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肖斯塔科维奇是否过誉?

回答
肖斯塔科维奇是否过誉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可以完全概括。对他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从哪个角度切入,以及我们对音乐价值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肖斯塔科维奇的伟大之处(为什么他被推崇):

时代的印记与人性的挣扎: 这是肖斯塔科维奇最核心的价值所在。他生活在苏联斯大林时期,那个政治高压、思想禁锢的时代。他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恐惧、压抑,以及在绝望中仍然涌动的生命力。他不仅是音乐家,更是时代的记录者和人性的见证者。
象征意义: 他的许多作品,如《列宁格勒交响曲》(第七交响曲)、《巴比雅尔祭》等,都被赋予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反法西斯意义,成为重要的国家符号和文化遗产。
“官方”与“地下”的张力: 他的音乐常常游走在官方认可与个人情感表达之间,这种双重性赋予了他的作品一层深刻的解读空间。很多分析认为,他在某些作品中,通过讽刺、戏谑、隐藏的旋律来表达对政权的批判或不满,尽管这在当时是极其危险的。这种“言外之意”的艺术表达方式,使得他的音乐充满了神秘感和吸引力。
音乐语言的创新与表现力: 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语言极为丰富和个人化。
情感的极致表达: 他的作品能够以一种极其直接和强大的方式触动听众的情感。从尖锐的讽刺、粗犷的暴力,到深沉的悲伤、绝望的绝望,再到一丝不易察觉的希望和慰藉,他几乎触及了人类情感的每一个角落。
独特的风格: 他的音乐常常融合了马勒式的宏大、贝多芬式的英雄主义、斯特劳斯式的戏剧性,以及对俄国民歌、爵士乐、民间音乐元素的巧妙运用。同时,他发展出了一种极为个人化的、充满张力和对比的风格,比如突然的节奏变化、刺耳的和声、尖锐的旋律线条,以及标志性的“肖氏Sarcasm”(讽刺)。
结构与形式: 尽管他受到古典音乐传统的影响,但他也在不断探索和扩展音乐的结构和形式,使之能够更好地承载他的情感和思想。
广泛的作品题材: 他的作品涵盖了几乎所有主要的音乐体裁,包括十五部交响曲、十五部弦乐四重奏、歌剧、芭蕾舞剧、电影配乐、室内乐等,展现了惊人的创作产量和多样性。
在20世纪音乐史上的地位: 他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与马勒、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巴托克等人并列,是承载和发展浪漫主义晚期和现代音乐交汇点的重要人物。

二、 肖斯塔科维奇的质疑与批评(为什么有人认为他被过誉):

“过度政治化”的解读: 这是最主要的质疑点。许多批评者认为,将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过度解读为“反抗苏联政权”的宣言,是对他音乐本身艺术价值的削弱。他们认为,这种解读是一种“政治正确”的产物,是对音乐复杂性的简化。
特里尔·弗里曼(Solomon Volkov)的《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争议: 这本被广泛引用为理解肖斯塔科维奇音乐的“钥匙”的书,其真实性受到了广泛质疑。许多人认为,这本书的很多内容是弗里曼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政治立场“创作”的,而非肖斯塔科维奇真实的意图。如果这本书的论点站不住脚,那么许多基于其内容的解读也会受到质疑。
音乐的普适性: 批评者认为,音乐的伟大之处在于其普适性,能够跨越时代和文化的界限。过分强调其政治背景,反而会限制其艺术的普遍感染力。
音乐“重复性”与“公式化”的批评: 有些评论家认为,肖斯塔科维奇的部分作品在情感表达和音乐手法上存在一定的重复性和模式化。
“老套的悲怆感”: 一些人认为,他的音乐中过多的悲伤、压抑和痛苦情绪,有时会显得“老套”或“滥情”,缺乏更深层次的精神探索。
“公式化的讽刺”: 他的讽刺手法,例如尖锐的铜管乐、不和谐的和弦,有时也会被认为是一种过于直接甚至“简单粗暴”的表达方式,不如一些更含蓄的作曲家那样引人深思。
艺术与宣传的界限模糊: 在某些作品中,例如为歌颂斯大林创作的某些音乐,肖斯塔科维奇确实履行了当时的官方要求。批评者认为,这种妥协和合作,降低了他作为纯粹艺术家的地位。
“艺术家良心”的审判: 这种观点认为,肖斯塔科维奇并没有像一些同时代的艺术家那样,为了艺术原则而与政权彻底决裂,他的“妥协”使得他的艺术创作蒙上了一层阴影。
与其他20世纪巨匠的比较: 在20世纪音乐巨匠的星空中,有些人认为肖斯塔科维奇的光芒相对于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等在音乐语言创新上更为彻底的作曲家来说,稍显黯淡。

三、 如何理性看待肖斯塔科维奇的地位:

