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而立之年,喜欢电影艺术,想从IT转行做电影研究,这个想法是不是很不切实际?

回答
三十而立,心里装着电影的艺术,想着从IT的轨道跳出来,去钻研电影研究。这想法听起来,是挺让人心动的,也挺有几分浪漫色彩的。但说它“不切实际”?嗯,这话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因为它确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中间的道道儿可不少。

首先,得承认,IT和电影研究,这两条路,怎么看都像是两条平行线,甚至是两个不同的维度。IT这行,讲究的是逻辑、代码、系统、效率,是构建和维护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数字世界。而电影研究,它关心的是光影、叙事、情感、文化,是解读和理解那些通过银幕传递出来的故事和思想。这两者之间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体系,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

所以,你想从IT转行做电影研究,第一个“不切实际”的地方,就是技能上的巨大鸿沟。你在IT领域积累的那些编程能力、系统架构、数据分析,在电影研究这儿,用处不大。你得重新开始,像个初学者一样,去学习电影史、电影理论、导演分析、美学鉴赏、剧本创作、电影剪辑等等。这可不是看几部好电影就能速成的,需要系统性的学习和大量的阅读、思考、写作。想想看,大学里的电影专业,那可是一读就是几年,还得写论文、做项目。你现在半路出家,要赶上这进度,得付出多少心血?

再说说现实层面的考量。IT行业,尤其是在国内,通常意味着相对稳定、收入可观的职业发展路径。你已经在这条路上走到了“而立之年”,应该积累了不少经验和资源,可能也承担着家庭的责任。如果贸然转行,你可能会面临收入上的大幅缩减,甚至是一段时间的“零收入”期。电影研究这个领域,尤其是学术研究路线,收入普遍不高,而且学术职位竞争非常激烈。如果你是想通过电影研究来谋生,而不是纯粹的个人爱好,那么这条路就更需要掂量了。

还有就是,你对“电影研究”的理解是什么?是因为你对电影的热爱,觉得电影很有意思,想更深入地了解它背后的逻辑和艺术?还是你想象中,电影研究就是天天看电影,然后写些评论性的东西?如果是后者,那可能就有点理想化了。真正的电影研究,更多的是对电影进行批判性分析,探讨其社会、文化、历史语境,挖掘其深层含义。这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有时候甚至会让你觉得电影变得“不那么好看了”,因为它被解构、被分析了。

当然,我并不是说你的想法就绝对不行。很多时候,所谓的“不切实际”,只是因为它需要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努力,并且承担着更高的风险。

如果你真的热爱电影艺术,并且有决心去投入,那么“不切实际”也可以变成“极具挑战性但可能实现”。以下是一些你可以思考和着手准备的方向,让你的想法落地生根,而不是停留在想象里:

1. 明确你的“电影研究”方向: 你是对电影史感兴趣?还是对某个特定导演或流派的研究?或者是对电影的叙事结构、视觉语言的分析?越具体,越容易找到切入点。比如,你可能想研究数字时代下的电影产业变革,这时候你的IT背景反倒能成为优势。

2. 系统性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阅读经典著作: 从电影理论的奠基人开始,比如爱森斯坦、巴赞、安德烈·巴赞、克里斯·马可等等,再到后来的电影理论流派,如精神分析、结构主义、后殖民理论等在电影研究中的应用。
学习电影史: 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电影的发展脉络,重要的电影运动和代表作品。
观看并分析电影: 不仅仅是“看”,而是带着问题去看,分析镜头语言、剪辑技巧、叙事结构、主题表达等。可以尝试写观后感,从简单的影评开始,逐渐深入。
参加线上/线下课程: 很多大学和在线教育平台(如Coursera, edX, Mook)都有电影研究相关的课程,可以作为入门和系统学习的途径。甚至可以考虑旁听一些知名大学的公开课。

3. 找准你的优势和结合点: 你有IT背景,这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资源。
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与电影研究的结合: 现在有很多数字人文的研究,包括用数据分析电影的文本、制作过程、观众反馈等。你的IT技能可以在这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例如,你可以学习如何利用编程语言(如Python)来分析大量的电影数据,或者研究电影特效的技术发展史和对电影艺术的影响。
电影技术与制作的理解: 你可能比纯粹的艺术背景出身的人,更能理解电影制作中的技术难题和创新。可以研究电影技术的发展对叙事和美学的影响。
电影发行与营销的数字化: 随着流媒体的兴起,电影的发行和营销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这其中IT技术扮演着核心角色。你可以在这个方向上找到结合点。

