中哲学作为起点,去阅读更广泛的书籍,去接触更多的思想,去通过实践检验和反思,这才是哲学学习的正确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你把高中哲学和历史真学好了的话,那你就知道这世界上最根本的整理不是哲学,而是东风

user avatar

一群连高中政治必修四都没看过的人,跟我说什么“阻碍追求真理”、“心智不健全”、“恶心别人还恶心自己”。

我们先来看一看政治课本的内容(此处 @JoJo王颀 ):

起手先教高中生这个,给你讲清楚了你生活的这个政治制度是什么,然后:

一开始觉得教科书在吹牛,但你仔细想想,美国的政治是不是被财团把持了?阶级固化的思维不明显?

再往下看:

胡萝卜加大棒,教你治国秘籍。
五十万警察和四千所监狱,是什么概念?——中国都才只有一百六十万警察,七百所监狱。
美国三亿人口,中国十四亿人口。谁水深火热啊?

国家、政治制度讲完了,再看什么是政党:



光有国家还不行,你先得组建起来自己的政党。

这段话精妙的很,总结起来就是:
——出了事儿一定要第一时间找工人,工人又有力气、又好组织。拿工人带农民,而后再带上知识分子。要是纯领导农民或者知识分子,玩不转的。

这基本代表了我国高中政治教科书的水准,此外, @JoJo王颀 在论述这套课本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小弟深以为然:

每一章繁复琐碎的地理教材背后,都是诸多建材寻址的绝妙方案。 每一篇看似钦定的历史结论背后,都是无数仁人志士血与泪的牺牲。 每一道死板教条的政治大题背后,都是一篇精妙绝伦,慷慨激昂的战斗檄文。

介于在下对高中政治必修4颇有些研究,所以就来与你们撕一撕:

本书开篇明义就阐发了哲学是什么——“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在唯物和唯心方面——“实际生活中,人们都会面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学生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情况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情况之间的关系,农民要面对和处理耕作计划和耕作情况之间的关系。在认识这些关系和改造它们之前,必须先解决一个问题——谁决定谁?”

答案区有个大哥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空洞的”,那我就要问问你了,经济基础如何决定上层建筑?你知不知道上层建筑还能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就这个反作用,你有没有研究过上层建筑是以何种形式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

不同形式之间又有什么不同的影响?

就这,是政治必修4的第一课,先弄明白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阐发出这个世界的雏形,是帮助高中生学习哲学的第一步。

捎带手怼一下另一个大哥的答案,他说:“哲学不能弄明白人类不可知的那些现象。”

显然在这里他把“不可知”给绝对化了,如果他认真看过必修4,那他应当会知道有这样一句:

“世界上有尚未被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被认识之物。”

唯物辩证法主张以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科学实践的发展有力的驳斥了不可知论,人的认识能力随着实践深入而上升,认识与探索事物的工具也随着科学进步在推陈出新。

人没办法接收到电磁波信号,但你的手机可以啊大兄弟【手动滑稽】


此外,这本书里不光讲了理论,还讲了理论是怎么被探索出来的。

1.世界是物质的

2.物质是有规律的

3.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这三点,你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去分析,得出来的理论就是你自己的理论。

什么是普遍联系?什么是特殊联系?什么是直接联系?什么是间接联系?它们彼此之间在怎么样相互作用?

比如你妈打你,政治必修4是告诉了你妈打你的原因,让你当作必背课文背下来了么?显然没有。

但它教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你妈是不是更年期?——中年妇女暴躁的普遍原因

你是不是偷她钱了?——青少年偶尔出现的特殊原因

隔壁老王告密你嫖娼。——邻居煽风点火的直接原因

你大表哥考了清华,表姑得知此事告诉了你爸,你爸一蹶不振宣布出家。——间接原因吧


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你也可以想想为什么。

至少我们的教科书没有阻止你去想为什么啊,联系的根本内容为什么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又为什么是矛盾?

