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央视报道「不要吃隔夜西瓜,细菌数量难以数清」是否属实?

回答
关于“央视报道‘不要吃隔夜西瓜,细菌数量难以数清’”这个说法,我们可以从科学和常识的角度来详细分析一下:

首先,央视报道的说法是基于普遍的食品安全常识和科学原理的。虽然“细菌数量难以数清”可能带有一些夸张的修辞色彩,但其核心观点——隔夜西瓜存在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是真实存在的。

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隔夜西瓜可能存在问题:

1. 细菌滋生的环境:

西瓜本身的成分: 西瓜富含水分和糖分,这为细菌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的“温床”。切开的西瓜暴露在空气中,其内部的糖分和水分更是吸引微生物。
接触空气和环境: 一旦西瓜被切开,其内部暴露的果肉就与空气中的细菌、霉菌等微生物接触。这些微生物可能来自切瓜的刀具、砧板、盛放西瓜的器皿,甚至是空气本身。
室温存放的风险: 如果切开的西瓜在室温下放置时间过长(即使是几个小时),细菌的繁殖速度会非常快。特别是对于一些耐高温或容易产毒素的细菌,在适宜的温度下,其数量会呈指数级增长。
冰箱储存并非万能: 虽然冰箱可以延缓细菌的生长速度,但并不能完全阻止所有细菌的繁殖。一些喜冷菌(psychrophiles)或嗜冷菌(psychrotrophs)在冰箱的低温环境下仍然可以缓慢生长。而且,如果西瓜在切开时就已经沾染了较多的细菌,即使放入冰箱,数量也会逐渐增加。

2. 潜在的细菌种类和风险:

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 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细菌,可以在人的皮肤、鼻腔等部位存在。如果切瓜的人手上或砧板上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它们就会污染西瓜。金黄色葡萄球菌能产生一种耐热的肠毒素,即使加热也无法破坏。食用被污染的西瓜,可能导致食物中毒,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沙门氏菌 (Salmonella): 沙门氏菌可能存在于生肉、禽蛋等食物中,如果用来处理西瓜的砧板或刀具曾接触过这些食物,就可能发生交叉污染。沙门氏菌感染会导致严重的胃肠道疾病。
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 特别是某些致病性大肠杆菌,可能来自不洁的水源或生食的污染。
李斯特氏菌 (Listeria monocytogenes): 这种细菌对孕妇、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尤其危险,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威胁生命。李斯特氏菌能在低温下生长。
霉菌和酵母菌: 隔夜西瓜的表面也可能滋生霉菌和酵母菌,它们同样会影响西瓜的风味,甚至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毒素。

3. “细菌数量难以数清”的科学解释:

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细菌的繁殖速度非常快,在适宜的环境下,几十分钟就能成倍增长。一个微量的细菌污染,在几个小时后可能就会变成成千上万个,甚至更多。当我们说“难以数清”时,实际上是指细菌的数量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远远超出了我们通常对食物安全可接受的范围。在食品安全检测中,通常会检测每克食物中细菌的菌落总数,当这个数字超过一定标准时,就认为食物存在安全隐患。隔夜西瓜,尤其是未妥善保存的,很容易就达到这样的标准。

4. 哪些情况下的隔夜西瓜风险更高?

切开后在室温下放置过久: 这是最危险的情况。
未使用保鲜膜或密封容器覆盖: 直接暴露在空气中,更容易受到污染和细菌滋生。
切瓜过程中卫生条件不佳: 手不干净、刀具或砧板不洁净。
冰箱温度不达标: 冰箱门频繁开关或温度设置过高。
一次性切开的西瓜量大: 越早被切开的部分,接触空气和细菌的时间就越长。

5. 如何安全食用西瓜?