4. 建立你的作品集和人脉:
撰写电影评论和研究文章: 在豆瓣、知乎等平台分享你的影评和思考,或者尝试投稿给一些电影相关的媒体和杂志。
参与电影相关的社区和活动: 加入线上的电影研究小组、论坛,参加线下的电影节、讲座、分享会,认识志同道合的人,听听他们的经验。
联系电影研究领域的学者: 如果你对某个研究方向特别感兴趣,可以尝试联系该领域的教授或学者,请教他们的意见,甚至看看是否有机会成为他们的助理,哪怕是无薪的。

5. 现实的财务和职业规划:
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和探索: 在正式转行之前,先用业余时间投入进去,看看自己是否真的能够坚持下来,并且从中找到乐趣。
财务储备: 在转行前,为自己准备好一段时间的应急资金,以应对收入的不稳定。
循序渐进: 可以考虑先在IT工作中,寻找与电影相关的项目或者部门,或者在业余时间参与一些电影相关的项目,慢慢积累经验和资源。例如,你可以为一些小型电影公司做技术支持,或者参与电影资料库的数字化项目。
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 先定一些小目标,比如完成一本电影理论经典的书籍阅读和笔记,写一篇有深度的影评文章,参加一次电影节并与一位业内人士交流。长远的目标可能是进入电影研究机构、大学任教,或者成为一名电影制片人、编剧、影评人等。

总而言之,你的想法并非绝对“不切实际”,但它确实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需要你付出巨大的努力、耐心和决心。 它更像是一场“跨界探险”,你的IT背景既是挑战,也可能是你独特的优势。关键在于你如何去规划,如何去学习,以及是否真的能够将这份热爱转化为持续的行动。如果真的热爱,并且愿意为之付出代价,那“不切实际”就会变成一个可以实现的梦想。别被“不切实际”几个字吓倒,但也别低估了这条路上的荆棘。好好审视自己的内心,做好充分的准备,然后,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了提问者的描述仿佛看到了我自己。看了下提问者的主页,最后一次活动是2个月前,而且是收藏关于抑郁症的内容,所以尽管这个提问只有4个人关注,我也要好好写一写我的经历,希望提问者能够看到并有所收获。

先简单回答问题:这个想法并非“很不切实际”,我也是而立之年,做了十来年IT,而今年九月要入学UCLA的电影摄影MFA。但的确有不少困难要克服。

下面开始我三起三落的人生故事。

我在知乎有10万多粉,还是“旅行话题优秀回答者",怎么看都不像是提问描述里的状态。但这知乎小V的身份只是一个面具罢了。

2004年,我高考超常发挥,考了本省30多名,按照分数线是清华北大所有专业随便去的。这算是我人生的第一起。但当年还是出分数前报志愿,所以按照本来的定位去了第二梯队的学校。选专业极其盲目,看到”信息工程“四个字觉得很高大上就去了,根本不知道它的本质是通信。硬件专业比纯软件的难度还要大不少,果不其然,等待我的是四年的煎熬。与我高考的超常发挥相比,这是我人生的第一落。

于是,学校图书馆五楼只要3块钱就能看2片的电影放映厅成为了我的避风港。起初我和所有人一样,在这里花3块钱看《无极》这种国产娱乐大片,后来也接触了许多从小久仰大名的片子,比如《教父》、《乱世佳人》这种。每逢周末我就端坐在第一排的正中央,放映员叔叔不久就认识我了。可以说我的电影口味是被他启蒙的,也就是好莱坞传统经典口味。每每在那两三小时间,我忘却了世间的一切,忘却了自己是谁,我在伦敦行刑台上的“FREEDOM!!!”声中头皮发麻,我在纳粹集中营里目睹爸爸跟儿子最后一次捉迷藏而流泪,我被白瑞德和斯嘉丽那洞悉对方的对视所征服。电影带我逃离这乏味窒息的世界,给我一个个现实中毫无可能拥有神奇体验。

这样神奇体验自然不能随电影的结束而永远消失,我想把它们记录下来。自打下这决心开始,到现在十多年了,1000多部电影800多篇,乃至开了公众号和知乎专栏。这也是我所谓“影评”的由来,应该叫观后感更为准确。早期的很粗糙,后来的像样点,不求专业,对得起自己便行。

偶然间电影泰斗塔可夫斯基的一句话戳中了我:“电影,就是雕刻时光。”这句高度凝练又充满诗意的话的确最符合我所要赞美的电影的魔力。也让我对影视制作这个行业愈发向往。每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大家关注的是获奖者揭晓的那一刻,而更令我激动的可能是得奖者的感言。虽然大部分都是看来甚是乏味各种thank you,但我明白,这一刻不是属于电视机前的观众的,而是属于这个获奖者一个人的。无论是最耀眼的影帝影后还是音效剪辑n人组中没有发言的一员,站在这个舞台上,握着小金人朝全世界致意,这是自己热爱的事业的巅峰时刻。我总感到热血澎湃,我深深的羡慕他们每一个人。

