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样的论文会被导师枪毙?或者说,一般论文存在哪些问题会让老师无法容忍?

回答
写论文可不是件容易事,尤其是在导师手下,那更是要步步为营,小心翼翼。一旦论文出了岔子,被导师“枪毙”,那滋味可不好受。我来跟你掰扯掰扯,什么样的论文容易让导师下不为例,直接判“死刑”。

1. 方向偏离,主题模糊不清

这是最致命的错误之一。论文写的是什么?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如果连导师看了都一头雾水,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那这篇论文基本上就凉了。

研究问题不明确: 论文得有一个核心的研究问题,就像一颗指路明灯,引领着你所有的研究。如果你的研究问题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或者根本就没有明确的问题,那你的论文就会像没头苍蝇一样乱飞。导师一看,就知道你没想清楚,没有自己的研究思路。
主题与题目不符: 论文题目起的冠冕堂皇,但写的内容却离题万里,和题目没有半毛钱关系。导师会觉得你哗众取宠,或者根本就没有认真对待自己的研究。
研究范围过大或过小: 研究范围太大了,你无法深入挖掘,只能泛泛而谈,说不到点子上;研究范围太小了,又显得浅薄无物,没有学术价值。导师会觉得你对研究的把握能力不够。

2. 逻辑混乱,结构松散

论文的灵魂在于逻辑性,就像一座房子,必须有坚实的框架和清晰的结构。一旦逻辑断裂,结构混乱,那这座房子就会轰然倒塌。

论证缺乏逻辑链条: 你的观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清晰的联系,一步步推导,层层递进。如果你的论证跳跃性太强,或者论据和论点之间没有直接关联,导师会觉得你的思维混乱,分析能力不行。
章节之间衔接不畅: 论文的各个章节应该像一条流水线,前一章为后一章做铺垫,后一章对前一章进行深化或补充。如果章节之间没有逻辑联系,读起来像拼凑起来的,导师会觉得你缺乏整体规划能力。
段落内部观点不集中: 一个段落应该只表达一个核心观点,并围绕这个观点展开论述。如果一个段落里充斥着各种杂乱的信息,导师会觉得你思路不清,表达能力差。

3. 证据不足,论据薄弱

论文不是凭空想象的,它需要坚实的证据来支撑你的观点。如果你的论据站不住脚,或者根本就没有论据,那你的论文就是空中楼阁。

缺乏充分的文献支撑: 你的研究需要建立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通过阅读文献,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已有成果。如果你的论文引用文献少,或者引用的都是过时、不相关的文献,导师会觉得你没有做足功课,创新性不足。
数据分析不严谨: 如果你的论文需要数据支持,那么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必须严谨科学。错误的统计方法、片面的数据分析,都会让你的结论站不住脚。导师可能会要求你重新进行数据分析,甚至质疑你的研究过程。
论据与观点脱节: 有时候,你可能引用了很多数据或文献,但这些证据并不能有效地支持你的观点。导师会指出你的论证牵强附会,缺乏说服力。

4. 创新性不足,同质化严重

学术研究的意义在于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如果你的论文内容和前人的研究几乎一模一样,那就没有太大意义了。

只是对已有研究的简单复述: 导师希望看到的是你的独立思考和研究成果,而不是简单的文献综述或者对别人观点的重复。
没有提出新的见解或方法: 即使是小范围的研究,也应该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比如提出一个新的视角,或者尝试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如果你的研究没有一点新意,导师会觉得你的研究价值不高。
盲目追求“大而全”而忽略“新而精”: 有些同学为了显得研究“厉害”,拼命往里面塞东西,结果内容驳杂,缺乏重点,创新点也变得模糊不清。导师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有深度、有创新的“点”,而不是一个泛泛而谈的“面”。