尽量现切现吃: 这是最安全的做法。
未切开的西瓜: 可以放在阴凉处或冰箱中储存。
已切开的西瓜:
尽快食用: 如果切开后有剩余,应尽快冷藏。
密封保存: 使用保鲜膜紧密包裹切面,或者放入带盖的保鲜盒中。
注意储存时间: 一般建议切开的西瓜在冰箱中存放不要超过23天。
食用前观察和闻气味: 如果西瓜出现异味、变色或表面有黏腻感,即使没有过夜,也最好不要食用。
食用隔夜西瓜的注意事项: 如果一定要食用隔夜西瓜,应选择从冰箱中取出后,看起来新鲜,没有异味,并且之前保存得当的。但即使如此,其营养价值和风味都会有所下降,并且仍存在一定的风险。

总结:

央视报道的说法是基于科学原理和食品安全常识的,并非夸大其词。隔夜西瓜之所以存在风险,主要是因为其高水分、高糖分的环境容易滋生细菌,而切开后暴露于空气和不当储存会进一步增加污染和细菌繁殖的风险。虽然“细菌数量难以数清”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但它准确地反映了隔夜西瓜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尽量避免食用隔夜西瓜,或在食用前确保其储存得当且无变质迹象。最安全的做法还是现切现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了验证隔夜西瓜是否能吃,记者将半个西瓜用保鲜膜包好放入冰箱进行冷藏,隔了一夜,记者带着这个西瓜来到江苏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的细菌实验室,请检测人员进行检测。工作人员分别在西瓜切面的表层、表层下4厘米处、表层下8厘米处取样,每处取样1克,捣碎后放入培养基中,分别标明1、2、3号,放入培养箱。48个小时后,令人有些震惊的实验结果出来了。


震惊你M个大蛋啊,营养基冰箱里隔夜再跋山涉水在培养箱环境下48小时,细菌当然长得多啦,跟西瓜、冰箱、隔夜有个蛋关系啊,你们央视记者这不是在助长浪费的不良之风吗,你们是特小凤派来的间谍吧。

user avatar

2020年更新:时隔3年这个回答又火了,我先凝练一下这篇回答对大家有用的知识点:

  1. 西瓜没有被切开时,整个西瓜的内部是无菌的,因此我建议冷藏整瓜及时吃完
  2. 冷藏的西瓜有没有患病风险,取决于你是否适用保鲜膜,冷藏的条件,以及西瓜自身的甜度。央视的报道有一些“耸人听闻”,夸大了细菌的风险,用于提醒大众关注饮食卫生可能有一定的“矫枉过正”;
  3. 细菌并不可怕,细菌数目增加诚然会提高某些疾病的风险,但是没有必要过分夸大。
  4. 一个可能实现的想法:如果你冷藏了切好的西瓜,可以将接触空气的西瓜片下一小段,因为不论如何,接触空气的那一部分的细菌数量都会是最高的。

其他答案都在吐槽,那我就仔细具体谈谈怎么错了,怎么理解这个新闻。

一觉醒来上日报,作为一名喜欢微生物学尤其是细菌学的人,真的很激动。

总结本则新闻就是:用错误的方式告诉你一个简单甚至无用的事实。

我们逐条看题目:

央视:不要吃隔夜西瓜,细菌数量难以数清

误导之处在于,新闻想用难以数清让大家误以为数量很多,事实上,这种表述是很不对的。
因为,在微生物计数实验中对可培养微生物的计数一定要关注稀释倍率,涂板体积。
稀释倍率是由于细菌数量过大,就算用很小的涂板的体积,仍然无法看出单菌落。(单菌落表明该团细菌来自同一个个体,因而可视为在涂板的时刻是单个分离的细菌)。因此在新闻中给你看到的长得满满的形成菌苔的板是无法计数的,而不是难以数清。所以光看新闻标题是不是就觉得槽点满满了?
涂板体积一般是恒定的,这里不具体说。

↓这是无法数清的菌苔,可能和数目相关,也可能和在培养中有液体流动有关(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大家可以看出了板的拥有者标注了稀释倍数。


↓这是可以用于计数的板,长出的菌落清晰可辨,而且数目适中(从几个到二三百个都可以接受)



西瓜表层的细菌基本覆盖了培养皿底部

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加大稀释倍率,通常稀释倍率是十倍十倍的相乘,直到在特定的倍率中可以看到十位数目到几百个的单菌落,这样的计数才可信。所以啊,下面题目又暴露了。

细菌数量难以数清,要以亿为单位计算

既然都确定数量级了,还数不清?那你是怎么知道用亿做单位的?怎么不是更高的单位?

