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肖斯塔科维奇是最后的传统作曲家吗?

回答
肖斯塔科维奇,这位在二十世纪音乐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作曲家,常常被贴上“最后的传统作曲家”的标签。这个标签既有其道理之处,也需要更细致的审视。与其简单地肯定或否定,不如深入探讨一下为何他会获得这样的评价,以及这个评价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性。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传统”在音乐史上的含义。通常,“传统”指向的是一种音乐的延续性、可理解性,以及对过去风格和技法的借鉴与发展。在肖斯塔科维奇活跃的时代,也就是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古典音乐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序列主义音乐以及后来的电子音乐等新潮涌动,试图打破一切旧有的束缚,开辟全新的音乐语言。这些探索无疑具有其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但对于许多听众而言,它们可能显得疏远、晦涩,甚至难以接受。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尽管充满了尖锐的现代感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却依然坚守在传统作曲技法的框架之内。他不仅熟练掌握了奏鸣曲式、赋格、变奏等古典时期的基本结构,也延续了浪漫主义时期宏大的管弦乐织体和丰富的情感张力。他的旋律线条常常是充满力量和歌唱性的,他的和声虽然有时会包含大胆的冲突和不协和,但最终指向一种清晰的调性关联。他的作品,无论是交响曲、弦乐四重奏还是协奏曲,都遵循着相对清晰的逻辑和叙事性。这使得他的音乐,即便在面对极端的政治和社会压力时,依然能够与更广泛的听众产生共鸣,并且在音乐厅里演奏时,其形式和结构依然是音乐会观众所熟悉的。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肖斯塔科维奇对传统的态度并非简单的模仿或复古。他是一个极具创造力的作曲家,他从传统中汲取养分,然后将其与自身的独特经历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熔炼出独一无二的音乐语言。他的作品中充斥着对现实的批判,对苦难的控诉,以及在压抑中闪耀的人性之光。他将柴可夫斯基式的旋律抒情与马勒式的宏大叙事融合,再加入贝多芬式的抗争精神,以及他自己独特的技术和情感色彩。你可以从他的音乐中听到巴赫的严谨,勃拉姆斯的深沉,但绝非简单的复制,而是充满了他个人的思考和情感的注入。

然而,说他是“最后的传统作曲家”,也未免过于简化。首先,二十世纪还有许多杰出的作曲家,他们也继承并发展了传统,例如布里顿、普罗科菲耶夫、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包括巴托克(尽管他的语言非常个人化)。他们同样在传统框架内进行创新,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次,即使在十二音体系和其他现代技法的探索者中,也有人努力尝试将这些技法与更具可理解性的音乐结构相结合,例如韦伯恩晚期的一些作品就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精致和内敛。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对“传统”的定义本身就在不断演变。肖斯塔科维奇所处的时代,是“传统”被挑战和重塑的时代。他用自己的方式,在极权主义的压迫下,用一种在大多数人看来依然是“音乐”的方式,表达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和人类的普遍情感。这本身就是一种对“传统”概念的独特演绎。他不是在后退,而是在前行的同时,选择了一条与当时主流的先锋派截然不同的道路,这条道路恰好与古典音乐的“主流”血脉有着更紧密的联系。

因此,与其说肖斯塔科维奇是“最后的”传统作曲家,不如说他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在西方音乐进入深刻变革时期,一位极其重要且成功的、将传统技法与个人原创性、以及时代精神完美结合的作曲家。他的音乐以一种充满力量和感染力的方式,证明了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下,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艺术的执着追求,依然能够创造出经久不衰的杰作。他的作品至今依然在世界各地的音乐厅回响,并触动着无数听众的心灵,这本身就说明了他的音乐,无论如何定义,都拥有着不朽的生命力。他确实代表了那个时代一种强大的、与“传统”藕断丝连的音乐力量,但“最后”这个词,或许会限制了对其他同样在创新中延续传统的作曲家的承认。他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音乐精神的顽强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20世纪,表现主义音乐、新古典主义音乐、民族主义音乐是大多数作曲家选择的创作风格,但仍然有一部作曲家,不受时代所影响,不坚持特定的流派和风格,根据自身创作的需要,吸收不同的作曲技术,保持以极具个人性格的音乐风格进行创作,这些作曲家通常在音乐历史中无法被归为某一类。有些学术成果中将这些作曲家称之为“折中主义的作曲家”。俄罗斯的肖斯塔科维奇就属于“折中主义的作曲家”,或者用题主的叫法,“传统作曲家”也行吧。而在那一时期保持这一创作风格的作曲家不只肖斯塔科维奇,还有俄罗斯的普罗科菲耶夫、英国的布里顿蒂皮特,等等。

不止如此,在后来,仍然有很多作曲家采用传统作曲技法进行创作,只不过这种创作在20世纪并不被重视,因为它太“传统”了,没有突破。甚至在音乐学院里,采用“传统作曲技法”进行创作,已经成为学习作曲的一个过程环节,其通常被叫做“风格写作”。