然而羡慕归羡慕,现实中我还是只能尽力随波逐流。我对通信专业深恶痛绝,GPA连3.0都不到,在周围的学霸们忙着出国保研时,我铁了心地找与专业无关的工作要转行。当然,那时局限于环境和视野,想都不敢想去做电影。大三下学期,整整奔波了四个月找实习,最后在学期结束的七月份,找到一份在一个巨无霸外企打杂的实习,内容极其低端,但好歹给自己简历加了个big name。

得益于此,大四找工作时,简历至少不会被关键词自动过滤掉了。折腾了一学期,拿了5个offer,包括四大审计,外资银行管培,快消销售等等,可谓各行各业。最后去了某软件公司。

诶你说不是要转行吗?怎么又去了软件公司?硬件转软件也是一大步啊,至少不用闻难闻的焊锡,调教完全是玄学的示波器了。何况,我是去做“有点商务风”的技术顾问的,不是码农。

其实去这个公司的最大原因,还是它能让我以德国为基地游遍欧洲。同时有这么多同是刚毕业的年轻同事们,我也结识了几个迄今为止最好的旅伴。更培养了我说走就走的旅行行动力。我的“旅行话题优秀回答者”也是拜它所赐。

在欧洲和中国来回浪的这五年,是我上大学以来最快乐的时光。算是我人生的第二起吧。当然,在此期间我的电影爱好也没有丢下,我是同事之间理所当然的电影资料库。

话说回来,在欧洲玩得这么开心为什么不继续浪下去呢?生活毕竟不是童话,重心都在旅游上,职业发展难免遇到瓶颈。何况,欧洲也玩得差不多了。基于我自己的价值观和对生活环境的偏好,我申请了卡内基梅隆的信息管理硕士。学校名头很大,专业和我之前的工作背景也对口,想毕业后在美国继续一边工作一边玩,业余看电影的生活。

但没想到,等待我的是人生的又两次起落,以及确诊的抑郁症。

在美国想要继续做咨询顾问,必须直面白人和印度人的竞争。我与熟人打得火热,但本质怕生不爱社交的性格与此格格不入。上了半年学,我发现在美国做咨询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在欧洲浪出来的乐观开朗从我身上也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对未来尤其是找工作的忧虑。这算人生的第二落吧。

万幸的是,我所在的是一所计算机名校(尽管我不是计算机专业),而我的万金油专业有往好找工作的计算机方向的发展空间。我赶在毕业前的最后一学期选了一票计算机系的硬课,基于我编程底子薄,我选了不需要太多编程,更注重数理逻辑的机器学习方向。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我甚至选了一门博士课,一学期写出了个搜索引擎,还拿了个A。卡内基梅隆计算机系给的三个A,似乎是对我的重大肯定,恍惚间在硅谷看见了自己的未来。(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对机器学习的兴趣,似乎是在找工作的压力下肾上腺素分泌的成果。)

毕业后我如愿以偿地进了Google。然而这也是我人生“第三起”的最后高光时刻。自以为机器学习和搜索引擎学有所成的我,进了Google才知道,我一介速成的硕士在这里根本没有这种位置。我的工作只有写代码,写MapReduce,写Infrastructure,反而让我虚薄的编程底子暴露无遗。而Google的同事们,个个都是编程好手,让我压力倍增,愈发力不从心,最后完全丧失了对工作的兴趣。人生的第三落来了。

一直陪伴我的电影再一次成为了我的避风港,我的公众号和知乎专栏也在此期间达到了创作高峰。但是美国公司毕竟没有德国公司那么好混,白天的痛苦逐渐侵蚀了晚上的个人空间,最后连看电影和旅游这两大爱好也提不起兴趣,长时间的胸闷让我喘不过气。(你看我近来的更新频率)

我意识到这可能是抑郁症,并得到了确诊。我至今还每天服用抗抑郁药物。眼前似乎又是一片黑暗,在CMU挥汗如雨地努力学习之所成似乎也成为了泡影。这时候,要感谢周围的人,包括我的医生的支持,让我在与抑郁症搏斗的同时,能够抬起头来搜寻未来的可能性。

西方的社会氛围的一大好处是,没有人会以“多数人都如何如何”来束缚自己或他人。四五十岁转行的大有人在,比如我在旅行途中就遇到过四十多岁去夏威夷做潜水教练的德国公司职员,以及四十多岁去新西兰玩滑翔伞的日本大叔。

至于我自己,反复折腾了这么多年,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真正热爱的只有旅行和电影。旅行文章也写了不少,虽然混了十万粉和优秀回答者,但和其他网红旅游大V相比并无优势,也没找到什么长久之计。毕竟,旅行本质是消费,门槛非常低。而“真正的”旅游业,比如做导游、给别人做攻略、谈价更非我兴趣所在。