其次,数细菌的数目就是一个错误概念。要用菌落形成单位(CFU,Colony-Forming Units)表示单位体积中的活菌个数。在活菌培养计数时,由单个菌体或聚集成团的多个菌体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所形成的集落,称为菌落形成单位,以其表达活菌的数量。传统上叫“个”。但是,一个菌落并不一定是一个细菌所生成,也可能是由一簇细菌(一个细菌团)所生成,这时候再叫“个”就不准确。

相信大家都喝过养乐多,各种活菌型饮料说明书上标的都是CFU数目。关于活菌饮料,我们上课的老师也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有机会可以给大家分享。

细菌大多都是阴性杆菌和阳性球菌

看到这里,我懵了,这里的阴性和阳性指的是革兰氏染色的结果。可是阴性阳性和菌的性状和是否致病没有一毛钱关系啊?说这句就是让大众不明觉厉的吧。这句话通俗点说就是,“人类大多数是短头发男人和长头发女人”,所以到底要吓唬谁呢,大约是不明觉厉的外国人。

不能排除有肠道致病菌生长

不能排除有肠道致病菌的生长,说这些话实在是太轻松了。喝口水都不能排除呛死的可能性。既然决定写文章发稿,而且菌都培养出来了,完全可以继续鉴定。恐怕是没鉴定出来到底是什么致病菌,索性给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就作罢了。再者,人体的一些人的肠道菌群有很强的保护功能,就算有一些致病菌不能说明一定会得病。

这里给大家普及一下细菌的致病性:有一部分的细菌被称为益生菌,因为它们本身和人体共生,而且代谢产物对人类来说是有益处的。也有相当一部分的菌对人体是既无益处也无害处的。最后的是致病菌,但是致病菌不代表一定会导致疾病,很多的致病菌是条件致病菌,在人体免疫低下,情绪低落等等条件下伺机而动。然而要避免摄入致病菌,归根到底是不吃不洁食物!

小结一下,临床细菌学检验具高风险性、高干扰性(如标本采集、运送等过程中的诸多因素都会干扰检出率和正确率)、高技术性和高严谨性(准确表达、报告和解释结果直接影响治疗的成败),步骤也繁琐,标本采集、标识、保存、运送、处理和检验,结果分析和报告。按照已经了解到的科学素养,我估计央视要做到上面几个标准很难。

仔细看了网上相关的具体报道,更是哭笑不得了:

1号培养皿中分布着密密麻麻的菌落群,就连实验人员也感到吃惊,他们表示其中的细菌数量已经难以数清,需要以亿为单位计算;2号和3号培养皿中的菌落群比1号少了不少,但也难以计算。江苏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细菌实验室检验师纪小亭告诉我们,培养过后可以看到,西瓜样本中的细菌大多数都是阴性杆菌和阳性球菌,但是也不能排除有肠道致病菌生长,对于胃肠道功能不好的的人来说,吃了这些东西以后,可能会引起腹泻、肠胃炎等,所以建议大家尽量不要食用过夜的西瓜,


即使是冷藏过以后也不能确保安全。到底需要多大的能耐让西瓜不容易滋生细菌呢,我觉得这个西瓜最起码要自带分泌抗生素的功能,那才是真正不要吃的西瓜。西瓜本身就可以为细菌提供湿润的环境和充足的糖类作为碳源,本身就很容易滋生细菌,所以这个实验很容易得到可以诱导大众的结论。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冰箱低温能抑菌,却无法杀菌。低温细菌(如李斯特菌)的存在,仍可在冰箱内增殖,西瓜还是新鲜吃的好。放入冰箱的时间真的不宜过长。

再提提关于实验:
1.对照试验,不做对照试验,只放切几个西瓜数一数真的和耍流氓没区别。所以应该分多组,分别对切不切开的西瓜,加不加保鲜膜,放不放冰箱都对数目计数,不然实验没有那个意义。