所以,要说肖斯塔科维奇是最后的“传统作曲家”,“最后”还是有些牵强。


拓展阅读:肖斯塔科维奇同期及之后的“传统作曲家”。

一、普罗科菲耶夫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Sergei Sergeyevich Prokofiev,1891—1953)俄罗斯地区作曲家。

普罗科菲耶夫生于乌克兰,3岁时和母亲学习钢琴,5岁半开始作曲,9岁时完成了一部歌剧。11岁和作曲家格里埃尔(Reinhold Clere,1875—1956)学习。13岁,进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入学后主要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和李亚多夫学习作曲技术理论。1909年修毕作曲学业后后,继续学习钢琴和指挥,于1914年毕业。在校期间,普罗科菲耶夫在学习传统作曲技术的同时,也广泛接触现代音乐。在他早期的创作中,体现出了他的探索与突破,他色彩化的和声和粗狂的节拍节奏是他这一时期作品最大的特色,代表作品有:《第一钢琴协奏曲》(1911)、《第二钢琴协奏曲》(1912—1913,1923年修订)、《第二钢琴奏鸣曲》(1912)等。

QQ音乐-专辑 ——普罗科菲耶夫:《第一钢琴协奏曲》(1911)

QQ音乐-专辑 ——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1912—1913,1923年修订)

QQ音乐-专辑 ——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1912)

从1916年开始,普罗科菲耶夫开始酝酿《古典交响曲》(1916—1917),作品于1918年首演后获得巨大成功。作品采用的是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语言,平衡、清新、优雅。这部作品与新古典主义暗示了20年代的新古典主义的发展。1918年,普罗科菲耶夫离开俄罗斯,来到美国。来到美国后,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和演出受到冷落。期间普罗科菲耶夫创作了《第三钢琴协奏曲》(1917—1921)。

QQ音乐-专辑 ——普罗科菲耶夫:《古典交响曲》(1916—1917)

QQ音乐-专辑 ——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1917—1921)

1923年,他从美国来到巴黎,作为钢琴家、作曲家兼指挥家到欧洲进行音乐活动。在法国期间,普罗科菲耶夫创作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第二交响曲》(1925),这部作品与《古典交响曲》的风格截然相反,采用了极度不协和的音程和和弦。1934年,普罗科菲耶夫回到俄罗斯,受到苏联政府和人民的欢迎。

QQ音乐-专辑 ——普罗科菲耶夫:《第二交响曲》(1925)

在回国后,普罗科菲耶夫进入到了多产时期,创作了许多重要的作品。这一时期,普罗科菲耶夫在重视简朴、抒情、旋律性的音乐创作风格的同时,也保持了他早期怪诞的音乐创作特征。电影配乐《基热中尉》(1934,后改编成交响组曲)是他回国后的第一部作品。此后创作了不少代表性作品,比如: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936)、《灰姑娘》(1944),交响童话《彼得与狼》(1936),《第二小提琴协奏曲》(1935),《第五交响曲》(1944)、《第七交响曲》(1952)等等,都受到好评。1943年,凭借《第七钢琴奏鸣曲》(1943)获斯大林奖。

QQ音乐-专辑 ——普罗科菲耶夫:交响童话《彼得与狼》(1936)

QQ音乐-专辑 ——普罗科菲耶夫:《第二小提琴协奏曲》(1935)

QQ音乐-专辑 ——普罗科菲耶夫:《第五交响曲》(1944)

QQ音乐-专辑 ——普罗科菲耶夫:《第七交响曲》(1952)

QQ音乐-专辑 ——普罗科菲耶夫:《第七钢琴奏鸣曲》

普罗科菲耶夫成了爱好古典形式的但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作曲家。他的音乐通俗易解,同时又有精湛的作曲技巧,既能为爱好音乐的广大听众所欢迎,又受到专业行家们的赞赏。跳进的旋律,粗狂的节奏始终是他的最大特征。

二、布里顿

本杰明·布里顿(Bernjamin Britn,1913—1976),英国作曲家。

布里顿生于英国,7岁时可以阅读交响乐和歌剧总谱,14岁时已创作了很多作品。1930年,17岁的布里顿进入皇家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为电视、话剧、广播创作了大量音乐。积累丰富的创作经验。1939年,布里顿来到美国,二战爆发后,布里顿决定回国。1942年,布里顿回到英国后,积极投身于创作和演奏活动中。布里顿的音乐创作主要集中在歌剧管弦乐

歌剧作品:他在1945年创作的歌剧《彼得·格兰姆斯》(1945)表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与冲突,最终酿成悲剧的故事,成为20世纪最成功的歌剧之一。其他的歌剧还有:《比利·巴德》(1951)、《螺丝的转动》(1954)等。

v.qq.com/x/page/y0881fw ——布里顿:《彼得·格兰姆斯》(1945)

v.qq.com/x/page/p08427v ——布里顿:《比利·巴德》(1951)

v.qq.com/x/page/i3040ym ——布里顿:《螺丝的转动》(1954)