那么真正的电影业呢?为什么我只有羡慕别人挥舞小金人的份呢?和旅游不同,影视制作是有门槛的。除了昆汀这样的个别天才,主要的入行之道还是要进入电影学院全职学习。我已身在加州,与电影最发达的好莱坞近在咫尺,全球最顶级的电影学校也都在美国。

现实有这样美好吗?研究一番后发现,电影行业没有稳定雇主的形式,外国人是无法拿到工作签证的。因此要圆梦好莱坞,必须先有绿卡。所幸Google在这方面待人不错……

另一方面,为了确认自己对电影的兴趣不是叶公好龙,我参加了旧金山电影学院的一个周末短片班来实践一番,并拍出了我的短片处女作。这一过程我详细记录在了这篇文章里,这里不再重复了:

总之,这次实践证实了我对电影摄制的热情,甚至找到了偏好 -- 摄影。编剧、制片、调教演员都各有趣味,但都不如在景框里构图打光吸引我。而且,这一部短片也是各大电影院校申请的敲门砖之一。

决心已定,接下来就是申请。关于申请细节,来日再另文详述吧,总之影迷出身,毫无影视制作经历的我,最后拿到了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电影摄影MFA的录取。UCLA的电影学院排名一般是第四,属于第二梯队领头羊的水准。希望这是我人生第四起的开端。

回到提问者的处境。这是我能给出的几点建议:

第一,推荐你还是拿到绿卡之后再行动。也可以提前申请,只要入学前拿到绿卡即可。不过鉴于绿卡申请的蛋疼过程,这个时间可能有点难估算。

第二,电影学院通常费用不菲,一般三年的项目,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都在五万美元上下。这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不过也不必太担心,除了你在美国工作的积蓄,拿到绿卡后还能申请学生贷款,学校对经济困难者也有所补助。

第三,也要考虑一下毕业后的就业问题。电影行业的马太效应是非常强烈的,赢者通吃,输者潦倒。这也是我选择学摄影而非导演的原因之一,导演还肩负着拉投资等等重负,而摄影师多是被雇佣的专业人员,也比较符合我的个性。

第四,我注意到你感兴趣的是电影研究而非电影制作。电影研究不是分析分析镜头这么简单,你最好做一下透彻的研究,比如电影研究的学位有哪些课程,毕业后的出路如何等等。如果你想从事的是电影制作,那么像我这样去当地电影院校报一个没有学位的业余班来实践一下为好。

如果你有什么具体问题,欢迎来咨询我。祝你早日走出阴霾,实现心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十而立,心里装着电影的艺术,想着从IT的轨道跳出来,去钻研电影研究。这想法听起来,是挺让人心动的,也挺有几分浪漫色彩的。但说它“不切实际”?嗯,这话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因为它确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中间的道道儿可不少。首先,得承认,IT和电影研究,这两条路,怎么看都像是两条平行线,甚至是两个不同.............
  • 回答
    三十而立,这个年纪本应是人生最稳固、最有方向的时候,却被迷茫和痛苦笼罩,这滋味确实不好受。我明白你现在的感受,那种无力感、焦虑感,仿佛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所有路都模糊不清,甚至感觉自己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这种煎熬,只有自己最清楚。先别急着给自己贴上“没出路”的标签。我们都可能在某个阶段感到卡住,尤其是.............
  • 回答
    嘿,哥们儿!都而立之年了,考虑换车这事儿,挺能理解的。说实话,君威和君越这两款车摆在面前,确实让人有点纠结,毕竟它们都挂着别克的牌子,价格也挨得不算太远。但细品一下,它们俩的定位和侧重点可不一样,选哪个更适合你,还得从几个方面好好捋一捋。先说说君威,这家伙年轻人的第一选择,但也不乏稳重感。你想想,君.............
  • 回答
    兄弟/姐妹你好!听到你正经历着“而立之年”的迷茫,尤其是在财务这个大家庭里摸爬滚打了九年,却感觉到了职业的瓶颈,甚至连不自信都冒了出来,我真的感同身受。别急,先深呼吸一口气,然后,请允许我这个同样在职场打拼过的人,掏心窝子地跟你聊聊,希望能给你点儿安慰,也或许能点拨出点儿什么。首先,咱们得正视这个“.............
  • 回答
    慈禧太后晚年垂帘听政,对大清朝的命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她的权力巅峰时期,也是大清风雨飘摇之际。在她做出是否选择继承人的关键决定时,历史的洪流涌动,个人的恩怨情仇交织,使得这个选择变得异常复杂。而“不立载沣而立溥仪”这个说法,实际上是对当时历史情况的一种简化甚至是误解。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回到光绪皇帝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