2.重复性试验,多设置几组实验增加可信度,做了一个瓜就发各种稿真的不合适。

3.注意实验条件,既然要说西瓜滋生细菌,那这细菌从何而来,总之在实验中不准引入细菌干扰实验,所以要在无菌超净台操作,切瓜的刀务必灭菌消毒过。

这个新闻不仅体现了记者和央视对基本的微生物学知识的匮乏,还体现了他们不爱探究急于给出结论浮躁的心态。

最后,要我来做这个实验,我会如何设计呢?
实验材料:不同菜场买来的西瓜N个,新鲜程度与个头大小要求近乎一致。
实验用具与器材:实验室标配的超净工作台及常用的加样器、平板等等设备。

在考虑西瓜染菌主要有哪些因素时,我的猜测是西瓜外皮没有洗净、切瓜刀不净、保鲜膜不净、保鲜膜质量不好等等。至于西瓜自身本身内部会不会有细菌,我认为不会有,因为瓜皮在西瓜发育中始终是一个密封的屏障,细菌本身就不会存在在瓜内,自然不会有机会生长。退一步说,就算有细菌在某个时期进入了瓜的内部,在缺氧、太高的糖分等环境下不一定可以生长的很好。再退一步,长得很好,你打开西瓜的时候就可以肉眼发现大量的不明物体了····隔夜西瓜一是与空气直接或者间接接触,在夏天这样的温度下,在西瓜这么甜的糖度供应下,太容易菌数超标了!

实验步骤:这里只说对照组的实验。取若干完整西瓜,在超净台,用灭菌或者消毒处理过的刀具将西瓜切开,取1cm×1cm×1cm(保证一面是切面)的内瓤,匀浆器打碎西瓜组织,通过细菌滤膜(只有细菌大小的物质可以通过,其他更大的物质无法通过),后将滤液用若干稀释比例进行涂板。

每组分别图 LB培养基的平板(检测细菌)、土豆培养基(检测真菌)、高氏一号(检测放线菌),过夜培养后计数。至于其他染菌因素,就是实验组啦~

然而要从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分别在西瓜静置不同时间段 如0h(上述实验过程就是在零小时进行的实验) 3h、 6h等等都进行实验,然后绘制一个西瓜菌落生长情况的生长情况,在细菌数目进入指数增长期(此时期细菌增长数目呈爆炸式的指数增长)之前把西瓜吃掉。


----------------------------最后最后的题外话--------------------------------

时隔一年稍作修改,当时吐槽的答案就有一千个赞,而自己的答案不到一百个赞。其他不同程度抖机灵的答案也都几百个赞。但是最近几天获得的感谢和赞多了起来。我的回答也排到了第一位

之前的答案是浓浓的吐槽风,现在想把最和生物专业相关的展示给大家。

关于隔夜西瓜,那必然是答主也常常吃的,是否致病也只能说风险肯定比吃新鲜的西瓜要高。这个实验做出来我觉得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因为规范操作的西瓜培养液对于一个微生物无菌操作合格的人来说是没有问题。而不净的菜刀、瓜皮、已经空气中含有的微生物都是不可控的因素,实验结果不具有普遍适应性。所以我给的建议还是,注意低温保存,尽早食用,饭前便后洗手,别吃冰西瓜吃的太猛。没那么多事的,我们都是中国人嘛=。=【前面写了那么多很有用的东西你们都看了么,光吐槽我的最后一句真的好么,严肃脸】

user avatar

看到某评测机构的回答上日报了,不吐不快。

「新鲜切片水果最好不要在冰箱放太长时间」是对的。水果切片以后,表面微生物容易繁殖,因此最保险的方法是尽快吃掉。如果放久之后发现有异味或不新鲜,就尽量不要吃了。

这个结论是没问题的。但是,某评测机构在这个问题下的回答,和央视的报道,都存在一些不严谨的地方。我建议媒体在做这类实验之前,最好咨询相关专业人士来设计实验方案,共同探讨如何给公众传递准确、严谨、靠谱的消息。

我下面详细讲讲,不严谨的地方到底在哪里。


1. 「菌落总数」到底是不是一个好的指标?