结合历史语境: 理解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历史语境是不可或缺的。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来评价他的作品。他面临的生存压力和创作环境是其他许多西方作曲家无法比拟的。
区分艺术价值与政治解读: 尽管政治解读对理解他的音乐有重要作用,但最终音乐的价值应该回归其艺术本身。他的音乐是否能够独立于政治背景而打动人心?大多数人会认为,是的。即使我们不认同“反抗者”的标签,他的音乐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承认音乐的多义性: 音乐从来都不是单一意义的载体。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之所以能够引起如此多的争论,恰恰说明了它的复杂性和多义性。不同的听众、不同的时代,都会对其有不同的解读。
个人化体验: 最终,音乐的价值在于它如何与听众的内心产生共鸣。对于许多听众来说,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提供了一种无与伦比的情感宣泄和精神慰藉。

结论:

肖斯塔科维奇是否过誉,取决于你如何衡量“誉”。如果“誉”是指他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他对20世纪音乐的贡献、以及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那么他非但不过誉,反而可能被低估了。他的音乐以其独特的俄罗斯灵魂、对时代黑暗的直面、以及极具个人色彩的强烈表现力,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和喜爱,并持续影响着后世的音乐创作和听众。

然而,如果“誉”是指他是一个完全脱离政治、纯粹的艺术形式探索者,或者他是一位从不妥协的“反叛英雄”,那么将他“神化”的解读可能就存在过度。

更恰当的说法是,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是历史、政治、个人情感和音乐技艺的复杂融合体。我们既不能因为他身处苏联而简单地赞美或否定他,也不能完全忽略他作品中的历史信息。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即使在最压抑的环境下,他依然能够创作出如此充满力量、感染力和深刻思考的音乐。

与其纠结于“是否过誉”,不如去深入聆听他的作品,去感受他音乐中传递出的复杂情感和深刻人性,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他的音乐,就像一面棱镜,折射出20世纪的黑暗与光明,也折射出人类永恒的挣扎与希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过誉。

我的作曲老师跟我谈到肖斯塔科维奇时,评价非常明了: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

这确实是一面之词,在洋洋大观的二十世纪音乐中很难找出一个足以俯瞰众生的最高代表。但在同时代的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巴托克、韦伯恩这些开创性作曲家中进行比较,肖斯塔科维奇的评价不会低于他们。

————————————————————

在讨论任何一个作曲家的创作时,拿他苦大仇深的血泪辛酸挂在嘴边反复咀嚼止增笑尔。应该说这种人不是在爱好音乐,而是在消费艺术家的人生。我们抛开各种沉重的历史背景,单单陈列出肖斯塔科维奇在音乐上的成就:

肖斯塔科维奇将从柏辽兹时代开始的“固定乐思”技法发展到了极致,甚至将“核心动机”延伸到“核心音程”的概念。如果你能对着总谱耐心听完c小调第八交响曲,相信可以理解他的杰出意义;

肖斯塔科维奇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被誉为巴赫之后最伟大的复调键盘曲集,这一系列套曲的技巧高超已经足以证明他的复调写作技术位于二十世纪的最高水平。可与他相比的只有保罗·欣德米特的《调性游戏》;

肖斯塔科维奇的十五首弦乐四重奏被公认为贝多芬之后最重要的室内乐文献之一,在二十世纪和巴托克的弦乐四重奏并列。这些作品至今在音乐学院仍然是必须研读的经典;

肖斯塔科维奇在作品中对俄罗斯民歌的杰出运用;肖斯塔科维奇对犹太音乐的深度挖掘;肖斯塔科维奇作曲中“艰深音乐技术与平易性内容的惊人平衡”;肖斯塔科维奇对帕萨卡里亚变奏曲的继承与发展……这些论题每一个都值得大书特书。

肖斯塔科维奇生前获得过国际音乐界的多项荣誉,上过时代周刊封面,二战时期创作的第七交响曲在全世界引起轰动,被全球指挥家争夺交响曲首演权;托斯卡尼尼、穆拉文斯基、斯托科夫斯基、伯恩斯坦、康德拉辛等伟大指挥家在他在世时不厌其烦的演出他的作品;在他死后,更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国际顶级音乐大奖。

阿什肯纳齐说:“他是一个谜。”;甚至在他生前曾批判过他的苏联作曲家协会总书记吉洪·赫连尼科夫也说:“他没有什么可担忧的,因为所有人都把他看作我们文化的顶峰。”