管弦乐作品:布里顿比较重要的管弦乐作品有:《布里奇主题变奏曲》(1937,他早期的成名作)、《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1945)、《春天交响曲》(1949)、大型声乐器乐曲《战争安魂曲》(1962)等。

QQ音乐-专辑 ——布里顿:《布里奇主题变奏曲》(1937)

QQ音乐 ——布里顿:《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1945)

QQ音乐-专辑 ——布里顿:《战争安魂曲》(1962)

整体来看,布里顿的音乐以传统作曲技法为基础,广泛采用各种现代手法进行创作。他较少采用结构复杂的曲式,偏爱变奏手法。其音乐基本上是抒情性的,质朴且有现代气息。

三、蒂皮特

迈克尔·蒂皮特(Michael Tipet,1905—1998),英国作曲家。

蒂皮特生于伦敦,1923年,18岁的蒂皮特进入皇家音乐学院学习,1928年毕业。毕业后的蒂皮特在创作上一直没什么起色,直到34岁时创作的才创作出了比较成功的作品《双弦乐队协奏曲》(1939,1940年首演)。

同期创作的清唱剧《我们时代的孩子》(1939—1941,作曲家自撰脚本)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作品主要讲的是一位犹太少年与纳粹军队之间的矛盾冲突,在首演后获得巨大反响。

v.qq.com/x/page/i01441p ——蒂皮特:清唱剧《我们时代的孩子》(1939—1941,作曲家自撰脚本)

此后,蒂皮特还创作了《第二交响曲》(1957)、歌剧《普里阿摩斯国王》(King Priam,1958—1961)、歌剧《坚冰消融》(The lce Break,1977)、《第四交响曲》(1977)等。

c.y.qq.com/base/fcgi-bi ——蒂皮特:《第二交响曲》(1957)

c.y.qq.com/base/fcgi-bi ——蒂皮特:《第四交响曲》(1977)

蒂皮特的音乐创作十分关注社会性题材,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十分注重对情感的抒发,而从《第二交响曲》开始,他的创作似乎更加注重对作曲技术的探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肖斯塔科维奇,这位在二十世纪音乐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作曲家,常常被贴上“最后的传统作曲家”的标签。这个标签既有其道理之处,也需要更细致的审视。与其简单地肯定或否定,不如深入探讨一下为何他会获得这样的评价,以及这个评价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必须理解“传统”在音乐史上的含义。通常,“传统”指向的是.............
  • 回答
    肖斯塔科维奇留下的作品浩如烟海,要在其中挑出“最伟大”的一部,无疑是件既让人兴奋又充满挑战的事情。在我看来,若要论及思想深度、情感张力以及历史印记的集合,第五交响曲(D小调,作品47)无愧于他最为人称道的杰作之一。这不仅仅是一部音乐作品,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的回声,一个作曲家在极度压抑和动荡的现实中,用.............
  • 回答
    肖斯塔科维奇是否过誉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可以完全概括。对他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从哪个角度切入,以及我们对音乐价值的判断标准是什么。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肖斯塔科维奇的伟大之处(为什么他被推崇): 时代的印记.............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肖斯塔科维奇和拉赫玛尼诺夫,两位都是音乐史上的巨人,但他们的“难”体现在截然不同的地方,也触及了音乐欣赏的不同层面。要说谁“更难”,得看你从哪个角度去衡量。肖斯塔科维奇的“难”:一种精神上的撕扯与智力上的挑战提到肖斯塔科维奇,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他音乐中那种压抑、挣扎、愤怒.............
  • 回答
    这实在是个引人入胜的想象。如果老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那位生活在遥远十八世纪,被誉为音乐界奠基者的巨匠,有幸穿越时空,聆听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乐,我想他内心泛起的波澜,绝不会是简单的惊奇或赞叹。那将是一场跨越两个多世纪的音乐对话,一场严谨的结构与汹涌情感的碰撞。首先,巴赫会立即辨认出肖斯塔.............
  • 回答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交响曲,我常常觉得它像一个被赋予了惊人生命力的少年,带着一种近乎野蛮的能量和一种难以言喻的忧郁,闯入音乐的世界。这首曲子写于他19岁的时候,那个年纪,他还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学生,但你能从中听到的,绝对不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青涩之作,而是一位早熟的天才,一次对整个音乐传统的挑战,一次对.............
  • 回答
    要理解斯大林为何没有公开“杀死”肖斯塔科维奇,我们需要深入了解那段充满政治高压和艺术斗争的历史背景,以及两位主角——斯大林和肖斯塔科维奇各自的动机和处境。这并非简单的二选一,而是一个复杂博弈下的幸存故事。首先,我们得明白斯大林的“杀死”并非总是字面意义上的肉体消灭。在斯大林的统治下,艺术家的“死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