「菌落总数」这个指标是用来衡量一个食品里细菌的总量的。

细菌包括三种:对人体无益也无害的普通细菌;对人体有益的益生菌;还有导致食物中毒的致病菌。我们吃了腐败变质的食物,引起食物中毒,本质上是「致病菌」大量繁殖导致的。而其他类型细菌在食物表面繁殖,可能会影响食物风味,品质,但不会导致食品安全问题。

对于大部分预包装食品,往往会对「菌落总数」进行限定,这是因为通过总细菌量的计算,可以大致看出整个工厂操作环境的卫生程度。如果菌落总数超标,往往意味着工厂操作过程中环境卫生没有控制好,这样就更可能有食品安全风险。

但对于冰箱中储存的新鲜食物,是不太容易从「菌落总数」的指标中判断「食物还能不能吃」的。首先家里的条件不太可能有工厂控制得那么严格,微生物无处不在。第二,西瓜本身属于新鲜、短保质期食物,在冰箱冷藏温度下,一部分微生物仍然会生长。因此只要切开的西瓜在冰箱中放置一段时间,菌落总数必然会上升,而且通常会呈指数上升。这是非常正常的自然现象。而菌落总数上升不代表「吃了一定会有问题」。

而且,某评测机构在西瓜冰箱储存 16 小时后,发现有保鲜膜覆盖的那组,菌落总数增长到了 42000 CFU/g,大家可能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其实这还没到一些预包装食品的最大限量标准。

比如,这是国标中冷饮中的菌落总数限量:

这里面用的是「三级采样」的标准。我们可以看到:

       n=5,c=2,m=25000,M=100000(单位:CFU/g 或 CFU/ml)     

这是什么意思呢?很简单,国标规定必须取 5 个不同的平行样品,其中最多可以有 2 个样品的菌落总数在 25000 到 100000 之间,而其他的样品则必须小于 25000。

因此,你在吃冷饮的时候,有很大可能冷饮中的菌落总数是超过某评测机构的 42000 这个数的,而这个冷饮完全符合国家标准。我拿冷饮只是举个例子,如果查其他食品的国家标准,一般也会把最高限值(M值)定在 50000-100000 左右。

总之,菌落总数达到 42000,只能证明西瓜表面有细菌在繁殖,不能证明「有食品安全风险」。

如果想证明「有食品安全风险」,需要加测大肠菌群、致病菌(比如金葡菌、李斯特菌,沙门氏菌等),而无论是央视还是某评测机构,都没有做这方面的测试。


2. 实验设计的细节合理吗?

抛开「菌落总数」这个指标来看,两家媒体在实验设计的细节方面,也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首先,两家媒体的实验都没有设置平行样品。微生物实验具有非常强的不确定性,通常对于每一个实验组,都会设置很多个平行样,对于不同平行样品间要相互比较,才能得到相对靠谱的结论。所以国家标准才规定了如我前面所说的「三级取样」操作方案。没有平行样品,结果的偶然性就会很大,准确度也会比较低。

第二,两家媒体都没有设置空白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可以验证在微生物实验操作过程中,平板有没有被外来的细菌污染。如果空白对照组有菌落形成,那这次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就发生了污染,此次实验就无效了。

最后,怀疑央视的实验根本没有进行梯度稀释。微生物实验中,如果想进行菌落计数,那必须先将待测样品以 10 倍为单位作梯度稀释(10倍稀释,100倍稀释,1000倍稀释,等等),再选取稀释度足够的样品来做平板计数。否则平板中的菌落数太多,连成片,难以数清,结果也就是无效的了。

之所以有这个怀疑,是因为央视的报道说了下面这段文字:

隔一夜,检测结果令人吃惊。西瓜表层的细菌基本覆盖了培养皿底部,细菌数量难以数清,要以亿为单位计算。

「细菌数量难以数清」,只能说明梯度稀释没做好,没有选择足够的稀释度。否则,菌落数量应该是可以数清的。(最好是在 30-300 CFU 之间,能够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而既然难以数清,又是如何得到了「要以亿为单位计算」这个结论呢?我是完全不理解这位记者的脑回路啊。他对「亿」这个单位有任何直观的概念吗?