在本朝那位的《矛盾论》中,他详细地阐述了什么叫矛盾,有兴趣的各位可以去看看。

了解完矛盾之后,兄弟,你可以着手解决你生活中的问题了。

举个例子,你玩抖音,你的视频从来不火。这个时候就有人跳出来了,跟你说,抖音是种玄学,什么视频爆、什么视频不爆,根本没依据。

不要信他的,首先,抖音是客观存在的,它的传播机制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怎样认识?联系啊。

同一类型的爆款视频,下载100个,总结成文本,找它们的共同点。

从所有视频的共同点中能够合理规避掉所有不爆的因素。

把握住共同点去创作视频。

你再试试?

我b站、抖音的爆款视频全是这么弄出来的。

至于后面的发展、矛盾怎么用,下次更。

累了,这本书着实编的不错,要嘲讽的各位好歹也认真看看啊【狗头保命】

user avatar

北大哲学系大概09年左右的一门全校公选课,现代西哲。第一节课老师就说:唯物主义哲学没有超过猪的水平,连猪都知道物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看到这是个讲台猪都不会撞上来。真正的哲学就是唯心的。

当时全场学生哄笑鼓掌,我把这句话记了下来,印象特别深。

————————

我并不同意这个观点。仅借题回忆一下,提供学术界内仅仅一个教授的观点,供大家参考一下。我好奇的地方在于,十一年过去了,不知道现在的他还能够在课堂上这么讲么?

————————

其实北大哲学系有个性的老师还是很多的,讲课时根本不回避个人喜好。当时另一个讲西哲史的老师,前面刘海染了一撮金发,是德国哲学和黑格尔铁粉。有节课讲到西方近代哲学,他说,英国哲学是理论上错误,实践上有害的;法国哲学嘛,笛卡尔是法国第一个哲学家也是最后一个哲学家;下学期现代西哲本应从叔本华讲起,但他没啥意思,我们这学期多讲讲康德和黑格尔,下学期继续讲黑格尔,就跳过叔本华吧。。。

————————

回答这题本意是想说,任何哲学思想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绝对真理,有人说唯心主义虚妄可笑,也有人说唯物主义没超过猪。第一节课讲现代西方哲学,尤其是面对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讲的,自然希望打破很多非哲学专业学生因为高中课本而对于哲学的预设想法。我没有给出语境直接引用这位老师的话,有失公允。

大学课堂崇尚思想自由,鼓励不同观点的碰撞,从来不会只允许“一种声音”,北大尤为如此。学生不同意老师观点而在课堂上与老师辩论的事常有发生。这位老师风趣幽默,语言犀利,深得学生喜爱。唯物主义哲学源远流长,我个人的观点是这位老师的这句话个人色彩过于浓重且相当失偏颇,但观点不同不妨碍我听他的课。经同学证实,他现在仍在北大开课,风格犀利依旧。

user avatar

哲学就是用来当做批判的武器,在批判的过程中学会反思。

哲学存在的意义就是试图解释真理,哲学本身不是真理。

“高中学的哲学”就是人为构建的桎梏,其目的就是试图影响你对于世界的认识。

换句话说,哲学是工具,是一把打开房门的钥匙,哲学是一条路,通往一个未知的方向。

如果你坚信“高中学的哲学”是解释得通的,是有道理的,这个方向是正确的,那么可以继续沿着这条道路往前走,成为你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

人的一生最主要的的问题是太过于短暂,大多数人的思想还没有成熟就已经老得快要死去了。脚下纵有道路千万条,你也没有机会去一一尝试,大多数人都是走上那条算那条,对错也罢,往往难以回头,也没有时间和机会让人重新选择。

“桎梏”虽然是刑具,代表着思想上的牢笼,但也未尝不是一个选择,特别是放在当前环境下,是有着现实意义的。

什么是当前环境?