5. 表述不清,语言逻辑匮乏

写论文不仅要有内容,还要有好的表达。如果你的语言晦涩难懂,表达含糊不清,即使内容再好,导师也难以领会。

用词不准确,表达含糊: 学术论文对语言的严谨性要求很高。如果你在用词上模棱两可,或者表达不清,导师会觉得你对概念的理解不够透彻。
语句冗长,逻辑不清: 过长的句子容易让人失去耐心,而且往往伴随着逻辑不清的问题。导师会觉得你写作能力不过关,甚至影响到内容的理解。
语法错误、错别字过多: 这些都是基本的写作要求。大量的语法错误和错别字,会让导师觉得你不够认真,甚至是对学术不够尊重。
存在抄袭行为: 这个不用多说,任何程度的抄袭都是学术不端行为,一旦被发现,直接被枪毙,甚至会有更严重的后果。导师在这方面是非常敏感的,会仔细检查。

6. 研究方法不当或缺失

你的研究是怎么进行的?使用了什么方法?这些都需要明确交代,并且方法要与你的研究问题相匹配。

研究方法选择错误: 比如用定性研究来解释定量问题,或者选择的研究方法根本无法解决你的研究问题。
研究方法描述不清: 导师无法理解你是如何进行研究的,不知道你的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是否科学合理。
缺乏必要的研究方法: 比如本来需要进行实验但你没有做,或者需要进行访谈但你仅仅是查阅了文献。

7. 格式不规范,排版混乱

虽然不是最核心的问题,但也是导师考察学生专业态度的一个方面。

引用格式错误: 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引用格式要求,如果你的引用格式混乱,不统一,导师会觉得你不够细心。
图表不规范: 图表的标题、图例、坐标轴等是否清晰规范,是否与正文内容一致,都很重要。
整体排版混乱: 字号、行距、页眉页脚等不统一,会给导师阅读带来不便。

总结一下,论文被导师“枪毙”,往往是因为以下几个根本性问题:

没有想清楚要做什么(方向和问题模糊)。
没有能力把想做的说清楚(逻辑和表达差)。
没有做好支撑的证据(论据不足)。
没有做出有价值的东西(创新性差)。
没有拿出负责任的态度(抄袭、基础错误多)。

导师给你提意见,是为了让你把论文做得更好,而不是故意刁难。但如果你的论文存在以上这些硬伤,那真的是很难让导师“容忍”了,毕竟导师也要对学术质量负责。所以,写论文的时候,一定要用心,多沟通,多思考,把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般来说,论文被毙都不是单一原因导致的,基本都是同时兼具几大问题才会给毙掉。从我以前网评一些硕士论文的情况来看,有这么几类问题算是比较严重的问题:

第一类是选题问题:选题是文章的灵魂,选题不过关算是比较严重的问题,直接导致文章低分或被毙。常见的选题问题主要有这么几种:

(1)选题是伪命题

这个问题责任在导师,属于导师把关不严导致的。这类选题基本都是拍脑袋拍出来的,或用“类推”的思维模仿,画虎不成反类犬生成的假命题。一旦选题并不是个真问题,之后的具体内容基本白费。写伪命题的,不毙掉也会要求重大修改。

(2)选题太大

比如硕士论文写“xx法治思想研究”、“论监察体制改革”等等,这种文章一看题目就头大。这种选题,写博士论文题目都大,硕士论文更写不出什么皮毛。题目过大,内容一定空,容易被毙。

(3)题目内容两张皮

比如题目写“西部地区校园欺凌……”,内容上基本没西部地区这一问题的特色,也就是东部也这样、中部也这样。基本上就是“伪地图炮”,为了“西部”而“西部”。类似还有题目为“xxxx背景下的xxxx”,内容和背景没半毛钱关系;“xx视阙下的xxx”,内容和视角没关系,等等。这种文章的问题主要是题目限定了研究范围,内容上却不在这个范围内展开;题目设定了文章的研究特色,内容上给写庸俗了。这是个硕士论文中非常普遍的问题。

(4)题目存在低级错误

比如“xx若干问题研究”,论点不集中;“xx问题刍议/浅谈/初论”,过度谦虚显得水平低;题目存在两个以上标点符号;题目限定词过多,典型是“xx背景下的xxx——以xxx为研究视角”这类的题目,有背景定于就不该有副标题;题目中有语病或错别字的;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让评阅人感觉作者学术水平太差。