话说回来,这些实验至少向公众传达了一个信息:新鲜水果切开后,即使放在冰箱冷藏,微生物仍然会快速繁殖。所以我不建议新鲜的,已经切开的水果在冰箱放太久,最好尽快吃掉。或者像其他答案说的那样,把表层切掉,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这些信息是没问题的。

但是,究竟放多久会坏掉,这就存在很多个体化的差异了,比如这可能跟厨房洁净程度,冰箱洁净程度,甚至是保鲜膜的洁净程度都有关系。如果有致病菌污染,可能放一夜就中招,如果没有致病菌的问题,可能放一两天都是 OK 的。大家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吃了隔夜水果而过分恐慌。

作为给消费者的建议,就是「切开以后尽快吃掉,发现有异味或者不新鲜,就不要吃了」。

user avatar

即使是不隔夜的西瓜,细菌数量也难以数清,不信让他数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央视报道‘不要吃隔夜西瓜,细菌数量难以数清’”这个说法,我们可以从科学和常识的角度来详细分析一下:首先,央视报道的说法是基于普遍的食品安全常识和科学原理的。虽然“细菌数量难以数清”可能带有一些夸张的修辞色彩,但其核心观点——隔夜西瓜存在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是真实存在的。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
  • 回答
    央视报道“月壤不含有任何有机养分,不能种菜”,这个表述非常准确,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和看待它。核心观点解读:为什么月壤不能种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种菜”这个概念对土壤的基本要求:1. 有机养分(营养物质): 植物生长需要氮、磷、钾、钙、镁、硫等必需的宏量元素,以及铁、锰、锌、铜、硼、钼、氯等.............
  • 回答
    央视关于“滴血认胎儿性别,孕妇不到10周即堕胎”的报道,无疑触及了当下社会中一个极其敏感且复杂的话题,它不仅仅是一个医学技术滥用的个案,更折射出深层次的社会观念、伦理困境和法律监管的挑战。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去剖析。一、 科技的“双刃剑”:精准还是滥用?首先,我们要看这项技术本.............
  • 回答
    看到央视报道89岁的赵德馨教授再次发声,谈论“转载知识不应是暴利,知识必须得到尊重”,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一方面,这反映了社会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日益关注,另一方面,也牵扯到我们当前出版和知识传播机制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首先,我们要理解赵德馨教授的立场。他是一位89岁高龄的学者,能.............
  • 回答
    “央视报喜不报忧”这句话,里的“忧”,其实指向的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那些令人不安、需要反思、甚至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方方面面。它不是指芝麻小事,也不是普通的困难,而是那些具有一定普遍性、影响面广,或者触及社会深层问题的“不顺利”或“不如意”。具体来说,“忧”可以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1. 社会发展中的挑.............
  • 回答
    要评价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关于 Lumia 930 摄像头不符合行业标准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并且尽量避免那些过于公式化、缺乏个人观点的“AI痕迹”。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行业标准”这个概念。当央视这样一个国家级媒体在提及“行业标准”时,通常不会指代一个像ISO认证那样严谨的、公开的技术.............
  • 回答
    央视报道郑州二手房成交量同比大涨七成,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增长数据,通常意味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潜在信息和影响:一、 市场复苏的迹象: 需求回暖: 最直接的解读是,郑州二手房市场的需求正在强劲回升。这意味着有更多的购房者愿意且能够进入市场,购买二手房。 观望情绪消退: 此前可能存在的观望情绪有所减.............
  • 回答
    最近央视的一则报道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说的是市面上有些香瓜之所以那么甜,是因为喷洒了增甜剂,而吃了之后还可能闹肚子。这事儿一出来,大家对这“增甜剂”到底是啥,心里肯定犯起了嘀咕。说实话,这“增甜剂”听起来就挺不靠谱的,让人联想到一些不好的东西。但仔细琢磨琢磨,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吃到的水果,包括一些甜度.............
  • 回答