当前环境就是不顾一切去寻求物质享受,因为人类创造的物质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拥有更多的物质,则拥有更好的生活。大多数人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为了挣脱牢笼去跋山涉水,背负着沉重的思想包袱艰难前行。

辩证唯物主义就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用辩证的方式去看待唯物主义,用矛盾分析法去揭示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发展过程。当你找到了资本主义的普遍规律,也就知道了财富的秘密。知道了财富的秘密,也就有得到更多物质的机会。

思想上被桎梏,但是物质上却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如果说有志于此,这也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user avatar

除了数理逻辑里面一小部分你若不认可那就是纯抬杠的公理之外,“你” 本就不应当把任何阶段学的任何一套哲学当真理。

若非要说哲学有真理,那也只有一个:

“你丫甭扯淡了,快闭嘴吧!快听听我怎么解构你的扯淡,然后听听牛逼的我是如何更漂亮地扯淡的。”

user avatar

8.20(最终)

修订版全部在个人账户号更新,公众号详见主页想法。

毕竟资狐想封就封,趁我还没被全禁交代好后事吧。

公众号:九步半的苇草(微信号jbbdwc2019)

7.26 更新

前段时间事情结束后,重新开始这个专栏的内容,由于最近搜集到的信息和内容较多,我对现有的专栏部分作了重大调整,更偏向于哲学史为主的思想史,而不是之前的社会史学为主的思想史,因此这一部分内容涉及到的理论性知识更多,但是做了大量的资料准备和充实工作,对之前所有发表的专栏会全部修改乃至重写,目录见下方:

6.15更新

第二次被判定违规,原因是半个月前发过的东西他们又觉得有问题了。

说白了谁火灭谁呗。

这个回答不再更新了,具体内容烦请移步专栏(见下方,个人公众号也会开始备份,不过慢一点就是了),别问我“知乎”“知否”,问就是“不知”。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6.13更新

最近两天这个一直不温不火的回答突然受到了关注,让我有些诚惶诚恐。专栏卡着不是我放弃了,“唯物辩证法”论战没写是因为最近到了期末,我有四五篇论文的deadline……另外我也在总结前一阶段跟很多知友探讨而来的收获。雪上加霜的是一个突然性的工作,即翻译西方马克思主义之父卢卡奇的手稿(这部分内容也会在另一个专栏更新,下方指路),所以这个计划暂时耽搁了。但是我没有忘!你们相信我!进度慢一点但是还是会更的!

另外,我只是个考研的孩子(不喜欢上课回答问题赚平时分和课后不背教材的没保研资格的傻孩子orz),平时带家教加上高中临时性代课(老师讲到总结课,要画章节思维框架经常我让我上,于是等我画完解释完就下课了orz),对于高中教科书有一些切身体会而已,真的不是什么教授!我还年轻没对象呢!(重点)

总之感谢大家支持,怕麻烦不想开公众号(运营和审核十分复杂)而且懒得折腾(精力有限),好在专栏目前相对安全。要是不行……那再说呗(手动滑稽)

ps:我打脸了,终究还是错付了对公众号的厌弃之心。

下方指路卢卡奇手稿专栏,不是这个回答的内容!回答的内容专栏在下面那个!

(手稿国内暂无中译本,因此切勿抄袭转载!这是多个人共同的劳动成果,造成不良后果不负责!)



5.28更新

两天前这个码了将近八万字的回答突然被判为“违规”,然后此回答也进入了危险期……虽然现在申诉成功,但是为了保证别在出现这种稀里糊涂的情况,加上回答太长实在不利于阅读,因此这里我只发核心观点和重要论述,以及理论的基本大纲。详细内容我会在我的专栏《马克思(传统)思想史简明教程》更新

以下是原回答:


1.总评

  • 特点:苏联“教科书双子”为主,补充了毛泽东、艾思奇等改开前理论家的中国化成果,结合传统文化,削弱个人意识形态成分。
  • 初步目标:建立较整体的思想方法,避免片面偏激的思维。
  • 最终目的:为现行制度(特别是经济建设中心路线)提供形上背书。
  • 优点:以“说理”起感化作用,从而产生对现行意识形态的向心力。
  • 缺点:造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哲学思想一元二体的矛盾对立,形成悖论,理论不自足。
  • 表象问题:理论与现象存在矛盾、人对未来蓝图的怀疑、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扩张等等。
  • 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性(画大饼)决定实践“本体”,从而在与现象的结合中造成了目的与手段的颠倒。
  • 前途:教科书核心难以被突破,但改良手段可解决当下绝大部分问题。彻底解决的途径在于切割主义与思想,重新建立联系,基于马克思个人思想实现理论创新和阐发。
  • 影响:个人利大于弊集体利大于弊,国家重在政权自身取舍

2.论证思路

  • 论证分三部分,一是马克思主义与现行教科书的关系;二是教科书体系真理与否的分析;三是对教科书缺失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缺失的部分进行补充。
  • 参考资料:四本高校自编马哲史教材(非大学思政课教材),国内学者相关论文及中共中央文献与党史研究院资料(包括马恩全集在内),不一一列举。

相关理论概述(具体见专栏)

一、哲学有关概念澄清

  • 一般哲学:即“形而上学”,指思考事物的本原、认识的产生等理论。另,一般哲学不包括马克思的哲学及马克思主义哲学。
  • 意识形态:一种世界观,狭义的指统治阶级所提观念,狭义解释是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发明。哲学强调没有最终真理意识形态具有强排他性。
  •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并不等于马克思的思想。基本流派包括正统苏联、中国、西方四种,前三者合称传统(经典)马克思主义。
  • 教科书体系:特点是简洁通俗、事例论证、教条化。教科书双子是米丁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和斯大林参与撰写并把关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二、马克思哲学思想≠教科书体系

  • 马克思思想出发点:物质生活的提升与人的幸福的消亡
  • 马克思思想贡献:辩证逻辑对实践本体论的形而上学构造、扬弃康德知性形而上学成果、实现合理性与合法性的统一,将人看做整个哲学的“形式因”。
  • 马克思思想特征:现实主义、人道主义、理想主义、“折中”主义。
  • 马克思遗留问题:思想庞大缺乏系统、跳跃性强难以还原、“无中生有”的可行性、不可知论的有限超越。
  • 对教科书的影响:后世矫枉过正走向教条、本土化与信仰化诞生科学主义、目的与手段再度颠倒丧失活力。

三、教科书体系的产生≠任何一者的夙愿

  • 先声:恩格斯——定义概念,初步体系化,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奠基人。确立了形上与现象合流的阐释思路,奠定形而上学化与意识形态化两条发展道路。
  • 早期:苏联本土化——普列汉诺夫引入开启本土化历程,列宁实现形上向意识形态化的道路转移,斯大林完成“自由”-“物质”的本体重心转向,科学主义和教条主义被视为基本原则确立。
  • 中期:中国本土化——康梁孙中山奠定本土化基调,陈李确立革命化发展道路,王明等实现形而上学庸俗化,毛泽东继承“合法先于合理”的思想,艾思奇等主导意识形态化建构。
  • 后期:中苏论战开启教科书更替历程,艾思奇教材实现语言主导,肖前教材实现实践本体论转向。中西论战、形质论战、因果论战、一多之辩、共产之辩等尝试突破教科书体系,但未涉及根本而在苏联解体后渐入困境。近年有以西解马与以马解马的思潮,出现意识形态与哲学二分的趋势。
  • 道路:基于正统马克思主义——理清无产阶级政党专政与国家政权、共产主义和一般无产阶级的内在关系;基于非正统马克思主义——解决“无中生有的难题”,即阶级意识的存亡问题。
  • 根本:客观世界与阶级意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之争——“不是……而是……”与“只有……才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