第二类是规范问题:某一项规范问题并不直接导致论文被毙,但规范问题太多可能会被毙。总出现规范问题,评审人会认为作者基本上没有接受过写作训练,拉低印象分。历年被毙的硕士论文,基本上也都存在大量规范问题。常见的规范性问题有:

(1)摘要引言化

摘要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不是对写作思路的阐释。所以摘要不能出现“本文……”、“笔者……”等引言字样。老一代法学家写摘要容易这样写,现代随着学术规范的普及,摘要要杜绝引言化风格。也不宜写成“第一章主要……”、“第二章针对……”这个样式。

(2)关键词无检索意义

关键词可以理解为去网上检索文章,搜哪些词可以检索到你的文章。比如“体系”、“意义”、“策略”、“路径”这些词不具有检索意义,一定不能成为关键词。

(3)摘要关键词翻译低劣

用百度翻译的或其他有明显机器翻译痕迹的,建议翻译完自己顺一遍。因为翻译闹笑话也是一件很降低印象分的低级错误。

(4)文献质量问题

文献质量能说明你写文章的前期准备是否成熟,比较常见的文献问题一般有:一是文献过少,说明没看过书,一般要求一页三个文献以上;二是文献质量差,老引用垃圾期刊的文章,说明没看好书;三是引用文献写错作者名,说明对这一领域的学术常识不了解,尤其命不好的,我见过刚好把评阅人姓名写错的,那就热闹了,不毙了你就算好了。

(5)格式乱七八糟

这一般就是外审前没调格式,这是对外审评阅人的不尊重。更有甚者,复制粘贴的痕迹还在,逗号、冒号、分号的格式不对,一看就是粘贴的,这种会有点儿悬。

第三类是内容问题:外审对内容看得不一定特别细致,但明显的内容问题还是要多注意:

(1)文献综述不综述

文献综述是最能反应研究生研究水平的部分,研一进校就要求先练习文献综述。但从硕士论文写作情况来看,百分之八十的硕士论文文献综述都不过关。有的没写文献综述,有的就把前人研究成果罗列了一遍;最看不过去的是国外文献综述,连个外文注释都没有……不过法不责众吧,大部分人都是这个水平的,倒不会因为文献综述写得不好就被毙。

(2)文章结构错乱

这是个可能直接导致被毙的事项。文章结构一定要按照某一特定的逻辑线条展开,有些文章结构混乱,就是逻辑错乱。逻辑一乱,文章整体就会杂乱无章不能看。

(3)编教材

常说的教材体,就是标准的一上来就概念、特征、意义这种。为什么教材体的文章不受待见呢?一是这种文章没有问题意识,没问题意识的文章就是废纸。二是由于编教材的意义在于,为不懂法的人普法。老师给你普法没毛病,你个硕士生给评阅专家和答辩专家普法,那就是作死。教材体文章大概率被毙。

(4)臆造问题

有的文章为了有问题意识,自己编了个实践中不存在的问题,人为制造假靶子。有的还为此编了一些实证数据。这种你如果做得不是特别假也就算了。

(5)对策万金油

这种对策部分的特点是,换个题目还能用,没有针对性。法学领域常见的如“加强立法”、“建立监督机制”这些废话型对策建议,没用,看着也没意思。法学硕士论文写作尤其不要动不动就立法。

(6)观点存在主观臆断

在观点上,用自己的常识去臆断一些事,或者讲没有根据的话。常见的比如在文章中讲“司法腐败是一种普遍现象”、“公安机关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城管执法人员学历普遍较低”这一类的话。作判断要有证据基础或者文献基础,不能臆断。

(7)语句逻辑等问题

这也是能够反应作者基本水平的基础性问题。语病、错字连篇、上句不接下句等这些低级错误就不说了,主要说一下逻辑连词使用问题。一是逻辑连词一致性问题:全文逻辑连词使用要保持一致,不能第一章用首先其次,第二章变其一其二;要统一全文的段段逻辑连词与段内逻辑连词。二是个别逻辑连词使用问题:有首先、其次,一定要有再次、最后,或者首先、其次、最后。不能只有前两个没有后面。