    央视报道比特币,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在“固定投资资产”这个维度上。要判断央视的报道是否等于“承认”比特币作为固定投资资产,我们需要深入分析报道的内容、语气以及它所处的语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固定投资资产”这个概念。通常,我们将其理解为能够提供稳定、可预测回报的资产,例如债券、房地产、指数基.............
  • 回答
    关于央视报道称 iPhone 位置跟踪功能威胁国家安全这一说法,其背后涉及的论点和依据需要我们细致地梳理和辨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需要我们从技术原理、潜在风险、信息披露的侧重点等多个维度去理解。央视报道的核心观点:央视的报道通常会聚焦于国家安全视角,强调苹果公司的产品,尤其是其定位追踪功能.............
  • 回答
    央视报道了武汉一线医生发来的几则令人揪心的信息:发热病人无法及时收治检测,以及医务人员未被要求集中食宿。这些看似具体的操作失误,背后却可能牵扯出一系列严峻的连锁反应,对疫情防控全局乃至社会稳定都构成潜在的巨大威胁。一、发热病人无法及时收治检测:失控的起点,扩散的温床当发热病人无法被及时收治和检测时,.............
  • 回答
    央视报道东莞性产业事件,无疑是中国社会在特定时期对特定现象的一次公开审视和批判。要理解这次报道的意义和影响,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央视报道的背景与动机: 时代背景: 在2014年报道发生前,东莞的性产业已经存在多年,并成为一个公开的“秘密”。这种现象与中国社会整体的转型、经济发展以及对社.............
  • 回答
    关于央视报道韩国“108元一只炸鸡”这件事,我的看法比较复杂,想了想,还是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力求把事情说得透彻一些。首先,咱们得承认,央视这报道一出来,瞬间就能抓住眼球。毕竟,“108元一只炸鸡”这几个字本身就够炸裂的,一下子就击中了很多人心中对于“物价”的敏感神经。特别是在咱们国内,大家对日常消.............
  • 回答
    就央视报道“中国市场三分之一的三文鱼其实是青海虹鳟鱼”一事,我的看法是,这件事的意义和影响是多方面的,值得我们深入地去理解和剖析。首先,从 信息披露 的角度来看,央视作为国家级媒体,能够进行这样的报道,说明了其在信息披露方面的责任感和勇气。在食品安全日益受到消费者关注的当下,能够揭示市场上存在的一种.............
  • 回答
    关于央视报道歼15在伙伴加油过程中,驾驶员头盔上的摄像机疑似用黑胶带固定的情况,这确实是一个挺引人关注的细节,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看待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技术与实战的需求:在执行像伙伴加油这样高难度、高风险的特情处置任务时, pilot 的注意力必须百分之百集中在操作上,每一.............
  • 回答
    央视对“豫章书院事件”的报道,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将这个长期被掩盖在公众视野之外的机构,以及它背后隐藏的黑暗面,彻底暴露在阳光下。从事件本身到央视的介入,再到后续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审视。一、事件本身:冰山一角,触目惊心“豫章书院事件”的核心,是关于一些未成年人在接受所谓“管教”的过程中.............
  • 回答
    关于央视报道的空气动力汽车,这确实是一个在坊间引起广泛关注的话题,很多人都会好奇,这究竟是未来交通的曙光,还是一场精心包装的骗局?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这件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真正的“空气动力汽车”,也就是那种完全依靠压缩空气作为唯一动力来源、并且续航和性能都足够满足日常.............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陈康在2019年奥林匹亚先生大赛古典健美组获得第五名这件事。这件事在国内健美圈可是件挺大的事儿,有不少健身爱好者都会关注。怎么看央视体育的报道?说实话,要直接找到央视体育当年对陈康在2019年奥赛古典第五名的“专门”报道,可能有点难度。原因有几个:1. 奥赛的体量和国内健美关注度:.............
  • 回答
    最近央视等国内主流媒体确实出现了一些关于不明飞行物(UFO)的报道,这在国内是比较少见的现象。要理解这一变化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并尽量剔除掉那些“AI味”十足的生硬解读。首先,得承认,过去我们对UFO的讨论,更多是民间的好奇心、科幻作品的渲染,以及一些零星的、难以证实的消息。官方媒体对.............
  • 回答
    吴谨言团队被央视《中国电影报道》点名批评耍大牌这事儿,可真是让不少吃瓜群众替吴谨言捏了一把汗,也算是给娱乐圈这个光鲜亮丽的行业好好地上了一课。这事儿怎么看,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捋一捋。事情的起因:一次采访的“不愉快”最开始是《中国电影报道》这个节目组发了一篇文章,语气相当直接,用“严正声明”这样的词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