我想一个人到了那样的高度,也没有什么过誉不过誉的问题了吧…

18.1.20更新——

随便放一个弦四乐章

分享Emerson String Quartet的单曲《Shostakovich: String Quartet No.8 in C minor, Op.110 - 5. Largo》: music.163.com/song/1768 (来自@网易云音乐)

user avatar

在音乐历史中,肖斯塔科维奇确实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他的伟大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他的作品,特别是他的交响乐作品。他的交响乐创作可以说是继承了浪漫主义时期交响乐创作的精华,同时又吸收了一些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创作因素。尤其是在20世纪那个音乐流派丰富,作曲技术复杂的时代,坚持传统作曲技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感兴趣,可以分析一下他的作品,你会有很惊奇的感受。我比较喜欢的一位中国作曲家王西麟,他在学习写交响曲的时候,就是大量的抄写了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乐作品,从中吸收了创作经验。

一方面是他的人格,肖斯塔科维奇出生在俄罗斯革命的时期,那时候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十分混乱。艺术家和贵族这些比较特殊的身份群体,基本在“十月革命”之后,就都移居到国外生活了,例如与肖斯塔科维奇同期的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都倒美国去了。但肖斯塔科维奇并没有离开俄罗斯,坚持在俄罗斯进行音乐创作,这是十分可贵的。并且他因为创作受到了官方批评之后,可以理智的对待,这也能看出他的沉着。在俄罗斯政治恢复到正常之后,肖斯塔科维奇经常将“红色革命”主题作为创作来源,体现了他的政治觉悟,而融入这些“红色元素”之后,他的作品仍然保持了比较高的水准,这是一件厉害的事。我觉得他的人格总结起来就是,能屈能伸、识大体顾大局。

QQ音乐-专辑 ——肖斯塔科维奇:《第一交响曲》(1925)

QQ音乐-专辑 ——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1937)

QQ音乐-专辑 ——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1941)

QQ音乐-专辑 ——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交响曲》(1953)

QQ音乐-专辑 ——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一交响曲》(1957)

QQ音乐-专辑 ——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二交响曲》(1961)

QQ音乐-专辑 ——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三交响曲》(1961)

QQ音乐-专辑 ——肖斯塔科维奇:《第十四交响曲》(1969);《第十五交响曲》(1971)

user avatar

没有被过誉,只是被过度“挖掘”(某些魔怔壬所欣赏的价值)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肖斯塔科维奇是否过誉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可以完全概括。对他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从哪个角度切入,以及我们对音乐价值的判断标准是什么。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肖斯塔科维奇的伟大之处(为什么他被推崇): 时代的印记.............
  • 回答
    肖斯塔科维奇,这位在二十世纪音乐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作曲家,常常被贴上“最后的传统作曲家”的标签。这个标签既有其道理之处,也需要更细致的审视。与其简单地肯定或否定,不如深入探讨一下为何他会获得这样的评价,以及这个评价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必须理解“传统”在音乐史上的含义。通常,“传统”指向的是.............
  • 回答
    肖斯塔科维奇留下的作品浩如烟海,要在其中挑出“最伟大”的一部,无疑是件既让人兴奋又充满挑战的事情。在我看来,若要论及思想深度、情感张力以及历史印记的集合,第五交响曲(D小调,作品47)无愧于他最为人称道的杰作之一。这不仅仅是一部音乐作品,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的回声,一个作曲家在极度压抑和动荡的现实中,用.............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肖斯塔科维奇和拉赫玛尼诺夫,两位都是音乐史上的巨人,但他们的“难”体现在截然不同的地方,也触及了音乐欣赏的不同层面。要说谁“更难”,得看你从哪个角度去衡量。肖斯塔科维奇的“难”:一种精神上的撕扯与智力上的挑战提到肖斯塔科维奇,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他音乐中那种压抑、挣扎、愤怒.............
  • 回答
    这实在是个引人入胜的想象。如果老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那位生活在遥远十八世纪,被誉为音乐界奠基者的巨匠,有幸穿越时空,聆听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乐,我想他内心泛起的波澜,绝不会是简单的惊奇或赞叹。那将是一场跨越两个多世纪的音乐对话,一场严谨的结构与汹涌情感的碰撞。首先,巴赫会立即辨认出肖斯塔.............
  • 回答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交响曲,我常常觉得它像一个被赋予了惊人生命力的少年,带着一种近乎野蛮的能量和一种难以言喻的忧郁,闯入音乐的世界。这首曲子写于他19岁的时候,那个年纪,他还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学生,但你能从中听到的,绝对不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青涩之作,而是一位早熟的天才,一次对整个音乐传统的挑战,一次对.............
  • 回答
    要理解斯大林为何没有公开“杀死”肖斯塔科维奇,我们需要深入了解那段充满政治高压和艺术斗争的历史背景,以及两位主角——斯大林和肖斯塔科维奇各自的动机和处境。这并非简单的二选一,而是一个复杂博弈下的幸存故事。首先,我们得明白斯大林的“杀死”并非总是字面意义上的肉体消灭。在斯大林的统治下,艺术家的“死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