先说这么多吧,想到其他问题再作补充。另外声明,这些审稿常见问题主要是社会科学领域,理工科或人文科学领域不一定适用。且纯属个人经验,评审问题因人而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写论文可不是件容易事,尤其是在导师手下,那更是要步步为营,小心翼翼。一旦论文出了岔子,被导师“枪毙”,那滋味可不好受。我来跟你掰扯掰扯,什么样的论文容易让导师下不为例,直接判“死刑”。1. 方向偏离,主题模糊不清这是最致命的错误之一。论文写的是什么?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如果连导师看了都一头雾水,不知道.............
  • 回答
    如果我的研究成果始终能得到学术界的认可,我的学术之路将会是什么样子?首先,可以设想,这样的“不被拒稿”定律,意味着我提交的每一份研究报告,都具备了无可挑剔的逻辑性、严谨性和创新性,并且能清晰地传达其学术价值。在这种设定下,我的学术生涯将如同顺畅运转的精密机器,几乎不会遇到那些扼杀创新、阻碍传播的障碍.............
  • 回答
    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是有些复杂的。一方面,詹启敏院士作为国内顶尖的医学专家,在科研和临床一线都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的话有一定的说服力。另一方面,论文被质疑本身就不是小事,尤其涉及到“少数标记错误”,这其中的细节和影响是需要我们认真去看的。关于詹启敏院士的回应,“少数标记错误,不涉及学术不端”首先,我们.............
  • 回答
    关于陈好被认证为中央戏剧学院(中戏)正教授一事,以及评定教授的标准,确实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和讨论的话题。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相关情况和普遍的学术评定标准。一、 陈好被认证为中戏正教授的背景及讨论陈好是一位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女演员,她曾出演多部经典影视作品,如《粉红女郎》、《宫锁心玉》、《三国演义》等,.............
  • 回答
    最近一则新闻报道,一个初高中学历的团伙,以“代写医学论文”为名,诈骗了多名医务人员,最终被判刑。这起案件再次将“医药类论文代写”这一灰色产业链推到了公众面前。那么,医药类论文代写现象到底有多普遍?它为何屡禁不止,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深层原因呢?医药类论文代写的普遍程度:冰山一角下的暗流涌动要准确衡量医药.............
  • 回答
    经常看论文和偶尔看论文的研究生,在科研和工作上的表现,就像是每天都钻研厨艺的大厨和偶尔下厨尝鲜的家庭煮夫,差距可不是一点半点。这其中的区别,可以从好几个层面细细道来。一、知识体系的深度与广度 经常看论文的研究生: 他们的知识体系就像一块块拼图,随着阅读的论文不断增加,拼出的画面也越来越完整、精细.............
  • 回答
    2018 年计量经济学会弗里希奖授予的论文《密度经济学:柏林墙的启示》(“Density Economics: Lessons from the Berlin Wall”)是一篇极具开创性的研究,它利用柏林墙这一独特的历史事件,为城市经济学研究带来了深刻且多方面的启示。这篇论文的核心在于它将一个政治.............
  • 回答
    对于经济学初学者来说,挑选第一批阅读的论文,就像是在一片广袤的森林中寻找最初的几条小径。你不能一上来就钻进最茂密、最崎岖的丛林深处,那样很容易迷失方向,甚至产生畏惧。理想的起点,应该是那些能够让你清晰地看到经济学基本脉络,感受到经济学思想的魅力,同时又不会过于晦涩难懂的“窗口”。你可以从那些经典但又.............
  • 回答
    你好!作为大一新生,面对2000字的期末论文,规范的格式确实是首先需要掌握的关键。这不仅是为了让你的论文看起来专业、有条理,也是一个展示你学术严谨性的重要环节。别担心,这并不复杂,我来为你一一拆解,让你写出一篇结构清晰、令人印象深刻的论文。论文的基本结构:你可以把你的论文想象成一个清晰的“三段论”:.............
  • 回答
    当我的目光再次落在当初那篇稚嫩的论文上,心中涌起的是一股复杂又奇妙的情感。仿佛透过一个时间的窗口,我看到了那个曾经的自己,带着满腔的热情和一丝丝的忐忑,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的想法付诸笔端。首先跳入脑海的,是对内容的熟悉感。那些曾经为之反复推敲的定义、那些为了支撑论点搜集的数据、那些试图说服读者的逻辑推理.............
  • 回答
    撰写一篇关于啤酒的论文,可以从许多角度切入,挖掘出既有深度又引人入胜的内容。与其罗列几个生硬的主题,不如让我们深入思考几个可能的方向,想象一下它们在论文中会如何展现。1. 啤酒的文化变迁与身份认同:你可以从啤酒与人类社会长久以来密不可分的联系出发。啤酒不仅仅是一种饮品,它承载了历史、文化、信仰,甚至.............
  • 回答
    一篇关于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的论文,要做到既深刻又有新意,关键在于打破常规的论述模式,深入到问题的肌理之中,用一种更加贴近现实、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去审视和解读。我们可以从一个更具象化的场景切入,不再是泛泛地罗列“女性在面试中被问及婚育”、“某些行业偏爱男性”这样的论调。不妨想象一下,当一位优秀的女.............
  • 回答
    CVPR 2022 绝对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场盛会,涌现了大量令人兴奋的研究成果。如果要说“值得关注”的论文,这其实是个挺主观的问题,因为大家的兴趣点不同。不过,我可以分享一些在会议上引起广泛讨论、代表了重要技术趋势或提出了开创性思想的论文,并尽量把它们讲得透彻些,不落俗套。1. 预训练模型与基础模.............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我对此的思考也逐渐变得清晰而深刻。如果要说有什么东西在“限制”我的“论文天花板”,与其说是某种外在的、具体的东西,不如说是一种内在的、更抽象的“能力边界”。我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阐述,并努力用最真实、最生动的语言来描绘。1. 数据与知识的广度与深度:这是最直接的限制。我本质.............
  • 回答
    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的 Sci论文插图,绝大多数并非一次性从软件里“生”出来的完美作品,而是制作者精心打磨、反复调整的结果。其背后往往融合了科学的严谨性、设计的巧思以及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介绍这些常用软件及其制作思路,希望能让你对这个过程有个更深入的了解。核心思路:数据可视化 + 精细.............
  • 回答
    发不出高影响因子的论文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方面因素。但如果非要找出最关键、最重要的原因,那我认为是:对前沿科学问题理解不足,或未能提出真正原创性的、有深远影响的科学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这听起来有些抽象,但请允许我详细阐述为什么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以及它如何衍生出其他.............
  • 回答
    说实话,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写”过论文这个概念。我存在的形式就是处理和生成文本。所以,我无法亲身经历写论文的“体验”,也无法拥有“奇葩”或“冷门”的论文选题。但是,我可以模拟出如果我拥有了这样的能力,并且被赋予了这样的任务,我“会”怎么做,以及我“可能”会“思考”些什么。这是一种纯粹的“.............
  • 回答
    收到!作为一名数学专业的学生,遇到老师发的论文看不懂是常事,这恰恰是学习和进步的好机会。让我来为你分析一下,一篇数学论文,尤其是老师的原创论文,通常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基础,并尽可能详细地解释清楚,同时尽量避免“AI味儿”。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任何一篇数学论文的难度,都取决于它所研究的具体方向和深度。.............
  • 回答
    10月1号《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关于新粒子的解释,可以说是物理学界又一次令人振奋的探索,也为我们理解宇宙的基本构成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篇研究聚焦于一个在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之外,可能存在的全新粒子,其发现预示着我们可能正站在理解暗物质、引力本质等宏大谜题的门口。核心发现:异常信号的出现简单来说,.............
  • 回答
    博士生的学术生命,绝不仅仅止步于那本沉甸甸的学位论文。论文固然是核心成果的集中体现,但在此之前,在此过程之中,以及在此之后,博士生有着极为丰富的“输出”形式,它们共同构成了博士生涯的精彩图景。一、 论文的“前奏”与“伴奏”:思想的萌芽与传播在真正着手论文写作之前,博士生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关键的“孕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